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及对策(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及对策
课程名称:《财务案例》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渐成风潮,因为风险控制不到位,或是责任心的缺位等原因,很多投资项目产生了亏损。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制度往往形同虚设。我国海外投资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企业的海外投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很多国企在投资时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全面的前期调查,盲目进入新的市场。在国内投资,对于重大项目由于政府协助,无需进行较科学的风险防范程序就可顺利进行,导致了央企一直以来忽视风险的预测与防范,进入海外市场,由于对于市场不熟悉,且没有经过慎重的市场分析,在投标时也没有获得充分的数据,导致投标时估计的成本过低。陌生环境存在着太多隐形的风险,又存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企业仍然带着这种在国内投资的优越感去面对海外市场,势必遭受失败。
2、中国缺乏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人才。
中国企业在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当中, 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寻找到具有海外背景、适合海外经营的人才。企业在选拔驻外人员的过程中,仅仅考虑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量选派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业经验, 同时还必须要求驻外人员具有对异文化的较强适应力, 具体表现在对异适应性、当地文化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是, 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评估能力和培训机构, 而这种盲目的外派, 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外派失败。
3、企业对外投资扩张过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无法跟上。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应该具备所有权优势,包括资金、产品、技术、管理、品牌等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各种要素。我国多年来的对外投资,大多数是失败的。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管理上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项目管理混乱、成本无法控制,或者根本不具备实施的能力,最后被业主终止合同、没收保函的案例也经常出现。
4、政治障碍:中国威胁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 主要是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日益提高, 不仅同发达国家、客观上也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形成了竞争。
5、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
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 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 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 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6、跨国投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贸易和投资也面临新的风险。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升级、全球利率攀升对跨国投资和贸易融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等,这些都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泛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向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扩散势头,并刺激印度、土耳其、拉美和东欧国家仿效,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加大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损害了正常的国家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这无疑影响我企业“走出去”。
7、驾驭风险能力受到更大挑战。
华尔街金融风暴使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无疑对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人担心,虚拟经济的风险正向实体经济蔓延。无论预测如何, 华尔街已经成为向全球投资者提示金融风险的范本。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不强,防范和应对各种跨国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投资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投资管理技术的发展等还不够成熟。企业的融资手段相对单一,国内银行还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海外分支机构较少,难以对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再融资提供支持。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面对不利的经济现实,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呢?
第一,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不少国家放松外来投资限制契机,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危
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洗牌过程也会使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当。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和蔓延,实体经济濒临衰退,国外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不少国家放松了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适当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对外投资合作应注重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实业,谨慎对待金融衍生产品,冷静面对“抄底”的诱惑,充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和长期性。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把握机会更须严防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对外投资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第二,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制约对外投资的因素,审批环节较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难以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当务之急, 是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推动和促进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条例。一方面, 应切实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和监管体系。作为跨国经营的新军, 国内众多企业对国外的商业习惯、劳工法律、文化习俗还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还缺乏经验,此类人才也相当紧缺。有关各方应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并督促企业承担驻在国的社会责任,防止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健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境外企业正常经营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在对海外投资方面,政府也要先当好“导游”,把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环保和人文等方面的政策风险和民意倾向搞清楚至关重要。而在协调保障方面, 中国政府可利用多边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签订部分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第三,谨慎实施海外“抄底”。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但我们应该牢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 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 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在成功并购后, 是否能成功的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抄底”机会, 中国企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