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叙夹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叙夹议

用于叙事、记人、状物的文字,一般可统称为“记叙”,或简称为“叙”。用于陈述见解、阐明观点的文字,则是“议论”,简称为“议”。在有些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通过具体的记叙来体现,还借助议论来表达,这叫“夹叙夹议”。

阅读或写这类文章,应了解它的特点。

在这类文章中,记叙是基础。作者要写什么,打算留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陪衬,材料如何安排,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记叙。<<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几位青年作家和鲁迅的交往,<<内蒙访古>>记内蒙西部的几处古迹,都是通过记叙完成的。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这类文章记叙的内容通常都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涉及的事物可能在时间上、空间上有很大跨度,本单元的课文都有这种特点。这类文章的记叙与简单记叙文有不同之处,作者必须放得开,收得拢,不管大事小事,此事、彼事都能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才能给人丰富实在的感受。阅读这类文章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否则就很难切实把握住记叙的内容。这类文章内容丰富,其中写到的人或事常常只是片断的描写。而高明的作者则善于把真挚的情感贯注在具体的记叙中,取得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像鲁迅笔下那善良,颇有点迂而又不乏硬气的柔古;像大青山南北两麓那迥异的自然风光,像<<雄关赋>>中那气势磅礴、雄伟险要的万里长城第一关,就都给读者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这些地方所反映的作者的感情和匠心,在阅读时是很值得仔细体会的。

在这类文章中,议论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不过这种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它不是构成文章的主体,不像议论文那样,要做充分的论证。如果借用“画龙点睛”的说法,那么在这类文章中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有时这种议论是对所叙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作出判断,有时是就个别事物点出普遍意义。例如<<内蒙访古>>中“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的判断,就属于前一种。又如<<雄关赋>>中善于“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议论,就属于后一种。但不论哪种情况,这种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这种议论,可以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化,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如果删掉文章的思想内容显然要大为逊色。对这样的议论,阅读自然应分外留意。作者还常借议论来组织记叙材料。<<琐忆>>一文就是这样,作者在文中适当安排一些议论,既有助于揭示记叙内容的含义,又可以使文章的脉络更清楚,更严谨。了解这一特点,对提高阅读速度是大有帮助的。夹叙夹议中的议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常常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它不仅直接表达某种见解,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本单元各篇课文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总的来说,当然不能违背逻辑规律,但它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为旨趣,而以作者的情感为灵魂。它的感染力取决于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修辞技巧。注意这一点,对阅读和写作也是很重要。

以上介绍了“夹叙夹议”的一般特点。夹叙夹议的实质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而还是严格的文体的概念,它的表现样式是极为灵活的。

把握文章的思路

任何文章都是由若干局部构成的整体。各个局部(通常以段或句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联系、组合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呢?这是阅读时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弄清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对局部之间的联系组合情况“吃”得越透,对文章思路的理解越深入。

如果把局部的单位确定为“段”,那么所谓局部之间的联系组合,也就是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所以,也可以把分析文章思路,理解为对段落之间层次关系的分析。

分析段落层次,是小学语文就开始涉及的问题,所以有人以为这很简单。其实真正把一篇文章的段落层次分析清楚并不简单,遇到内容复杂的文章就更不容易。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应当对分析段落层次关系的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一,辩明“关系”,

即弄清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二,辩明“层次”,即某段所处的逻辑地位。所谓“层次关系”,实际包含着这两重含义,二者是紧密联系着。

先说辩明“关系”

概括起来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承递”,即段与段之间是递相衔接,向前推进的。比如<<内蒙访古>>的1、2、3段,按行踪顺序依次相承,这就是承递关系。前边第一单元<<论证的思路和结构>>那篇短文所介绍的“层进”,也是一种承递关系。只不过“层进”的说法用于分析抽象论说的内容更适当,而“承递”则可普遍适用于各类文章。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描述的思维的纵向延展,故可划为一类。第二种是“并列”,这是思维的横向扩展,段与段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平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论证的思路和结构>>一文还说“对照”,为了使问题简化,也可归入“并列”一类。因为进行对照、对比时,思维的发展大抵也具有横向的特点。第三种是“总分”。<<论证的思路和结构>>一文对此介绍已较详尽,不必多说了。这是一种统属性质的段间关系。总起来说,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这三种:相承、相并、相属。

阅读一篇文章时,辩明各段之间空间是承递(层进)、并列还是总分,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辩明关系的前提,是对各段内容作出准确概括,职不能准确概括,势必难以判断其为何种关系。而一旦作出正确概括,对段间联系便牢牢把握住了。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第2、3、4、5段,粗略一看,可能认为第2段是总说,下边3段分述是并列的。这就没能辩明关系,对第5段的理解肯定是模糊的。仔细再研究一番就会发现,原来第5 段是第2段的进一步阐发。第2段说美国政策是出钱,出枪,助蒋人杀人,第5段说这种政策是其政治欺骗手段的继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本质并没有两样。所以第3、4段作为论据与第2段的论点构成总分关系,第5 段是推进一层,进一步揭露杜鲁门等的本质。这样的分辨,显然使阅读理解更深入了。

下边说辩明“层次”。

平常说到“层次”这个词,意思有时和“部分”差不多,如说“他的发言分两个层次,先说的是学习目的,后说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这里说的“层次”,不是这个意思,是“等级”的意思,指逻辑结构中的级别。为了不至于混淆,我们不妨把相当于“部分”的那个意思称之为“层”,把“层次”专用来表示逻辑位置。

文章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其中段并不都处在同一层次上。比如刚说过的<<别了,司徒雷登>>的第2、3、4、5这几段。第3、4段是处在最低层次上,第2段是管住第3、4段的,就高一个层次。第5 段则是另一个层次。由于各段不都处在同一层次上,所以人们常用“网络”这个词来形容文章各段的结构状态。也就是说,各段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有的地位高,有的地位低,。有的可以直接组合,有的虽相邻却不能直接组合。比如上面说的第5段和第4段,就不能直接组合。只能第3 、4段组合,然后第3 、4段与第2段组合,再然后第2 、3、4段和第5 段组合。为了显示这种网络式的特点,人们常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段落的层次关系。

辩明段落的层次,就是辩明某段究竟能和谁直接构成的组合关系,并进一步辩明已经构成合理的组合关系的若干段又究竟能和谁直接构成合理的组合关系。最后,通过理清逻辑结构把全文各段的层次位置确定下来,段间的各种关系也都明确下来,那么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就大体分析清楚了。当然,如果任何一篇内容复杂的文章都要求一个高中学生图解得清清楚楚,这是不现实的。但每个高中学生都应朝这个方向努力,至少对内容简单的文章或复杂文章中的某几段,能够把层次关系说明得清清楚楚。或者先把复杂内容适当归纳为几部分,然后把这个部分的层次关系说清楚。

在分析段落层次关系时应注意,段落是一身二任的。它和以上、以下段落都直接构成某种合理的组合关系。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第11段、12段,<<内蒙访古>>的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