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雨点》课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年级# 导语】《雨点》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非常优美。
描写了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状态,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童趣。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原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2.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
2、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词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学习剩余生字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
猜猜这是什么?(雨)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的诗歌,名字叫《雨点》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相应的插图,想想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三、创设情境,感情朗读过渡: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好吗?1、多媒体放映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动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朗读、背诵课文;2.能够运用基础汉字和词语表达大自然的景象;3.能够注意语音语调,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意思,理解大自然中的雨点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体验大自然中雨点的形象,绘画或模仿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设计热身活动1.词语串连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学生接着说一个与前一个词汇相似的词语,依次串联起来。
例子:雨点→ 水滴→ 海洋→ 好奇心→ 小学生→ 书包→ 课本→ 桌子→ …2.接龙游戏:学生依次说出一个和大自然相关的词语或事物,如:天空、花儿、风筝、树木等。
新课讲解1.老师出示课文及课文中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感受和理解。
2.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例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诗中提到“淅沥”两个字是形容什么的声音?–课文末尾提到的“世界”指的是什么?3.理解词语:让学生理解几个汉字和词语的意思,如:雨点、淅沥、纷纷、滴答、渴望等。
课文朗读1.老师朗读课文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一起朗读课文。
创作活动1.仿写:讲述自己为什么喜欢雨,想象自己是一颗雨点,可以随意飞翔,去经历自己想要的一切。
2.绘画: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雨景,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想到的一些词语或短语。
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仿写和绘画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和形象,通过创作活动也让学生更加贴近大自然,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作活动,让学生不断练习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学教案范文四篇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小黑板
2、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并能设计出小雨点的旅游线路。
教学难点:
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生字卡片、小红花小蘑菇等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去见了一个好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好不好?
板书:雨点
今天老师还要把小雨点请出来跟我们一起玩,现在小雨点要检查一下小朋友们昨天的学习情况了。
(江河)→(海洋)→结束
↓ ↓ ↓ ↓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由(静)及(动)
由(小)及(大)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3、互动2
学习第二句话
师: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呢?书上用了哪个词?(散步)
师:小朋友,你们散步吗?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
(学生模仿散步的动作)
师:谁能把这个词读好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点》的故事情节;2.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基础词汇;3.能准确分辨“天气”和“气候”,并理解它们的含义;4.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2.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点的易学性;3.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雨点》为教材,讲授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培养小学生关注天气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和兴趣。
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模拟,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1.课前学生预习,了解《雨点》故事情节;2.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引导学生理解3.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4.通过互动进行,深入交流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增加对知识点的记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联系玩具和天气形成知识点串联,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探讨天气和气候,与之相关的事物有哪些,并借助图片展示;2.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气候的含义,让学生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3.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气候下的季节和天气特征。
二、展示故事场景(15分钟)1.教师播放动画片《雨点》部分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雨水俏皮的性格特点;2.让学生描述雨水的职责到底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离开地面到哪儿去了,想象雨水流到了大海里。
三、关注天气变化(15分钟)1.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规律;2.向学生普及关于天气的相关知识,包括风力大小、气压大小和降雨量等;3.引导学生想象不同天气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阅读课文(20分钟)1.学生自己阅读《雨点》课文,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提示;2.在读后,组织学生一起回顾《雨点》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电视上常说的“气象预报”,普及天气知识。
五、巩固知识(15分钟)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天气和气候的看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2.教师简单布置课后作业,令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雨点》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雨点》教案
课题 2.雨点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模式教具生字卡片教学方法读、背、悟、细听、表达
教学步骤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觉得诗人写得好
吗?你也想作个小诗人吗?
2、你们注意观察过吗?雨点还
会落在哪些地方呢?学着诗人讲
一句。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睡、觉、散、步、
跑、跃。
2、认识4个新偏旁。
3、看生字笔顺表。
六、指导写字
1、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散”、“睡”。
2、巡视指导。
四、
1、分小组讨论。
2、交流评议。
五、
1、读准字音,带
拼音认读,去拼音
认读。
2、谁有好办法记
住它们?
3、记忆生字笔顺。
六、
1、生观察,并交
流怎样把字写好?
2、学生描红,临
写。
板
书设计
海洋…………跳跃2.雨点江河…………奔跑
小溪…………散步
池塘…………睡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学科苏教版雨点9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年级语文学科苏教版雨点9篇一年级语文学科苏教版雨点 1《雨点》是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
这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句式整齐,韵律优美。
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平静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潺潺流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波涛汹涌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
用4个拟人化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
一、细细体会,美读欣赏1、学习第一句(1)描述情景,引导说话:雨点能落在这么多地方,该有多开心啊!小朋友们,你们想当小雨点吗?(戴上头饰),咱们都是这些小雨点了,多可爱呀,风儿轻轻一吹,我们告别了云婆婆,落下来了。
落呀落呀,哎,你们看,我们落进了(池塘)里了。
池塘里的水怎么样啊?(2)小结:是呀,多清多静的小池塘啊,里边的水一点儿都不流动,它们都在睡觉呢,我们小雨点也在里面睡觉吧。
慢慢地,慢慢地,我们睡着了,还做起了甜甜的梦呢!(3)问:小雨点,你们做了什么梦呢?交流梦的内容(4)这么多有趣的梦啊!那都是因为池塘里的水很静,很静,咱们小雨点才会睡得这么香,这么甜的呀!(出示第一句)这句话怎么读好呢?(5)指导:读这句话的时候要轻一些,可不要吵醒正在睡觉的小雨点啊!2、自学第二、三、四句讨论:你是小雨点,你最喜欢落在哪里?为什么?(1)小溪a你散步的时候是怎么样的?b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像在散步,多么自由自在,多么舒服啊!小雨点一边散步一边还观赏小溪边的风景呢,它们会看到些什么呢?c读第三句(2)江河a谁来做做奔跑的动作。
b读句子。
(3)海洋a你们看到过海洋吗?什么样的?b小雨点,你想在大海里干什么?c是啊,大海的怀抱可宽可大了,在大海里,我们可以跟大海龟做游戏,跟大轮船赛跑,欣赏浪花姐姐快乐的舞蹈。
(4)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雨点!我们来到平静的,慢慢流淌的,急速流动的,波涛翻滚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3)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敬、珍爱之情。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开朗的心态,鼓励学生乐观向上。
2)感悟并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学会用心去感知生活,爱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下下雨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雨时的场景和感受。
2.新课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用课文开展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对下雨的情境和课文的主题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课文教师用朗读和课本的呈现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晕花翻译生字。
3)独立阅读教师提供1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4)精读课文教师边带领学生读课文,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帮助学生体验课文表达的气氛。
3.课后复习1)梳理内容教师强调课文的主题和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表达的核心思想。
2)接龙朗读教师带领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4.课后延伸1)口述下雨时的感受学生通过口述、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下雨时的感受和体会。
2)写一篇小作文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下雨时的情境和心情,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雨点》教学设计二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语;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中心意思;3、理解课文意境、情感和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敬。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雨点、小池”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雨、点”等5个字。
3.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雨天的乐趣。
4.培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朗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图片2.生字卡片3.小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雨吗?下雨的时候,你们喜欢在雨中玩耍吗?2.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雨点的诗歌,看看雨点都去了哪里。
(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雨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雨点》。
(三)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生字“雨、点、小、池、鱼、来、回、跳、水、花”。
2.教师用生字卡片逐个教读,让学生正确认读。
3.请同学们用生字卡片,互相练习认读。
(四)朗读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雨点》这篇课文,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了5个字。
2.我们还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
3.请同学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点》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我们还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了5个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提到的雨点都去了哪里?(三)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再次认识生字“雨、点、小、池、鱼、来、回、跳、水、花”。
2.教师用生字卡片逐个教读,让学生正确认读。
3.请同学们用生字卡片,互相练习认读。
(四)书写生字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准备书写生字。
2.教师范写生字“雨、点、小、池、鱼”,学生跟着书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感受雨的落下。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水的重要性,关注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
2.想象并感受雨点落下的情景。
3.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点,如“水”和“纠缠”。
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1.1 教师通过表扬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1.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天空中的变化,如天气。
2.复习(10分钟)2.1 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雨点》。
2.2 提供几张有关雨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3.新课(30分钟)3.1 向学生出示雨滴和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重要性。
3.2 向学生介绍知识点“纠缠”,进一步提醒学生水的价值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3 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雨点的落下,培养学生较强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点。
4.巩固(10分钟)4.1 让学生描述自己一天中遇到雨天时的情景以及感受。
4.2 引导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回忆刚刚讲授的知识点,如“纠缠”等。
5.作业(5分钟)5.1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绘图、小说和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水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方案: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雨点》来让学生感受雨的落下、通过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来学习课文滴水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前,先给学生提供几张有关雨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然后向学生介绍“纠缠”知识点,进一步提醒学生水的价值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着,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雨点的落下,紧接着让学生运用想象力想象雨点的落下情景。
最后,通过回答问题和口述的方式来让学生回忆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听、看、说、读、写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朗读和细致观察认识水和雨,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感受雨点的落下,同时通过口述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二个单元的第二节课,课文为《雨点》。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了解了雨的形态、雨的作用和雨的表达方式,对于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此节课将结合课文内容和语文的各项基本技能,重点讲授阅读技巧、描写事物的能力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物所处的情景和氛围;•能读出带感情的语句,用简单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复述;•理解显而易见的文中描写语汇和基本结构。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之母的爱意;•能够欣赏无声的爱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贴大海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海的特点并引出问题:“大海可以被雨水滋润吗?它是怎么滋润的呢?”导入下一步内容——课文《雨点》。
2.阅读课文(10分钟)请学生静心读全文,教师可先给学生集体朗读两遍,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此时老师要强调读速慢一些,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完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哪些重点词句需要注意。
3.整体理解(10分钟)以问题形式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理解,问与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例如:•第一个问题:文中描述了哪些事物?•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雨点是温柔的呢?•第三个问题:找出文中那段让你觉得最感动的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想?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画出小人和雨点的图片,教师辅助学生理解诗文,帮助学生发现文中表达的情感,即大自然之母的爱意。
比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Q1:为什么雨点会温柔?•Q2:大自然之母为什么要将雨点洒向整个大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还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方扮演大自然之母,一方扮演雨点,通过表演让大自然之母的爱意更深入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5.小结(5分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将文中对大自然之母的观察和感受与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进行对比和总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呵护之爱。
四、教学进展及效果评价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展示,学生在阅读《雨点》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了解文本中的事物和语汇,还作出了感性的反应。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范文三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课设计范文三篇一、教课目的1、学生经过小组议论学习,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实质,使学生认识雨点的动向变化,进一步认识大自然感觉大自然。
3、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累积语言。
二、教课要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三、教课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认识雨点的动向变化。
四、教具预备:图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课流程:(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充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2、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雨点》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合作研究1、整体感知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流淌的样子是不同样的,那么,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读,检查自读状况)师:读了课文,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师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2、互动 1学习第一句师:雨点能落在这么多地方,该有多快乐啊!小朋友们,你们想当毛毛雨点吗?生:想。
师:快戴上你们的头饰,我们都是这些毛毛雨点,多可爱呀,风儿轻轻一吹,我们分别了云婆婆,落下来了。
落呀,落呀,你们看,我们落进了——池塘里。
(多媒体显示池塘画面)师:池塘里的水怎么样啊?(池塘里的水清清的,池塘里的水静静的)师:是呀,多清多静的小池塘呀,里面的水一点儿都不流淌,它们都在睡觉呢,我们毛毛雨点也在里面睡着了,慢慢地,我们睡着了,还做起了甜甜的梦呢!(边说边做动作,学生仿佛睡着了)。
师:毛毛雨点,你们都梦见了什么?(沟通说话梦的内容)师:多么有味的梦啊!那都是由于池塘这么香,这么甜呀!这个词语怎么读好呢?先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学生评论)师:这个词语读好了,那么这句话必定能读好它,注意读这一句时要轻轻的,可不可以吵醒正在睡觉的毛毛雨点啊!下边哪个小朋友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加动作齐读)3、互动 2学习第二句话师:小溪的水慢慢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呢?书上用了哪个词?(漫步)师:小朋友,你们漫步吗?漫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学生模拟漫步的动作)师:谁能把这个词读好呢?(要点读好“漫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雨点》中的生词:上面、溪流、尽头,能够含义。
2.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2.能力目标1.能够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和规律,培养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2.能够仔细观察图片,形成想象和思考,对图片进行描写。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生词:上面、溪流、尽头。
2.在图片中发现细节,形成自己的想象和思考。
2.难点1.对图片进行想象和描述。
2.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引入1.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且就图片进行描述。
从中引出学生对于自然和变化的关注。
引导学生具有好奇心,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2.学习1.播放课文《雨点》的动画片,让学生了解全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3.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于图片的想象和描述。
在小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于不同的答案进行解释。
最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观察和描写,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的感受和关注。
4.巩固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一组图片,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图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向身边的人了解自然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变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和依赖,深浅学生对于大自然保护和探索的兴趣,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开始关注自然界和自然变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让学生进行图片的设计和想象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增加学生对于自己的自信和表现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雨水的形态和常见的表现形式。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受雨水带来的变化。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雨水的感受和认知。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关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雨点》2. 课文分析1.《雨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雨水的不同形态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并感受雨水所带来的变化。
2.课文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讲述了雨点的不同形态和它会带来的变化;第二段讲述了雨后的风景及其变化。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雨水的不同形态。
2.感受雨水带来的变化。
4.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信息进行观察和感知。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雨水的不同形态。
2.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感性认识法: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雨水所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通过图片或实物等物料,引入雨水的话题。
2.让学生描述雨水的形态、它的特点与常见的表现形式。
2. 集体阅读1.教师自己朗读《雨点》,并让学生跟随声音朗读。
2.再次听读课文,指出关键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让学生观察雨水1.让学生观察过去的雨水带来了哪些变化。
2.让学生描述这些变化,如树叶上残留的雨滴,地面上积水等等。
4. 学生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交流刚才的观察体验。
2.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雨水所带来的变化。
5. 课文朗读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加深对雨水形态的理解和认知。
2.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对不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和说明。
6. 互动问答1.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雨水所带来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点》这首儿歌的内容,并理解歌词的意义。
2.能够朗读儿歌,并准确表达词意。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儿歌歌词的意义并朗读清晰。
2.难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活动10 min 复习与学生互动,进行快速复习。
10 min 介绍对《雨点》这首儿歌进行简单介绍。
10 min 歌词学习分段学习歌词,理解意义并朗读。
10 min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效果。
10 min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min 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出指导建议。
四、教学资源及工具1.教师准备歌曲、课件、图片等相关教学资源。
2.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音箱等。
3.软件工具:教学软件、音乐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教师选择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对于一些重点的单词或句型可以放在黑板上,供学生答题使用。
2. 介绍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雨点》这首歌。
先让学生猜测一下歌曲大概的内容,鼓励学生畅想。
3. 歌词学习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听、学、读歌词。
对于生疏的词汇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反复朗读,熟练掌握歌词。
要求学生读准确、流畅,并注重理解歌词的意义。
4. 展示展示环节分成两部分:个人表演和集体表演。
个人表演:让学生一个个上去朗读歌词,老师会给出指导和建议,并及时鼓励、夸奖学生。
集体表演: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个人为一组,进行第一节课学习的舞蹈表演。
5.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感性阅读和讨论。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歌词内涵。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 点评在点评环节,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出该学期后续的教学建议和学习重点指导,加强弱项的训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词汇掌握方面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雨点》教学设计二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雨点》。
该课文主要叙述了雨点从云层中落下来,滋润大地,使小草、小花和小树欢欣鼓舞的故事。
本文内容简单,属于小学语文课程中较易教授和理解的文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雨点》课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雨水是大自然的一种珍贵资源;4.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和听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2.提高学生听懂老师提问的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2.让学生认识到雨水的重要性和意义;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雨点》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的词汇和句式;3.提高学生的听懂老师问题并作出回答的能力;4.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文中词汇和句式与学生的日常语言表达的不同;2.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教学。
1. 问答法本教案中,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多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记忆力,这样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
2. 归纳总结法在学完本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并进行个人的总结和感悟。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听、说、读、写相结合法综合性教学法,兼顾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语文技能,在口语和听力方面得到了更多的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观察过雨水吗?它是怎样的?”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兴趣,引导他们还认识到雨水的重要性。
第二步:学习课文通过听老师读课文、跟读、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第三步:针对课文进行问答和解释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题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雨点》这篇课文;2.学会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课文的精神内涵;4.养成爱护大自然文明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并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2.难点:把握课文的精神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1. 预习(5分钟)请家长与孩子一起预习本节课的课题:《雨点》。
家长可先朗读课文,并让孩子跟读;再请孩子自己朗读课文,并重点掌握其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2. 导入(5分钟)请孩子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雨点?雨点有哪些特征?雨点有什么作用?”3. 学习(40分钟)3.1 朗读课文请孩子先自己读一遍《雨点》,再请家长给予指导,帮助孩子调整语音语调,让孩子感受课文的节奏。
鼓励孩子多读几遍,直到读得流畅、自然。
3.2 理解课文请孩子阅读下面几个问题,再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1.本文中的“雨点”,是指哪里的雨点?2.课文中说:“河水变成黄色”。
为什么会变黄?3.为什么蛐蛐要唱歌?4.在课文中,作者说:“我向它们敬了个礼,祝它们早日恢复健康”。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3 学习重点词语请孩子学习下列生词和重点词语:1.雨点2.清澈3.纷纷扬扬4.蜗牛5.草丛6.离开7.下落8.河床9.灌溉10.唱歌11.敬礼3.4 思考课文的精神内涵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如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资源、生物等问题。
4. 练习(25分钟)4.1 朗读练习请孩子根据所学内容,自己模拟表演朗读《雨点》课文,并用清晰的语音,生动的语调,展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
4.2 课文填空请孩子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雨果后,河水清澈见底不再______。
2.秋老虎来临,许多草木开始_______。
3.蜗牛、虫儿、小______在草丛中出现。
4.学生们争先恐后去听那生动的____声。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雨点》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认识3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
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
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luò(1)(出示生字)落。
读准字音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Shuì jiào(1)(出示词语:睡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
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2)指导读好第1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雨点》课文及教案
【课文】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
2、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词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
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学习剩余生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
猜猜这是什么?(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的诗歌,名字叫《雨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相应的插图,想想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三、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过渡: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好吗?
1、多媒体放映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动画。
师述:天空中聚集起片片乌云,不一会儿,雨点就落下来了,有的落进了池塘,池塘里多平静啊,一点波纹都没有,雨点像躺在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有的雨点不小心来到了小溪里,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溪水悠闲地散起步来;另外一些……
2、雨点可爱吗?你想跟着去哪里游玩,就把那句话仔细地读读。
3、指名学生逐句读,师生评议。
(指导读好“睡觉、散步”等词,体会雨点的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展开想象,演一演,师生评议。
6、尝试背诵课文。
(1)、看图背诵。
(2)、表演背诵。
四、综合练习,形成能力
1.你们注意观察过吗?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2.师生共同编儿歌,如: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树梢上,在树梢上欢笑。
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蹦跳。
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
编好后一起拍手念一念,有条件的还可以谱成曲子唱一唱。
五、学习生字,正确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分析、记忆字形。
3.学生在书上描红,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河书写笔画。
4.指导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
5.写后集体评议,表扬写得好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