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古人8大养生秘诀

古人8大养生秘诀

古人8大养生秘诀作者:佚名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8期佚名传统中医非常注重养生,历经多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养生秘诀,其中一些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秘方一: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秘方二: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

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但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

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秘方三:固精养生中医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

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秘方四: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秘方五:顺时养生中医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

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

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秘方六:排毒养生中医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

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

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

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排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气”足从 调阴 阳而来 。宋朝丹 家泥
丸真人在 大 道歌 中讲 :“ 真 阴
真阳是真道 ” , 七个 字 讲 了 三 个
开悟 得道 , 著 文始 经) ) 弘扬 道法 ,
菱生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始真 人” 。何 谓 义始? 可以解 为文
明之 始 。尹 喜接受 老 子传道以 后 ,
“ 养 气” ? 明朝 张 介宾 ( 宁景岳 ) 著
类经 中讲 :“ 养生 之道 , 以 养气 为本也 。 ”“ 故善 养物者守 根 ,善养 生 者 守 息 , 此 言 养 气 当 从 呼 吸
产生的。“ 精气”从何而来? “ 精
“ 积精 ” 与 文始 经 讲 “ 蓄精 ” , “ 善 ”与 “ 积 ”部是积 蓄 ,同义词 。
十 分恭 敬 盛情 款 待 老 子 。 老 子 见 尹 喜 善根 慧 根 乘 ,而 愿 向 尹喜
传道。 尹喜 又请老 子薯= 教诫 。老 子著五 千言 道德 经 。老子 向尹
精” , “ 呼 吸之 道 ” 。我通天地 ,天地
歹十喜是朝沦上有突破创新启导人们认识但是抓住了养气是养生之道的根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予有宇宙与人生规律
维普资讯
文/ 萧志才

《 文始 经 是 道家 三经 之 一 一。
这也可 以讲文 明之最高境界 吧。 文始 经 ) )是 神 州 最 早 诠释 老 子 道德经 ) ) 的经典 。 文始 经 在理 沦上 有 突破 创新 ,启 导 人 们认 识 宇宙 与 人生 规 律 。鄙 人 就 文 始 经) ) 中 “ 养 气菩精 ”的炼 气养生之 道, 略谈 列 五 方面的浅 见, 奉献
喜 传 道 著书 后 去 ,当 子 离开

养生三妙:聚精、养气、存神

养生三妙:聚精、养气、存神

养生三妙:聚精、养气、存神养生三妙:聚精、养气、存神菱生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天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 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养气《医方考》指出:"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中医学将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气有温养全身各个组织,而津液之流动,血液之循环,以及津,液,精,血,水谷之精的转化等等,亦必赖此气.《类经》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而气之生成源于肾,补充于脾,行之于全身.《医宗金鉴》中说:"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难经?六十七难》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故名日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气生于先天者,日真气,又叫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之根.若布于周身者, 则有功用之异名也.即,行于肝者为肝气;行于心者为心气;行于脾者为脾气 (又日中气);行于肺者为肺气;行于肾者为肾气;行于胃者为胃气;行于胸中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则转为宗气;行于脉外,布敷于表者日卫气;行于脉中者日营气.《医门法津》说:"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金匮钩玄?附录》说:"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 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所以,临床上医生所用补气之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气"是脏腑组织一切生理功能的保证.人没有了"气",就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俗称"断气".所以"气"是生命之根.要战胜衰老,首先要重视护肺, 养肺,保气.重护肺的保健,首先从心理养生做起.情志是致病因素之一.从中医养生理论说,肺志为悲,所谓"悲哀太甚则伤肺".平日要防止悲衰之志太过,培养乐观,开朗性情.避免五劳所伤,不妄作劳;避免饮食所伤,做到饮食有节;避免寒热受损, 做到因时养生.这样,机体内外之气通畅无阻,不致怫郁,则可以健身延年. 《寿世传真》中说:"延寿之法,惟自护其身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违则为病,病则气衰,气衰则五脏十二经络之功能障碍而百病因此而生.《素问? 举痛论》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此之谓也.聚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肾是藏精器官.《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它来源于先天,又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所谓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贮于肾中,故谓"肾藏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读书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精有四:日精也,日血也,日津也,日液也".是说精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以决生死".《灵枢?经脉篇》说:"精成而脑髓生".《医学入门》说:"脑者髓之海, 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 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故精夺则虚".《类经》说:"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夺精则虚". 实际上将精指人体正气而言. 总之,在中医学的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从狭义上说, 精是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精不可伤.《遵生八笺》上说:"人可宝者命,可惜者乎,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 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又说:"易损而难复者,精也;易躁而难静者,神也.惟养元气充满,则精神融和,遇损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在生命活动中,人体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废物.这些废物必须不断地从体内排出去,否则我们就无法生存.在人体排出废物的众多渠道中,其中肾则是一个关键的器官.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肾精,对于保持生命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丹经》说:"欲得不老,还精补脑".精衰则体力不佳,精神恍惚.少思寡欲,节制房室,是保精的要法.《食色绅言》中说:"若欲身安寿永,唯当绝欲宝精.神之寿命主乎精气.犹灯之有油;如鱼之有水,油枯灯灭,水涸鱼亡, 奈何愚人以苦为乐,见色弃生,岂知精竭命亦随逝".专家认为,保护肾脏,预防肾病的最简便有效方法就是多喝水,一天喝 2000—3000毫升水能冲洗肾脏和整个泌尿道.同时,肾是个敏感器官,人挨冻时,它会感到冷;生气时会不舒服.因此就避免风寒,并要注意精神愉快,避免生气.存神神是主宰机体内外一切生命活动和协调一致的总督,即《东医宝鉴》所谓"神为一身之主".神源于先天,始于"父母之媾精",化生于祖气.祖气者,肾之真阴真阳也.《灵枢?小针解篇》日:"神者,正气也".《脾胃论?省言箴》谓:"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极蒂也".张景岳说:"神由精气而生,……居于肾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东医宝鉴》中说:"五味生神".其意是说,神也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滋补.盖神居于脑,"脑为元神之府" (李时珍),其功日神机.神机者,魂, 魄,意,志之源也.随神往来谓之魂, "魂主知觉,魄主运动","魂主升,魄主降"(《阅微草堂笔论》).升降者, 神之功也.志主统一,意主思维.所谓统一者,即指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营卫,气血,精,津, 液等生理活动,以及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也.在目能视,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口能言;在手能握,在足能行; 在血则血能运而环流周身,滋养脏腑,四肢百骸;在气则气布流行,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总之,气充周身,帅精,血,津液正常运行,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者,是谓神. 神在人体中具有特别重要位置.所以,中医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说法.这个"神",包括了,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从现代医学说,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兴奋和抑制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它们之间的调节,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养神之法,必以内无忧虑之患,外无邪气之扰,始可神气健旺.《遵生八笺》上说:"长生之法,保身之道,固气养精,固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得常健".告诫人们.长生的方法,靠气来养精;又靠精养神,精神内守,人得健康. 精,气,神之间是互相滋生的,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健全,才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明代养生家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也".神来源于精气,又是精气的主宰.三者相辅相成.所以陈健儒强调说:"保精以养气,气裕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古今医统大全》说:"夫善养者养内.不善养者养外". 养内指的就是调养精,气,神.明代名医李中梓把精,气,神称之为三奇.并把聚精,养气,存神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宝.(编辑:求索)。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人身三宝---精气神
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于神;也就说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一、养生的三大法宝:
《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说明物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物体的变化是由魂(神)的游散造成的;《管子》《庄子》等经典中都使用了“精神”“精气”的术语。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也就是古人说的“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气合一、动静合一”,这是养生的精髓。

古代善于养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气神三者结合,都能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而现代的养生方法虽多,但多是偏于炼形的,或偏于炼精的,或偏于炼气的,或偏于炼神的;而真正的养生之道是“精气神或形气神”结合。

二、道家养生功---睡功:
五代宋初,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希夷先生---陈抟老祖,他一睡就是几个月,后人称他为“睡仙”;实际他是在练功,炼精气神。

陈抟老祖留下睡功秘诀32字:“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就是说看上去睡的时候像龙一样盘曲环绕,要一只手臂枕头,一只手直抚于脐眼,一只脚伸展,一只脚弯曲,这就是“炼形”;睡功要求先睡心、后睡眼,也就是说先收心入静,然后才闭目入睡,首先使心神不外持,就是不能老想着外面的事,要把心神收敛起来,这是“炼神”;呼吸要调匀、调细,气机自然、安定、平和,这是“炼气”;精气神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养生应精、气、神并重

养生应精、气、神并重

养生应精、气、神并重
*导读:历代医家养生中从不同角度讨论精、气、神重要性。

有重视精者,《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
历代医家养生中从不同角度讨论精、气、神重要性。

有重视精者,《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管子内业》指出,精者,气之精者也。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有重视气者,《黄帝内经》秉承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养生就是养气;有重视神者,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精属形,属阴;气属功能,属阳。

精能生气,气能化精。

精气互生互化焕发生命动力,即是神。

阴阳互根,精离不开气,气离不开精,所谓形神合一。

最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在传统体育项目中,无不要求手到必须眼到,眼到必须心到,在形体锻炼的同时调气、平和心态,
要求的是形体舒展,气机调畅,心态平和,所谓修身养性。

这也是中医养生与其他保健不同之处。

如何养精、养气、养神

如何养精、养气、养神

如何养精、养气、养神养生三大法养精、养、养神宝——气素材,养养养,冷月所养愁网从医来个气从来宝中的角度看~生命有三要素~那就是精、、神。

而养生的角度养~也有三大法~那就是养精、养、养神。

千年~中人养累了富的养生养养养~养养养养三方面。

世界养生养养提气几来国丰寿个出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养、戒烟限酒~是健康养的基养~而我养中来——运寿国宝——气寿人的三大养生法养精、养、养神~是养养之路更高深的养养。

在养行四大基石的基养上~大家养养向三大法养养。

当宝一、日常保精方法、什养叫精“精”的源有~一是先天的养养物养~是父母那里养养下的~起到了“生命之根”来两个个从来的作用~一是食品化生的养养物养~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需要养养物养增养才能养持人的另个属体生命活养~此外~养有呼吸大自然的精~养养物养共同养成了后天之精。

气与、养精的方法养精方法多~最主要的有如下三方面,很个第一~养欲保精~切养“色字养上一把刀”。

养精首先要养欲~养是最养养的一养做法。

由于太多泄精~会气黄内来寿泄掉人的精。

按《帝养》的养养叫“养精全神”~养养追求养一定要把养精蓄养在那里~作养生命的基石~就像水养有水才能源源不地滋养养田一养。

养精藏在养里~养有“生髓主骨”断个的作用~主管养育大养、骨~养精养失了~骨养、大养也就受到养养。

所以人假如房事无养制~那就骼像一把斧子一养~是在伐我养自己的身。

有人做了养养~中养代皇帝加起有位~他养的平砍体国来均命只有多养~养里面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皇帝的养妃太多了。

寿个第二、养行养养推拿~促养精的生养。

中养养~保精养精要养常推拿丹田。

丹田的正位置是养下寸医确肚~肚横个肚两叠养下面寸指有一穴位叫养元穴~在养元穴和养养养的中点就是丹田。

大家可以手交~用手掌心的养养穴按下腹~按丹田的位置~养养养推拿次~逆养养推拿次~一般按次~就感揉揉会到丹田暖、养养。

温同养~养要按命养穴。

命养穴和养相养养~在人的后背上养相养的正后方~方法同按丹揉肚体与肚揉田一养。

养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敛自己的精、气、神!

养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敛自己的精、气、神!

养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敛自己的精、气、神!养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敛自己的精、气、神!来源:养生之道编辑:建老真人《群书治要》讲座第23讲04节一个人说话太多了,他的前途一定不会太乐观,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

因为中国人讲养生之道,话多会伤气,对人的身体也是有影响的。

吉祥的人他往往说话都是很少的,他说话能说到点子上。

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孔子读完这篇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一定要记住这些教诲!这些话说得很具体又很中肯,说得合乎情理而又有说服力。

”信实,这一段话,我们节取的这一句主要是告诉我们言语要谨慎,言多必失。

在《常礼举要》中也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一定要谨慎,要经过一番考虑再说。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

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大半都决定在口上。

所以在《易经》上讲:“括曩”,什么叫“括曩”?这个“曩”就是古人的布袋,把布袋的口扎起来,代表什么?我们人的口不要乱讲话,就像布袋的口用绳子给它扎起来,里面的东西就出不来了。

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能够胡言乱语,言多必失。

在《易经》中还有一句话说:“躁人之辞多。

”一个人说话太多了,他的前途一定不会太乐观,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

我们观察一下,凡是遇到人就滔滔不绝讲得没完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烦躁之人,也就是心浮气躁的人,而且这样的人多半是前途不平,还会遭遇很多的挫折,想活到很高的寿命也不容易。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讲养生之道,话多会伤气,对人的身体也是有影响的。

道家就说,像我们人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那就是精神、气体、还有无形的神,这三种要素。

那么同样的人应该都是一样的寿命,为什么有的人寿命长,有的人却寿命短?就像我们同样买了一部车子,按照道理说,这部车子的寿命,同样的车子的寿命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车子可以用的时间很长,有的车子却寿命很短?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注意保养,而有的人不注意保养。

养好精气神

养好精气神

养好精气神要做到「三寡」字体:最大大中小最小发布时间:2012/02/06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

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这“三寡”则是养“三宝”的根本。

寡欲以养精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

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

精不可竭,竭则真散。

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

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

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

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寡言以养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养气的基本要求是少废话。

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

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

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恶作剧以取乐,狂呼乱叫,嬉笑不已,这样只会损精耗气,使人精神飞驰,血气流荡,变生他疾。

息精息气养神——养生的奥秘...

息精息气养神——养生的奥秘...

息精息气养神——养生的奥秘...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

这是收在《全唐诗》里的一首诗,作者吕岩,就是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

这诗虽仅 28 个字,却讲出了养生要旨:想长生不死吗?就要“息精,息气,养精神。

”息,生也。

生精生气,是强身健体的根本。

对“精”、“气”的重视,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特点。

“精”和“气”生长不已,“神(精神)”也自然旺盛。

要养精神,必息精息气。

何谓“精”?精,男、女都有。

男子的精液与女子的阴水,即《黄帝内经素问》里说的“天、地之精气”。

天为阳,指男;地为阴,指女。

男精,又称肾水。

“上古之人,其知道吉,法于阴、阳。

”法于阴、阳,就是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法则。

懂得注于阴阳,就是知“道”。

中国古代先民,早就从哲学的高度把向自然法规学习,依自然法规,作为人类自我调节身心活动的法则了。

《内经》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四气调神大论》)注意自身的阴阳调节,精气才生息。

不论男女,只要妄耗精气,都必然导致身体衰弱。

再说“气”。

气,既指呼吸的可感觉到的气息,又指脏腑的功能、能量和流贯于人体经络的那股生机。

如《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

这“气”即指肾脏的功能。

《抱朴子》所说“气竭则命终”的“气”,则主要指呼吸。

中医书籍里多讲“气”,如肝气、肾气、阴气、邪气……一般指能量,或脏器的能量,或病的侵害之能量。

体内的气达到健旺而协调,如五脏的气相互间平衡,人的身体就健康。

人的情绪也影响着气,如怒则伤肝,肝气不舒则生病。

外界的气候,也影响着人,如风寒之气侵入人的肌体,破坏了人体内部气的协调,也使人生病。

脏腑健康,就说明精、气充实,身体健康。

但身体的健康并非长寿的唯一因素,道德修养——心理健康,也是养生、长寿的重要因素。

《内经》指出:“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台于道。

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展开全文
一、养精:肾藏先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父母天赐,后天之精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作为储备,主要的养精办法有三个:
1、生活节制:先天之精用一点少一点,生活不节制会损耗大量肾精,所以要节制,防止不必要的外泻。

2、按摩穴位:多按摩丹田和命门穴,命门穴为生命的大门,一定要守住。

3、医食同源:可以多吃一些养精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黑豆、山药、核桃等补肾益精的食物。

二、养气:人体的有四种:
1、元气,父母天赐得来,源于肾脏,肾藏精,精可化气。

2、宗气,来源于后天呼吸,为后天之气。

3、营气,是流行于人体血脉的营养物质,可以滋养人体。

4、是卫气,运行在体表,可以保护人体、抵御外邪入侵。

平时可以多运动,多晒太阳,多做深呼吸。

三、养神:心藏神,为情.欲之腑,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情绪,避免刺激性的事物,影响到自己的心神,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1、诸阳之汇——百会穴,经常按摩有醒脑降血压的功效
2、胸的中心——膻中穴,多捶打可散尽胸中郁气,改善心肺血液循环。

3、腹的中心——下丹田,下丹田为先天之本,要养护好。

4、手的中心——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多按摩有着强壮心
脏的作用。

5、脚的中心——涌泉穴,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圣贤前辈的养气方法,讲究端庄祥和才能闲适安泰

圣贤前辈的养气方法,讲究端庄祥和才能闲适安泰

圣贤前辈的养气方法,讲究端庄祥和才能闲适安泰人的生命在于神,而神依附于形,形又依附于气,气旺人体就健康,气衰人体就衰弱。

形气相互依存,全在调养。

假如精气没有依附,六神无主,那么人的生命便会终止。

血由气生,气由神全。

神藏于心,养心不如寡欲。

孟子说:“我善养浩然之气。

”《寿世保元·摄养》说:第一,少言语,养肉气;第二,戒色欲,养精气;第三,薄滋味,养血气;第四,咽津液,养脏气;第五,莫嗔怒,养肝气;第六,美饮食,养胃气;第七,少思虑,养心气。

孟子的“蹶趋动心”,提出了养气的方法:行走时须慢而稳健,站立时须身定而恭,坐时须端正挺直,说话声音须低而温和。

一举一动,都须端庄祥和,闲适安泰,当在运动中平和稳,使己身常在太和元气、道家境界里。

这样长久实行,自有圣贤前辈之气象。

戒大怒、大欲和大醉保养生命一定要知道大怒、大欲和大醉三戒。

三者只要有一样存在,就得提防损失真气和元气。

故道家最忌发怒。

发怒时,则气强硬而不柔和,逆结而不顺畅,错乱而不定位,发散而不汇聚。

如果强用怒气,则令人发咳。

所以学道的人,使其气顺畅如光风霁月、景星庆云,无一毫乖戾之气,而后可练功。

内心安静,呼吸自然会得到调节,安静的时间久了,呼吸就自会平定。

戒思虑重重精、气、神是人体内部三宝,眼、口、耳是人体外部三宝。

经常使内三宝不受外界事物扰动而外溢,外三宝就不蛊惑内心而使内心受到干扰。

不要使形体受到劳累,不要使精气受到骚扰,不要使自己思虑重重,用少思虑来养神,寡嗜欲来养精,少言语来养气。

保养既耗元气虚劳妙法,凡是劳心劳力的人,须时时偷闲歇息,以保养既耗的元气。

气根源于息,息调则气调,气调则一身之中无不流通四达,百脉安和,神情清爽泰然,即使劳力也不是很烦苦。

调息的方法:端直默然静坐,随境澄心,口眼都闭上,鼻中慢慢呼吸,任其自然,不得刻意思维。

如果用力太重,反而使本来不静的真气窒息而引起不利。

用调气的药来调血可一举两得,用调血的药来调气则不可以。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

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

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

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

一天,幽谷关守护官尹喜见紫气浮关,知道必有圣人来临。

尹喜见老子骑着青牛翩翩而来,喜出望外,十分恭敬盛情款待老子。

老子见尹喜善根慧根上乘,而愿向尹喜传道。

尹喜又请老子著书教诫。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向尹喜传道著书后西去,当老子离开幽谷关后,尹喜千日后与老子相会于成都青羊宫,老子赐号尹喜为“文始先生”,尹喜著书名为《文始经》。

自道教在神州兴起后,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尹喜封为“文始真人”。

何谓文始?可以解为文明之始。

尹喜接受老子传道以后,开悟得道,著《文始经》弘扬道法,这也可以讲文明之最高境界吧。

《文始经》是神州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文始经》在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启导人们认识宇宙与人生规律。

鄙人就《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炼气养生之道,略谈下列五方面的浅见,奉献朋友们,也只能讲就是抛砖引玉。

一家之言,敬请万家指教。

1.《文始经》讲:“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文始经》讲这八个字,是对“炼气”养生的创新之见。

因为人如不通过修丹道“炼气”,那根本就无从谈“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当下,我们首先是要弄明白《文始经》所讲的“养气蓄精”,什么叫“养气”?明朝张介宾(字景岳)著《类经》中讲:“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文始经》讲:“呼吸之道”,是抓住了“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尽管《文始经》只讲“养气”,但是抓住了养气是养生之道的根本,“养气”即是呼吸。

我们再来讲解一下《文始经》“蓄精”。

道教茅山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夫人从景林真人处得到秘藏草稿撰为定本流传于世的《黄庭经》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积精”与《文始经》讲“蓄精”,“蓄”与“积”都是积蓄,同义词。

人之养精有道

人之养精有道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其中,尤以精为基础。

正所谓“善保精者多高寿,过损精者必早衰”。

所以,养精也就被提上日程。

说到养精,简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节欲、动养、食养。

先说“节欲”。

虽说“食色,性也”,但泄精太过,就会泄掉人的精气。

《黄帝内经》有种观点,叫“积精全神”,也就是说要把肾精蓄积在那里,如此才能长寿。

再说“动养”,就是通过特定的运动及经络按摩来达到益肾填精的效果。

此外,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枸杞子等也有补益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就可以为您节省大笔开销,经济实惠地把身体调养好。

盐是肾精的阀门,您不知道的“盐养生”奥秘风寒感冒的时候要低盐,要停掉补肾药食,否则感冒会迁延不愈;腐味属肾,凡伤口溃烂,要低盐,否则伤口不容易愈合;南方人要低盐,否则气血宣发太过,不易长寿;北方人要稍微高盐,否则身体不能防寒,个性也显得笨拙……食疗保健不可不知“养盐经”!盐,在生活中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了。

古人云:“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盐的重要性。

中国产盐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神农时代,就有“宿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东汉《说文解字》则细分记载:天然形成的盐称为“卤”;人力加工而成的才称之为“盐”。

其中“卤”在金文里的形象,就是一个装着盐的盐罐;而“盐”则是一个人拿着盐罐,并守着一个器皿,像是在制盐。

盐在调味品中号称“百味之王”,是用得最多的调料。

那么,人为什么要吃盐呢?这是古人从肉食为主的狩猎时代转向谷食为主的农耕时代的需要。

因为动物血肉里面包含有足够的人体所需的盐分,而谷物本身不包含盐分,所以吃盐的需求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发现盐池的记载大多和动物有关,比如“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等,这都说明素食为主的动物是需要吃点盐的。

从中医来讲,肾是人体精气的所在,而盐是咸的,咸可以入肾,因此盐的作用就是帮助打开肾精的阀门。

精生气,气生神,我们每天需要吃一定的盐来调动肾中精气,保障我们的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

养生要术——“聚精、养气、存神”

养生要术——“聚精、养气、存神”

养生要术——“聚精、养气、存神”袁了凡,明代著名养生学家,明万历进士。

其人博学,对天文、数学、水利、医药、养生等,多所涉猎。

著述颇丰,《摄生三要》是其养生学专著。

他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摄生之三大纲要。

其渊源似合乎道家的精、气、神,但他是从医学观点进行解释的,而不是一般道家所讲的玄学。

且有理论,有方法,也有他自己实践的体会。

所以该书仍不失为具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

现简介如下:1.聚精。

袁黄指出:“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

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生子。

然自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生精血。

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矣。

是以养生者,务实其精。

”袁黄还提出了较全面的聚精之道:“一曰寡欲(房事、贪心等),二曰节劳(包括视、听、思虑),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饮食恬淡)。

”并一一讲了医学道理。

最后指出了炼精的方法:“练之诀,须半夜子时,即披衣起坐,两手搓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于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

”2.养气。

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认为:“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意为气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

但是“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气柔、顺、定、聚对人体有利,若强、逆、乱、散就会带来危害。

他指出怒嗔使人气强而逆,多食肥腻之物亦会气强,多思气乱,多言气散,皆当深戒!从而提出了养气的具体方法:“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

种种施为,须端详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3.存神。

袁黄在阐述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时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

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

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

”说明“神”对精和气有支配作用,所以存神十分重要。

如何才能存神呢?袁黄认为:“道宗观妙、观窍,总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

”他一一分析了当时那些集中意念的练功方法之利和弊,强调似守非守,一念不起,以和为准,才是存神的绝妙功夫。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

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

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

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

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

道教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服气——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气”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

服气亦名吐纳、食气,即呼吸吐纳之法。

非但服己身之气,尤要能服天地阴阳之气。

《楚辞·远游》所谓:“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庄子》李注云:“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

”《楚辞》王逸注云:“《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

并天玄地黄之气,是为六气。

”六气即天地日月之气,即服食日精月华之谓耳。

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池”,“天地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

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早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

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养不可盲目,“胡子眉毛一起抓”,更不可本末倒置。

养生也有主有次,需要抓重点。

在中医学看来,养生的关键是养精、气、神,毫不夸张地说,养生就是养精气神。

(1)养精。

《内经》中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后天之精为水谷所化,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精受到损害,则会导致身体疲意、气血虚衰、外邪入侵,损害人体健康。

所以,养生不可忽略养精。

五脏为藏精化气之处,因此,要养精,需要调养五脏,保证精旺盛,常见的养生方法有起居养生、调摄七情等;节欲也是养精的一个重要方式,房事虽然是人的正常的生理需求,但过犹不及,不可过于沉迷其中,纵欲过度,也能伤精。

(2)养气。

气的种类很多,包括元气、卫气、宗气等,元气是人的生命根基,如果元气充足,则人体富有生命力、气机运行顺畅;卫气能够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宗气是肺吸收的气体和水谷化成的精气的合成体,它能够调节人体内各个组织的生理活动。

养气就是养元气、卫气、宗气等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由此可见,顺四时变化养生可以养元气;《类经?摄生类》曰:“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调息可以调畅气机,使得气血运行通畅;另外,调节饮食可以调养脾胃,使得水谷充足,有利于气旺盛。

(3)养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自身各项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如果神受到损耗,则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神也需要养,养神需以静养之,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所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注意调摄七情,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尤其不要过度思、虑;保持一颗平常心,摈弃各种私心杂念;在日常生活中,顺应四时,调节睡眠。

养生学中的三宝“精、气、神”

养生学中的三宝“精、气、神”

《摘要》中医学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为肾所主,气为肺所系,神为心所藏,“精、气、神”是人体的三个要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元素和物质基础,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更是生命存亡的关键,三者相互滋生,相辅相成。

老子说:“寡欲望以养精,寡思虑以养神,寡言语以养气。

”中医养生学认为凡是过劳、过用、过耗,损伤精、气、神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人的寿命或致病。

精、气、神存则俱存,精、气、神亡则俱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亡,气脱亦死。

健康养生的目的就是保持人体精气神的健康活力,固守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维护人体精气神的生命源泉,最终达到身体健康,精气充沛,精神振奋,精血旺盛,益寿延年。

养生之道的关键就是“法于数术,和于阴阳,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妄耗精、伤气、劳神”,以维护和培育精气神的最佳状态。

本文主要探讨精气神的概念、生理、病理、临床症状、治疗原则,以及精气神的调护。

关键词:精气神天地人三宝养生学人之三宝“精、气、神”王廷治胥燕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精气神是人生健康之本,它贯穿着人类生命的全过程。

幼年时有精气神即能使您活泼可爱,茁壮成长;青年人有精气神即能使您朝气蓬勃,帅气阳光;中年人有精气神,即能使您精力充沛,年富力强;老年人有精气神,即能使您阖家欢乐,福寿延长。

中医学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为肾所主,气为肺所系,神为心所藏,“精、气、神”是人体健康的三个要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元素和物质基础,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更是生命存亡的关键。

怎样延缓衰老、延长生命,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维护和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一、养生学中精、气、神的概念人体生命的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活动的体现就是“神灵”的再现。

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及养生专家们围绕养生长寿的问题,研究探讨怎么养生,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等养生保健学术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作者:萧志才
来源:《现代养生》2007年第12期
《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

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

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

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

一天,幽谷关守护官尹喜见紫气浮关,知道必有圣人来临。

尹喜见老子骑着青牛翩翩而来,喜出望外,十分恭敬盛情款待老子。

老子见尹喜善根慧根上乘,而愿向尹喜传道。

尹喜又请老子著书教诫。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向尹喜传道著书后西去,当老子离开幽谷关后,尹喜千日后与老子相会于成都青羊宫,老子赐号尹喜为“文始先生”,尹喜著书名为《文始经》。

自道教在神州兴起后,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尹喜封为“文始真人”。

何谓文始?可以解为文明之始。

尹喜接受老子传道以后,开悟得道,著《文始经》弘扬道法,这也可以讲文明之最高境界吧。

《文始经》是神州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文始经》在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启导人们认识宇宙与人生规律。

鄙人就《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炼气养生之道,略谈下列五方面的浅见,奉献朋友们,也只能讲就是抛砖引玉。

一家之言,敬请万家指教。

1.《文始经》讲:“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文始经》讲这八个字,是对“炼气”养生的创新之见。

因为人如不通过修丹道“炼气”,那根本就无从谈“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当下,我们首先是要弄明白《文始经》所讲的“养气蓄精”,什么叫“养气”?明朝张介宾(字景岳)著《类经》中讲:“养
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文始经》讲:“呼吸之道”,是抓住了“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尽管《文始经》只讲“养气”,但是抓住了养气是养生之道的根本,“养气”即是呼吸。

我们再来讲解一下《文始经》“蓄精”。

道教茅山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夫人从景林真人处得到秘藏草稿撰为定本流传于世的《黄庭经》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积精”与《文始经》讲“蓄精”,“蓄”与“积”都是积蓄,同义词。

《金丹四百字序言》讲:“以精炼气”。

为“气”与“精”是通过“炼气”而成,所以也可以统称为“精气”。

《黄帝内经》对精气有明白的讲解:“调阴与阳,精气乃光”,我们要十分重视思考“精气乃光”这个“光”字,因为光是“精气”所产生的。

“精气”从何而来?“精气”是从调阴阳而来。

宋朝丹家泥丸真人在《大道歌》中讲:“真阴真阳是真道”,七个字讲了三个“真”字;吕纯阳在《指玄篇》中讲:“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百法王”,讲了一个“王”字;《黄庭经》讲:“通利华精调阴阳”,讲了一个“调”字。

道家内丹学南宗祖师张伯端著《悟真篇》讲“道自
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光月道长开示录》讲:《黄庭经》所讲“通利华精调阴阳”,就是指调阴阳气,调阴阳气即是“炼气”。

什么叫“炼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讲:“炼气即行气。

”《抱朴子》讲:“长生之道在于行气。

”“行气”即是《文始经》所讲“养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