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是一类能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一般大于4h),从而延长药物 在整个胃肠道的转运,增加药物吸收,提高临床疗效的新型制剂
开发意义:
增加药物的吸收量,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 减少药物剂量及给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 降低成本
特 点
•胃内滞留型制剂在胃内的停留 时间较一般制剂长(通常>4 h), •通过制剂中聚合物的作用缓慢 释放药物, •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小肠:消化管最长的部分,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三部分组成,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 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有小肠绒毛、微绒毛
大肠:由盲肠、结肠(升、横、降结肠)和直肠等三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 排除体内过剩的钙盐和铁盐.
1.2 药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
(一) 转运机制:同吸收机制,多数为被动转运方式 透过生物膜。
为顺浓度扩散、不耗能、需载体、具饱和性、选择性 和竞争性作用
氨基酸、单糖、某些高极性药物易被吸收
1.3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 1~3 ),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小肠
二、实现缓释的方法
3. 利用溶蚀作用(Erosion)
溶蚀是溶出限速和扩散限速相结合的过程,其释放特性 用数学方法描述可能是很复杂的,一般用可溶蚀的厚块 (slabs)、圆筒和球形的模型来描述其释放机制。
式中n对球形为3,对圆筒形为2,对厚块形为1,α是球形 或圆筒形的半径或厚块形的半高。Mt是t时的释放量,M0 是开始的释放量,C0为骨架中单位体积的量。这个系统 是骨架材料与药物二者溶解与扩散相结合的结果。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
2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
22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
23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 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使用。
.
27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① 有些药物容易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而 失去治疗作用,而药物在结肠就不受这些影响, 把这些药物制成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加其 生物利用度。
.
28
② 蛋白多肽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中被酶降解, 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而大肠中蛋白水解酶 含量很低,把药物运送到大肠部释放,可以解决 酶屏障问题,而且发现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的 吸收性很好,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有望解决多肽类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
18
如吡罗昔康聚碳酸酯空心微球,表面有大量的孔 道和空腔,使其能漂浮在胃肠液中,实验结果表 明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无突释,约 8h 释完,释
药速率与含药量成正比。
.
19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该类给药系统希望把药物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 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其基本 机制是该给药系统中的聚合物同黏膜通过静电吸 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相互结合。
.
3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设计 一般在消化道内胃的pH为0.9~1.5,小肠pH为 6.0~6.8,在结肠pH为6.5~7.5。 所以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方法一般以 0.1mol·L-1 HCl模拟SCDDS在胃中的情况,pH6.8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SCDDS在小肠的情况, pH7.2PBS模拟SCDDS在结肠的情况。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结构为片芯和水不透性 半包围外膜。片芯从外到里分别为:第一剂药物 层、膨胀高分子材料层、第二剂药物层。其中 只有第一剂药物层裸露在外。
该方法是将含药丸芯层进行亲水凝胶膨胀层包 衣,外层再进行惰性高分子材料包衣,当胃肠液通过 控释膜进入溶胀层时,亲水凝胶逐渐水合溶胀直至 控释层破裂达到脉冲释药。
① 利用p H 敏感型聚合物包衣,包衣层在胃与小肠不溶解,在结肠高 p H 值环境中溶解而释药;
② 多重包衣能够更精确定位,系统到达末端回肠时,外层肠溶衣溶解 破裂,内层的亲水或疏水性包衣层能够将药物带至结肠部位。
③ 利用可在结肠定位降解的聚合物作包衣或载体材料,常用的是偶 氮类聚合物和多糖类,值得注意的是,多糖类聚合物易溶于水,须通过 交联或成盐等方法将其制成水不溶性材料之后再应用。如何使载体
2 .γ- 闪烁扫描法: 利用γ- 闪烁扫描法对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释药情况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方法, 即用放射性元素标记制剂, 在保证对人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 通过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 描( ECT)机显示药物在胃肠道内作用时间、作 用部位及转运过程等情况。
总结和展望
结肠定位给药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概况张囡【摘要】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目前已受到国内外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原理和常用材料,并介绍近年来口服靶向定位给、释药方法研究的最新动态及药剂学的一些最新方法。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作为现代药剂学的高新技术之一,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口服靶向定位给药;结肠定位释药;胃内滞留给药【作者】张囡【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是指在口服之后依靠胃肠道的环境或者剂型自身的特性,能滞留在胃肠道某个特定的部位的药物新剂型。
由于这类制剂可以将药物定向传输至靶向器官,因此具有普通剂型所没有的优势。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优点有:①药物在靶器官部位的吸收增多,生物利用度可以得到提高。
②靶位药物浓度高,疗效提高,同时避免药物对非病变部位的毒副作用。
③降低个体差异造成的药物被动吸收。
目前按照药物释放部位可以将口服靶向定位制剂分为结肠靶向定位制剂和胃内滞留制剂。
前者通过制剂技术保护其中的药物避免在消化道上段释放,而到达结肠部位以后,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作用方式,通过包衣膜的破裂或载体材料的迅速崩解使结肠定位制剂中的药物突然释放,并在结肠局部发挥治疗作用,或经过结肠部位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至作用部位。
后者则通过特定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滞留在胃内,所释放的药物在胃内局部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吸收并输送到特定的部位来发挥作用[1]。
结肠从生理学角度看可分为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其中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因此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靶部位。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指通过药物传递技术,避免药物的胃肠道释放,将其直接运送到结肠部位释放,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美沙拉嗪综述---精品管理资料

美沙拉嗪剂型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该病在西方国家比较多见.因其病因不明,一直是消化科较为棘手的疾病。
有关点认为IBD的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近年来IBD在国人中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5—氨基水杨酸是临床治疗IBD并预防其复发的最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应用最早的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由斯堪的纳维亚风湿病专家Suary发现并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上世纪40年代该药试用于UC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因而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IBD患者广泛应用的药物。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 柳氮磺胺吡啶(SASP)就一直是治疗IBD的有效药物,经口服后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为美沙拉嗪和磺胺吡啶,但由于磺胺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胰腺炎和精子动力异常等不良反应而影响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新型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其进展情况。
1。
1 SASP的代谢及其临床应用SASP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一般仍保持完整,在小肠可有部分被吸收,但约90%经肠、肝循环,并以未被代谢的形式排入胆汁;抵达结肠后,连接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键在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作用下分裂,从SASP分子内释放出的磺胺吡啶大多在结肠被吸收,进入肝内被乙酰化后,以游离磺胺,乙酰化、羟化或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等形式从尿液排出[3].肝内乙酰化速度决定了SASP 的乙酰化速度及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与乙酰化磺胺吡啶的比例。
遗传学上,乙酰化速度慢者,其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水平较高,从而极易引发SASP的不良反应.磺胺吡啶单独口服时,在小肠很快被吸收,而以大便形式排出很少。
在结肠内,从SASP中释放的5-ASA仅小部分被吸收,约80%最后以大便形式排出。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作者:刘林,段芳,梁国成,陈求芳,廖华卫,周毅生【关键词】结肠定位释药;时滞效应;压力依赖;自调式;脉冲式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是指通过适宜的药物制剂手段和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转运至回盲肠或结肠部位,以速释(脉冲)、缓释或控释方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利用靶向定位技术治疗结肠等部位疾病的有效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等结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口服片剂、胶囊或灌肠治疗。
普通口服制剂在胃或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在结肠靶部位的血药浓度低,且全身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灌肠法给药的缺点在于用药不便,且药物只能到达直肠和乙状结肠,不能到达横结肠和升结肠。
应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结肠开始释药,使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是治疗结肠疾病的理想给药剂型。
将一些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成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使其在结肠内释药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与小肠中的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此法比注射更方便。
此外,利用药物在结肠释放的时滞效应,可以准确有效地治疗哮喘、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等昼夜规律性疾病,开发24h缓控释制剂,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吸收机制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1〕。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_杨汝铁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杨汝铁【摘要】目的了解药物剂型的发展,新技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
方法文献调研,分类总结。
结果新辅料、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的应用,使药物剂型发展迅速,形成了普通释药系统、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和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系统等释药系统,在给药途径、定时、定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用药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药物剂型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药物剂型;缓释和控释给药;靶向给药;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25-0048-02药学主要分药理学和药剂学。
药剂学是研究高质量药物剂型的制备和生产,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医疗和预防需求的综合应用学科。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新剂型的研究,纸型避孕片是我国首创、最早期的一种膜剂剂型,80年代后才有了长足发展,今天新辅料、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的应用,使药物剂型在给药途径、定时、定位等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下面简要介绍给药系统的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1 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缓释、控释系统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研发的品种逐年增多,是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一般采用片剂、胶囊剂和混悬剂,释药模式和控释机制有膜控释型、骨架型、水凝胶型、胃内滞留型、渗透泵片等,如硝苯地平(速释控制和缓释片)、布洛芬、新康泰克等都属此类。
控释药使释药速度可控,减少或避免了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增加了血药浓度的稳定性,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次数,提高依从性,由于此系统口服品种多,服用方便,深受医患双方的亲睐,应用也最为广泛。
2 靶向给药系统主要应用脂质体、微球、微乳、脂肪乳等为载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向导,实现靶向的目的。
我国脂质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顾学裘教授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多相脂质体的概念,并用以作为一些抗癌药物的载体,如复方氟尿嘧啶多项脂质体,是以脂质体为主体,兼有乳化剂、微粒和胶团的复合分散体系。
口服结肠靶向载体研究应用进展

口服结肠靶向载体研究应用进展【关键词】结肠靶向;果胶;壳聚糖;抗消化淀粉;丙烯酸树脂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ing-drug delivery system,OCTDS)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充分利用结肠特殊的生理特点(pH梯度、小肠相对稳定的转运时间、高浓度微生物及特殊酶、结肠内的较大的压力)的新型给药方式。
结肠靶向给药具有定位释放、缓控释、提高病人顺应性以及潜在的输送蛋白类药物安全通过胃和小肠等优点[1]。
目前,结肠靶向释药系统的分类有[2-3]:时滞释药系统、pH依赖释药系统、酶触发型释药系统、脉冲式的结肠靶向系统和压力依赖型释药系统。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结肠定位释药需要高分子载体材料作为载体,当然这些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
目前,结肠靶向应用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如偶氮聚合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等;另一类是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尤其是壳聚糖、淀粉等天然多糖物质。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各类载体材料具体作用特点如下。
1 果胶果胶(pectin)能被结肠中的多糖酶特异性降解,但是天然果胶在水、酸和碱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使其在结肠靶向载体的应用中受到了限制,在应用中通过对果胶进行凝胶化、钙化、聚合成新共聚物等方法来提高它作为结肠靶向载体材料的效果。
钙化果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肠靶向载体,不但可以作为水溶药物、不溶药物、有机合成药物、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用于结肠靶向给药,并且所制备的剂型也能够多样化,如膜剂、凝胶剂、滴丸、微球和最常用的片剂。
果胶与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PMC)、阳离子型聚合物等形成的复合物在保留原来个体自身的优点的同时又有新特性,可以提高溶出速率和降解速率,增加了果胶作为结肠靶向载体的利用。
Turkoglu等[4]利用不同比例的HPMC和果胶作为混合压制包衣材料,制备5-氨基水杨酸(5-ASA)酶触发型结肠靶向制剂,结果发现单纯用果胶不足以保护片芯到达结肠,加入20% HPMC则可保持片剂的完整,使时滞达6 h,此后药物迅速释放。
国内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用丙 烯酸树脂 对 胃溶胶囊包 衣 ,制备 结肠 溶胶 囊 ,发 现包衣厚度 对 其 在 不 同 P H条 件 下 的崩 解 时 限 有 显 著 影
响[ 。
14 微 球 .
以丙 烯酸树脂 为材料研 制结肠 定位 微球 ,并 用部分 因 子 实 验设 计 优 化 处 方 J 利 用 能 在 结 肠 p 值 较 高 的 环 境 。 H
中逐渐溶解 ,衣膜渗水 ,导致片芯中 5 A A溶解并略显酸 一 s 性 ,进一步使 胃溶衣膜 溶解释 药 ,控制 致孔剂 的种类 、所
占 比例 和包 衣 增 重 ,可 保 证 包 衣 片 进 入 小 肠 后 在 预 计 的 时
p H值环境设计的 ,传统观点认 为从 胃到小肠 再到结肠经历 了一个 p H值的梯度变化 ,胃内 p H值 为 0 9—15 . . ,小肠为
发病率较高 的疾病 ,如哮 喘、心 绞痛 、关 节炎 等 ,将药 物 在结肠释放 ,发挥脉冲作用。 根据其设计原理可讲结肠靶 向给药系统分 为 :P H依赖
根据延 时性 和 p 依 赖 性 原 理 ,采 用 多 层 膜 包 衣 法 H
( 内层 为 胃溶 膜 ,外 层 为 肠 溶 膜 ) 制 备 5一氨 基 水 杨 酸 结 肠 定位释放 片 :由 内到外 主 要分 为 :隔离 层 、胃溶 包衣 层 、
6 0— . ,结肠为 可高达 7 5—8 0 . 68 . . 。因此可 以采用肠 溶性 辅 料 ,控 制 药 物 在 胃 、小 肠 内 不 释 放 ,而 特 异 性 地 在 结 肠 释放 以达到结肠 定位 的 目的。 国内研究剂 型有 包衣片 、微丸 、胶囊 、微球 、微囊 等。 前 三种剂 型一般 都采 用 肠溶材 料 E da t u r 包衣 的手 段 ,选 0 择合适 的材料 、比例及包 衣增重 是制备 的关 键。微球 、微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方法近年的进展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方法近年的进展近年来,国内外结肠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世界性难治疾病之一。
结肠靶向药物在治疗局部结肠疾病上有显著疗效,因而,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TDDS)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OCTDDS的制制备方法做一概述。
标签: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方法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是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运送到人体回盲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这种机制使得OCTDDS对结肠疾病针对性很强,药物效果显著;且对上消化道刺激小,减少患者不适,提高顺应性;同时在帮助蛋白类药物规避消化道中酶的破坏、安全通过胃和小肠上具有独特优势;也为结肠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OCTDDS为结肠疾病局部治疗提供了有效、方便、不良反应小的新型给药方式。
现就其主要制备方法做一综述。
1 包衣包衣技术简单方便,是中药OCTDDS制备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宋顺宗等[1] 采用流化床切线喷与流化床底喷工艺包衣方法,以浸膏粉与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的比例为8∶1∶1进行包衣工艺优化制备复方老鹳草结肠靶向颗粒。
Kumar Dev [2]采用完全析设计方法制备药物片芯,以Eudragit S100为包衣材料,制备薄膜衣层平均增重率分别为4%、5%、6%的包衣片,进行体外释放度实验比较不同厚度包衣层释放度。
另外还可用抗性淀粉进行薄膜包衣,经过结肠微生物的发酵,产生机械阻力和静止压力,控制药物释放。
该包衣是利用结肠酶活性和力学性能来控制药物释放。
2 制备骨架片果胶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结肠微生物能产生特异性果胶降解酶,降解果胶。
利用果胶的这种特点,可将水溶性果胶加工成难溶性果胶钙,以此作为药物载体,加入药物制备成骨架片,在结肠细菌中的果胶水解酶的作用下骨架片中果胶钙分解,分散在其中的药物得以在结肠释放,从而实现结肠靶向给药效果。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滑肠道 、 软化粪便 、 促进肠道蠕动 、 提高肠内容物推进速度等作用。
22 时滞 释药系统 研究 表明 尽管 胃排空 时间极不规则 , 但在小肠段物质 的运转 时问相对要恒定得 多 . 常为 3~ h 基于此 , 通 4。 设计出 了时滞型结肠 靶向系统 . 确保 药物在离开胃部 3~ h后开始释放 : 4 有人设计 了一
( 首钢 总匡院 药剂 科 . 京 10 4 ) 北 00 1
了可喜 的进展 . 由潮 州药 用胶囊 厂研制的通便 通胶囊 , 其胶壳 即采
用 E dai— u rg S包衣 . t 口服 后内含 的天然植物 油直接 在大肠发挥 润
摘要
通 过 查 闻 文 献 资料 . 述 了近 几 年 来 国 内外 口服 结 腩 靶 向 综
种 结 肠 渗透 泵 . 包 肠 溶 衣 , 到 达 小 肠 后 衣 层 开 始 溶 解 . 释 药 外 在 在
靶向给药 系统是j 过 控制制剂 中药物释放 的方 向和部位而改 臣 变 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 学性 质 、 降低 不必 要的高血药浓度 、 适当延长 体 内作用时 间 、 加持久 和对 靶 的选 择性 . 有提高 药物疗效 、 增 具 降低毒副 作用 、 服用方 便 的优点 。 口服结肠靶 向给药 是通过药物 传 输系统 , 使药物 口服后 在 消化道不释放 . 而将药 物运送到人体 回盲部后开 始崩解或蚀 解释放 出来 . 而使药物 在人体 大肠 发挥 从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l : ・ 1 结晡靶 向绐药的临床意义 结 肠靶 向绐 药对 于需经 大肠 给药 治疗 的疾病 具有 特殊 的意 义。 普通制剂 口服后 . 有 药物在到达结肠 或直肠前就会被吸收或 降解 . 因此人们采 用直肠给药 ( 剂或灌肠 ) 栓 将药物直接 给到结肠 或直肠 达到治疗 目的 但 直肠 给药有很 多歃 陷, 如灌肠法给药 的歃 陷是药 物在结肠分布不均匀 , 个体差异大 . 药物作用仅限于直肠和 乙状结 肠 , 到达不 了横结 肠丰 升结肠 . 兀 并增 加 了病人 的痛苦和 医务 人员的负担。 而栓 剂的缺陷是只能用于直肠 的治疗和全身治疗 , 无 法达 到结肠 靶向结药 的 目的: 另外 . 肠给曲 与 几服 给药相 比 . 直 使 用不方便 . 者不易接受。 患 口服绐药不仅使用方便 、 患者易于接受 .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口服缓控释制剂按照释药机制大致可分为定时、定速及定位释药系统。
定位释药系统由于充分考虑了胃肠道局部PH、胃肠道酶及制剂在胃肠道的运转机制等生理学因素,所以能更好的发挥缓释、控释制剂高效、低毒、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正从传统的一级或零级释药系统向更具有针对性的定时、定位释药系统转变。
标签:口服定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1 口服给药定位释放制剂的概况传统口服缓控释制剂由于受到胃排空和肠道运转的影响,在胃肠道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有限,可能导致某些药物的吸收不完全[1]。
而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是近几年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后,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既可避免某些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的灭活,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又可提高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
2 口服给药定位释药系统2.1 胃定位控制释药系统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是通过粘附、漂浮或膨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中释放药物的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通常普通的缓释或控释制剂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只有2-3小时,而制成胃内滞留制剂后可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5-6小时,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
2.1.1 胃内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胃内粘附型释药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采用适宜的粘附材料作为辅料,与药物制成片剂,胶囊等剂型,口服后粘附材料通过静电吸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
该制剂设计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粘附材料。
实验表明阴离子型聚合物结合胃黏膜的能力高于中性及阳离子型聚合物,该剂型能大大提高氧氟沙星的作用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2.1.2 胃内滞留漂浮型释药系统胃内漂浮型释药系统是指口服后可维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在胃中呈漂浮状态的胃部定位释药系统,一般是依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设计而成。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疏水物质、表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计成慢慢侵蚀, 计成慢慢侵蚀,并在预定时间后释放药物。用 巴西棕榈蜡、蜂蜡、单油酸聚氧乙烯甘露醇 和HPMC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并对此包衣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在时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
脉 冲 塞 囊 时 间 依 赖 性 结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 干法压制包衣择时片芯崩解释药系统 薄膜包衣片
双层膜时控-崩解脉冲微丸 双层膜时控 崩解脉冲微丸
脉冲渗透泵片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水不溶性 的,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 肠溶性聚合物包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以肠溶性聚合物包 衣。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水凝胶泵暴露 。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 并开始溶胀, 并开始溶胀,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弹出囊外而释 放药物。该制剂的释放时间与水凝胶的性质、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结肠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可被结肠酶或细菌降解的结肠释药系统 口 服 结 肠 定 口服结肠定位 给药系统的作 用机制及分类 PH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时间依赖性结肠释药系统 时控和pH 依赖联合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时控和
有机酸诱导型结肠释药系统 压力控制结肠释药系统 生物黏附系统 其它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 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淋 巴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的吸收提供了有效途径0 ] 。
产 时不 易粘 连 , 尤其 对 易 吸潮 、 稳 定 的药物 , 不 用此
据有 关文 献报 道 ,C D 般 基 于 3种机 制 , OD S一 时 作 隔离层 可大大 提 高药物 的稳定性 [。 3 ]
间依赖 型控释 系 统 ( i e d p n e t o a o o - Tm —e edn r lc ln s e i i r g d l v r y t m T D S , H依 赖 p c f c d u e e y s s e ,C D ) p i
1 HP C .1 M
HM P C的 水溶 液 或 醇 溶 液 安 全 无 毒 且具 有 一 定
其 原因在 于 :首先 , 乙状 结 肠是 多种 疾病 的易 发部 粘 性 , 用它 作 粘合 剂 的原 因在 于 : 先 , 能在 颗 粒 首 它 位, 口服 定位 给 药 的部位 多在 于此 。其 次 , 结肠 中大 表面 形成 一层 薄膜 , 有利 于药物 稳 定 , 特别 适合用 作
口服 结肠 定位 给 药 系统 (r l c l n s e i i 始 释放 的时间使 药物 到达 结肠 时再开 始释放 ,达 到 O a o o — p c f c d u e e y s s e ,C ) 是 一种 为 了避 免 口 r g d l v r y t m O 肋S i 结 肠定 位 的 目的。常用 的材料 有羟 丙基 甲基 纤维素 服 药物被 上消化 道 破坏 ,通 过使 用药 物传 递术 使药 物 在结肠 释 放并 发挥 疗 效 的生 物 制剂 。O D S现 已 CD 成 为 口服 药 物 递送 系 统研 究领 域 的 热 点方 向之一 。 (P C , H M ) 乙基纤 维素 (O 等 。 E
23050096

m e a i n : n w c nc p i t te m e t OS nt to a e o e t n he r at n of —
t atr il]JR em ,9 3 3 :—. e rhisJ . h u 19 ・9 39 o t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普通口服制剂药物在胃和小肠释放、 吸收, 但对结肠局 部疾病由于在到达结肠时药物已经被吸收或降解, 不能在病 灶部位达到治疗所需要的血药浓度。 采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
将激素、 抗感染等药物直接运送到回盲肠部位, 可大大提高
结肠炎、 结肠癌、 结肠性肠虫病等结肠疾病的治疗效果。
利用 结肠 对药物 择时 吸收 治疗晨 僵 、 喘等 时辰 性疾 哮
(H .~78差异而设计。 p 65 . ) 因此用较高 p H环境才溶解的材
维普资讯
P o e d n fCl ia M e ii e J Oc . 0 6 Vo 5 No 1 r c e ig o i c l n d cn , t 2 0 , l1 . 0
病。此类患者睡前服用 O D S药物, CD 剂型转运至结肠释放 药物的时间正好是疾病发作的时间, 由此可控制疾病在夜间
的发作 , 免夜 间服药给患者带来 的烦恼 。 避
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的结肠靶向释放可以减少剂
量和 副作用 。
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21 利用 时滞效应 的 O D S . C D
维普资讯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 年 1 月第 1 鲞箜 塑 06 0 5
间诸多因素, A是其中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H 因而通过关节腔
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的创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的创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浩楠;陈美妙;肖杰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22(43)3
【摘要】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是具有突出结肠靶向黏附能力和结肠增强吸收功能的新型结肠靶向递送体系。
相较传统结肠靶向递送体系,其优势在于释放位点及作用时间的精准控制、递送体系比表面积的增加以及靶向黏附效果的增强。
本文综述了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的研究进展和评价方法,并从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的类型、结构、制备方法及递送物质方面介绍了其构建研究现状,并对结肠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的体外、体内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其应用现状及潜在应用领域进行展望,提出将定向吸收增强型递送体系应用于食源活性物的健康效应机制解析是一种可行的创新方法。
【总页数】10页(P352-361)
【作者】王浩楠;陈美妙;肖杰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4
【相关文献】
1.多糖材料在菌群触发型口服结肠定位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2.结肠癌及其分型的靶分子修饰递送药物的研究进展
3.槲皮素及其递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4.基于喷雾干燥法
制备微胶囊作为生物活性成分递送体系的研究进展5.食品水凝胶-多酚递送体系构建及其提高多酚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还 原酶 、 多糖 酶以及糖苷 酶等 , 多高 分子材 料在结 肠被 许
这 些 酶 所 降解 . 这 些 高 分 子 材 料 作 为 药 物 载 体 在 胃 、 肠 、 而 小
南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当以高分子物质为载体制成 的药物制剂通过结肠 时 , 载体降解 , 使 达到靶 向释药的 日的。 国外在利 用天然 多糖类 化合 物与人 合成 偶氮 聚合物 作为 O D S系统载体 方面做了大量 作 . 国内只有 少量关 于多 CD 在 糖类化合物 , 如直链淀粉 、 果胶 、 聚糖 作为载体 的报道 . 壳 而
释 放 滞 后 时 问延 长 , 高 黏 度 H MC会 导 致 药 物 释 放 无 明 显 但 P 突 跃 点 。 利 用 一 烁 扫 描 法 对 人 体 释 药 部 位 进 行 研 究 , 明 闪 表 该制剂在升结肠处释药 , 肠定位释药效果得到证实 。 结 2 压力控制给药系统 : . 3 由于 结 肠 内 大量 的水 分 和 电 解 质 被
到 有 效 治 疗 的 目的
重吸收 , 致肠 内容物 的黏度增 大 , 导 当肠道 蠕动时 对物体 产
生 较 大 的 直 接 压 力 , 物 体 破 裂 , 此 原 理 设 i‘ 压 力 控 制 使 依 1了
型胶 囊 , 即将明胶胶囊的 内表面涂 卜水不溶性的 E , C层的 CE 厚度调整 至约 4 m, 0 药物用 聚乙二醇溶解后注入 。 口服后明 胶层 溶解 , C球在体温下熔 化 , 胃上部 , E 在 由于蠕 动均匀 , 含
水性的溶蚀层 , 控制溶蚀层 的厚度 , 使药物离开 胃 3 4h后释 ~
放 药 物 , 够 达 到把 药物 传 递 到结 肠 的 目的 。 美 玲 等 用 替 能 齐 ]
硝唑作 为模 型药 物 , 制备了具有 亲水 辅料羟丙 基甲基纤维索 (P ) H MC 和疏水 性辅 料( C) E 等的干压包衣层 与肠溶型欧 巴代 进行包衣的结肠迟滞制剂 。 试验显示 , MC黏度增加使药物 HP
(urgtR) ) edai S 是一类 无毒 、 廉及 p ( 价 H敏感 的聚合 物 , 为 作 O D S有很好的应 用前景 。有学 者对壳 聚糖进 行人 T改造 , CD 半合成琥珀酸一 壳聚糖及邻苯二 甲酸一 聚糖 , 外实验表 明 壳 体
两 种 材 料 均 可 阻 止 药 物 在 胄的 酸 性 环 境 中 释 放 , 善 药 物 在 改 碱 性环 境 中 的释 放 , 吖作 为 O D S的材 料 …。 外 . 可 以用 CD 另 还
缓慢 , 转运 时间 比小肠要 长 , 一般通 过结 肠 的总转运 时间 为
2 ~ 6h 2 3 。通 常生 理 条 件 下 , 肠 处 的 的平 均 p 结 H较 小肠 高 , 小 肠部 位 平 均 为 65 68 结 肠 部 位 为 70 如 果 患 有 结 肠 炎 炎 症 .~ ., .,
疾病 更会使 p H值下 降到 1 5 ~。
2 口服 结肠 定 位 给 药 系统 的 作 用 机 制 及 特 点 21 p . H依 赖 给药 系 统 : 般 在 消 化 道 内 胃的 p 为 0 ~ .. 一 H . 1 9 5 小 肠 为 60 68 在 结 肠 为 6 ~ .。采 用 相 应 P 条件 下 溶 解 . ., — . 75 5 H 的肠 溶 材 料 , 制 剂 在 结 肠 p 使 H范 同 内释 放 药 物 。 丙烯 酸树 脂
水量 高 ,C有 足 够 的流 动 性 , 受 肠 压 影 响 :系 统 到 达结 肠 E
1 结 肠 的 特 殊 生 理 特 点
结肠介 于肓肠 和 直肠之 间 , 一般 结肠上 段 , 尤其 是升结
肠部分 , 口服给药主要吸收的部位 。结肠 内有大量的酶系 , 是
主要 有 多糖 酶 、 许 酶 、 氮 还 啄 酶 等 。结 炀 处 物 质转 运 速 度 糖 偶
术 , 药物 口服 后 , 使 在上 消化 道不 释放 , 到达 人体 回肓肠 部 后 , 始崩解或溶 出 。 开 利用结肠 给药 系统可 直接将 药物送 到 病变 部位 . 提高局部 药物浓度 . 加疗效 ; 增 减小药 物剂量 , 避
免 首 过 效 应 : 目 肠 定 位 给 药使 药 物 释 放 时 间 与 患 者 发 病 而 时 间相 符 . 少 了患 者 服 药 的麻 烦 和 痛 苦 , 高 其 顺 应 性 , 减 提 达
后 ,{ f 于肠乐的增大 , C球不能耐受这一压力而崩解释药 。 } E 将
5 A A作 为 模 型 药 物 制 成 压 力 控 制 型 系 统 后 给 予 犬 口服 . -S 实 验 显 示 , 3 5h 药 物 出现 于体 循 环 中 , 好 与 药 物 到 达 结 经 ~ 后 恰 肠 的时 间 相 符 24 酶 解 型 给 药 系统 : 类 结 肠 给药 系 统 是 利 用 结 肠 中 的偶 . 此
【圈药物与临床 2 1 f J 0 0年 4月第 l o卷第 4期 C ieeR me 苎 hns e 曼
l1曼 P i 竺: 『 ・ 44l ・ 口服 结 肠 定 位 给 药 系 统 的 研 究 进 展
郎 美琦 黄 佳 盛
E服 结 肠 定 位 给 药 系 统 (rl o n seicdu ei l 1 oa cl —p c rgdl e o i f vT ss m. C D ) 通 过 f服 给 药 , 结 肠 定 位 释 放 药 物 的 一 yt O D S 是 e _ 1 = 在 类 制 剂 . 近 年来 发 展 起 来 的 。结 肠 输 送 药 物缓 慢 , 少 运 动 是 缺 刺 激 性 . 成 一 个 有 利 于 稳 定 和 增 强 局 部 吸 收 的 环 境 , 果 造 如 制 成 结 肠 靶 向 制 剂 后 , 其 在 结 肠 部 位 释 放 , 可 避 免 药 物 使 就 破 坏 . 加 吸 收 , 高 生 物 利 用 度 。 O D S通 过 药 物 传 递 技 增 提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