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违背学校规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学生行为。
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应采取一系列的矫正方法。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场所,学校环境的秩序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
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的教育,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
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惩戒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违规行为会受到什么后果,并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互助意识和社交技巧,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恶化、价值观念的扭曲会诱导学生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要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媒体和网络公司要积极引导并传播正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矫正。
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从而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产生。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形成的基础。
学生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和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对其以后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父母言传身教。
在家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路人。
如果父母自己存在不良行为,孩子自然也容易模仿。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 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发挥和尝试,但也需要一定限度的规范和引导。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关于行为规范的问题,给予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3. 多沟通、多倾听。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多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处分制度。
学生需要明确学校对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同时应该对不良行为进行严肃的纪律处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规范和自我纠正的意识。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如社会活动、课外辅导等。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需要多元化,丰富有趣,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加强社会公益服务。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服务,能够了解社会,了解大众心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使用是时下年轻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避免因网络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校学生行为矫正工作方案
学校学生行为矫正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并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2.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预防和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其心理健康,注重情感沟通。
2. 预防为主:通过教育和引导,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3. 个别化矫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4.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行为矫正工作中。
三、工作内容1. 开展行为观察:通过日常观察、教师反馈、同学评价等方式,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2. 分析行为原因:深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家庭环境、心理问题、社交困难等。
3. 设计矫正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不良行为,设计相应的矫正目标和计划,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4. 实施矫正措施:采用正面强化、消退法、示范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5. 监督与调整:定期评估矫正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矫正计划。
6. 建立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社会技能训练等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四、工作流程1. 确定矫正对象:根据行为观察和教师反馈,确定需要进行行为矫正的学生名单。
2. 建立矫正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矫正档案,记录其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和矫正计划。
3. 实施矫正计划:按照矫正计划,开展相应的矫正活动和干预措施。
4. 跟踪与反馈:定期跟踪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向家长反馈矫正进展情况。
5. 结案评估: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后,进行结案评估,确认矫正效果。
五、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学校行为矫正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
2. 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购置相关图书、音像资料等教育资源。
3.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为矫正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初中生不良团伙问题及预防、矫正措施
初中生不良团伙问题及预防、矫正措施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急剧动荡,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不良团伙问题,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离家出走、迷恋游戏、讲究吃穿等。
这些都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不良团伙问题的重要成因1. 初中生年龄在12-16岁之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范围开始扩大,对周围的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他们正处于情感上的“心理急剧动荡”,对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
2. 初中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键期”,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批判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但由于他们不太成熟,对事物的概括和判断往往有很大局限性,容易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和极端化。
这时候,什么思想主导他,什么人对他产生影响,就决定了他的行为偏向哪里。
由于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初中生一旦选择或认同了有不良倾向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个性倾向就会向不良倾向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团伙,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结交坏朋友往往是初中生不良团伙形成的重要原因。
有些不良少年专门引诱和拉拢缺乏经验的初中学生入伙。
在坏朋友的影响下,青少年会很快加入不良团伙,可能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不良团伙问题的预防措施1. 进行积极交往辅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格正在逐渐发展和形成,针对这个时期学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通过班会课、集体活动、励志演讲等方式及时对他们进行交往辅导,引导他们与积极向上的同龄人进行积极、主动的交往,自觉接受积极个性的影响,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进行积极正面教育。
通过仔细观察,通过具体活动中的具体事例,通过舆论评价,堵塞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学生的不良交往,有效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接近不良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从细节活动入手帮助学生划清友谊和“哥儿们义气”的界限,避免被坏人利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他们在交往中选择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进行积极、正面的交友教育。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作为一个教师,教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不能选择放任或者忽略,而是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以保持良好的教育秩序。
下面将就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展开阐述。
一、了解校规校纪。
校规校纪就是我们学校强制实施的规定和条例,确保学校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转。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规定,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查找规则对应的数据,并依照规则予以处理。
二、采取口头警告。
当学生在班级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采取口头警告的措施。
口头警告可以有效的提醒和警告学生,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和行为是有问题的。
此外,在进行口头警告时,要注意措辞,语气不宜过于严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三、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
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不良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行为准则应该与校规校纪相协调,并针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
教师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引导他们积极改正。
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家人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五、通过家长介入。
如果多次口头警告、行为准则等措施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良行为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家长的介入来加强纠正措施。
教师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
总之,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从而有效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同时,要注意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
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快速变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面临更多的影响和挑战。
面对品和不良行为的诱惑,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预防品和不良行为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成为孩子真正的引路人。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他们保持沟通和交流。
通过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同时,父母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其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和不良行为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和视野。
在学校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各种不良行为的后果和危害。
再次,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他们会通过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来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
媒体、网络等传媒平台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传递正面、健康的信息,避免给青少年传达不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最后,青少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行为的诱惑。
在面对品的时候,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追求真实、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在遇到不良行为的时候,他们应该懂得保护自己,学会拒绝和报警。
只有青少年自身具备了正确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在诱惑面前坚持自我原则。
总之,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共同协作,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可以自律自强,远离不良行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学生矫正教育方案
学生矫正教育方案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
面对行为问题,矫正教育方案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重要性、实施方式和效果,以及更好地进行学生矫正教育的建议和总结。
一、问题背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学生行为问题,给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班级的正常运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包括违反纪律、欺负同学、缺乏自律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造成威胁,也对整个学校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学生行为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矫正教育方案。
二、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重要性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正本清源、改善问题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矫正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提高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此外,矫正教育还能够改善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实施方式1. 明确目标:学生矫正教育方案应该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例如纠正违纪行为、改善学生自律能力等。
2. 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对症下药。
3. 专业支持:借助专业人员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4. 师生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是矫正教育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学生可以从教师中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
四、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效果评估对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效果评估是必要的。
通过系统的评估,可以了解到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相关措施,提高教育改革的效果。
评估可以从学生行为改变、学习成绩、教师和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
五、学生矫正教育方案的建议1. 增加资源投入:学校需要增加相应的资源投入,提供足够的师生配比和支持设施,以保证矫正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2. 关注家庭环境: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辅导,帮助学生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
3. 建立长效机制:学生矫正教育方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以确保方案的可持续性。
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PPT
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教育管理的视角
内容提要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界定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结语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只有给顽皮的学 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 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 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谢谢各位的参与!
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二)社会教育
1.社会文化 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反学校文化、传
统文化 2.强化角色意识 “角色认同感”:男人变女人,女人变
野人
3.公民教育的现代性
民国:“国民”身份 ; 新中国: “人民”身份; 现当代: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
案例与材料
案例1.教育的力量 视频1.放牛班的春天 材料展示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界定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述 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
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 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 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视频2:美丽大脚 信念与态度(Faith & Attitude )
心理障碍:主要表现
友谊中的心理障碍; 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考试中的心理障碍; 集体中的心理障碍; 与家长关系的心理障碍; 平常与人交际中表现的心理障碍 。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浅谈高校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专题 论 述
浅 i 校 学 生 不 良 行 为 昀 预 防 与 矮 正 炎高
常 熟理 工 学院 殷 颖 徐 晴 温 杰
[ 摘 要 ] 高校 学生不 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是现代 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的重要课 题 , 本文针对 高校 学生诚 信缺失 、 大学生违规 违纪、 不 良 网络 行 为 、 文 明 的 恋 爱 行 为 多方 面 , 出 了预 防 和矫 正 策 略 。 不 提 [ 关键词 ] 高校 大学生 不 良行 为 预 防 矫 正 高校学生 的现状 研究表 明, 良行为 的面在扩 大, 良行 为的程 度 不 不 在加 深, 已经 引起 了人们 的极大关注 。那么 高校学 生的这些 不 良行 为 这
成。 二 、高 校 学 生 违 规 违 纪 行 为 的 预 防 和 矫 正
学 生在校期 间的违规 违纪行为 ,有 的是不 可逆的 ,而有 的是 可逆 的。比如, 触犯法律 的行 为 、 与道德品质有关 的违 纪违规行为就属 于不 可逆 的。 要解决大学生违规违纪 的问题 , 用建立预警机制 的方式可 能会
解 决 恋爱 中 发 生 的 挫折 与 困难 。 在 市 场 经济 的 大潮 下 , 繁 复 杂 的社 会 环境 , 容 易 引 起 部 分 高 度 , 听证 举报 对考试作 弊 , 贷款不还等 问题 的处
置制度等。 通过制度 的强制性 和导向性 , 促进 大学生 良好诚信 观念 的形
一
的现状 如何 呢? 现代高校学生 的不 良行为 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个方 面 : 诚
信缺 失 、 违规违纪 、 良网络行为 、 不 不文 明的恋爱行 为。如果放任不 良行 为不管 , 导致高校学生不能健 康成长。 因此 , 将 对大 学生在校期间 的不 良行 为一 定 要 高度 重 视 , 真 对 待 。 认
青少年常见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课件(共16张PPT)
另外,对不良行为主体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行为 方式归于正常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的教育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 导,是引导;不是解答,是领悟。其要领是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角色互换,也就是教师要对不良行为的 主体先予以充分的理解,让他们把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全部倾述 出来,以减轻及消除心理压力,避免行为失常。
②及时性原则。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 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 到积重难返时才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 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③疏堵结合原则。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 ,把水引入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另一方面需要堵塞, 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 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 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 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 ”,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 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 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 会进行教育。
(2)校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
①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功能的优化,对不良行为主体的优化,社会 、家庭教育功能的优化。
②认知、情感、态度系统的再培育。给不良行为主体以适度焦虑。处理好焦虑问题 ,对不良行为主体思想上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加强正面教 育为主,适度惩罚为补充”的原则,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宣传教育,旗帜鲜明 地匡邪扶正,使学生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时,与整体参照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唤起 其违背行为准则的羞恶感。另一方面要做好适度惩罚的工作,在学生明确认识到自 己错误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充分发挥“处分”教育的负强化功能。
如何通过小学教育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
如何通过小学教育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个人行为准则的行为,它可能包括打架斗殴、欺凌行为、不尊重教师等。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发展,并采取措施来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
本文将探讨通过小学教育来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1.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出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并且不断重申和强调。
例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不说谎、不打架等。
这些行为规范应该被写下来,贴在显眼的位置,以便学生时刻关注和遵守。
2. 提供积极激励和奖励措施积极激励和奖励是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赞扬、奖励派发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交互动,并表扬他们的良好行为。
这种正面反馈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教授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不良行为通常源于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社交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有效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方法。
例如,如何妥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解决冲突、如何与他人合作等。
这些技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4. 倡导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教师应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分享学生的情况和问题。
家长可以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教师则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和帮助。
通过联合努力,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发展,更好地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
5. 鼓励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科技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通过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供积极激励和奖励措施、教授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倡导家校合作以及鼓励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界也开始关注起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良行为矫正便是其中的一环,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有哪些呢?一、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教师可以制定激励计划,如设置奖励等形式,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让学生在良好表现的情况下获得奖励,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关注并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勇于面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来协助学生化解情感困扰。
例如,通过情感交流,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降低不良情绪的燃点,协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解脱的能力。
三、示范和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受到示范和引导的,在这一点上,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定更好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哪些行为会带来相对较好的后果。
在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并认识到对于不良行为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如何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
四、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学生是教师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是心理上,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形成各自的人生价值观。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和支持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家校联手的机制实践证明,建立家校联系是改善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高效的途径。
学生的行为常常与其家庭情况和状况有关,家校联手可以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协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家长可以向教师反映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配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和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下,通过小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逐渐形成的。
其外在表现就是不良行为的出现,如骂人、打架斗殴、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搞恶作剧、行为鲁莽等等。
小学生心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1、道德认识缺乏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的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
如果学校的教育措施不当,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就会造成小学生道德认识上的模糊以及道德判断上的困难和随意性,从而影响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小学生缺乏善恶、良心、荣誉、幸福、正直等道德认识,就容易犯错误。
2、道德情感缺失当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要求时,就会在道德情感上得到满足,否则,就会感到失落,产生道德情感的缺失。
有的小学生可能较长时间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或学校的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出现了道德情感缺失,如缺乏正义感、责任义务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等。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自制力或毅力等,是小学生出现道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品德不良的小学生一般道德意志比较薄弱,有些小学生尽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有较为丰富的道德情感,但由于缺乏自制力,不能战胜个人欲望;也有些小学生犯错误后,愿意痛改前非,但终因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而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很难改正错误。
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复杂、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共同配合。
针对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为了预防和矫正工作收到实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前提和基础。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
小学阶段如何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
小学阶段如何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在小学阶段,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预防和矫正小学阶段的不良行为。
一、家庭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在家庭中的示范和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家庭教育方法: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尽量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通过沟通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2. 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父母应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行为榜样。
孩子们往往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和模仿,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3. 给予适当的奖惩: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惩罚。
奖励可以是一些鼓励的话语或一些物质奖励,惩罚则可以是限制一些特权或给予适当的处罚。
但是父母在给予奖惩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惩罚或过度放纵。
二、学校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社交的场所,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学校教育方法:1. 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
可以通过开展班会、课堂活动和集体游戏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个体化关注与辅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个体化关注和辅导,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
3.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善良的行为是积极和正面的。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社会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有着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社会教育方法:1. 培养合理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包括尊重他人、合理表达和解决冲突等。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错误并改正其行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措施,供参考:1.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将帮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尊重,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2.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并明确告知学生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这些规则应该能够涵盖学生的所有活动,并对不良行为给予明确的惩罚措施。
3.私下与学生讨论问题: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不仅应该在公开场合进行处理,还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与学生私下讨论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改变。
4.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教师的行为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遵守自己设立的规则和纪律。
5.引导学生逐步改变: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这可以包括提供替代行为策略、教授冲突解决技巧、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6.设立个人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个人目标,并监督学生的实现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在未来的行为中进行修正。
总而言之,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需要耐心和善心,不仅要关注问题的发生,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改变。
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他们提供自我改变的机会。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 题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题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心理辅导:学生不良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因此心理辅导是非
常重要的。
老师或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负面情绪,建立正确
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2. 纪律约束:学校可以制定严格的纪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和惩罚。
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不良行为,但需要注
意不要过度惩罚,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3.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以
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孩
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4. 替代性学习:让学生参与正面、积极的活动中,通过模仿正面的行
为和态度来替代不良行为。
5. 建立积极的班级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
相互支持和鼓励,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6. 技能培训: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和技能,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7. 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出良好行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但具体方法还需要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政策来制定。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六篇
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六篇【篇1】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家庭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以其先入为主的重要性、多维性、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并不决定子女的成材比例,对子女成材有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父母自身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法律知识教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懂得的法律知识就越广泛,违法犯罪事故就发生的少,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违法犯罪现象就较容易发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找到适合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合作方法,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三、课题研究实施小组:组长:韩x副组长:王x成员:周x、郑x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步骤:由于该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决定以调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为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先调查了解现有的学生家庭法律知识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及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实践方案后再进行实践,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阶段:4月10-4月28日。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当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家长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4月29-5月26日。
本阶段的重点是课题的实践。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实践,对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过程性资料。
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家访形式,教给学生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第三阶段:5月27-6月27日。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的形式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1、访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李存生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一、学生不良行为的界定(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述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制约;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
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分类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1.严重不良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毒、注射毒品;(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2.中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歌舞厅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
上述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严重不良行为。
3.轻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
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
这些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中度不良行为。
上述三种不良行为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次数上重复和再现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因而预防了不良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也就破坏了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条件,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就成为不可能了。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
具体而言,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
(一)内在环境因素内在环境因素是遗传素质、婴幼期生理性疾病、青春其综合症、心理障碍等。
1.先天遗传因素指学生在母胎期中毒、感染、药物放射,产伤缺氧引发精神发育障碍和怀孕期间母亲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等。
一般认为胎儿在最初这个月,对上述身心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最为敏感。
其他如近亲结婚、高龄生育、父母潜在遗传缺陷等因素所致。
2.婴幼儿期疾病因素由多动症、抽动症、行为问题学生、病态人格、癫痫脑外伤、脑水肿、脑肿瘤、脑炎、脑膜炎、高烧或产生严重身体疾病引致的脑功能损害等,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其后天不良行为的发生。
3.青春其综合症的影响青年期综合症主要表现在:1、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2、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
3、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4、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5、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6、性冲动频繁,极易性幻想,形成不良性习惯,过度手淫难以克服;7、不良性习惯日久导致性神经由兴奋亢进转为疲劳抑制,性功能减退,导致男子频繁滑精遗精,女子白带增多;8、心理状态欠佳,忧虑抑郁,烦燥消极,性功能减退,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9、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自尽。
4.心理障碍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城市中,约有17%到20%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和不合群现象。
常见的表现有:友谊中的心理障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考试中的心理障碍;集体中的心理障碍;与家长关系的心理障碍;平常与人交际中表现的心理障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形成,受动机、感觉、学习、信念和态度这四大心理因素影响。
a.动机(Motivation)。
当人的心理需要达到很强的紧张程度时,就会转化为动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紧张状态才会得以消除。
b.感觉(Sensation)。
学生产生某种不良行为动机后,一般就会想方设法去施行这种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还受感觉影响,人们通过看、听、嗅、触、味这五大感觉功能来接受外界信息,每个人对这五种感官发挥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
由于对事物评价不同,因此,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尽相同。
c.学习(Learning),也称后天经验,学生不良行为及习惯养成,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这里学习是指由于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引起的学生行为的变化。
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通过驱使力(某种需要)、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和强化这系列过程得到实现的。
根据学习理论,我们要善于把一些不良刺激物和学生割裂开来,使用一些手段和技术,让学生不能获得有关提示物的信息,使学生多次失败后,减弱不良行为产生的动机。
d.信念与态度(Faith & Attitude)。
学生通过不良行为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这又过来影响他的新的不良行为。
这里信念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信任程度,而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感情行为意向等。
(二)外在环境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
1.科学技术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a.民族文化。
b.社会阶层。
c.相关群体。
d.家庭。
3.教育自身因素a.教育改革b.学校行政作为从学校行政作为上看,部分学校没有根据教育形势和学生状况的变化,认真研究德育工作规律,寻求新时期德育工作新方法。
组织管理机构上,虽然设立了校德育处(政教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忽视其他教师的全员参与,政教处事实上异化为类似于派出所、刑侦大队的作用,只管大案要案,因人力、时间有限,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无暇顾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
又由于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过大,师生间沟通的自觉性、积极性减弱。
这样,教师不了解学生动态的基本情况,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的交流,其不良行为不易为教师发现觉察,致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
案例:“离家出走的学生”c.教师角度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没有注意自身形象和行为,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来自于教师;部分教师不清楚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抓得很紧,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纵容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屡屡发生;教师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缺乏做好学生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找不准开展工作的切入口,不善于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不主动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不开展对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原因和对策的研究。
教育中的几种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智商与情商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教师角色的转变:示范者;帮助者;促进者案例:“人格的伟大:马季、季羡林”三、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理论)要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必须从优化环境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以减弱或消除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学习和掌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从而达到改良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之目的。
(一)学校教育1.理论指导实践a.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提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遗传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学生的数量。
b.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公众医疗保健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婴儿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学生数量。
c.加强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减轻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d.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e.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包含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等“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a.细节决定成败: 点亮一盏灯,比抱怨黑暗要好的多!b.儒家思想:“恕”、“惑”、“情”。
c.有趣的计算:什么使生活变得100%完美?努力工作,知识,爱情,好运,这些通常我们非常看重的东西都不是最完满的,虽然它们非常重要,那么,究竟什么能使生活变得完满?金钱?领导力?性?...如果都不是的话,那么,什么能使生活变得100%圆满呢?什么能使得生活变得圆满?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3.发扬教师的优秀品质a.爱心与宽容:案例:“美丽的错误”b.赏识与信任:案例:“赏识教育”c.关怀与鼓励:案例:“教师的腰围”(二)社会教育1.强化角色意识“角色认同感”2.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如国学内容与现代教材内容的变革。
3.公民教育的现代性民国时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新中国成立后,公民身份偏向于于“人民”身份;现代化国家里,公民教育的理念转向以公共伦理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公民。
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什么是权利?公民有什么权利?公民为什么享有这些权利?怎样行使和维护公民的权利?什么是义务?公民有什么义务?公民为什么有这些义务?怎样承担公民的义务?(三)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2.家长的价值取向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
3.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陶行知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要求出人头地,而要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实践)一名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