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药的识别1.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外观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等。
2. 中药材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主要包括气味、味道、性味、质地、断面、组织构造等。
3. 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等。
4.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特点,可以分为寒热、苦甘、归肝肾、归心肺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3. 中药的功能特点:中药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等不同类别的药物。
三、中药的功效1. 药理学作用:中药对人体产生药理学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 中药的主要功效: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血、理气和中、润燥通窍等。
3. 中药的特殊功效: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单方应用: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中药可以单方应用,具有一定疗效。
2. 中药的复方应用: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配伍应用,形成复方,增加疗效。
3. 中药的治疗范围: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1.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研磨、浸泡、煎煮、制成丸剂等多个步骤。
2.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六、中药材的养生保健1. 中药材的食疗保健:中药材在生活中可以用于食疗保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2. 中药材的按摩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按摩保健,起到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
3. 中药材的汤浴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泡澡、洗浴,起到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1. 中药材的分类和命名:中药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分类。
2. 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药材的采集时机、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很重要,通常要在药用部位丰满而质量最佳时采集。
采集后需要进行晒干、炒制、熏制等加工方法来保持其药性和防止霉变。
3.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气味、质地、色泽、含水量、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要符合药典的规定。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和药效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研究,例如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5. 中药材的药用禁忌和副作用: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了解中药材的禁忌和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重要考虑因素。
6.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7. 中药材的药用配伍:中药材的药用配伍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 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趋势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效机制的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等。
9. 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对中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
10. 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发展的重要议题,包括合理利用药材资源、保护药材生态环境等方面。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按一定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品。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四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与采集中药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药材。
野生药材具有药效好、纯度高等优点,但资源匮乏,采集难度大;人工栽培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可控等优点,但药效可能有所减弱。
中药的采集应遵守相关法规,保护药材资源,同时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药来说,质量是保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药材的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活性成分含量等。
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中药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
四、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如抗菌、抗炎等。
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的,这也是研究中药的重要方向。
五、中药的配伍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的制剂是将中药制作成药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形式。
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病症。
七、中药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学也在不断发展。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中药基本知识
中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药 基 中药炮制 本 中药性能 知 中药用法 识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 四 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人体 内寒热反应的趋向,又称四性。凡 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 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 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此外,还 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 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归经
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 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 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 益阴,归肾、脾、肺经。 归经指明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 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
(五) 中 药 的 用 量
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 ⒈ 药物性质与剂量 ⒉ 药物配伍与剂量 ⒊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⒋ 季节、地域与剂量
(二)五 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 咸五种滋味, 药味不”,即具有发散、 行气、行血作用。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 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⒉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 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 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 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 作用。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 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 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 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 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 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中药学知识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质、功效、用途、生产、加工、制剂和质量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知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木草、动物药、矿物药等四类。
其中,草药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功效把它们归入到不同的五行、十二经脉中。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3. 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将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进行烘干、晒干、煮汤、蒸馏等处理过程,以便于储存和使用。
不同的中药有着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柿霜需要经过冬晒法、雪藏法等多种方法炮制。
4.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如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润肺止咳等。
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和化学成分来决定的。
5. 中药的制剂和配伍:中药可以制成多种形式的制剂,如颗粒、丸剂、水丸等,便于人们的服用。
而中药的调理和配伍也非常重
要,不同的中药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药效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复杂而有价值的学科,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中药,同时也可以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草药知识点总结
中草药知识点总结中草药,又称为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中草药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适应病种广泛等特点,因此备受人们的青睐。
下面将对中草药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1. 中草药的来源中草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是指中药材为植物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甘草等;动物药是指中药材为动物的药物,如麝香、地龙、牛黄等;矿物药是指中药材为矿物的药物,如雄黄、硫黄、朱砂等。
2. 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按其性味归纳可分为寒热、苦甘、辛酸、温凉等不同属性。
按其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理气养阴等不同类别。
此外,还有根、茎、叶、花、果、实、皮、壳、种子等不同的部位分类。
二、中草药的功能及用途1. 清热解毒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这些药材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痢疾、肠胃炎等疾病。
2. 活血化瘀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材,如川芎、当归、红花等。
这些药材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瘀血痛经等疾病。
3. 健脾和胃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如人参、白术、茯苓等。
这些药材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疾病。
4. 理气养阴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理气养阴的功效,如柴胡、黄芪、麦冬等。
这些药材常用于治疗气滞、阴虚等疾病。
三、中草药的药效与禁忌1. 药效中草药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疗效安全性高。
不过,中草药在应用中也需注意剂量、配伍、煎煮等方面,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 禁忌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中草药的选择和使用。
并且,某些药物在一些特定的疾病状态下也要忌用,比如脾胃虚弱者忌用寒凉药物,阴虚火旺者忌用燥热药物等。
四、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方法1. 炮制方法中草药在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炮制处理。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晒干、醋炙、煅炼、煨煮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增强药性,使其更适合疾病的需要。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中药药性: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包括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酸、苦、甘、辛、咸等味道。
这些药性和味道决定了中药的作用和功效。
2. 中药配伍:中药常常需要配伍使用,即将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配伍的规则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中药不能一起使用。
3. 中药煎煮:中药的煎煮方法对其疗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煎煮。
煎煮的时间、火候和次数都有讲究,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4. 中药服用: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饭后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此外,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服用时间和频率,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5. 中药禁忌: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孕妇不宜服用某些中药,同时也要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6. 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对中药的药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道地药材是指特定产地的优质药材,其药效较好。
因此,选择道地药材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中药药学科普知识包括中药的药性、配伍、煎煮、服用、禁忌和药材的产地和采集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药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中药,是指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
中药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植物和动物来治病。
中医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中药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味、功能和应用进行分类。
1. 根据药物来源的不同,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如人参、甘草等;动物药是指从动物的身体组织中提取的药物,如鹿茸、熊胆等;矿物药是指从矿石中提取的药物,如硫磺、雄黄等。
2. 根据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中药可以分为寒热温凉性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寒药通常用来清热解毒,如知母、石膏等;热药通常用来驱寒温经,如附子、干姜等;温药通常用来温通经络,如吴茱萸、肉桂等;凉药通常用来清热凉血,如熟地、黄连等。
3. 根据药物的功能和应用,中药可以分为药食同源、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不同类型的药物。
药食同源是指能够治疗疾病的药材,同时也具有食用价值,如当归、枸杞等;养生保健是指能够调养身体,达到健体益寿的药材,如人参、枸杞等;治病防病是指用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材,如黄芪、板蓝根等。
三、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来确定其药效。
1. 温经散寒:如补肾壮阳、祛寒散寒。
2. 疏风解表:如散风清热、宣散风寒。
3. 清热解毒:如清热凉血、解毒和疾。
4. 润燥化痰:如润肺清燥、化痰止咳。
5. 补虚养神:如益气补中、养心安神。
6. 理气和中:如宁心安神、理气和中。
7. 软坚消肿:如化瘀消肿、软坚定痛。
8. 止血收伤:如止血散瘀、收敛生肌。
四、中药的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保健、调养等多种方面。
1. 治疗疾病: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不仅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药物,还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病程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药健康知识
中药健康知识一、概念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健康保健方式。
二、中药健康知识1. 药材选择和使用:选择优质的药材很重要,药材应该符合标准规范,没有霉变、虫蛀等问题。
同时,合理使用药材,遵循剂量和用法用量,避免滥用或误用药材。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功能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等;也可以按照性味划分为寒凉药、热性药等。
了解不同类别的中药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助于科学用药。
3. 中药煎煮方法:中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煎煮的方法对药效有直接影响。
常用的煎煮方法有水煎、炖煮、蒸煮等。
不同的药材和药方可能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煎煮方式。
4.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和西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中西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中药。
5. 注意中药的质量:市面上中药的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着很多劣质产品。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信誉的药店,避免购买假冒伪劣或添加有害物质的中药产品。
6. 注意中药的禁忌症:某些人群不适宜服用中药,如孕妇、儿童、哺乳期女性、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等。
此外,一些中药可能对特定疾病、过敏体质等存在禁忌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7. 网络中医咨询需谨慎:在网上咨询中医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平台和有资质的医生,谨防受到不准确或不科学的健康建议。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中药健康知识,如果您需要使用中药,请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获得准确的、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基本概念1.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
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1.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10)南药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牡丹皮、蕲蛇、蟾酥、土鳖虫、大青叶、天花粉11)蒙药类分布于内蒙甘草、冬葵果、赤芍、苦杏仁、郁李仁、锁阳、黄芪、麻黄12)维药类分布于新疆伊贝母、阿魏、罗布麻叶、雪莲、紫草、锁阳13)藏药类分布于西藏手掌参、甘松、胡黄连、藏茴香、雪莲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二)采集1.植物类药材的采收(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如荆芥、益母草、紫苏等--割取植物地上部分;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带根全草入药,需连根拔起全株;夜交藤、忍冬藤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夏枯草、薄荷等――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荷叶、枇杷叶等。
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多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
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或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
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集。
(4)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马兜铃。
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以种子入药的:①如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进行脱粒;②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③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采取;④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
(5)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
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
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如桑螵蛸、蜂巢应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开春孵化成虫;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三)中药的贮藏1.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存中常见的变质现象(1)虫蛀被仓虫蛀蚀的现象易被虫蛀的中药有白芷、北沙参、党参、前胡、大黄、川芎、婆罗子等(2)发霉药品受潮后,在表面或内部有霉菌生长引起的霉败现象易发霉的药品有马齿苋、车前草、陈皮、川牛膝、独活、紫菀等(3)泛油又称走油指药品受潮或受热变软或黏结而呈现油状物质外溢的现象。
易泛油的中药有丁香、当归、桃仁、杏仁、柏子仁、牛膝、天冬、麦冬、熟地黄、黄精等。
(4)变色指药品固有色泽的改变易变色的中药有白芷、山药、泽泻、天花粉、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
(5)气味散失易气味散失的中药有肉桂、沉香、砂仁、豆蔻等(6)风化潮解结晶性药品因受风吹、潮湿空气或高温影响,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粉末的现象称风化,逐渐溶解成液体或表面潮湿的现象称为潮解。
易风化的中药有胆矾、芒硝、硼砂等。
易潮解的有芒硝、盐附子、盐苁蓉(7)腐烂最易腐烂的中药有鲜生地、鲜生姜、鲜石斛、鲜芦根(8)粘结融化指胶类或树脂类药材,因受高温或高或者高湿影响,而发生粘连结块或融化变质现象。
最易粘连结融化的中药有乳香、没药、芦荟、阿魏、鹿角胶、龟甲胶等。
2.引起中药商品变质的主要原因(1)温度外界气温对中药商品内在成分和外观形态影响很大。
如柏子仁在30度左右易泛油,一般中药商品在气温15-40度易生虫发霉。
所以控制仓储地温度或进行低温保存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2)湿度一般库房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药品不易变质。
(3)空气氧气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加速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理化反应。
降氧和真空贮存是保管养护的科学方法(4)日光会引起药品泛油、变色等变质现象,避光保存是药品养护的传统方法之一(5)虫、霉的污染3.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藏养护方法(1)清洁养护法打扫、清洁、消毒(2)物理养护法中药饮片商品的含水量(安全水分)应控制在7%-13%,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干燥法(包括日晒、烘烤、热蒸、红外线及微波干燥法等)、吸潮法(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木炭、无水氧化钙、碳酸钙和硅胶等)、低温法(包括冰箱、冰柜、冷藏柜、冷库)和真空法。
(3)对抗养护法利用中药商品之间特殊的对抗特性来养护药品。
常用的对抗及有花椒、荜澄茄、白酒、医用酒精等。
比如,取鹿茸装入盒子里,盒子底铺一层花椒,封好盖存放。
这样保管的鹿茸不会生虫,不变颜色。
如一定量的白酒或医用酒精与枸杞、大枣等同贮,可防止枸杞、大枣变色、生虫。
(4)气调养护法利用一定的设备,在密封的条件下,降低贮存环境空气中氧的浓度,增加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等)的浓度。
(5)化学养护法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磷化铝等。
(6)双低养护法化学养护与气调养护法结合。
(7)生物养护法三、中药的炮制炮制: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一)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添加辅料的目的:主要用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液体辅料尤其如此。
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姜汁炙川连、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熄风止痉作用。
(2)不加辅料的其他炮制方法,也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明矾煅为枯矾,可增强燥湿、收敛作用;槐花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熟地黄-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煨熟-减其发散力,增强温中之效;生何首乌-补益力弱,泻下通便;制何首乌-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
4.干燥药材或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利于贮藏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用量准确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二) 炮制的方法1.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2.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3.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5.其他制法(1)制霜(2)发酵(3)发芽(4)精制(5)药拌四、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1.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