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预防论文
运动性猝死的病理机制及预防措施
运动性猝死的病理机制及预防措施 PathologicalMechanism andPreventiveMeasuresofExercise AthleticSuddenDeath
孙 卓 SunZhuo
摘 要:猝死是指正常生活中无法预测的,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经学者一再认证研究认为它有三个最基 本的要点: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本文通过对运动猝死病因病理的分析以及对猝死的预防方法 将做进一步研究说明,从而降低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在运动时猝死的发生。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病理病因;预防措施 Abstract:Suddendeathreferstothesuddenlyoccurrednaturaldeathcannotbepredictedinnormallife.Ithas threebasicpointsaccordingtorepeatedlyresearches:spontaneousprocess,accidentoccurredandrapidprogress. Thisstudy,throughfurtherexplanationandstudyontheanalysisofthepathogenesisandthepreventionofsudden death,aimstoreducetheoccurofsuddendeathinexerciseforathletesandsportfans. Keywords:exerciseathleticsuddendeath;pathogenesis;preventiv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7)10-0161-2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68
警惕运动性猝死——不得不防的校园体育运动中的隐形杀手!
警惕运动性猝死——不得不防的校园体育运动中的隐形杀手!近几年,学生在体育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新生军训、体育测试及体育活动中出现运动性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鲜活的生命在运动中猝然逝去,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运动不就是强健体魄的吗,怎么成了夺走学生生命的杀手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悲剧呢?这里有必要先对运动性猝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运动性猝死是指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存在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及心血管结构异常。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不是由运动这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运动只是运动性猝死发生的诱因,并不是造成运动性猝死的罪魁祸首,为避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而人为的减少校园体育活动,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只会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殊不知缺乏锻炼,体力不足本身就是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呢?一、加强学生的定期体检力度,体检不能流于形式,以确认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高危人群;给每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提示学生及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告知身体状况,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不得隐瞒病情;体育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授学生的身体情况,以便在课上对这些学生予以必要的保护,为有效防范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
二、学校要强化学生运动健康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切实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特质学生及运动中出现不适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三、在组织体育测试、体育比赛时,要制定完备的运动事故预防与急救预案,要尽量避开高温或者寒冷的天气,同时要加强准备活动的质量,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发生。
四、将运动安全知识及急救知识纳入体育必修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必要的救护能力。
对校园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预防策略的研究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l f n a o a U ies y o ma o Ga n n N mll n vri t校 园青 少 年 学 生 运 动 性 猝 死 预 防策 略 的研究
刘 永 祥
和研 究 .
13 回顾 性 调 查 法 . 依据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 以课题组的名义 向全国有关 的学校 发放信 函询 问 , 寻找线 索. 青少年学 生运 动性猝死 发生的 对
情 况 进 行 回顾 性 调 查 .
14 调 查结果 .
本课题共收集青少年学生运 动性猝 死 3 . 5例 男性 2 3例 , 性 l 女 2例 , 年龄在 8— 3岁之间. 2 死亡原 因为心源性猝死 2 例 , l
( 田学院 体育系 , 建 莆田 3 l0 ) 莆 福 5 lo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研 究法, 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 回顾性 的调 查与分析. 结
果显示: 心脏的器质 性疾病和 心血 管结构异 常; 缺乏科 学指 导 的过 度运动 ; 强的心理应 激 ; 动健 身常识 的匮乏 过 运
其次为脑源性猝 死 6例 , 其他原 因猝 死的 8例. 活动项 目以 田径 、 篮球 、 足球 、 比赛和体质测验等为多见 .
2 校 园青 少年 学生 运动性 猝死 原 因的调查 与分 析 2 1 外在 的原 因 .
2 1 1 学生健康 体质 的低 下 ..
’
由于在 升学 考试 的压力下 , 一些中小学 的体育课 常常被文化课挤 占, 缺乏 体育锻炼 , 造成 中小 学生的健康 体质下降. 而大
收 稿 日期 :O 8一 5—0 2O O 9
修 回 日期 :0 8一l 2 2o 0— O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J OURNA L OF DAL I UNI VE RS I T Y
第1 2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3 月
V 0 1 . 1 2 No . 3 Ma r . 2 0 1 3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3 . 0 0 8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董 玉福
( 大理 学院体 育科 学学院 , 云南 大理 6 7 1 0 0 3 )
[ 摘要 ]目的: 探析近年来 学生运动性猝死 频发 的原 因及 预防对策。方 法: 主要采用 文献资料法对其原 因及预 防对策进行分析。 结果 :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 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 生活条件和பைடு நூலகம்医疗条件 的改善 , 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 , 成为运 动 性猝 死的高危人群 ; 缺 乏锻炼 , 身体虚 弱, 承 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 ; 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缺乏运 动过程的完整性 ; 滥 用 药物和盲 目补充功 能性饮料 ; 参与各种大型赛事 的机会增多, 超负荷 的运动极易造 成心肌损伤; 生活不规律。结论 : 学生运动 性猝死 的预防主要应注意 以下方面 : 加强体育 卫生保健知识 的宣传教育 , 提高 学生 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的能力 ; 改进学生体检 的内容 , 严禁高危学生参加剧 烈运动和比赛 ; 重视运 动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排查 ;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
( C o l l e g e o f S p o t r s S c i e n c e , D l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l i , Y u n n a n 6 7 1 0 0 3 , C h i n a )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类病理性心脏骤停事件,常见于剧烈运动时或运动后短时间内。
它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心脏结构异常:一些体育活动中较高强度的活动容易引发心脏病变。
长时间或长期的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肌肉肥大或扩大,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增加猝死的风险。
2. 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脏电活动失控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心脏电节律紊乱(如心室颤动)或传导异常(如预激综合征)等都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3. 过度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对心脏和肌肉造成极大负荷,从而增加运动性猝死的危险。
4.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发中暑,中暑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1. 定期体检:对于经常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心脏结构或电生理异常。
2.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或长期高强度的运动,特别是对于没有适应能力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
3. 注意身体疲劳: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尤其是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或疲劳时应及时休息。
4. 注意饮食和水分摄入:合理饮食,避免过量进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运动能力。
5.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应注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中暑。
通过病因分析和相应的防治对策,可以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对于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来说,保持心脏健康、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注意身体疲劳以及饮食和水分的摄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也是为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必要措施之一。
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长跑锻炼的预防措施研究
、
与长跑锻炼 的 预 防措 旋 研 夯
◎ 程 杰
即刻死 ,症状发作后2 / 时内发生的意 4] , 外死亡 才叫运动性猝死 。尽管 目前对运 动性猝死 发生 的时间范 围尚无统一的界 定 ,时间由3 秒到2 I 时不等 ,其特征 0 4] , 为:猝死过程 自发;意外发生 ;进展 迅 速 。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 几分钟之 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 征。 运 动性 猝 死绝 大多 数是心 源性 猝 死和脑 源性猝死 。据 国内外文献报道 , 心源性猝死 占绝大多数 。Dr r  ̄总结 o y5 】 的2 0 年轻人运 动猝死的病例 中 ,心 5例 源性疾病 占8 %。在 1 ~3 岁年龄组 , 2 3 5 最常见的猝死 原因是肥厚性心肌病。 脑源性 猝 死也 比较 常见 ,还有 其 他原因如胃炎、先天性 单侧 肾缺失 、支 气管肺炎、胸 腺淋巴体质和 肾上腺机能 不全、饭后运动导致 食物吸人气管等原 因引起运动性猝死的病例 也有报道 。 运动 性心 脏猝 死 的发病 机 制可能 是 :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 时,体 内代谢速率加快 ,心肌需氧量增加 ,此 时易 出现心肌缺血缺氧 ,缺血若超过3 O 分钟 ,有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坏 死;运动 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 不 良,痉挛持续2 分钟 以上 , 0 也会引起 心肌的缺血坏死 ;运动时体内电解质 的 变化 ,可 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 死;运动 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 加快 ,血 液处于高凝状态 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 改 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传导系统 的
体 育 教 学 / 2 0 0 8 年 第 ¨ 期
一
H T P T O S OT OPI C
运动性猝死原因
运 动性 猝死 的性 质 、病 因及 急性紊乱也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还有窦 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体育 爱好者 ;19 99 发病 机制 性心动 过缓 , Q—T间期延 长等也 会激 年李之俊对运动猝死进一 步研究发现 : 发 心 律 失 常 的 发生 都 可 直 接 导 致 心 脏 骤 在4 例运动性猝死的病例 中,大 中学生 0 猝死 又称 为急死 、内 因急 死 、病 停 ,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l 卜 。 已经 占到一半 ,有2 例,其次是教师 , 0 理 急死和非创伤性急死 。17 年世界卫 90 心理应激 也影响猝死 的发生。 有7 ;运动员或曾是运动员的有5 。 例 例 生组织以及17 年 国际心脏病学会 、美 99 My r和 De rl J es wa l0曾报 道 在 1)例 猝 死 国外学者Mas n3 l 【1 ( ro [整理 了1 8 J 名运动性 5 国心脏学对 猝死 的定义是 :急性症状发 病例中 ,其中4 例在2 d 时 内有急性心 猝死 的资料 ,发现 其中学生 占6 %, 0 4, 2 大 生后 即刻 或者2 z 时 内发生 的意 外死 4] , 理应激因素。另研究 发现 ,有经历亲人 学生 占2 %,职业 运动员 占7 儿童 占 2 %, 亡。而对运 动性 猝死 的定义是 :在运动 丧失 事件的猝 死者是对 照组的6 倍 j 。 9 从 中我们 可以看出 ,运动性猝死所 %, 中或运动 后即刻 出现症 状 ,61时内发 / , 在徐 听【等研究 的病 例 中,有2 大学 涉及的人群很广泛 , 6 J 例 各种职业 的人都有 , 生的非创伤性 死亡 。Ma o B L对运 rn J1 J 生在体 育测试时死亡 ,l 中学生 在毕 运动猝死不单从竞技体育 向群众体育蔓 例 动性 猝死 的定 义是 在运 动 中或运动 后 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另一例 中学生在准 延 ,而且明显年轻化 , 生猝死 显著增 学 即刻 出现症状 ,6 时 内发生 的非创伤 小 5 1 - 备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 。据 了解 当时运 多 [ 9。 性死 亡 。 目前 大多 数学 者倾 向于将 猝 女 性 运 动 性 猝 死 的 发 生 率 大 大 动量并不大。这可能与考试时心理压力 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l 小时内,如 C r hi s 过大有关。 低 于 男 性 , 女性 发 生 比率 l 3 %。 3. C 2 为是在运动过程 中或运动停止 l M[认 】 ily川报道5 例运动性猝死者 中, 1 运 动 猝死 也 可 能 与 机 体 缺 镁 有 Quge [ 小时 内发病并导致 的死 亡;唐 培【将运 6 J 关。镁可激活3 5 2 个酶系统 。镁也是人 女 性只有 1 , 占2 Ch la 等通过 名 %l ilg 动 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 对21 7 例运 动性 猝死者 调 查 , 现女性 发 占5 5 .%。徐 听 、李 之俊等对 国 内病例 的研 究显示 ,猝 死者 中 男女 比例 分 别
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如何预防运动猝死引言运动猝死是指在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死亡事件。
它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
预防运动猝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参与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劳动的人来说。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运动猝死的方法和建议。
了解运动猝死的原因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突发性心脏病发作,例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先天性心脏问题等。
这些心脏疾病通常在运动时才会出现异常。
此外,高温环境、缺乏水分和不合理的运动计划也会增加运动猝死的风险。
了解运动猝死的原因对于预防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运动前的健康检查在参与较大强度运动之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这将有助于筛查潜在的心脏疾病和健康风险,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健康检查通常包括心电图、血压测量、体格检查和血液测试等。
如果发现有任何心脏疾病或明显的健康问题,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参与运动。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可能会对心脏造成过大负担,增加运动猝死的风险。
因此,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以温和的运动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这样可以给心脏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并避免突然的压力。
避免高温环境运动时避免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进行,因为高温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运动猝死的风险增加。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务必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服装。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也是预防运动猝死的关键。
建议在清晨或傍晚的凉爽时段进行运动,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如果在户外运动时感到头晕、乏力、胸闷或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找个凉爽环境休息。
充足的水分摄入合理的水分摄入对于预防运动猝死异常重要。
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都应及时补充水分。
根据个人出汗情况和运动强度,每15-20分钟喝一次水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喝过多的含咖啡因或含糖饮料,因为它们可能会增加脱水风险。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
教学探讨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6海峡科学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莆田学院体育部彭许翔[摘要]该文对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超负荷运动和过度疲劳,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
学校对此的预防对策包括:及时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与方法等。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原因预防对策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悄然增多,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已成为学校体育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学校体育如何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分析猝死发生的原因,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为主体层面,对学校体育的预防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分析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年1月~2011年12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关于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
1.2回顾性调查法向全国有关的学校发放信函询问,寻找线索。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
2分析与讨论2.1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2.1.1心脏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日本心脏财团的研究小组对本国1984年~1988年间发生的624例体育活动猝死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病理资料分析,其主要结论是,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猝死,其主要内在原因是心血管系统患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疾病所至[1]。
长沙交通学院学生猝死3例报告最为典型,均为心脏病史,例1于晨跑锻炼,跑完1000米时,突然晕倒在跑道上。
在场者立即就地抢救,约10分钟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心电图证实已心室停搏。
例2于早餐后,急赶上课,边跑边走约500米,再爬三楼,气喘倒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
新时期青少年运动猝死预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 耿志成 温 煦摘 要:在新时期体育强国和体教融合等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建立并完善青少年运动猝死预防体系,保证青少年的运动安全十分迫切。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运动猝死特征,梳理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青少年运动猝死预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策和本土研究,提出青少年运动猝死预防的中国方案:建立青少年运动猝死数据库,完善运动猝死登记制度;结合常规体检和赛前医学筛查,构建“主观”+“客观”评价机制;根据人群特征差异筛查,提升预防工作效率;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强化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探究运动猝死病因与预防手段;健全运动猝死保险制度,优化风险承担和法律保障。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猝死;运动安全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建立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
在此背景下,预计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人数将大幅增加,体育运动时间将显著延长,体育运动强度将明显增高,这也必将给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风险防范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青少年学生群体也非常庞大。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亿人[1]。
随着校园内体育参与人数增加,运动强度增大,运动风险可能同步增加。
运动猝死作为最严重的运动安全事故,对学生、学校和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国外学者统计,青少年运动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1/100 000[2][3]。
运动猝死发生率虽然数值上很低,但将其置于我国庞大的青少年人群上时,每年运动猝死的案例可能数以千计。
因此,新时期我国青少年运动猝死的预防和控制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自上世纪后期以来,意大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对本土青少年运动猝死现象进行研究,并开展系统的运动猝死预防工作,可能值得我国借鉴。
意大利作为最早进行大范围运动猝死预防的国家之一,1971年便颁布了针对体育比赛参与者强制实施心血管筛查的“体育运动医疗保护法”,修订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中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猝死预防效果显著[4][5]。
学生猝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日,一则关于学生猝死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我深感震惊,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生猝死事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冲击,更明白我们应当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共同守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学生猝死事件提醒我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在追求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以下是我对如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建议:1. 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 合理安排作息: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
家长要监督孩子按时就寝,避免熬夜。
3.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学生合理膳食,不偏食、不挑食。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营养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 关注心理健康: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学生猝死事件反映出我国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如何加强安全教育的建议:1. 学校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
2.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不玩电等。
3. 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三、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的完善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如何完善应急预案的建议:1. 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应急物资的储备等。
2. 家长要了解学校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应急演练。
3. 社会各界要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爱学生学生猝死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家校合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作者:秦燕妮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过强的心理应激;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以及学生运动安全意识薄弱等是导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本文以中学生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中学生要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在运动过程中要有安全意识;学校要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等预防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国家提倡的全民运动还是学校的阳光体育,参加各种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损伤也在慢慢增多,与一般运动性损伤相比,运动猝死严重威胁着青少年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近些年,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屡见报到,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先天性的一些疾病等都是导致身体各个运动器官很难适应突然运动带来的刺激,从而发生运动性猝死,本文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中学生动性猝死这一现象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1]。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认为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停止1小时内发病并导致的死亡,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2]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引言运动性猝死是指因剧烈运动过度引起的心脏停搏,是一种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导致死亡的情况。
尽管运动对身体有益,但过度运动或不合理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增加患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运动性猝死的方法,以保障身体健康。
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第一步。
不同人群对运动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因此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或骑自行车等。
同时,考虑个人的体质、年龄和体能水平,避免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方式。
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将运动强度逐步增加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重要步骤。
过度运动或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强度可能对心脏造成巨大压力,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
因此,在开始运动时,从较低的强度开始,逐渐增加,给心脏足够的适应时间,并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频率。
充分热身和放松在进行任何运动之前,适当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热身可以提高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柔软度,并帮助心血管系统适应运动的需求。
同时,在运动结束后,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状态。
注意饮食和休息饮食和休息对预防运动性猝死也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缓解心脏的负担。
避免过度劳累和缺乏休息,以充分保证身体的健康状态。
注意天气和环境天气和环境因素对运动性猝死的风险也有影响。
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受到损害。
因此,在运动之前,了解天气预报,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运动。
避免在高温、湿度过大或极寒的环境中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和咨询定期进行体检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体检,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咨询专业医生或运动教练也是必要的,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结论预防运动性猝死是每个人运动时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充分热身和放松,注意饮食和休息,注意天气和环境,定期进行体检和咨询专业人士,能有效减少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如何预防猝死范文
如何预防猝死范文猝死是指在突然出现的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突然死亡的状况。
它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迅速致命的疾病,因此预防猝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猝死的方法。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猝死至关重要。
有规律的锻炼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避免久坐也是很重要的,尽量多走动,做一些简单的体操或伸展运动。
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手段。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在健康检查中,医生可能会检查你的血压、胆固醇水平、血糖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医生会进一步建议和治疗。
减少压力和焦虑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手段。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对心血管健康有害。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瑜伽、冥想、听音乐或与亲朋好友交流,有助于缓解压力。
同时,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对心血管健康很重要,每晚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最后,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一环。
如果有家族史或本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那么就应该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检查,积极治疗。
总之,预防猝死需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锻炼,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减少压力和焦虑,并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
虽然猝死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但是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风险。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提高对于心血管健康的重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运动员运动猝死及预防
创伤性急死。对猝死的规律 , 一般认为它有三个基本要点: 自发
在对多数猝死运动员尸体解 剖为基础 的调查 中发现 , 肥
过程 : 外发 生 ; 迅 速 。 17 年 国 际心脏 病学 会 、 国心脏 厚 型心 肌 病 是 导致 猝 死 最 常 见 的 原 因1 意 进展 99 美 5 ] 死 者 中大 约 有 三 。猝 学会 以及 17 90年世 界卫 生组 织定 义 的猝 死 为 :急性 症状 发 生 分 之 一 因此 死 亡 。 M 的特 点 是 : 肌 不 对 称 , 度 增大 , HC 心 过 区
症状 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在运动 中或运 动后 2 群 中导致 的死亡 只 占到 01 4 .%至 0 %,但 是 H M 占竞技体 . 2 C 小时 内的意外死亡 。这与医学界对猝死 的定义 十分相似 , 主 育 运 动 员 中意 外 死 亡 的 总数 的 5 %以上 , 是 青 少 年 和 成 人 0 也
的特征 。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 疾病 相比 , 发生率并不 动 员 出现 猝 死 多 发 生 在 下午 和晚 上 。 大 多 数 正 常运 动 员 的 与
高 , 直接 危 及 生 命 。 却
2 猝 死 的 原 因
左心室 适度增大 相 比, C 患者 的左心室 有 1 HM 5毫米 至 5 0
后即刻或者隋况 2 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
分 正常的生理适应性 的心肌肥大和病理 性的肥大是 比较困
运 动性 猝 死 是 与 运 动 有 关 的猝 死 的简 称 , 般 指有 或 无 难 的 , 为两 者 的 区别 不 是 十分 明 显 。 管 H M 在 所 有 的 人 一 因 尽 C
1 运 动猝 死的 定 义
危 险,0 9%的运动猝死患者为男性 , 而女性的相对要 低的多 , 这可能与女子的运动水平和强度比男子低有关[ 4 1 。部分 运动
最新-小议运动猝死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 精品
小议运动猝死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家的有关材料,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内意外死亡[1]。
随着一些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死亡,运动性猝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2]。
而关于运动猝死,国外已经有不少文献报道,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就将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发生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1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痛、气急,也可无任何预兆就突然发生。
1980等对运动性猝死下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目前,有些学者如1989、2000等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之内,认为在运动中或运动停止1内发病并导致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但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症状发作后24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12运动性猝死的特征121性别与年龄国内猝死者性别男女比例为721,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运动负荷小,对疲劳或其它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因素有关。
研究报道,运动猝死的平均年龄为308±179岁[4]。
122时间与环境特征国外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多发期一般为冬季,星期一以及商务9~11点或醒后的3内。
国内资料提示运动猝死也可能受时间戒律的影响,但尚未明确[5,6]。
123职业与项目特征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9~67岁[7]。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或剧烈活动过程中,由于心脏性原因导致的突发死亡。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尤其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
虽然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运动性猝死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本文将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和对策。
一、病因分析1. 体能素质不足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能素质不足。
一些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由于体能素质不足,心脏无法适应剧烈的运动负荷,导致心脏病发作,最终引发猝死。
尤其是一些长期缺乏锻炼或过度肥胖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2.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患有心脏病的先天性缺陷,但在平时可能并不会有太多的不适,而一旦经历高强度运动,心脏负荷加重,就容易诱发心脏病发作。
3. 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也是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运动员或者健身爱好者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或者身材,可能会进行过度的训练,导致心脏负荷超重,进而引发猝死。
4. 药物滥用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可能会滥用兴奋剂或者其他违禁药物,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心脏,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二、预防和对策1. 健康评估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进行健康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长时间不进行锻炼或者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需要通过专业的体检来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便更加科学、安全地进行运动。
2.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关键。
在进行运动时,不要一开始就过度追求高强度,应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让心脏有充分的适应期,避免突然的负荷过重。
3. 合理营养合理的饮食和补充营养也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要保证膳食均衡,合理摄入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4. 注意休息休息是身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要给予足够的休息时间,让心脏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到正常状态。
运动性猝死的情况预想小作文
运动性猝死的情况预想小作文英文回答:Sudden cardiac death during exercise is a rare but serious condition that can occur in individuals who are seemingly healthy. This phenomenon, known as exercise-induced sudden cardiac death (EISCD), is often caused by underlying heart conditions that may go undetected until a fatal event occurs.There are several potential causes of EISCD. One common cause is a condition calle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thickening of the heart muscle. This can disrupt the normal electrical signals in the heart and lead to an irregular heartbeat or arrhythmia. Another possible cause i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ich occurs when the arteries that supply blood to the heart become narrowed or blocked. This can restrict blood flow and oxygen to the heart muscle,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 cardiac event during exercise.In addition to these underlying heart conditions, other factors such as intense physical exertion, dehydration, and electrolyte imbalances can also contribute to EISCD. For example, individuals who participate in high-intensity sports or endurance activities may be at a higher risk due to the increased strain placed on the heart. Similarly, inadequate hydration and imbalances in electrolytes like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an disrupt the heart's electrical system and trigger a cardiac event.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not all cases of exercise-induced sudden cardiac death can be predicted or prevented. However, there are steps that individuals can take to reduce their risk. Regular medical check-ups, including cardiac screenings, can help identify any underlying heart conditions tha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EISCD. Additionally,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regular exercise, a balanced diet, and proper hydration can help support heart health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during exercise.中文回答:运动性猝死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
预防运动性猝死,运动量力而行
预防运动性猝死,运动量力而行在进行体育锻炼、健身、运动等等活动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预防运动性猝死问题。
虽然运动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健康和身体素质,但如果过度运动或不合理运动就有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运动性猝死的危害运动性猝死是指因运动所引起的突发性死亡,主要发生在20岁至30岁的人群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
各种因素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包括心肌异常、先天性疾病、长期药物使用、运动过度等等。
运动性猝死的表现为突然失去意识、呼吸心跳骤停,如果无法及时救治,将导致死亡后遗症或死亡。
因此,预防运动性猝死极为重要。
运动量要量力而行在进行运动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量力而行。
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高强度的运动。
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适应和提高运动强度。
在运动中,体力不支时应及时调整,避免疲劳、虚脱和感觉不适。
如果体力减弱,应该停止或减少运动强度,而不是一味的加强运动。
此外,运动前一定要做好适当的热身活动,能够有效预防因运动带来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和运动性猝死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加强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持续较长时间、心率逐渐升高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这种运动形式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增强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使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和调整。
因此,加强有氧运动,对于预防运动性猝死也非常有益。
能够提高运动后身体的恢复能力,增加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运动性猝死的发生风险。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运动性猝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增加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对于调节身体机能和改善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合理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大量饮酒和吃垃圾食品。
增加新鲜蔬果和粗粮的摄入,既能满足身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也有益于增加身体能量储备。
定期体检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众多,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校园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校园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关键词运动性猝死青少年学生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过强的心理应激;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以及学校运动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等是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资料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年1月~2009年6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1996年1月~2009年6月关于在校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文章,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
在校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分析在校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外在原因:①健康素质的低下:现阶段由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重,缺乏体育锻炼,造成健康体质下降。
有些学生平时就不喜欢锻炼,加之课业负担一重,就显得更加没有时间去锻炼,在加上现如今很多学生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上网、打游戏、睡懒觉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上,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导致青少年体质变弱,这些都为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②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有些青少年由于缺乏运动健身的有关常识,往往会忽视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胸闷、气促、心慌、恶心等危险信号,往往会认为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这些往往正是导致运动猝死的最重要原因。
③运动安全意识薄弱:还有些青少年、家长及学校对于运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导致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延误了抢救的时间,从而错失了抢救的机会。
最近有报道,2007年10月22日广州某学院运会上,1名学生在1500m长跑时突然倒下,但此后校医却一直没有出现,现场没有人会最基本的抢救方法,直到20多分钟后急救车赶到现场,却已经回天无术。
在采访中许多学生都认为,如果当时有校医在场,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或许他还能活过来[1]。
在校青少年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内在原因: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导致患者猝死的一种情况。
运动性猝死在运动员中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普通人群中也有发生。
这种情况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对策。
本文将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一、病因分析1. 心脏问题:心脏问题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在运动过程中,心脏负荷加重,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问题,导致突发心脏骤停。
2. 遗传因素:一些运动性猝死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心脏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在运动时被激发,导致猝死事件的发生。
3. 体力过度训练:长期进行过度的体力训练会导致身体疲劳,心脏负荷加重,增加患猝死的风险。
4. 用药滥用: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可能会滥用兴奋剂或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罹患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5. 缺乏足够的预防措施:在一些运动场所,由于条件限制或者管理不善,缺乏对运动者进行监测和救护设施,当运动性猝死发生时,无法及时进行救治,加剧了猝死事件的严重性。
二、防治对策探讨1. 定期体检:对于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2. 合理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应该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心脏负荷,从而降低罹患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3. 预防药物滥用:加强对运动员的监管,杜绝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运动员应该意识到,滥用药物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自觉远离药物的诱惑。
4. 完善的急救措施:在运动场所应该配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和专业人员,一旦发生运动性猝死事件,可以迅速进行救治,争取最佳的救治时机,降低猝死带来的生命危险。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运动性猝死的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猝死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6. 科学研究:对于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相关的防治对策,为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一、引言
竞技赛场上偶发的运动员突然死亡事故,让我们了解了运动性猝死的可怕。
近年来,在我们中小学校园中,运动性猝死现象也常有发生。
中小学校园发生猝死事件,社会的影响很大。
中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各系统的机能还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身体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也更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投入到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研究。
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希望能建构一套完善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运动性猝死在中小学校园的发生,为校园秩序的安全、健康、和谐提供支持。
二、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
它有三个基本要点:①自发过程;②意外发生;③进展迅速。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可以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三、中小学生与运动猝死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是运动性猝死的人群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发生概率并不高,但其突发性危害性巨大,应引起各级教育主管及中小学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中小学生运动猝死的诱因
中小学生运动猝死的诱发因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心脏疾患
我国基层医疗水平不发达,未能对青少年学生的一些先天性心脏异常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及中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心脏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比例最大。
2、中暑
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中小学学生在体育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大强度运动。
3、心理应激性
在国内学者徐昕等研究的病例中,1例中学生在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另1例中学生在准备毕业体育加试时死亡。
而当时运动量并不大,这可能与考试压力过大有关。
过度兴奋或紧张都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4、超负荷的运动
超负荷运动时,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突然增加,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
中小学生应该掌握好合理的运动负荷,避免长时间超负荷运动。
五、居安思危,加强预防
运动性猝死发生虽然很突然,但很多预警信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不予理睬继续运动,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运动性猝死的
概率。
运动性猝死很可怕,但并非不可防范。
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协作,学校师生全体动员,完善制度,积极预防,中小学生运动性猝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中小学应加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1、重视身体健康检查,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
中小学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监测,了解学生健康状况。
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家族心脑血管方面的遗传疾病史,记入学生健康档案,以便于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关注指导。
2、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全面提高学生卫生保健水平
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急救技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习,培养全校师生应激反应能力。
医疗教育机构应该经常走进校园,对中小学生进行心脏复苏术等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体育教学和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遵循科学健身原则
校园要配备必须的医疗资源,建立校医走进体育课堂,走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制度,便于校医第一时间处治突发事故。
在参加剧烈运动或大型比赛活动前,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医学检测,测听心率,防止心肌炎患者进行剧烈活动。
对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闷、心绞痛、胸部压迫感、头痛、眩晕、极度疲乏、昏厥等症状要高度重
视,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详细的检查。
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运动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全面性、安全性以及区别对待等原则,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过度紧张和过度兴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避免饱食后剧烈运动,炎热的夏季应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不易太长,身体特别的学生,教师应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掌握一定的卫生常识和运动的禁忌症,流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等患者在康复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先天性心脑血管异常的学生,应禁止参加身体碰撞性运动或情绪激动的运动。
4、重视中小学生心理疏导,培养健康豁达的生活态度
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身体有益,心理的大幅度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的变化,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会引起器官生理病变或系统功能失调,诱发生理、心身疾病。
中小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灵港湾,及时疏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难题,不让学生带着消极的情趣参与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