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与学习动机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
动机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学习者的动机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同时也为整个第二语言学界提供理论支持。
学习者在学语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态度、动机、智力、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
其中动机为内部因素,其余皆为外部因素。
人的行为由内部动机驱使。
同样,留学生学习汉语是在想要掌握和运用汉语的动机下产生的行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者就更有可能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学习动机是区别学习者及影响其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
(王永亮等2015)因此,在二语教学中要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达到较好的教授第二语言的目的。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 20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宁夏大学/吕婷婷【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二语习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研究重心也从教学过程逐渐向学习过程转变。
二语习得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等因素。
本文浅析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四项因素,旨在对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情感 动机 年龄一、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一种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如果对语言的刺激足够充分,那么对此类刺激的回应逐步成为自动化。
因此学习者被认为是在建造目标语的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习惯。
而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习惯就意味着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干扰。
正如布莱特和麦克格雷戈所描述的:“在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顺利习得的过程中,语法装置植入了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习惯相同时,语言迁移是积极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二语言时不会发生错误。
例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由于两者单词顺序基本相同。
所以很容易掌握。
相反,当中英文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时候,就会发生负迁移。
如:即使是高级学习者也会犯像“They go the zoo yesterday.”这样的错误。
因为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
然而,从对比分析假设的角度来看,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相似时更容易发生负迁移。
如: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把“I ” [i]发成“一”的音。
但由于英文的Wh 问句在结构上与汉语的问句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国学习者能很容易掌握Wh 问句的使用。
总而言之,在二语习得的这个过程中,母语迁移会随着学习者熟练程度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
二、情感因素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新的语言的掌握不仅是对语言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情绪等一些情感因素。
试论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
试论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Try to talk about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的动机可使学习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和天赋。
同时,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上所取得的效果有助于维持和强化现有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形成外语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本文分析了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类别,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希望能对第二语言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ositive motivation can make learners to maximize its potential and tal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learners have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elps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make learning more effective, so as to form the virtuous circle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tegoryof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hope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理论;英语教学【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English teaching一、引言One, the introduction学习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学习动机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摘要:学习者差异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动机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文回顾了几种主要的动机模式,并基于这些理论模式提出了几点如何激发和保持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动机动机模式1.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的方向发展。
其中,个体差异及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
动机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影响语言学习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2.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唤醒状态,促使学习者一段时间内付出努力以达成一系列既定目标。
一些学者试图建立动机模式,以尽可能对动机进行全面研究,二语习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社会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gardner & lambert创立了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他们提出了动机的社会教育模式。
gardner 认为动机是语言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动机包括努力程度、学习意愿和积极的态度,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行动机。
融入型动机反映了学习者对使用目标语的群体及其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自己能融入该群体及文化。
工具型动机范反映的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给学习者带来的实际价值和利益。
社会教育模式包括二语习得过程的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差异变量、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
在此模式中动机被视为语言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愿望以及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
2.2学习动机过程模式dornyei 是把动机过程研究引入二语习得领域的领路人,他认为,二语动机研究中许多争论和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时间角度重视不够,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应当和具体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相结合,由此,他和otto(1998)构建了基于动机和时间关系的学习动机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最初包括3个层面,即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
dornyei首先将动机和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结合,而且融入了认知心理学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提出了动机模式三层次说,后来又将这个动机三层次说完善为三的阶段:包括前行动、行动和后行动三个阶段。
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习得和动机理论-文档
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习得和动机理论1 简介第二语言习得发生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发生在各种国籍、种族、性别、职业甚至年龄的人中间。
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儿童和成人均需要习得不同种类的第二语言。
基于Lightbown & Spada (2006)中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本文将讨论关于习得和动机两种理论:学生学习所被教授的内容;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成功预测因素是动机。
2 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对所教授内容有绝对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有自己的方法来向学生诠释知识。
通常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授的知识会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却与之紧紧相关。
教师习惯性认为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以上被解释的知识。
以下,本文将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示例建议。
2.1 “monitor model”理论分析根据Krashen(1982)的“monitor model”,知识输入假设理论是“语言习得会发生在被置于可理解和包含i+1的语言环境当中。
‘i’代表已经习得的语言水平,‘+1’比喻稍高于上述水平的语言知识水平,如单词、语法形式、发音等方面”(Lightbown & Spada, 2006)。
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遇到的知识大多数是被学生所能够理解的“i”,而又不可避免的包含着稍高于学生现实水平的“+1”部分。
如此将两部分结合,才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深一层次的知识且自然习得语言。
2.2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理论分析Krashen(1982)的这一理论区分了习得(acquire)和学习(learn)两个词的区别。
当知识被习得时,是指学生不断被置于第二语言的例子当中并通过无意识的关注学习语言形式和规则。
学习是指有意识的对形式和规则的学习。
从教授一门第二语言的角度来说,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在教材中起主要作用的必需内容,而“+1”知识则需要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9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加有效、更加快速构建英语知识学习体系。
语言累积与语言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若是缺乏积累基础,即使展开一系列语言活动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在英语改写方面。
英语改写实际上就是将已经阅读文章和内容通过自己语意、形式等来换方式写作,能够适当增加语法词汇。
考虑到原文人物角色并没有产生转变,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后,改写其中故事性比较强内容,其中文中的事例不会出现变化,主要是从文章语法、文章时态、文章人称等角度改写,为未来仿写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一篇或者是多篇阅读训练之后,可以结合阅读理解内已经掌握知识练习写作。
仿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促使学生转移已经学过知识,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表达知识点,通过仿写能够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阅读内知识,同时应用新的语句表达以及语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再次,复写就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引导能够能够自主表达,同时根据个人对文章理解大致复述文章大意。
通过复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以及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创作。
写作是学生英语创作过程,完成阅读后进行改写、仿写、复写,夯实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已掌握词汇、语法等创作文章,内容可以跟自己有关、关于他人、写人或者是写物。
三、结语初中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间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促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更好对话。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比较小,对整篇文章无法透彻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促使写作内容不够充实,词语也较为平淡。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累积英语词汇,丰富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深度。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1. 引言1.1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重要性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动机因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挫折和困难,而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他们坚持学习、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二语教学中,充分重视和运用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2. 正文2.1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动机是个体行为的直接推动力。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动机理论逐渐转向了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主义的方向。
在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二语习得动机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促进学习和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主义的理论使二语习得动机不再被视为个体内部的因素,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语习得动机理论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包括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等。
这些理论各自强调了不同的动机因素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二语习得动机理论也逐渐与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动机激励方式。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指导和启示。
2.2 动机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动机理论在二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学习第二语言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一种需求。
无论是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还是为了更加贴近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学习一门第二语言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想要学好一门第二语言,仅凭单纯的语法练习和词汇应用是不够的,学习者的内在心理因素同样也很重要。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自信心:自信心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保障,学习者的自信心会对其学习语言的效果起到积极的影响。
通过语言实践锻炼,学习者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
但也有一些学习者因过分关注自己的口音、语法、单词等方面的问题而丧失了自信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会对语言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动机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关注其学习的目标,意图,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方面的目标不清晰,学习者的动机也就会较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实现语言学习,但要选择切合个人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习状况,合理选择学习策略,例如,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注重语感的培养,注重语感的培养,将学习与兴趣共同结合,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提高语言听力和口语表达,这些都是学习策略的丰富应用。
4. 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基础的元素,是语言学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之一。
但词汇的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学习者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记忆词汇,例如使用卡片记忆法,逐渐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5. 语调语音:语调语音是学习口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讲,一个合理、自然的语调和语音对于听力和口语表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习者需要注意对比母语与学习语言的差异,逐渐培养出自然、通畅的语调和语音。
心理因素对于学习第二语言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自我意识和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增加对目标语言的自信和热情,逐渐积累更多语言学习经验,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策略,以求实现最佳的语言学习参与和效果。
浅谈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更好 , 而且在法语学 习方 面更能持之 以恒 。但他们在另一些实
验 中 却 发 现 , 具 性 动 机 更 具 优 势 。 如 在 菲 律 宾 , 语 是 教 育 的 工 英 主要 工 具 , 此 , 英 语 作 为 工 具 的学 生 明 显 比抱 有 其 他 动 机 的 因 把 人学 的更 好 。在许多第 三世 界国家 ,英语 已经成为一种 国际语
【 关键词】 言学习 动机 分类 培养 激发 语
引言
一
取得 成就 之 间的关 系 。他 们 在一 些学 习法语 的学 生 中做 实验 fad e n a e 9 2。 G nra dL mbr17 ) 结果显示持结合性动机 的学生不仅 r 比持 工 具 性 动 机 的 学 生 在 法 语 的课 堂 活 动 中表 现 得 更 积 极 , 学
掌握好第 二语言 ( 以下 简称二语 ) 有诸多 因素 , 中动机 这 其 因素 是 最 重 要 的 。学 习者 对 人 类 学 习 所 进 行 的 大 量 研 究 和 实
验 表 明 , 机 是 学 习 的 兴 趣 。一个 具有 很 高智 商 及 许 多其 他 优 势 动 的学生 , 如果对 二语 学习不感兴趣 , 不愿学 , 他就不可 能学好 , 那
f9 4提 出的。他认 为结合性动机界定太广 , 将想成为所 学语 1 8) 应 言社 团一员 的人 的动机称为 同化性动机 。他认 为从小就学二语 , 广泛地挤 出该 国文化 的人通常都具有 同化性动机 。D l ua y等学者
(9 2 这种动机称为社会 团体认同动机。持结合 性动机的人学 18 ) 将 习另一种语言 的 目的是为 了参与该语 言 国家人 国 , 民族 的一 员。而持社会 团 本 体认 同动机 的人不仅 仅想参加所学语 言 国家 的社会 生活和文化 生活 ,而且还想成 为与该国其他成员完 全相 同的一 员 。也就是 说, 社会 团体 认同动机包含结合 性动机 , 而结合性动 机却不包含 社 会团体认 同动机。很多移 民都持有社会团体认 同动机 , 因为他 们 希望彻底 融入 对方社会 中去。 至此 , 不难看出 , 要学好第二语言 , 动机不可缺少。 但并不是每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1. 引言1.1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重要性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二语教学。
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以及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二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动机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对于二语教学来说,理解和运用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2 二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普遍存在在二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普遍存在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教师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二语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足的情况,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下、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
这种动机不足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不愿意完成作业、不愿意背诵单词等情况,这些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有关。
在二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学习二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这种长期的付出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和倦怠感。
学生学习二语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缺乏自信心,觉得学习任务过于艰难,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
二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普遍存在给教师们提出了挑战,教师们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正文2.1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内在动机的探讨,如Gardner 对学习者的态度和情感因素的研究。
试论学习动机和二语语用习得的关系
0引言学习动机和外语学习的关系在二语习得领域已有不少探讨。
Gardner认为,学习动机与外语学习成绩相关。
国内有研究(吴一安,刘润清,1993)提出,学习动机有助于外语学习。
也有研究(周燕,1999)指出,内在学习动机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看到,学习动机和外语学习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学习动机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外语学习。
如郝玫、郝若平(2001)通过分析学生的英语成绩、成就动机、学习焦虑三者的相关性,发现成就动机与英语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
还有研究探讨学习动机和某一语言技能的学习的关系。
如王湘玲、刘晓玲(2002)探讨动机、情感因素等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关系,发现动机、兴趣等因素的水平与学生的阅读成绩呈正相关。
随着语用习得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重视,也有研究就学习动机和语用习得的关系进行探讨。
如汤闻励(2005)研究学习动机和口语学习的关系,发现工具型动机比融合型动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的影响要大。
但这样的研究不多。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根据有关动机理论和语用习得理论,进一步探讨学习动机和二语语用习得的关系。
1二语语用习得语用能力是与交际能力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实施言语行为并理解交际对方言外之力的能力(陶源,姜占好,2012)。
具体地,可以把它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后者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这种分类方式与Thomas(1983)在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时对语用失误的分类描述一致。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较高的语言水平不等于较高的语用能力,以致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二语习得领域特别关注语法能力方面的习得,对二语语用习得却不怎么关注。
语际语语用学的产生为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带来了生机。
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
有研究认为,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个体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是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关键因素(刘润清、刘思,2005)。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1. 引言1.1 引言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二语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探讨了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机制,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动机理论的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将通过对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概述、发展历程、对二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二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二语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引言】2. 正文2.1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概述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语言学习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理论,旨在研究学习者的动机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动机是推动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出于自身兴趣、好奇心或满足需求而学习语言,外在动机则是指来自外部的奖励或惩罚。
在二语习得动机理论中,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情感态度也被认为是影响动机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对学习语言的热情程度、信心和焦虑程度等。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受到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理解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任务和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二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通过激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实现语言习得的目标。
2.2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施莫尔提出。
施莫尔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学习者的动机水平会决定学习效果。
随后,很多学者在施莫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动机理论,如弗洛姆的自我实现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动机-激励理论等。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瓶颈效应。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来浅谈二语习得的问题。
一、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比成人更容易掌握,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处于发育的敏感期,大脑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强。
相比之下,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要更加困难一些,他们已经形成了母语的语言体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语言。
2.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促进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
人们往往更容易掌握一种语言的身处使用这种语言的环境中。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机会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尤为重要。
3.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动机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如果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没有充分的动机,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学习兴趣不足,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4.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于二语习得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语言的习得。
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进行调整。
5. 母语影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同样会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如果和目标语言有一定的相似性,会比较容易掌握。
相反,如果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以上便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比如学习者的天赋、学习者的健康状况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来谈谈二语习得中可能会遇到的瓶颈效应。
二、瓶颈效应1. 语法困难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容易被语法困难所困扰。
从一个语法体系转变到另一个语法体系,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语法规则,这种适应过程可能会成为学习者的一个瓶颈。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指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动机和心理特征来探究二语习得的原因和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二语习得动机理论逐渐成为二语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先,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学习者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包括了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
因此,我们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习变得更具有深入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指出学习者的语言信仰、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会影响其学习二语的积极性和成果。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学习者的思想和情感,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语言信仰和自我概念,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
最后,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提醒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和组织,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制作,评估和反馈方式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
因此,我们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灵活运用评估和反馈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和发展。
总之,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对于二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提升二语教育质量和效果。
浅析二语习得与学习动机
浅析二语习得与学习动机[摘要]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存在的个体差异,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着重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阐述了动机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一些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意义的启示,帮助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学习动机一、引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即使学习者处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同等的教学条件,但最终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及模式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把使用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的英语学习者所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进行比较,从而研究学习动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总结了一些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意义的启示,帮助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机因素与二语习得依照Lightbown 和Spada (2001) 的观点,L2学习的动机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社会群体交流的需要以及他们所持有的态度。
.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动机可分如下具体类型:1、工具性动机工具性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外语只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称为工具性动机.在闭塞的条件下,工具性动机会显示出较大的作用.因为,在此环境下,它是人们学习外语的唯一动力.如果没有它,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努力就会终止,这是工具性动机不利的一面.2、结果动机结果动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较高层次的动机会促进和刺激学习;反过来,学习中取得的良好成绩———一些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保持已有的动机,甚至会产生其他种类的动机,从而达到良性循环.3、综合动机.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而学其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第二语言习得者综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对正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否取得成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具有综合动机的学生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主动,学习有韧劲,很少出现放弃的情况.当然综合动机并不是学习的内部动因,自信心在外语中亦发挥重要作用.4、内在激励内在激励也叫直接满足.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内在激励,主要靠教师发挥能动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亦应调整好学习内容,做到深浅适度.课堂活动应丰富多彩,多提供分组活动的机会.总之,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指通过对二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来探究其二语学习成功的机制和规律的学术理论。
该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期的行为主义研究、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理论研究、情感因素与文化意识研究。
这些研究阶段反映了研究者对二语学习者动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和全面,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示与启示。
首先,在行为主义研究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外部激励对二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其中包括奖励、惩罚、反馈和强化等手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语言教学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利用外部激励来增强学习者的动机提供了指导。
其次,在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研究阶段,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内在因素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
他们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情感,同时注重对自身学习规划和目标制定的自我认知,这些因素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为学习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接着,社会文化心理理论研究表明,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连同其文化和社会的脉络构成整体。
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关注他们参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最后,在情感因素与文化意识研究中,提倡将情感因素与文化意识完美结合。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与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变化,对于二语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道德伦理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教育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创造有利于二语学习者动机的内外部环境,以更好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习惯等。
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本文将针对什么是动机,它包括哪些重要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外语学习相关的动机有什么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动机;动机类型;外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成就一.引言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更加深入地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建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这一重要因素进行了多元化探讨(杨连瑞、李绍鹏2009)。
由于它的复杂性,所以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因素。
其中,学习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直接影响到二语习得的结果。
据雅柯伯维茨(jakobovits)的研究表明,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
本文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力求与大家探讨,以改进并推动我们的教学活动。
二.动机的释义与分类动机有内在(intrinsic)动机与外在(extrinsic)动机之分,产生两种动机的根源不同。
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
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老师的表扬、惩罚、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等。
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
动机一般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感情作用,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欲望。
需要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生理上的需要时一种本能,是人类的基本要求,而心理上的需要则受学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习动机与二语习得
学习动机与二语习得
在二语习得中,动机是一个强大的情感变量,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动机受多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意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情感和。
态度以及社会环境和需求等。
本文提出了一些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希望对各位英语教师有所帮助。
近年来,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动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情。
感变量,与第二语言的成就和水平呈正相关,动机较强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比较活跃,动机不足的学习者则较容易引起课堂骚乱。
对英语教师来说,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才能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文中,我首先介绍了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其次介绍了二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同时提出一些激发学习者动机的策略。
浅析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浅析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摘要】
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相关联。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并且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根据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等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的分类,大致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本文意图从6例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成年人(分别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泰国,土耳其)的汉语学习情况出发,以加德纳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他们外语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分析,比较他们在学习策略上的个人倾向性和异同以及不同学习策略下产生的学习成效的异同,从而探讨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引入:
51111799037
蔡罗一。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浅析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发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与指导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表现出的动机和动力。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学习者的动机和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对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根据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学习者的动机主要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因为兴趣、自我发展等内部因素而学习语言。
外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因为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外部因素而学习语言。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动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
了解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反馈。
根据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学习者的动机可以通过外部奖励和内在满足感来增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也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包括教材、学习资源以及辅导指导,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理解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和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学习者的动机和学习策略是相互关联的。
不同的动机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动机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对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动机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和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评估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二语习得与学习动机
[摘要]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存在的个体差异,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着重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阐述了动机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一些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意义的启示,帮助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学习动机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即使学习者处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同等的教学条件,但最终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及模式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把使用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的英语学习者所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进行比较,从而研究学习动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总结了一些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意义的启示,帮助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机因素与二语习得
依照Lightbown 和Spada (2001) 的观点,L2学习的动机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社会群体交流的需要以及他们所持有的态度。
.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动机可分如下具体类型:
1、工具性动机
工具性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外语只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称为工具性动机.在闭塞的条件下,工具性动机会显示出较大的作用.因为,在此环境下,它是人们学习外语的唯一动力.如果没有它,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努力就会终止,这是工具性动机不利的一面.
2、结果动机
结果动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较高层次的动机会促进和刺激学习;反过来,学习中取得的良好成绩———一些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保持已有的动机,甚至会产生其他种类的动机,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3、综合动机.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而学其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第二语言习得者综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综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对正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否取得成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具有综合动机的学生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主动,学习有韧劲,很少出现放弃的情况.当然综合动机并不是学习的内部动因,自信心在外语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4、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也叫直接满足.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内在激励,主要靠教师发挥能动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亦应调整好学习内容,做到深浅适度.课堂活动应丰富多彩,多提供分组活动的机会.总之,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三、学习动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动机对外语教学策略的影响研究语言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判断和选择外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下面以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来进行说明:
1、注重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在中国传统的英语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对语法上,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的枯燥,从而抑制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即使有些学生很好的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能运用于实践。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生没有了学习英语的内因,英语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相比而言,交际语言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值得在英语课堂上推广。
交际教学法即认为,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是组织者、管理者、“助手”。
而且,教师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在交流中意思的表达而不是一味追求语法的准确无误,虽然说交际教学法也不低估语法的重要性,但更为强调的是意思的传达。
在课堂上学会有很多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死板的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上课,这样毫无新意的课堂让许多学生对英语产生排斥感,从而产生了英语学习的后进生。
所以,现代的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便捷的多媒体等资源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或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当今各种热门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在轻松地的氛围中进行。
3、因材施教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特性,从而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策略。
例如,有些学生口语差,那么在课堂上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言,从而提高他们对锻炼口语的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四,小结
总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动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上影响着二语习得者得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E 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Z ].Oxford: OUP,1994.
[ 2] COOK V. L i ngu i 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M ] . B eiji ng : Fo re i gn Language Teach i 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0 .
[ 3] 刘东楼. 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 J] . 外语教学, 2002( 4) : 24- 28.
[ 4]田茂. 学习者动机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 02- 0199- 03
[ 5] 张娜. 浅谈影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因素之动机[M ] 时代人物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