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XXX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算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展大趋势。

3、开皇之治:(1)措施:隋统一后,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隋炀帝。

3、开凿时刻:从605年起。

4、路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钞票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阶段,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别太注重才干,世家大族的子弟经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经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评价(妨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并且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四、隋朝的XXX:1、缘故:隋炀帝的暴政。

2、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XXX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XXX。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是中学历史课程的起点,也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包括上册和下册,共有12个单元,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这两册教材的知识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上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兴起这一单元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希腊罗马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希腊和罗马两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史本单元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包括夏、商、周及春秋战国等朝代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涉及到中国的世界地位、汉朝的对外扩张等内容。

第四单元:印度教的创立和佛教的诞生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传播、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下册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和中东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和中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十字军东侵、伊斯兰教的传播、封建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单元:明清中国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明清的政治体制、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单元:世界上的近代化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现代化的理念和内容,涉及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近代化的影响和世界的科技进步。

第八单元: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涉及到欧洲的殖民化扩张、资本主义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第九单元: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民族主义和近代中国的历史。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各地的文明与交流1. 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书写系统的朝代。

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商代最著名的考古遗址有殷墟。

2. 印度的佛教和锡克教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宗教之一的地方,佛教和锡克教都是印度起源的宗教。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一门宗教,强调追求解脱和修行。

锡克教则强调信仰一个无形的神,以印度的巴塔克·辛格为首的锡克教徒拥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3.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文明注重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而罗马文明则注重法治和工程技术。

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1.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朝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系统,推行的法家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2. 汉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汉朝自刘邦建立开始,疆域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天朝大一统”的格局。

汉朝实行的制度有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和汉武帝后期推行的科举制。

3. 全球范围的汉朝交流汉朝时期,中国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是史上最广泛的。

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出口到亚洲、非洲和欧洲,也有许多外国使节来到中国。

著名的丝绸之路即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贸易网路。

第三章两河流域的文明1. 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疆域横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地。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有城市、农业、文字等方面的标志。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位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制度稳定且中央集权。

埃及的法老制度和金字塔建筑是其文化的独特之处。

3. 两河流域与埃及的交流和影响由于两河流域和埃及地理位置的接近,两者之间有很多交流和互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的统一:时间: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3、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4、隋朝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

②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

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引起农民起义,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期间,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具备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古运河为基础。

(邗沟)3、时间、人物:帝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8、开通的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年,建立唐朝,定都。

就是唐高祖。

2、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

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综合拓展
1.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1)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2)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开创了大一统时代(秦汉、隋唐)。 (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隋朝大运河。 (4)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隋:创立了科举制。 (5)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5.[东方期末]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诗歌作为唐朝时期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返回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有利于维持长期的和平,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任举一例即可)
返回材料二
D
8.[中考·云南]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B
【点拨】题干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据此分析,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B正确;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属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题干不符,排除A;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与中外交流并没有关系,排除C;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排除D。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 隋朝的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时间:605 年开始。

-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 科举制的创立:- 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 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 政治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 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 3 课盛唐气象。

1. 经济的繁荣:-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

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
经。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
珍贵文献
可编辑ppt
17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根本原因:唐朝_政_治__腐__败__。 直接原因:节__度__使__势力日益强大 经过:755年,安_禄__山__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将史思 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被平定。 影响:对_社__会__经_济__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__由__盛_转__衰__。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 成__藩_镇__割__据__的局面。
唐太宗 增加(
),鼓励士人报考
考试科目
武则天
创立( )和武举
完善阶段
殿试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作用: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
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可编的辑发ppt展。
13
唐初盛世
皇帝
措施
治世局面
唐太宗
1) 经济繁荣:治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①农业:曲辕犁、筒车 ②手工业:越州青瓷 邢州白瓷 唐三彩。 商业: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2) 政策开放 ·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杂居通婚)文成公主 入吐蕃、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蓄 ·对外友好活跃: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新罗 ·多彩的文学艺术: 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 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
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__政__权__分__立__,但长期政治统一 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__统__一___始终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特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

3、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

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诞生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正式诞生的标志)2.意义1)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1)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 徭役、兵役繁重3)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灭亡:公元618年(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1.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即位: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统治措施(1)纳谏: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重要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重用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1 原始社会1.1.1 元谋人和北京人- 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活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采集和狩猎1.1.2 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和捕鱼、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1.2 部落联盟1.2.1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曾进行阪泉之野之战,后来炎帝族战败,归顺黄帝族,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华夏族的形成:炎黄战败蚩尤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2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传说中的禅让:尧将部落首领位置让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夏商西周2.1.1 夏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2.1.2 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2.1.3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制度:分封制2.2 春秋战国2.2.1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2.2.3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确立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秦汉3.1.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3.1.2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下册历史1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1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概述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包括: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文帝的统治:改革官制,发展经济,注重吏治,提倡节俭,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民族文字。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2.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主政时期(627-649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713-741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4. 科举制的创立:-创立: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5. “和同为一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蕃会盟碑:82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汉藏两族“和同为一家”。

6. 对外友好往来:-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玄奘西行: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请注意,具体知识点可能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参考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进行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成就- 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繁荣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分析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 知识要点- 秦朝的统一- 汉朝的建立与巩固-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2. 重点知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巩固和对外关系-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3. 难点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 汉朝对外关系的处理- 三国鼎立和两晋南北朝更替的原因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知识要点-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宋元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明清时期的繁荣与闭关锁国2. 重点知识-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3. 难点解析-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原因和影响-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意义和影响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1. 知识要点-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农业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 重点知识-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农业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3. 难点解析-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原因分析- 农业文明兴起和传播的影响因素- 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和影响第二单元亚洲和非洲的古代文明1. 知识要点-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中国文明2. 重点知识- 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 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法律制度- 古埃及文明的科技成就- 古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3. 难点解析- 古代印度文明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巴比伦文明法律制度的意义- 古埃及文明科技成就的影响- 古中国文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影响第三单元欧洲的古典文明1. 知识要点- 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2. 重点知识- 希腊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罗马文明的成就和特点-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3. 难点解析- 希腊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罗马文明成就和特点的原因分析- 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三、历史综合练习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分类和运用方法- 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梳理- 历史知识的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分析3. 难点解析- 历史知识分类的合理性和运用方法的多样性- 时间线索和事件联系的准确性- 地理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第二单元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1. 知识要点-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2. 重点知识- 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历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的态度3. 难点解析- 比较和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意义和价值的深度挖掘和理解- 批判和反思的合理性和建设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练习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隋唐时期)一、知识梳理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坚(隋文帝)都城:长安统一南北:589年灭统一全国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大运河的开通中心:起止: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意义;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

农作物种植: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农具改进: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大都市有长安、、、商业: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分坊和市。

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907年唐朝灭亡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关键人物: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措施武则天增加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容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700多年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雄伟,人称“药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人称“诗仙”诗歌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三吏”“三别”称他为“诗圣”诗歌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新乐府》诗歌特点: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吸取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二、隋朝与朝的相似之处:1、它们都结束我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朝结束了春秋战果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局面,于589年实现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并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

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确立了科举制。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纪传体通史形式归纳整理)第一部分本纪与世家一、隋文帝杨坚本纪:1、581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2、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3、隋文帝励精图治,形成了“开皇之治”。

二、隋炀帝杨广本纪:1、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征发民众,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2、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三、唐高祖李渊本纪: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四、唐太宗李世民本纪:1、“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统治措施:注重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2、对科举制的贡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3、民族关系:(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2)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对外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取回大量佛经。

他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文化成就:(1)唐太宗为父亲修建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2)参与编创《秦王破阵乐》。

五、武则天本纪: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统治时期,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发展农业;创设殿试和武举,选拔贤才;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安史之乱(23——24页)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年----763年3、叛乱者: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4、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5、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4页)1、原因、背景:(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根本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有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5页)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①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5、评价、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元朝的统一:1.元朝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元朝的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

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为有效管理国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管辖。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

四、靖难之役:1.明太祖死后,传位给建文帝。

建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藩王的权力。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即明成祖。

五、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1405-1433年。

2.郑和下西洋的次数:七次。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厚往薄来的政策,招徕海外的异国君主到中国朝贡贸易。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六、明朝的灭亡: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国力逐渐衰落。

2.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以上仅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1(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1(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要点(第一单元)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3、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从605年开3、起止: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二千多仅公里。

4、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建立:隋末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措施:(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过分压榨人民(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提倡节俭(4)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2、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女皇武则天1、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2、局面: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3)提倡节俭。

2、局面: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1、农业:(1)水利的兴修:四十多处大型工程(2)农耕技术的发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3)农作物的推广:蔬菜、茶叶(4)工具的进步:曲辕犁、筒车(5)抗灾能力增强2、手工业:(1)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有许多大都市(2)长安:布局:分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地位: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选拔官员主要以门第出身为标准,弊端突2、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二、科举制的完善1、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2、关键人物:(1)、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2)、大力提倡科举,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3)、曾八次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选拔了许多有才学的人(2)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3)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4)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深远和同为一家一、突厥汗国的兴衰:1、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人类的进化与迁移
- 人类起源与进化
- 大禹治水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聚居地
- 古代人类的迁移与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
- 社会的演变与国家的形成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职业统治者
-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 古代造纸术和丝绸之路
- 古代铁器、蔬菜以及封建文化的演变
- 古代科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近邻
- 中华文化的东传与文化接触
-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唐宋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变化
-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
- 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
第六单元:世界上的科技与文化
- 文化与科技的多元化
- 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 世界上重要科技的起源与影响
第七单元: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
- 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政治格局演变
-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历史变迁
- 不同地区历史发展的联系与特点
第八单元: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工业化与科技革命
- 世界历史的演进与全球化趋势
第九单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第十单元: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影响
- 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
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
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
4.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剖析重难点
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
施。

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重节俭;他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发展科举。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在唐太宗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加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为盛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唐朝开元年间,农业方面,共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农耕技术有了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新品种传入中国,茶叶在江南广泛种植。

改进农具,制成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等。

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

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长安城宏伟富丽,热闹非凡,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皇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长期以来被不少读书人视为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出路。

隋朝开皇七年(578年),隋文帝下令废除了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开始设科取士。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并把这种考试办法定为制度,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投考明经、进士两科的人数较多。

明经着重考对儒家的经典能不能记诵,比较死板;进士科着重考诗赋。

因为重要官员中大多是通过进士科发迹的,一旦考中进士就荣耀非凡,被看做是“登龙门”。

进士科着重以诗赋取士,这也是唐代大诗人辈出,唐诗在诗歌领域内登峰造极的重要原因。

制举是由皇帝视需要定下名目下令进行的考选。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还开创了由皇帝亲自殿试之风,并增设了选拔武将的武举一科。

科举制沿袭到明清,显得更加完备。

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于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5.唐朝时期与边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原因
原因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使唐朝能够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

如唐朝与吐蕃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正因为如此,唐朝政府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信任和尊敬,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尊奉为“天可汗”,各少数民族与唐朝“合同为一家”。

6.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是多方面的:唐朝时期对外交通便利,这是对外交往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

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长安居住。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对亚非欧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7.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日本仿照中国的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等。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8.唐朝时期文化繁盛的原因
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吐蕃、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注意吸收国外的科技文化,如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等;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学法指导
1.利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识读历史地图时要对地图进行细致的观察,运用地理方位来建立历史空间感,读出历史信息,得出相关结论。

如识读大运河示意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页),要注意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即:涿郡、余杭、洛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抓住了重要信息,就能顺利地识读历史地图,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历史。

2.比较法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比较历史事件往往从事件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来比较;比较历史人物则往往从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国别、主要事迹、对历
史的影响等方面来比较。

当然比较的栏目及内容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确定。

比较的方法,可以用表格法,也可以用叙述法。

例:设计表格,比较唐太宗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3.搜集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搜集史料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能很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历史问题,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

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查找史书中的记载,可以上网查阅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可以探寻古人的遗址和遗物等。

如搜集有关唐代衣食住行方面的资料,探究唐代的繁荣与开放;搜集唐代民族关系的资料,明确唐朝的民族政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