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认知心理学简答题整理认知心理学简答题认知心理学的涵义: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成为继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其确立。
20世纪80年代,完整的认知心理学体系基本形成。
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和多功能系统理论,大大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过程微观结构的探索。
信息加工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脱离哲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
铁钦纳,受冯特影响并继承,产生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华生的行为主义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托尔曼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
赫尔等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到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
重要影响的科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①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②个体认知的发生和发展③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
(以上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①输入符号(输入)②存储符号(储藏)③建立符号结构(加工、整合)④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⑤复制符号(复制)⑥输出符号(输出)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第三 , 主体理 解 抽 象 概念 过程 中具 有 感 知 觉 的
体验性。当人们学 习抽象概念 以及 进行抽象 思维 时, 一是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概念 , 二是具 体概念相关的感知觉经验也会被激活 , 此时主体就 会体 验 式 加 工 抽 象 概 念 。“ 抽 象 概 念 无 论 如 何 复 杂, 它必 然会 与 身 体性 部 分 发 生 联 结 。人 们 的经 验 只局 限 于身体 所 能 经验 的 , 并 且 基 于身 体 经 验 来 概 念化 抽 象概念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1 9 9 9 ) 。 隐 喻概 念 理 论 的 提 出 , 影 响 了哲 学 、 逻辑学、 语 言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 、 认知语言学、 符号学等学科对 概念 的研究思路。近年来 , 研究者 的研究主要与语 词理 解 或社会 认 知相 关 。这些 实证 研究 涉及 有 空间 隐喻、 温度隐喻、 洁净隐喻 、 明暗隐喻 以及触感和重 感 隐喻 等 。
这种观点似乎很难解释所有的情况譬如早先的研究发现怀疑态度和鱼腥味之间存在关联leeschwarz2012但是很难说明怀疑和鱼腥味之间的关联是源于早期经验因为鱼腥味和怀疑之间的概念关联只是出现在某些文化中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是不存在联系的所以这种具身效应不会出现在任意的文化背景中
心理学探新
2 0 1 7, V o 1 . 3 7 , N o . 3论 。
关键 词 : 身体 ; 具身认知 ; 概 念隐喻理论 ; 知 觉符 号理 论 ; 感知运动模拟 隐喻理 论
中图分类号 : B 8 4 0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5 1 8 4 ( 2 0 1 7 ) 0 3— 0 1 9 5— 0 5
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
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下图是根据该模型制成的。
我们首先简要介绍该图,之后再详细列举更多临床方面的例子。
该模型虽然比较复杂,但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并了解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使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的。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引发焦虑的场合也有所不同。
本图反映了这样的场合可以激发某种信念或猜想。
比如,当其他人非常挑剔或做出消极的评论时,一些人会认为这种社交场合是充满威胁或危险的,因此脑中会浮现诸如“我会做错事”“我没法像别人那样接近他人”等想法,这些想法会进一步产生压力和焦虑。
这类思维模式是社交焦虑的核心成因。
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焦虑者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他们会逐渐变得更加关注自我或自卑(上图中心的圆)。
随着他们把注意力投向内部,并注意到自己正暴露出社交焦虑和社交能力低下的各种迹象,这些都是使他们感到痛苦的事,他们也害怕别人关注这些事情,他们会开始因为自身或自己接近他人的方式而变得自卑。
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将自己视为社交物品,就好像他们能从外界观察自己,如同旁观者一样。
当然,实际上他们无法真的在外界旁观自己的做法,但是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自己的。
在第 3 章中我们提到过,很多社交焦虑者脑海中都有一些与自身焦虑有关的意象,这些意象正是他们认为别人能看到或害怕别人看到的内容。
他们认为这些意象中的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比如面色发红、颤抖不已或结结巴巴,且他们的视角是由外而内的,就好像是在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
人们越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或主观上的弱点,就会越关注自我,身处的场合看起来就会越具有威胁性、危害性或风险性。
因此在图5.1 中“自我关注”所在的圆环与“社交焦虑者认为自己所处的场合‘具有危险性’”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
由于沉浸在内心的世界里,人们更加在意社交焦虑的内部迹象和情感,进而觉得当下的社交场合更加可怕。
我们此刻应该注意到,该社交模型肯定了三种程度的认知起到的核心作用。
自我关注圆环反映了社交焦虑者在意或关注的事,比如感觉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消极自动化思维包括主观上认为社交场合很可怕或将社交场合解读为“具有威胁性或危险性的”,比如“我到时候一定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潜在信念和猜想会被某种特定场合激发,比如“我和别人不同。
会议口译中隐喻习语的ICM认知考察
会议口译中隐喻习语的ICM认知考察口译中的理解表现了译员与众不同的思维运作和“职业化”的认知方式。
理念化认知模型(ICM)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模式化的心理构建。
汉语隐喻习语具有形象生动、言浅旨丰的特点,为会议口译交际中的高频词形式之一。
本文通过对实时语料的采集,结合ICM进行分析,比较ICM对等、ICM缺失和ICM重合三种认知模型,提出了隐喻习语在英译过程中ICM的不同处理方式,即“完全植入新型ICM、部分植入新型ICM和ICM零植入”三种处理模式以及针对不同关系所采取的分类译法。
标签:会议口译隐喻习语理念化认知模型一、引言口译是特殊的翻译交际行为,其核心体现了话语意义的理解和分析(P?chhacker,F,2004:11)。
口译中的思维理解不同于日常交际中的自然理解,表现为将注意力指向源语整体,摄取意义,并对内容进行思维加工的心理努力,从而将源语储存以便传译,表现了译员与众不同的思维运作和“职业化”的认知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提出的理念化认知模型(ICM),指的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模式化心理构建,反映出以特定而固有的方式勾勒客观现象,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思维定势(王文斌、姚俊,2004)。
隐喻习语中独特的思维习惯无疑彰显了汉民族特有的认知范式。
关于隐喻习语的研究,国内有很多学者(如:王文斌,2007;苏冰,2005;贺红霞,2011;陈振臣,2008)都曾做过详细的探讨,但针对口译的研究却很少,更鲜有对隐喻习语的内在结构进行细致的认知考察。
本文选取汉语隐喻习语为切入点,其中多半是四字格习语,通过解读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探讨优秀口译员在长期的口译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认知因素和知识模式来分析不同的认知方式对语言意义形成、译员思维模式和口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二、ICM概述ICM(理念化认知模型)为人们理解语言以及语言中所蕴含的百科知识提供了一种认知方式,也为口译中更好地解释背景知识的作用提供了便利。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1、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是以具体的经验和社会环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和步骤,逐渐形成自身认知结构和认知活动的。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3、认知计算理论:认知计算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进行计算和分析,来理解和处理外界环境的信息,从而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活动。
认知模型
人工智能系统
在50年代以前,心理学中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派,只承认人在受到某种外部刺激后才以一定形式作出反应的 行为,而否认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识过程,也排斥研究意识的内省方法。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研究人的信 息处理机制时表明,在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由输入分类、符号运算、条款的存储与检索、模式识别等 方面组成的实在的信息处理过程。尽管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和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有实质性差异,但可以由此得 到启发,认识到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也必然有一个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个实在的过程只能归结为意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重新恢复了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其主导因素就是信息处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人 的信息处理在符号处理这一点的相似性是人工智能名称由来和它赖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点。信息处理也是认知心理 学与人工智能的纽带。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 1914)认为,将人类所有的 思维的推理过程,区分为三种类型:Induction(归纳)、Abduction(溯因)和Deduction(演绎)。每一种推 理过程都将涉及三个实体:Rule(规则)、Case(情况)和Result(结果)。何时采取何种推理方法,取决于推 理过程的起点和已知的其它事实。
推导过程
认知模型应用认知模型对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事的认知两个部分。物是客观存的的实体,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事较为抽象,相对于物的认知来讲要困难许多。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一、引言在《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Lakoff,1987)一书中,Lakoff指出认知模式形成的基础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因此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类主观创造的,即理念化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s)。
人类的认知模式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于大脑中,在人类认知世界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念化的认知模式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四种。
认知子模式在认知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就此四模式内在关系的研究则为之较少,因此本文对认知四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析出其内在联系。
二、认知模式分类(一)命题模式命题是判断事物真或假的陈述,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命题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
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结构属于命题模式的范畴,如描述关于狐狸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可包括“狐狸是狡猾的”这一命题。
但因命题模式只能描述世界具有真假值的命题概念,为了研究语言的非命题意义和意义的性质,认知语言学更重视以下三种认知模式(赵艳芳,2001),即意象图示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二)意象图示模式意象是客体对象或事件在大脑中的抽象类比物,图式属意象的一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固化反应模式。
Croft & Cruse(2004)认为,意象图式是对意象的图式表征,是图式性的,而非特定的意象,表现出图式的固定型式。
意象图式涵盖了意象和图式,是对经验的概念化表征,较之意象其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已经抽象了的图式表征,是一种非命题的认知结构(王文斌,2008)。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间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依据经验和理解对抽象事物和具象事物或抽象关系和具象关系组织建构的方式。
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如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
(三)隐喻模式隐喻模式是人类认知重要和基本的模式之一,用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理解和推理。
语境对言语交际中句式结构选择影响
语境对言语交际中句式结构选择的影响摘要:认知语法是在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注重语境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
认知语法主要关注语境因素是怎样参与到语法体系的构建中的,即语境因素在语法构建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从语言编码的角度研究语境对言语交际中小句结构选择的影响,并且认为这种影响贯穿于语言编码的整个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境小句结构语言编码认知语法1.引言语境是很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
除了语言环境(即一般所说的上下文)和情景语境之外,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背景以及他们对交际环境的认识因此通过交际相互作用所不断产生的新的环境也应包含在内。
根据语境研究是否独立于语法系统的规则,语境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语用学对语境的研究。
语用学主要关注句子在语境中的意义,但倾向于单独研究语境的意义,是独立于语法系统的研究,因而对于语境因素对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和语法体系构建的作用研究较少。
而langacker(1987)的认知语法理论把语境特征引入到了语法的核心部分。
按照langacker的说法,认知语法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关于语法结构的概念观,即根据认知过程来描写语言、组织结构的一种观点。
2.认知语法的语境观认知语法的观点是坚持语法与意义为一个连续统,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即语法与意义形成的过程。
langacker(1997:238)提出认知语法的规则只能通过抽象从构成用法事件的实际语言形式和意义中产生,即语法规则来自于语言的实际使用。
而语言的实际使用必然与使用的环境有关,即语境。
但要注意的是,认知语法提到的语境主要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和他们对交际环境的认识,而不是语言环境和情景语境那样的客观情况。
按照langacker (1997:236)的看法,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的,并得到不断的强化。
在这些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对语境的理解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不同。
这种对语境理解的特征如果不断地反复出现,就会不断强化,并且逐渐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固化。
吉尔 认知负荷模型
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吉尔(John Sweller)是认知负荷理论的缔造者之一,认知负荷模型(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认知负荷理论主张,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认知负荷的限制,学生的认知负荷超过这一限制时,学习效果就会降低。
而认知负荷模型则是这个认知负荷理论的具体实现,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一、认知负荷的种类吉尔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三种不同种类的认知负荷,它们分别是:1. 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这种认知负荷是由于学生正在学习的材料的复杂度和难度级别所导致的;2. 器具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这种认知负荷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负荷,它是由于学生正在运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导致的;3. 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这种认知负荷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那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例如讲师语言的使用不够清晰明了、画面布置杂乱等等。
二、长期记忆的重要性吉尔认为,人脑在进行学习时,对于新知识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内存储存这一阶段,而这一阶段的记忆方式又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但长期记忆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将新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学习效果。
三、认知负荷的控制方法吉尔认为,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过量的向学生呈现新知识,一次只传授一小部分知识或概念,以避免内在认知负荷的增加。
2. 鼓励学生将新的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连接在一起,使这段知识被当作器具认知负荷来处理。
3. 每一步的教学都要采取简介和明了的语言和图示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4. 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因为这不仅会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且还会提高外在认知负荷。
四、认知负荷与多媒体教育吉尔认为,多媒体教育中所包含的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会对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影响。
认知诊断理论
潜在分类模型
规则空间模型
规则空间模型(Rule Space Model, RSM)是潜在分类 模型的基础,其核心思想是:测验项目可以用特定的认 知属性来刻画,同时个体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一组无法 直接观察到的认知属性掌握模式来表征,而且这些不能 直接观察到的认知属性掌握模式可以用可观察到的项目 反应模式恰当地表达。
认知诊断模型研究
潜在特质模型
线性逻辑特质模型 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 拓广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
潜在分类模型
规则空间模型 融合模型 DINA模型 NIDA模型 贝叶斯网络
潜在特质模型
线性逻辑特质模型
线性逻辑特质模型(Linear Logistic Traits Model, LLTM) 是潜在特质模型的基础,该模型首次实现了测量与认知 的结合。
认知诊断理论简介
传统的考试结果只报告一个笼统的总分或能力分数, 但分数相同的考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状态及不同的 认知结构。 认知诊断理论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 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估,同时还可以将考生的 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 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量地考察考生的认知结构和个 体差异。
给出诊断式评分
如果只是对正确的部分记分,忽略了错误答案的价值, 那也就丧失了诊断的依据。
进行编码评分。其中,编码所代表的分数有三种:满 分、部分得分、零分;编码有双位编码和一位编码两种。 其双位编码的第一位数字代表学生应得的分数,第二位数 字代表学生的作答反应类型。双位编码的使用记录了学生 在解决给定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或是阻碍学生得 出正确解决方案的错误概念。
人类知识模型五大类”
人类知识模型五大类”1、规律性知识我们认知到的,发源于宇宙本体的局部“道”、“理”(即人类所认知的规律),并以“道”、“理”为基础,不依赖个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具较大融通性、原理性的知识。
如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数学、化学、宇宙学等科学,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等揭示的原理。
2、经验性知识当我们在人生、事业的各种经历境界中体会(识别)出来的,通过我们默认的规则、规范、规律、逻辑、标准等思维界定过的各种感受或经验,包括各种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
例如,我们的人生感悟,我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经历做事过程后对过程控制的深刻理解等等。
属“我”性内在知识。
经验性知识系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生成人造知识的关键性过程知识,它是向规律性知识回归或向生产人造知识的关键点,所有的宗教修炼或素养修为都无法避开对这个过程的回归和超越。
3、人造知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认知过程中围绕人的存在和发展已创生的各种思想、观点、理念、理论、意识等概念化、归纳性知识,并不具备很大的融通性、原理性,系人类文明或智慧表达的知识终端。
例如:法律知识、商业知识、市场知识、经营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等俱是社会人为利益争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概念体系。
属“我”性外在知识。
4、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
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
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5、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
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认知负荷是指人们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大量思考和决策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的认知负荷就会变得很高。
而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则是一种用来描述人们在进行任务时所承受的认知负荷的模型。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短期记忆层和长期记忆层。
感知层是指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短期记忆层是指我们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这个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
长期记忆层则是指我们对信息进行长期的存储和处理,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年。
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中,认知负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交互负荷。
内在负荷是指我们在进行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例如注意力、工作记忆等。
外在负荷是指任务本身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例如任务的难度、复杂度等。
交互负荷则是指任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例如任务的呈现方式、反馈方式等。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和任务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任务设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来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们在进行任务时所承受的认知负荷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总之,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和任务设计。
通过对认知负荷的控制和管理,我们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结构思考力的三层次模型
结构思考力的三层次模型
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帮助人们察觉并改善自身思考结构的思考艺术。
它的三层模型是指“理解、重构、呈现”,通过这三种方法(模型)的循环运用,我们可以从结构的视角更全面、清晰地看待和认知事物,有效改善思考质量。
一、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
第一步是理解,即觉察自己和他人思考结构的存在,然后评估这样的思考结构是否符合现在的客观环境,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曾留意的思考结构显性化,也就是做到隐形思维显性化。
二、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第二步是重构,当现有的思考结构不能符合客观环境时,我们需要针对眼前的问题或决策重构一个合适的思考结构。
虽然这个临时的思考结构,不会像固有的思考结构那样深刻,但同样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和决策,即线性思维结构化。
三、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第三步是呈现,当我们已经重构出新的思考结构后,需要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现有的思考结构,从而更直观地让自己和对方能够理解,即结构思维的形象化。
人类时间知觉的三种信息加工模型
人类时间知觉的三种信息加工模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类时间知觉的三种信息加工模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七节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七节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了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信息加工理论的分类、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掌握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原理和认知模型的定义等现代心理学发展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科学的迅速崛起,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回答人类复杂认知过程上的失败,加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积极影响,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Congnitive Psychology)诞生了。
认知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它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型或信息加工模型。
这些信息加工模型可供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参考,并设计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的各种认知功能。
人工智能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它的诞生以1950年图灵发表的《计算机和智能》一文为标志。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其核心意义是一致的,这就是使计算机能够做出一些表现人类智能的事情,并借此帮助我们理解智能的工作原理。
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重心是设计各种体现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如问题解决程序、模式识别程序和学习程序等,使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智能性工作。
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在于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提出学习过程的认知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相应的学习过程,从而探索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
这样,认知心理学研究就同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本章在对信息加工心理学作简要地介绍之后,着重介绍几个学习的认知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工理论分类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学习的认知模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及其面临的问题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和其他心理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
克里考特内在价值论研究
克里考特内在价值论研究摘要: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议题。
面对自然的内在价值被取消和无所依傍的挑战,克里考特在坚持内在价值主观主义立场的同时,以泛心论模糊主体和客体界线,以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削弱主客体的实在性,为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存在提供论证的普遍性。
当代认知科学的延展心灵论为克利考特的论证提供了直接支持,可以使克里考特理论通过“最后人类”的思想实验,但也会导致新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伦理;内在价值;最后人类;泛心论;延展心灵;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1、克里考特的内在价值论环境伦理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赋予自然一种独特的在人之外的道德地位,经过生态中心论的努力,自然的道德属性问题已经转化成了自然环境是否具有价值的问题。
而价值概念在这个讨论中被拆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两个概念,工具价值就是以事物有用的功能为其价值,比如树木可以用来造纸所以具有价值。
内在价值是指事物自身就有其价值,而非其可供使用特征带来的功能价值。
许多环境哲学家对内在价值的理解阐释并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认为事物除了其每个可供使用的特征之外,还存在着“事物自身”,同时这个事物自身就是具有价值的,并且是一种不同于特征带来的工具价值的价值,这就被称为内在价值。
[1]事物的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本着环境主义和环境伦理学的初衷,事物应该有而且必须具有内在价值,否则环境伦理学理论将囿于工具主义的老套路徘徊不前。
如何将具有主观性、人类性的价值概念(克里考特认为:“价值”概念描述的是一种只有人介入时才会出现的关系)以及在日常被人们认为是客观性的自然环境连接起来,就是论证“自然环境有其内在价值”的首要难题。
若想要赋予自然环境内在价值,使其作为伦理道德的客体,需要多方面的强论证。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走出了探讨群落内在价值的第一步,其使用生态学的有机——目的论模型,将生态学科学的事实和伦理学的应当连接在一起,但却无法很好的应对“自然主义谬误”的指责。
布鲁纳认知表征的三种方式
布鲁纳认知表征的三种方式布鲁纳是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提出了多种关于认知表征的方式。
本文将分别介绍布鲁纳所提出的三种认知表征方式,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符号式表征符号式表征是布鲁纳最早提出的一种认知表征方式。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内部符号的操作来实现。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言、数学符号等抽象的符号系统。
符号式表征的特点是离散、有序、可组合,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
符号式表征的优势在于其可以进行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
通过符号的组合和转换,人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
符号式表征也是人类进行语言交流的基础,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人们能够传递和获取大量的信息。
然而,符号式表征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符号式表征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其次,符号式表征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一些非离散的认知现象,如情感、直觉等。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符号式表征可能需要与其他认知表征方式相结合使用。
二、图像式表征布鲁纳提出的第二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图像式表征。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会使用内部图像来表示和处理信息。
这些图像可以是视觉图像、空间图像等。
图像式表征的特点是连续、模拟、具有感性直观性。
通过内部图像的操作,人们可以进行空间想象、图形推理等思维活动。
图像式表征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往往更加高效。
然而,图像式表征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图像式表征往往受限于人类感知系统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表示和处理某些抽象的概念和信息。
其次,图像式表征的存储和处理需要较大的计算资源,限制了其在某些情况下的应用。
三、分布式表征布鲁纳提出的第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分布式表征。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信息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神经网络中的。
这种分布式表征方式是基于连接主义的认知模型发展起来的。
分布式表征的特点是分散、并行、容错性强。
通过神经网络中的连接权重的调整,人们可以进行模式识别、关联记忆等思维活动。
分布式表征还具有容错性强的特点,即当部分神经元受损或丢失时,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各自如何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能够支持或反对这些模型?
罗文翰 00911060 生命科学学院
模型概述:
在对汉字的识别中,有三种模型可以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认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
它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便被拿来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一一比对,认为刺激与匹配程度最高的模板相同。
汉字识别时,刺激的汉字与脑中储存的汉字的模板相对应,如果一致则识别出该汉字,否则不能识别出该汉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什么汉字,其识别过程是一样的,使用的时间应该一致。
原型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
在进行原型匹配的时候,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进行拆分,拆分成简单的形状,通过对部件的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
这种比对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匹配即可。
即使某一范畴的客体之间存在外形、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客体可以通过原型匹配得到识别。
在汉字识别过程中,把汉字分解为各种各种的组成部分,然后与脑中储存的原型进行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称为特征。
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
各种模式是以分解后的一些特征形式来表征和储存的。
进行识别的时候,需要抽取刺激的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各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特征匹配模型强调的是特征、区别的分析。
成功与否决定于刺激的可分解性。
应用到汉字上来说就是,识别汉字时是通过识别汉字中的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等,由此来识别汉字。
实验证据:
在一项对汉字觉知模型的研究中(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张武田冯玲),研究者发现汉字中高频字和低频子、笔画多和笔画少对于笔画多对被试对识别时间和识别正确率有影
响,一般来说,高频字识别时间比低频短、笔画多的自识别比笔画少需要识别的时间长。
由此可见,这实验并不支持模板匹配模型,因为模板匹配模型识别是时间应该差不多,并且会占用大量认知资源,因此不会大规模用于汉字的识别中,我个人认为可能在某些非常简单的“部件字”中会使用如此模板匹配模型比如“一”“十”。
这个实验还证明了比划的增多和识别的时间并不是线性的,而且识别时间很大程度上与汉字的部件个数有关,所以很可能在汉字识别的时候是一个个部件来识别的,支持原型模型,但是在低频字的实验研究中,并不遵循上述的理论,似乎是与笔画有关,这并不支持原型模型。
在另一项研究中(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证明,在汉字的觉知过程中,汉字中的结构会对识别时间有影响,是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实验证据支持,字劣效应和字优效应还有字的整体结合力都证明了识别字体的时候与字体的结构有关。
具体的说,不同字体:例如字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对字体的识别是有影响的,同时这篇文章也证明字体的识别与字中的部件有关,也支持原型模型。
见下图:
总结
汉字的识别中,可能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型可以解释的,可能是涉及多种模型共用,这也说明的汉字的复杂性和人脑中识别方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张武田冯玲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心理学报No.4 1992
罗艳琳王鹏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心理学报2010, Vol. 42, No.6, 68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