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廿夜记梦》详解与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廿夜记梦》详解与赏析以下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词的全文解析,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背景故事、古诗讲解和艺术特色等方面:1. 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3.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乙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日,正当乙卯日。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有窗槛的小室。
●正梳妆:王弗生前常梳妆于此,故妻魂归犹常爱此。
●相顾无言:彼此望着对方而说不出话。
●惟有:只有,仅有。
●肠断处:指王弗逝世之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4.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
以下是该词的翻译和赏析:翻译:我与你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生死相隔,死实在生之上。
只留下梳妆台啊!可不要小视它,依然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还是你生前梳妆的样子容貌。
你总是说:“青春易过”。
小轩窗前的月光仍旧映照出了你的身影。
淡淡的眉毛似乎凝聚着忧愁,如今怎能忍心再长久地分开心烦苦闷。
夜夜都梦见你、想你。
只能在夜半里悲痛地低语千言万语,新的、旧的伤心事,到如今却只能在梦中缠绕徘徊。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时代背景方面,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政治上虽然较为黑暗、腐败,但文化艺术却十分繁荣。
苏轼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诗歌和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氛围。
在作者境遇方面,苏轼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他多次被贬谪流放,生活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以下是对该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答案】1. 该词以记录梦境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通过描写梦境中的江城湖景,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3. 通过词作中的对比,表达了夜晚思乡之情的愈加浓烈,同时也折射出苏轼内心的寂寞与忧伤。
4. 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江城,以及芳草鲜美的景象,展现了苏轼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5. 通过描写梦中的亲友,表达了苏轼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6. 通过描绘梦中景象的艳丽、梦境的清晰与真实,彰显了苏轼诗词写作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豪放洒脱的诗风,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表达能力而闻名于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北宋时期写下的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索。
这首词以夜晚梦境为背景,通过描写梦中的江城湖景,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词中的江城是苏轼的家乡,他在梦中看到江城的景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在词作中,苏轼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描绘了江水悠悠、不舍悄然。
他还用“叶上初阳干宿雨”描绘了天空明净的景象,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气息。
这些描写清晰地表现出苏轼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与此同时,词作中也存在着对比的手法。
苏轼将夜晚思乡之情与白日的忧伤作了对比,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愈加浓烈。
在夜晚的梦中,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通过这种对比,苏轼折射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忧伤。
另外,在词作中,苏轼也通过描写梦中的亲友,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他在梦中见到了已故的父亲和弟弟,和他们交谈,忽然间又离别,让人产生了一种温情与伤感。
这些描写表现出苏轼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也展现了他对亲情的无限珍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请简要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写方法有什么特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
皆以谨肃闻。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被认为是其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上阙:作者通过直白的叙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痛楚之情。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作者仍然无法忘怀妻子,如今远隔千里,也无处可以倾诉自己的凄凉之情。
即使相逢,妻子可能也已经认不出自己,因为他已经满面尘土、两鬓如霜。
下阙:作者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到妻子正在梳妆。
两人相视无言,只有泪水千行。
最后,作者想到每年都会让他肝肠寸断的地方,那就是明月照耀下的短松冈,那里是妻子的坟墓所在。
整首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词中情感真挚,字字血泪,令人动容。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与苏轼的其他作品相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主题: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主题更加个人化、情感化。
其他作品的主题可能更加广泛,涉及自然、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
风格:这首词的风格较为凄婉、哀伤,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真挚。
与苏轼的一些豪放、洒脱的作品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
表现手法: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可能并不常见。
语言:这首词的语言简练、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与苏轼的一些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作品相比,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苏轼的其他作品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诗简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②。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④。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⑤,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茫茫,不明貌。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④“尘满面”两句:两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走劳碌和衰老。
⑤轩窗:门窗。
⑥短松冈:指墓地。
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赏析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爱情、记梦、悼亡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②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此时,苏轼40岁,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②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12.关于词的上片,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直写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B.“不思量,自难忘”,“不思”与“难忘”看似矛盾,但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诗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难以消除。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心情极为沉痛,如今远隔千里,凄凉也无处可话,孤苦难消。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想象自己假如与妻子再见也应互不认识,表达了自己年老孤苦的无奈与痛苦之情。
E.词的上片直接破题,抒发诗人对亡妻的深情,诗句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寓意却十分深刻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13.请找出词中“记梦”的部分,并加以赏析。
12.D.E.13.记梦部分是: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几句写诗人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小轩窗,正梳妆”描写妻子正在梳妆打扮,塑造了一位美丽娴静的少妇形象,折射出诗人当初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对爱侣永恒的眷恋,一方面也衬托也此时生死相隔的痛苦之情。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落泪,梦与现实无从分辨,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凄凉、沉痛之情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轼《江城子》阅读题答案

苏轼《江城子》阅读题答案《江城子》是宋代大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整理了苏轼《江城子》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阅读答案(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
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分)(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4分)(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评分标准:本题4分。
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
写法、情感各2分。
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情感表达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主要抒写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虚实结合。
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写出了词人在梦中看见亡妻的样子,词人多少的相思苦痛蕴含其中;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
(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4分)答:悲痛哀伤;“凄凉”“泪千行”“断肠处”等。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导语】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凡的成就,就⼀种⽂体⾃⾝的发展⽽⾔,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了全⾯的改⾰,提⾼了词的⽂学地位,使词从⾳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种独⽴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向。
苏轼对词的变⾰,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成⼀家”的创作主张。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城⼦·⼄卯正⽉⼆⼗⽇夜记梦 宋代:苏轼 ⼗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千⾥孤坟,⽆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
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肠断⼀作:断肠) 译⽂ 两⼈⼀⽣⼀死,隔绝⼗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法相见。
不想让⾃⼰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妻⼦的孤坟远在千⾥,没有地⽅跟她诉说⼼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两⼈互相望着,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泪落千⾏。
料想那明⽉照耀着、长着⼩松树的坟⼭,就是与妻⼦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
注释 ⼄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
⼗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年。
思量:想念。
千⾥:王弗葬地四川眉⼭与苏轼任所⼭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孤坟:其妻王⽒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轩窗:指⼩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常,王弗⼆⼗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的打击,其⼼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墓志铭》⾥说:“治平⼆年(1065)五⽉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名弗),卒于京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赏析

【导语】苏轼对词的变⾰,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成⼀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凡的成就,就⼀种⽂体⾃⾝的发展⽽⾔,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了全⾯的改⾰,提⾼了词的⽂学地位,使词从⾳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种独⽴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向。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城⼦·⼄卯正⽉⼆⼗⽇夜记梦宋代:苏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千⾥孤坟,⽆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
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译⽂两⼈⼀⽣⼀死,隔绝⼗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法相见。
不想让⾃⼰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妻⼦的孤坟远在千⾥,没有地⽅跟她诉说⼼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两⼈互相望着,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泪落千⾏。
料想那明⽉照耀着、长着⼩松树的坟⼭,就是与妻⼦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
注释⼄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
⼗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王弗葬地四川眉⼭与苏轼任所⼭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照孤坟。
”其妻王⽒之墓。
“尘满⾯”两句,形容年⽼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轩窗:指⼩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创作背景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常,王弗⼆⼗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的打击。
公元1075年(熙宁⼋年),东坡来到密州,这⼀年正⽉⼆⼗⽇,他梦见爱妻王⽒,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请简要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写方法有什么特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练习(含答案)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形容丧偶之痛。
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挚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B.苏词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怀念;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梦境有了静默的美好、恬静。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短暂,又使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不显得突兀,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
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
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
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特别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liáng),自难忘(wá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短松冈。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茫茫,不明貌。
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千里孤坟: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④ “尘满面”两句:两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跑劳碌和年轻。
⑤轩窗:门窗。
⑥短松冈:指墓地。
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阅读理解11.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肤浅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简单的思想感情。
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苦痛经受、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2.“不思考,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考”?这不显得有点冲突吗?参考答案:1、答案:D(浓墨重彩错)2、“不思考”不是真的不去思考,而是由于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考,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教学·视角一、背景介绍1055年,19岁的苏轼和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
这对才华横溢的人互相了解、陪伴并且坚守着这份真挚的感情。
遗憾的是,王弗在27岁时离开人世,这无疑给苏轼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075年,苏轼被降职至密州。
在正月二十日的严冬夜晚,他做了一场梦,梦中他深深思念着他的妻子。
于是,苏轼写下了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哀思,每句都是精炼的,同时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这个时候,苏东坡已经40岁了,而他的妻子王弗已经离开他十年。
二、悼亡词在古代,悼念亡者的诗歌很常见,通常都是男性表达对逝去妻子的哀思,这种题材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如今,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已逝亲人或朋友表达哀悼和思念的诗篇。
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人是代表性的诗人。
苏轼首次创新了用词来悼念逝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全词感情真挚,情意绵绵,字字血泪,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阕(日有所思):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下阕(夜有所梦):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
(二)这首词的主题是梦,它把“梦境”和“现实”融合在一起。
尽管标题是关于梦境的,但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逝去妻子的深厚感情和无尽的思念。
梦前(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品读诗词细节,描摹画面,学习写法。
1.梦醒前:月下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揭示了词人不只是此刻怀念着已故的妻子,而且这种思念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强。
宋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及赏析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及赏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二八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_________·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2.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
13.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凸显无限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14.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12.江城子
13.C“凸显无限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14.“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
〖2021年整理〗《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一,解题:此词词牌名为江城子,内容如其下所注:记梦。
记述了词人当夜所做之梦,及梦中所思之人——其妻王弗。
词中字字句句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开创了新的词风——豪放派。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共结连理,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地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病逝。
十年后,在苏轼外任多年,郁郁不得志之时,于梦中再见亡妻,醒后感慨万分,写下这首哀绝凄清,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三,词句赏析: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充斥着哀绝凄清的情绪,使人闻之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时间为十年。
十年时间,无论长短,终为有限,但苏轼与亡妻却横隔与生死之间,“茫茫”而永无休止。
“不思量”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那种真正的“思量”是深入骨髓之间,无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量”,所以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所葬之地与苏轼当时所处之地何止“千里”之遥!词人从亡妻的角度写她没有昔日的伴侣在身边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对象也没有。
一个“孤”字,寂寞清冷之气顿生,表达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愧疚之意及与之永不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假想,自妻子逝世后的这十年来,苏轼历尽沧桑,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得以“相逢”,只怕妻子也应是“不识”。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下阙首句承接上阙尾句的“相逢”开始“记梦”,梦中所现的是过去一个平凡不过的情景:妻子立于窗前梳妆,仿佛从未离开过。
这种平常,静谥中反而带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凄凉感,使人倍感悲痛。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十年的“两茫茫”之后,生死夫妻终于在梦中再次相逢,那“千行泪”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惊喜,怀念,苦涩,悲切等等,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相顾无言”,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④。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⑤,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茫茫,不明貌。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
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④“尘满面”两句:两
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走劳碌和衰老。
⑤轩窗:
门窗。
⑥短松冈:指墓地。
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赏析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
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
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
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
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
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
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
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
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
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
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
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
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
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
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
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
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
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
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
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
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
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
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
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
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
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
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
句话好不好。
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
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
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鉴赏提示]
这首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
王弗十六岁与苏轼结婚,她聪明贤惠,又有识见,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今开封)谢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祖茔。
经过十年宦悔沉浮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