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教材的六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活处理教材的六种方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初中数学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食粮”。但,食粮只有被消化,并转化为人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才有了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将教材的情景、内容、呈现方式、要求等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从而发挥教材的应有价值。本文结合实例,介绍六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更换

教材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往往很难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别和学生个性的不同。它所采用的问题情景有时不一定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有时却重复出现多次,不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偶尔有的情景还会使学生产生误示。为了使教材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要对教材的有关问题情景进行更换。

【例1】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时,教材的引例是:

现有一块长7.5 dm,宽5dm的木板,能否用如图(见图1)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dm 2和18dm 2的正方形木板?

教材给出引例的的目的是呈现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并让学生将整式加减法运算的经验和方法迁移到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中来。但教材给出的图形容易使学生产生误示,认为可以截出这两个正方形。我们在教材提出的问题懂得启发下,对原题进行了更换:

如图(见图2)现有一个面积为32cm 2的大正方形S i,能否在这个大正方

形上截出面积分别为8cm 2和18cm 2的小正方形?(不拼接)

图1

这样的更换,一是减少了计算量,学生只需直接化简二次根式;二是更加直观了,有利于启发学生求出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之和再求其与大正方形边长之差。这样就使学生在迁移、归纳总结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二、增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全部。同时,教材也只是一个例子,它本身带有一定的层式性或滞后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的要求,补充适当的问题、方法和活动等,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例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教材原有的例题是:

如图(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F分别为OA、0C的中点,四边形BEDF 行四边形

吗?请说明理由.

图3

这道例题既用到性质,又用到判定,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学生略加思考,是可以独立解答的。如何进一步挖掘例题的功能呢?我们分成三步: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学生分组展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2•变式应用,激活思维:从条件和结论的角度对例题进行变式。

变式1由例题中的特殊点E,F推广到一般情况,若AE=CF,结论成立

吗?为什么?

变式2 若E,F为直线AC上的两点,且若AE=CF,结论成立吗?为什

么?

变式3 若E, F,G,H分别为AO , CO, BO,DO的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变式4 若变式3的条件成立,那么EG,FH有什么位置关系?

3.自编自练,形成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例题继续进行变式,自己编题

给大家做。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增补?我们是这样考虑的: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方法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变式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载体。变

式3和变式4之间有个“问题解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灵活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三、整合

教材体现的是课程标准的底限要求,教材的内容是统一的,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能力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整合。

四、拓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一定的平台支持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介绍学生接受的方法,通过对教材要求的拓展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五、变式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不仅要继承,更要有创造,通过教师的主体创造性,激活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对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地变式,可以为催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创造条件。

六、补白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现行数学教材增设了大量的“留白”,目的在于一方面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机会;另一面渗透着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让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去“补白” ,使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成长的平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改造,使之能更好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服务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