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是从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出来的,是要从学生层面来看的,而不是只从教师层面来看。
所有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的,因而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们先来了解学习的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但这些变化必须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的变化进行推测(疾病、疲劳、遭受刺激等产生的变化除外)。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一定是学生的行为或倾向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外部的行为,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这些可以通过反馈体现出来。
因此,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
教学要有效,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科学预设。
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学要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教师都要有所了解。
在备课时可以在教学导入部分,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经验入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量到质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不断推动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现在发展区”转变。
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要考虑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有预设。
当然,在事先备好课之后,还需要反思,反思每一课的目标,是否是整个单元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否在单元目标完成后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等等。
二、教学目标设置要有利于学生技能和情感发展的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其实,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多进行课堂活动,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只追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有效教学”的冷思考
“有效教学”的冷思考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过程,而教学正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育界出现了“有效教学”的概念。
那么,“有效教学”到底是什么呢?它又如何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冷思考。
首先,我认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知识在互联网上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有效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
其次,“有效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有效教学”需要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
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最后,评价体系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评价体系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有效地指导和激励。
总之,“有效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实现的。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回顾从教以来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轻言“有效”二字。
我就今年参加学习的感受,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实效课堂谈谈浅薄的看法。
不妥之处,望诸君批评指正。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
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使学生获得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也获得了发展。
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一、做好课前准备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材。
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
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
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
往往语文老师都会代两个班,而这两个班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备课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这个班学生活跃切好表现,那个班的学生文静而不爱表达,那么备课时教法上就要区别对待。
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不仅如此问题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问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教研: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孙虎任何课堂教学都必须考虑教学效果问题。
教学效果有三种情况:无效、低效和高效。
无效与低效都属于无效教学,只有高效才算是有效教学。
就此而言,课堂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摈弃无效教学,力争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达到有效教学;其次,要考虑为达到这种效果需要采取的教学手段;最后,要考虑保证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
也就是说,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体现于许多方面,但是,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标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教学效果的内涵而言,必须体现多层次、立体型。
多层次、立体型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发展。
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从无序的逻辑思维到有序的逻辑思维,从单一僵死的方法到多元开放灵活的方法。
这些方面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看,学生愿不愿学,主不主动学,会不会学。
二、就教学效果的对象而言,必须体现全面性、可持续性。
全面性就是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然而,在不同的班级,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收获都不同。
因此,我们所说的全面性,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不同的进步,有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这是一条至上的真理。
教师绝不能只关注基础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较少或没有。
相反,教师在关注基础较好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帮助学力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可持续性就是指,课堂教学所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学法的传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每一位学生确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中永远受用。
关 于 有 效 教 学 的 几 点 思 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日常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引起我的思考,而我思考最多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我经常感到迷茫:非常用心的钻研教材、写教案、备课,非常认真的对待每节课宝贵的45分钟,但课堂效果让自己满意的却是少数,多数课上完以后总感觉有些遗憾。
教学中的现状让我常常苦闷,常常思索——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质量?不断的学习借鉴、尝试改进中,不断的跌到又爬起来的教训中,我有了几点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一、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质量,转变观念最重要。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学校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从心理上接受课改,改变旧有观念,在课堂中真正作到学为主教为辅,把学习的权利、空间还给学生。
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会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形成,一味的包办代替只会培养无能的种子!如果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不能转变,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努力只会事倍功半。
二、简洁、模块化、网络化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
这是我通过自己的失败得来的深刻认识。
教学初始,由于对学生不放心,我的课堂是细了又细,全了又全,重复了又重复。
这样做的结果有三:我很累,学生很烦,效果很差。
为什么会这样,我着实感到苦闷。
后来,听省优质课时,毕华林教授的一席话让我如梦初醒:我在将教材细化分解的同时,实际上是对模块化的知识进行了肢解,面面俱到,将大量的细节充入学生脑中,极大的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突出整体、重点、抓核心问题,形成知识模块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理解记忆。
特别是在新授课中,过分的注意细节不利于知识的转化和建构。
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教师把课上的简单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是做学生的一种享受。
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洛阳龙城双语初级中学张平岭一直以来对“有效教学”这个词语都很反感,什么是有效?谁来衡量?拿什么衡量?所以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次参加的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刘松林老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和自己上的一节研讨课,促使我不得不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中国教育界,这一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而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已经不断地被加以充实和完善。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教学似乎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向有效教学迈进,我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梳理。
首先,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步入教室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三维的教学目标绝不是花架子,因此我们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教学设计更应该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倾斜。
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重视教学的结果,从而禁锢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对历史教学而言这无异于使历史这门学科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为一门僵硬而枯燥的学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
,要想使历史教学变为活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策划,做到能够驾驭学生的情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多下苦功,备课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甚至是课件。
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历史学科本身较为枯燥,在中考中分数还不及语数外单科的二分之一,现在连体育也比历史有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在初中学段处于不受重视的境地。
然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不该怨天尤人,在大的环境之下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学好历史的兴趣,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有效教学的思考
“有效教学”的思考对于有效教学我想我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的,一是因为接触有效教学的时间不长,也未有深入的研究。
二是我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自1997年参加工作,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每人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为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浅见:一、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
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三次备课”。
三次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三次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
这两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
三.课后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
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
而我们目前使用的练习主要是大小练习册,量多,作业大众化,没有针对性,所以我觉得应该取消这些作业,而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作业,不过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同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最好学生能当堂完成。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反思(三篇)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反思(三篇)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理论中去,通过理论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历总结。
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反思篇一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详细进步或开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假设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假设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开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施行有效教学,教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根本的素质要求。
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施行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藏。
课堂上,假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浅薄,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化。
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施行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化浅出,左右逢。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设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教师应在理论——反思——再理论——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进步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有效的备课必须表达出:目的的有效:明晰、简明。
目的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的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
我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精心整理
我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1.教师要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的基本思想。
要有三维教育目标的整体意识,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认真备好课,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2.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确定好教学起点,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作到有的放矢,关注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过程。
3.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搞好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采取各种有效方
4.标。
5。
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我对“有效教案”的思考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那如何做到高效的课堂教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案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案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创设的情景要有“数学味”,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乐园中,真正栖居在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领悟到数学之妙,从而使学生心情激荡,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案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如我在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很炎热,好心的农夫给唐僧人送了一个西瓜,唐僧给他的三个徒弟分西瓜,猪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沙僧分得西瓜的十二分之三,悟空分得西瓜的十六分之四,这下可不好了,猪八戒不高兴,他吵起来了,说师傅偏心,给大师兄分得最多的西瓜,悟空块,二师兄分到的西瓜有块,而他才块。
那唐僧师傅是否偏心了呢?学完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了。
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目标性更明确了。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熟话说“听来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会”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愉快、有效,课堂才会高效。
我在教案圆柱的体积是这样教案的。
在让学生明白今天要教案的圆柱的体积内容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接下来采用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反思: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教学反思: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教学反思:对有效教学的思考周六听了XX老师的讲座,上午关于有效教学,下午关于本解读,我梳理了一下,觉得可以这样看,本解读是有效教学开展的一个前提条,当你的出发点,立足点正确,才有可能开展正确的行动,如果出发点有误,那么达成的目标偏离就会越越远。
对一篇本的解读,确实是多角度多视点,但是所有的角度视点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
这个合理,是语专业的合理。
只有这样,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才是正确的,据此开展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
以上是教学有效的基础。
作为判定依据说,可能会有好多个,我说自己感觉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学生的习得。
实际上习得这个标准,也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作为各种要素存在。
教学的有效性上,习得显得更加的突出。
任何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
单位时间内学生习得越多,层次越高,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所以,围绕习得这个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在前根据本、学情设计好的,我们光从教案上也可以做一定的判断,说这个目标制定的是否有效。
但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
预设的层次学生无法生成企及,是否临时降低要求,让学生在低层次上达成?又或者学生程度太好,一上就突破了教学的预设,直接到达高层次的生成,那么是不是应该临时把目标调高?答案是肯定的。
不管学生最终生成的是高还是低,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是他在这节上收获到的,习得的。
这才是这节的教学目标。
预设的目标,很可能只是本解读之后的目标。
所以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判定,是要根据学生最终习得确定的。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一说起教学手段,下意识的联系到多媒体,其实还有很多方面,不展开了。
多媒体确实成为了主要教学手段了,但是滥用多媒体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有时候多媒体呈现的内容甚至冲淡了堂的主题。
教学手段的有效,要根据解决问题的效果确定。
同一个问题,用一种手段,可能花三分钟,让少部分学生明白,换一种手段,可能花五分钟让大部分学生明白,你说那一种有效?还是要以学生的习得判断。
我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
我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通过近一段时间我对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的学习,我对“有效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惟一指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师——教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两部分。
通过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的合力,才能共同达到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 从教师的角度讲,要做到以下几点:1、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2、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3、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
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几年来,“有效教学”这个词如同台风来袭,铺天盖地,各类教育杂志、领导与专家的报告以及日常的教学研讨中随处可见,诸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一类的口号也比比皆是。
在这些口号的风潮之中,确有一批躬身探索的实践者,但也不免有一些掺和热闹不知所之的盲从者;这些口号的风潮中还不免掺杂着一些思想的泡沫,干扰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变味为一种学术的浮躁。
然而,学术必须是严肃的,需要不断过滤来清除泡沫与杂质才能保持清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正能量。
在笔者看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这句口号就不那么经得起逻辑的推敲。
(一)首先是概念模糊。
口号的特点是直白、明了,叫人应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让人一听便知,一目了然。
照此要求,“实施有效教学”这句口号,“实施”后面本应是一种明确的手段、措施或具体的方法。
而“有效教学”是什么?它既不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模式,又不是一种具体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如果附会其含义,应该是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然而,究竟哪一种模式与方法才属于真正“有效”而应该“实施”,哪一种模式与方法属于“无效”而应该“摈弃”呢?也许一时谁也说不明白;讨论一下,也许还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以,“有效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含混而模糊的概念,“实施有效教学”看上去明白,而实质不过是一个抽象而笼统的口号而已。
后面一句“打造有效课堂”,也可依此类推。
其次是逻辑可笑。
从语言形式上看,“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两个句子前后构成目的关系,前者为手段或途径,后者则为需要追求和有待实现的目标,似乎并无逻辑瑕疵。
可问题在于,既然视“有效”为“需要追求和有待实现的目标”,那么,这句口号的言外之意即为:我们过去实行的就不是“有效教学”,目前呈现的还不是“有效课堂”,或说白了还是“无效教学”与“无效课堂”。
可见,这口号本身就带着一个错误的前提预设,即对过去和现实教学的粗暴否定与无理贬抑,既不符合事实,也极不严肃。
这种基于错误判断而提出的口号能不滑稽可笑?这难道是学术应取的态度吗?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下“实施有效教学”这一口号的由来。
据笔者观察,大概始于新课程改革之后,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
在对过去教学的反思中,他们发现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存在大量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劳动,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发展,于是,提出要确立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观念,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冗余环节和低效、无效劳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换言之,就是要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于是,在被不断“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又被不断地改造与简化,同时也被不断地附会与转义,最后就出现了“实施有效教学”这一口号。
由此可见,提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原本意义是正确的,而“实施有效教学”这一说法,则存在着一个由非逻辑蜕变引起的转义误差。
(二)然而,“实施有效教学”作为学术形态的嬗变并未至此而止步。
在学术贫乏又崇尚口号的今天,便有人将“有效教学”几经包装,不知何时竞冠以“理论”的名号,炮制出一个称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又有一群学者模样的人开始嘤嘤于所谓“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寻根究底地追溯“有效教学理论”的历史渊源以及学术流脉,论文著作满天飞;于是,一向服务于学术的专业刊物与报端也便充斥“有效教学理论”这个名词。
如果说从先前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后来的“实施有效教学”,还仅仅是表达上的转义误差,那么,所谓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出现就显得无厘头了。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劳动,事实上存在着有效与无效的差别,而教学理论则不存在“无效教学理论”之谓,那么,还有加贴“有效”标签之必要吗?笔者曾看过一本《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的书,其中一部分是专门诠释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布卢姆、奥苏伯尔、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国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理论的,为了迎合书名的需要,在诠释每一位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时,著述者在章名里都特别加上“有效”两字,如“第一章赫尔巴特的有效教学思想”“第二章杜威的有效教学思想”等等。
在一长串标题中,“有效”两字显得尤其醒目,让人觉得特别多余。
恕笔者鄙陋,不知道这几位教育家的教学思想中,除了“有效教学思想”外,是否还有“无效教学思想”的存在,如果没有,特别注明“有效”两字,岂不是画蛇添足?笔者不知道“有效教学理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理论”存在多少差别,只觉得那些滔滔不绝的“有效教学”论者,追溯起“有效教学理论”的历史渊源,仍然是赫尔巴特、杜威、加涅、加德纳、奥苏伯尔,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等几个我们所熟知著名教育家以及他们的“教学理论”。
如说有什么千秋,那就是有时候你说到的是张三,我说到的是四罢了。
而对于所有涉及人物的“教学理论”的归纳与诠释,同我们以前所知的并无两样,只是多了“有效”两字。
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以笔者愚见,如果非得说有一种“有效教学理论”的话,那么,创造这个理论的绝不只是那么几位著名的教育家,而应当是古今中外所有的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
因为自有教学起,人们就开始期待孝学的有效性,便有了关于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一切从事教学及其研究的人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者;一切关于教学探索与研究的成果都是“有效教学”的成果;一切由教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都是“有效教学理论”。
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应当是我国早期的“有效教学”研究家,《论语》中许多关于教学的论述就应当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有效教学理论”,而我国的《学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有效教学理论”专著。
从国际上看,每一个匡家、每一个教育文化圈内,都有其“有效教学理论”的源,也有其“有效教学理论”的独立流脉,各有翼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
当然,还有国际教育支化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与融合。
可是,任何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家,都不会笼统地用“有效教学理论”来标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因为他们知道,“有效教学理论”只是一个公共名称,不足以确切地标示诸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的“建构主义”等等这一切具体理论成果的具体特点。
而如今,一些专家学者却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发表的需要,擅自给别人的学术成果贴标签,动辄“主义”“理论”,喋喋不休,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教育界学术的空虚、智慧的贫乏。
(三)笔者将话题转移到讨论“有效教学”的“效”字上来。
现在,高校学者在讲“有效教学”,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在讲“有效教学”,一线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也在讲“有效教学”,别以为大家讲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喊的都是统一的口号。
其实不然。
种种现象表明,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大家的认识极不一致,或者几乎是混乱的。
不然,就不会出现如下的情况:被专家不断批评与抨击的被指为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方法仍然会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被“顽固”地坚持着;被专家一直倡导和推行的被认为是“科学”的、可以实现轻负高效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是推行不开。
事实情况可能是:你认为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方法,有人则认为是有效的;而你认为是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恰恰有人认为是理想主义的、是行不通的。
原因是专家学者与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之间,存在着理念分歧、价值取向不一致的状况。
就专家学者而言,由于他们较少受眼前功利的影响,因而他们关于“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相对超脱,更趋理性,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更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更关注教学的科学性。
他们常常会借助国外教育大家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他们习惯于到前苏联一些教学家的言论中去寻找依据,而如今,则更多到欧美国家的教学理论家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加涅、加德纳、奥苏伯尔、布鲁纳、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中去找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观点与方法。
从理论上讲,专家学者关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他们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认知也是科学的。
然而,对于基础教育一线的广大学校来讲,校长和教师直面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他们纠结于教学工作的多重现实矛盾之中,即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与班级授课制之间的矛盾,因材施教与促进全体学生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关注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各学科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发展与首先确保升学、获得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权之间的矛盾,循规守道、按教学规律办事与迎合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学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繁忙芜杂的教学事务工作与教学研究、反思之间的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矛盾。
而其中有些矛盾迄今为止专家学者也未曾给出过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而一线学校的多数校长和教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认知更侧重于功利,也更讲究现实的效果,他们更关心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业进步,要求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强这一点上,他们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任何无益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都不信其“有效”和有意义。
具体到课堂教学上,专家学者与一线学校的校长教师之间价值取向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就好像是“观摩课”与“家常课”之间的差异。
专家学者崇尚“观摩课”那样的课堂教学,正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看点与形式的精彩,如同“宴会大餐”,讲究色香味俱佳,讲究大盘小碟长长圆圆、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而一线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则更喜欢“家常课”,讲求方法与形式的便捷,讲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如同“家常便饭”,青菜萝卜、豆腐小菜,只讲营养,不求形式,实惠就行。
专家学者因为不在教学第一线,虽然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却没有身居一线的深切体验与感受,他们只讲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而较少考虑实现这种科学性、合理性需要多少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少考虑一线教师有没有具备这些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可能。
这就是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之间永远有“隔”的原因,也就是“观摩课”永远只是“观摩课”,“家常课”永远只是“家常课”的道理。
为什么专家学者的教学理念总难以在一线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得到贯彻?还有一个原因一直为大家所忽视。
我国专家学者的教学理念从哪里来?基本上源自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些教学专家、心理学家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
被国内专家最推崇的几名学者,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赫尔巴特是德国的,杜威、加涅、加德纳、奥苏伯尔、布鲁纳、布卢姆都是美国的。
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理论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基于美国国情和美国教学的实际而研究形成的。
而美国整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行小班化教学。
美国的教育理念基于:少年儿童时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习负担不能太重,因此,他们的基础教育课程非常之浅,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只相当于我们小学二三年级的课程,他们的教学以活动、交流和探究为主要形式,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社会活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到十年级之后才开始明显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