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原因分析精编版
地铁事故原因分析及安全改进措施
地铁事故原因分析及安全改进措施地铁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得到了大家的广泛使用。
然而,近年来的地铁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地铁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必须认真分析事故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对地铁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改进措施。
一、事故原因分析1. 人为因素(1)操作不当:地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疲劳驾驶、睡眠不足、违规操作等,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2)违规行为:包括超速行驶、闯红灯、违反交通信号等违规行为,都是地铁事故的常见原因。
(3)安全设备使用不当:地铁乘客在使用安全设备时,如紧急制动器、安全门等,如果使用不当或是被人为损坏,也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技术问题(1)设备老化:地铁线路、车辆和设备的老化是地铁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容易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2)设备维护不到位:地铁运营公司在设备维护方面疏于管理,未能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故障,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3. 管理不善(1)缺乏高效的应急预案:地铁公司在事故发生后,未能迅速做出有效应对,没有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导致救援工作进行缓慢,进一步加大了事故的风险。
(2)安全培训不足:地铁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到位,对于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够,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安全改进措施1.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地铁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工作责任,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地铁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其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更新设备设施(1)加强对地铁设备的巡检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定期更新设备和设施,特别是对老化程度较高的地铁线路、车辆和通信设备进行更换。
3. 强化安全意识(1)加强地铁乘客的安全教育,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安全设备,遵守乘车规定。
基坑施工坍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标准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基坑施工坍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标准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基坑施工坍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标准版)一、施工安全技术问题编制科学、严谨的基坑专项施工方案是基坑工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基坑开挖过程中,违反技术规程要求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施工安全管理问题1、建设单位方面建设单位未严格审查和优选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任意发包建设工程。
不办理报建审批手续,不进行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监测方案论证就开始进行设计、施工等。
2、工程勘察方面有些工程勘察走形式,没有为设计、施工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勘察资料提供的土层构成、厚度以及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土压力计算严重失真,支护结构安全度不足。
3、设计单位方面设计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存在无资质或超资质进行设计、甚至有些设计单位不遵守相关规范的规定盲目设计。
4、施工单位方面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部分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长期缺位甚至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相应资格,部分项目负责人未按规定开展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或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交底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
5、工程监理方面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主动、操作不规范。
对施工单位严重的错误行为不及时制止。
监理工作仅仅停留在施工阶段。
有时监理人员容易受建设单位的影响,不能实施有效监理,容易走形式。
三、预防措施1、严格按照规定编制基坑专项施工方案和进行施工作业2、加强工程建设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1)应当严格执行基坑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建设前期工作质量(2)严格落实基坑工程勘察工作,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某地铁站深基坑坍塌事故原因分析与建议
某地铁站深基坑坍塌事故原因分析与建议摘要:本文对某地铁站深基坑坍塌事故为例,通过对这一事故的分析,对土方超挖、钢支撑体系缺陷两个因素对深基坑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施工过程中应严禁超挖,安装支撑,对垫层即底板进行分段浇筑。
因深基坑施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建议开展信息化施工。
关键词:地铁站;深基坑;坍塌事故;原因;建议某地铁站出现深基坑坍塌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经过调查分析指出,这一工程中多个环节存在程度不一的缺陷和问题,如勘察环节、施工环节等,本文从施工管理方面对各环节缺陷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对深基坑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工程概况本地铁工程基坑长、宽、深分别为107.8米、21.05米、15.7-16.3米,东侧为河道,西侧为大道,有大量重载车辆通行,下设复杂的市政管线,不仅包括雨水、下水以及污水等,还包括电力、煤气以及电信等。
基坑通过地下连续墙加钢管内支撑的方式进行围护,地下连续墙深度包括三种:一是31.5米,二是33.0米,三是34.5米,厚度为800毫米,标准段竖向有四道钢管支撑,钢管直径为609厘米,其水平间距介于2.0-3.5米,其中部有钢构立柱。
这部分的原设计以被动区水泥搅拌桩裙边为主,并用抽条加固,经过图审将其取消,并用自流深井降水土体进行加固。
本工程地质状况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分别为素填土、黏质粉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粉砂;5-21米深为淤泥质黏土,含有少量有机质,流塑且饱和,天然含水量及孔隙比分别为40-67%、1.10-1.85;21-33米深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含有少量有机质,流塑且饱和,夹薄层状粉土,其天然含水量与孔隙比分别为34-52%、0.95-1.50。
二、深基坑坍塌事故概况及分析(一)土方超挖据调查分析显示,基坑开挖期间有超挖现象存在,尤其是在未设置第四道支撑前提下开展一次性开挖直至基底,同时底板与垫层均未及时跟进。
通过对比设计与施工工况,发现土方超挖时,不仅增加了支撑轴力,还增加了地下连续墙剪力以及弯矩。
武汉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武汉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的有限元分析【摘要】以武汉地铁车站王家墩东站为研究背景,运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 对基坑坑底采用旋喷桩加固前后的基坑进行模拟,从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坑外土体沉降、坑底土体隆起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旋喷桩的存在对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和坑外土体沉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限制坑底隆起作用尤为明显,为武汉地区后续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旋喷桩;深基坑变形;有限元分析1 引言旋喷加固方法在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地铁工程开始建设后就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明珠线等轨道交通工程及若干与地铁相邻的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均得到成功应用,可用于加固地铁车站基坑底部、基坑外土体、地铁车站或盾构相毗邻的结构物的地基和保护地铁车站附近地下管线等。
武汉正处于地铁建设初期,在武汉地区软土地基条件下,研究运用旋喷桩对基坑进行加固对控制其变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由于坑底加固的选择往往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大,利用有限元法对坑底加固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就十分有必要。
2 工程概况武汉地铁王家墩东站为地下双柱三跨岛式车站,采用明挖法分期施工,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系统支护。
车站标准段基坑宽20.5m,标准段基坑深度为16.11m,800mm 厚地下连续墙。
土层参数指标见表1。
3 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模型选取基坑标准段为截面,按二维支护结构进行模拟,严格来说基坑开挖变形分析是一空间三维问题,用平面模型难以很好模拟墙土界面的实际状态,计算中会存在一定误差。
但从总体上来看,所选取的界面为基坑标准段并非靠近角部的区段,按平面问题来研究其基坑变形是可行的。
基坑开挖深度16.11m,开挖宽度22.1m,基坑尺寸为91.6m×36m。
模拟上海地铁车站基坑较常用的加固方式,采用加固宽度3m,间距3m,深度3m 旋喷桩进行坑底抽条加固。
加固标高为-16.1m~-19.1m。
土体采用平面4 节点板单元,Drucker-Prager 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模拟,墙体采用2 节点梁单元进行模拟,选用Goodman 作为墙土接触单元,每层的刚支撑采用杆单元模拟,边界条件为墙体两侧均无水平位移,底边完全固定。
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深基坑坍塌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xx路站附属结构4号通道基坑坍塌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1 工程概况1.1 4号通道地质情况xx路站附属结构4号通道顶板覆土3~4.5m,底板位于②2-1层灰色淤泥质粘土,直接涉及①1-1杂填土、①2粘土、①3层灰色淤泥质粘土。
底板以下围护桩深度范围内土层主要为②2-2层灰色淤泥质粘土、②2-2淤泥质粘土、③2粉质粘土夹砂、④1-2粉质粘土。
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粘性土、粉性土中,地下水随降雨、潮汐影响而略有变化,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0.5~1.0m 之间,地层物理力学指标:1.2 围结构设计情况围护结构采用Φ850mm咬合250mmSMW工法桩(通道斜坡地面出口处采用双排搅拌桩),工法桩桩长23m,H型钢插入长度为22m;支撑采用600mm*800mm混凝土支撑及Φ609mm壁厚16mm钢支撑。
第一道砼支撑和第二、三道钢支撑(局部位为第四道3根临时钢支撑),4号通道长为42m,宽为23.30m,深度约为10.263 m。
根据设计需要基坑内共设置2口降水井基本满足降水要求。
基坑内部采用三轴拌桩加固,强加固区范围为基底以下3m,水泥掺量为20%;弱加固区范围为坑底至地面,水泥掺量为8%。
基坑阴角处做Φ850高压旋喷桩加固,水泥掺量为35%。
图1-1 附属4号通道平面图图1-2 附属4号通道剖面图1.3 基坑开挖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支撑及底板板块划分,把基坑划分为5个施工区域,分别为A1至A5 (B1至B5、C1至C5)。
(见下图1-3)第一层土长臂挖机A4位置开始对A2进行取土,架设完钢支撑后,放坡开挖,开挖顺序是A2→A3→A5→A4,每块土方开挖完毕后及时架设钢支撑。
第二层土小挖机不出基坑,由长臂挖机在B4部位开始对B2进行取土,放坡开挖,开挖顺序是B2→B3→B4→B5,每块土方开挖完毕后及时架设钢支撑。
第三层土由长臂挖机从C2部位开始出土,开挖顺序是C2→C4→C3→C5,土方开挖完毕后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
基坑坍塌常见原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最新版】
基坑坍塌常见原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基础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基础施工的安全防范十分重要。
根据建设部近几年的事故统计,在基础施工中,基坑基槽、人工挖孔桩施工造成的坍塌占坍塌事故总数的65%,说明基坑基槽的安全性对保证建设基础施工的安全至关重要。
基坑坍塌事故的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基坑坍塌的可能性,搞好基础施工的安全防范。
一、基坑坍塌的常见原因1.坑壁的形式选用不合理基础施工时,坑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坡率法,即自然放坡;二是采用支护结构。
实践证明,基坑坑壁的形式直接影响基坑的安全性,若选用不当会为基坑施工埋一隐患。
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过多考虑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忽视对坑壁形式的正确选用,从而出现坑壁形式选用不当。
在大多数工程中,由于采用坡率法比采用支护结构节省投资,因此,这种方式常被施工单位作为基坑施工的首选形式。
但坡率法只能在工程条件许可时才能采用,如果施工场地有限不能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坡率或者地下水丰富、土质稳定性差,一般不能考虑坡率法,否则,容易出现隐患,造成坑壁坍塌。
当不具备采用坡率法的条件时,应对基坑采用支护措施。
各个地区常用的支护结构有:排桩、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挡墙、土钉墙支护、喷锚支护、混凝土灌注支护等。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所处周边环境、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工程施工工艺要求对支护形式进行合理选择、设计,若为节省资金仅凭经验确定支护形式,很可能达不到支护的目的,同样容易出现坑壁坍塌的情况,造成安全事故。
如2001年5月,某工地喷锚护壁发生坍塌事故,坍塌范围长13m,宽2.5m,高6m,造成紧邻该施工现场的某大楼汽车通道中断,基坑边一φ200mm的地下供水管漏水,排水沟破裂,基坑周围民房、围墙及道路开裂严重。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该处基坑与某大楼地下室仅隔一条汽车通道,采用喷锚护壁,锚杆的长度受到限制,因此,对这种坑壁,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
188蒋龙勇浅析地铁区间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浅析地铁区间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中铁隧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蒋龙勇摘要:在隧道施工中,受地质及施工方法的影响有时会发生局部坍塌,本文通过对武汉地铁三号线七标王家湾~宗关区间隧道塌方的发生及处理过程的实例,详细讲述了坍塌后如何控制及如何处理,保证坍塌不再延续,为正常施工夯实基础,为类似工程可提供借鉴。
关健词:地铁区间隧道坍塌注浆超前导管1 前言在隧道施工中,由于一些原因会产生隧道坍塌的发生,处理坍塌是隧道施工中既危险又重要的一项课题,一般情况下,坍方都和地质软弱,地下水丰富有关,在处理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撑。
本文通过对(王~宗)区间隧道塌方处理为例,详细阐述了隧道在坍塌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处理措施。
2 工程概况2.1 线路设计概况中间风井至汉江段起点里程为左DK11+157.100(右DK11+155.441),暗挖法与盾构分界里程为左DK11+448.000(右DK11+435.000),3#联络通道(含废水泵房)里程为:右DK11+429.969,根据设计图纸,该段初期支护参数分D、E 型两种断面形式,其中E型断面里程为左线DK11+237.1~DK11+373.100(136m),右线DK11+240.441~DK11+358.441(118m),其余均为D型断面。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2.2.1 工程地质根据地质详细勘察报告,里程右线DK11+141.440~DK11+430.3(左DK11+143.100~11+430.3)为全断面岩石段,隧道顶埋深为27~33m,隧道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灰岩、中风化泥灰岩、炭质灰岩、中风化灰岩、中风化石英砂岩。
2.2.2 地质水文本工程区间土层段大部分位于粘土、粉质粘土地层中,该地层为微透水地层,该段地层水主要岩溶裂隙水及承压水,且在F3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距离汉江近,受汉江水补给较大,根据现场抽水试验,F3断层水量约4m³/h。
地铁车站工程深基坑土方滑坡事故
地铁车站工程深基坑土方滑坡事故一、事故概况:2001年8月20日,上海某建筑公司土建主承包、某土方公司分包的上海某地铁车站工程工地上(监理单位为某工程咨询公司),正在进行深基坑土方挖掘施工作业。
下午18点30分,土方分包项目经理陈某将11名普工交予领班褚某,19点左右,褚某向11名工人交代了生产任务,11人就下基坑开始在14轴至15轴处平台上施工(褚某未下去,电工贺某后上基坑未下去)。
大约20点左右,16轴处土方突然开始发生滑坡,当即有2人被土方所掩埋,另有2人埋至腰部以上,其它6人迅速逃离至基坑上。
现场项目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准备组织抢险营救。
20时10分,16轴至18轴处,发生第二次大面积土方滑坡。
滑坡土方由18轴开始冲至12轴,将另外2人也掩没,并冲断了基坑内钢支撑16根。
事故发生后,虽经项目部极力抢救,但被土方掩埋的四人终因窒息时间过长而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该工程所处地基软弱,开挖范围内基本上均为淤泥质土,其中淤泥质粘土平均厚度达9.65米,土体坑剪强度低,灵敏度高达5.9这种饱和软土受扰动后,极易发生触变现象。
且施工期间遭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影响,造成长达171米基坑纵向留坡困难。
而在执行小坡处置方案时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小坡坡度过陡,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目前,在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对纵向挖土和边坡留置的动态控制过程,尚无比较成熟的量化控制标准。
设计、施工单位对复杂地质地层情况和类似基坑情况估计不足,对地铁施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和施工经验不足,尤其对采用纵向开挖横向支撑的施工方法,纵向留坡与支撑安装到位之间合理匹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该工程分包土方施工的项目部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基坑施工中,采取分层开挖横向支撑及时安装到位的同时,对处置纵向小坡的留设方法和措施不力。
监理单位、土建施工单位上海五建对基坑施工中的动态管理不严,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3、主要原因地基软弱,开挖范围内淤泥质粘土平均厚度厚,土体坑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受扰动后,极易发生触变。
浅析武汉地铁深基坑风险控制
浅析武汉地铁深基坑风险控制摘要:武汉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水文地质状况复杂,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超厚软土层及饱和含水砂层中开挖车站深基坑,均属高风险作业,随时都可能出现基坑突涌涌水涌沙、地面塌陷、地下管线断裂等严重的安全事故。
本文选取深基坑重大风险为分析对象,结合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特点,主要阐述了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牢记教训,避免类似险情发生,及时并合理地处理各类安全隐患,为优质安全的轨道交通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深基坑;围护结构;开挖;降水;应急一、主要风险源1、地质风险:武汉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水文地质状况复杂,岩溶发育、长江一级阶地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饱和含水砂层及超厚软土层中开挖车站深基坑,均属高风险作业,随时都可能出现基坑坍塌、涌水涌沙、地面塌陷、地下管线断裂等严重的安全事故2、设计阶段风险:现场实际揭露与地质资料不符,设计计算错误,围护结构设计薄弱,如地连墙厚度,桩径,插入比等不够易导致开挖过程中基坑变形过大引起墙缝涌水涌沙、桩间突泥涌水等风险,止水帷幕方案选择不当、降水设计方案选择不当易引发基坑事故。
3、施工阶段风险:止水帷幕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等原因导致止水失效而引发基坑事故、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等引起地下管线破坏等一系列风险,降水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桩间挂网喷锚不及时、易造成基坑突泥、涌水涌沙等一系列风险。
未遵循时空效应分层、分段、对称、平衡的原则开挖与支撑,支撑架设不及时,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过长,暴露的宽度及高度规模较大,未按设计要求放坡易造成严重的基坑坍塌事故。
武汉地区老旧管线存量大,管线因敷设质量一般且受施工影响易沉降变形破损后对工程产生重大危害、基坑周边存在未封堵完全、未迁改密封完好的雨污水管及废弃管线渗漏现象,导致整个基坑周边地层内雨污水富集、以及周边市政排水系统运行状况调查不清楚、降水井抽排回流至坑边形成水囊击穿止水帷幕薄弱处造成涌水涌沙等风险。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原因分析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原因分析详细分析了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过去快一年了。
王家湾站为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不3号线的换乘车站,采用“十”字型换乘,外带商业开发。
车站位于汉阳区龙阳大道不汉阳大道交叉路口,地处繁华地段。
汉阳大道红线为50m,龙阳大道红线为60m。
在汉阳大道和龙阳大道路中均有规划高架桥经过。
2012年12月30日,王家湾站基坑开挖工程中,3号线方向南端头基坑出现垮塌事故。
一、设计情况介绍,基坑事故所在位置,1、车站简介3号线为二层侧式车站,南侧设单渡线,车站总长约480.6m,宽约20.35m~44.5m,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2、车站周边环境地势东西向起伏较大、南北向较平坦,周围楼房密集,是武汉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交叉路口。
部分规划尚未实现,现况路边场地较为宽阔,道路下方地下管线密集。
大致的地理位置,4号线为东西方向,3好像为南北方向,路口以南350m左右西侧为正在营业的武汉摩尔城,二层地下室,支护型式为桩加预应力锚索,因部分锚索已进入车站基坑内,在施工本基坑前应将锚索凿除;东侧为武汉富豪4S庖,2层钢结构,人工挖孔墩基础,埋深6-8m。
2、地质情况根据王家湾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分布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层,各岩土层按不同岩性及工程性能分为若干亚层,其分布情况及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1-1,填土,Q4ml,;,6-1,粉质粘土,Q4al,;,10-1,粉质粘土,Q2-3al+pl,;,10-1-1,粉质粘土,Q2-3al+pl,;,10-2,粘土,Q2-3al+pl,,11-1,含粘性土细砂,Q2al+pl,;,1-1,填土,Q4ml,,6-1,粉质粘土,Q4al,;,10-1,粉质粘土,Q2-3al+pl,,10-1-1,粉质粘土,Q2-3al+pl,;,10-2,粘土,Q2-3al+pl,,11-1,含粘性土细砂,Q2al+pl,;具体地质参数如下表。
关于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灾害的事故分析
关于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灾害的事故分析【摘要】本文选择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灾害事故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文章首先介绍了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特点,然后总结了地铁车站常用施工方法,最后分析了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灾害的事故风险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一、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特点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地铁车站基坑工程首先具有一般基坑工程的特点,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具有很强的时空效应和环境效应;深基坑事故具有突发性、危害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2、一般单个地铁车站基坑为长条形,一般车站长200m左右,宽20m——30m;车站一般中间小,两头大,两头的端头井是盾构机出入洞位置,端头井深度较中间站台段更大,风险更多,事故发生率更大;基坑深度一般都在15m以上,开挖过程中可能碰到地下承压水,承压水突涌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且市中心大部分地铁基坑都属于一级基坑,环境保护等级要求较高;地铁车站深基坑造价高,一般地铁车站深基坑土建造价约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
3、换乘车站深度更大,现在出现多个三线换乘车站,形状复杂,施工工序多,并且换乘车站处有老的正在运营的车站,对老车站和老区间隧道的保护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
4、地铁车站深基坑纵向较长,必须通过土体加固或者开挖时控制开挖长度来减少由于开挖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5、车站多位于城市中心较为繁华的中心地段,有的位于城市主干道上,交通繁忙,基坑周围环境复杂,附近高楼林立,城市煤气管线、电线管、电话线管、自来水管、雨水管等多在基坑附近,施工场地狭小,工期要求较紧。
6、地铁车站作为重要公共设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条地铁线上的所有地铁车站构成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车站基坑出现重大事故都可能对整条线路的运营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上海地铁4号线一处联络通道出现问题,整条线路都受到影响,不能按时贯通运营。
地铁车站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
地铁车站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站西端头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及处置方案一、塌陷险情情况20**年**月**日下午**时**分,现场巡视人员汇报,**站西端头井北侧围挡下方发生地面塌陷,塌陷位置在**站西端头井北侧约5米,塌陷南北向宽度约3米左右,东西向宽度约6米左右,深度约1.5米左右,塌陷边缘距离房屋约6.5米,塌陷处部分管线可见,无破损,坑内可见泛黄污水。
二、协调处理情况项目部接到塌陷情况汇报后,立即上报监理、业主,同时组织现场人员立即对塌陷范围进行隔离并做好安全防护设施,并对周边进行加密监测,监测频率增加为4小时/次。
经多方协调,对坍塌部位进行加固回填,对破损地面进行破除,并重新浇筑混凝土;为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轮值巡视。
三、原因分析塌陷部位位于盾构始发掘进右后方,**站西端头地铁盾构已掘进55米,且洞门封闭和注浆均已完成,端头降水已停止7天,近期该处未进行任何施工。
该部分居民住宅在90年代后期建设,围墙下方位置均设置简易排水接口,排污口不畅;既有地面裂痕较多,且近日连续阴雨,管线渗漏冲刷较久;且该地段为沙土,自稳能力极差,极易造成坍塌,导致下部土体水土流失,是造成本次塌陷的主要原因。
四、下步采取措施1.采用地质雷达对污水管道沿线带自建排水口部位进行探测,若发现存在空洞,及时上报业主单位,与地方政府和村民沟通,征得同意后进行注浆加固。
2.派人对沿线进行巡视,对发现的路面及房屋裂纹、坍塌及时进行处理。
3.对淤积的排污井及时进行疏通,避免对土体进行浸泡,减小水土流失,避免再次发生坍塌。
4.对地面沉降及房屋变形加大施工监测频率,一旦发现数值报警,立即根据报警等级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安全。
5.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对掘进参数、注浆量等进行调整,减小路面沉降量及房屋变形量。
武汉地铁突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
律及厚度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越江段富水砂层及软硬复合地层区典型剖面示意图2突出岩土工程问题影响分析与评价2.1岩溶塌陷问题范士凯[1]总结了1931年以来武汉市区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发现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不仅在南部石灰岩带长江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地层中出现,而周边的老黏土分布区在地下水变动较大或存在土洞时也会发生塌陷,从“真空吸蚀机理”和“潜蚀机理”分别阐述了塌陷发生的原因。
李勇峰[2]根据勘察资料及工程实例,通过静力学分析了已发生的塌陷,发现岩溶塌陷的直接诱因为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外力,并以岩溶探测及地质勘察资料为基础,将岩溶塌陷区的盖层结构概化成两种地质模型:“黏性土+砂岩+灰岩”及“黏性土+灰岩”。
上述研究中,岩溶塌陷机理基本可以总结为土洞型塌陷机理,从土洞开始形成至土洞顶板厚度达到极限值是一个渐进性破坏过程。
在土洞拱效应不断生成和丧失过程中,土洞规模不断增大,洞顶不断上移。
土洞洞顶坍塌过程中,地下水流不断搬运带走洞底堆积物,这使得坍塌土体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存储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洞洞顶逐渐靠近隧道基底,此时,在如图2所示。
图2上海地铁七号线管片轴线位移曲线图3武汉长江越江隧道管片上浮位移曲线图3为武汉长江越江隧道实测的管片位移曲线,第560~580环,盾尾注浆出现了堵管事故,导致注浆不及时,未能及时填充盾尾间隙,导致管片上浮较大[5]。
近年来,盾构隧道上浮问题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隧道上浮问题主要由下列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1)泥水浮力:当盾构处于饱和土中时,盾尾间隙未能及时填充,将被泥浆水占据,此时管片将会受到175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基坑坍塌事故分析(一)
基坑坍塌事故分析(一)1概述近三年建设部备案的重大施工坍塌事故中,基坑坍塌约占坍塌事故总数的50%。
塌方事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对施工坍塌的专项治理是近年来建筑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基坑坍塌,可大致分为两类:(1)基坑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基坑底土因卸载而隆起,造成基坑或边坡土体滑动;地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的涌砂、涌泥、涌水等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2)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或者稳定性不足,引起支护结构破坏,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导致基坑坍塌的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本文分析基坑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防范建议。
2基坑坍塌事故概况2.1发生事故的企业,无施工资质和无施工许可证者占企业总数的近50%,10%左右的企业属三级或者三级以下施工资质。
2.2坍塌事故中,工业与民用建筑约占54%,道路、排水管线沟槽约占38%,桥涵、隧道的约占8%。
2.3放坡不合理或支护失效引发的事故约占74%,其中无基坑支护设计导致的事故约占60%。
2.4未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引发的事故约占56%,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事故约占19%,不严格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致的事故约占25%。
2.5发生坍塌的基坑(或边坡)深度从1.9米~22米,发生在1.9米~10米的事故约占78%,10米~20米的约占17%,20米以上约占5%。
3基坑坍塌事故分析3.1地质勘察报告不满足支护设计要求地质勘察报告往往忽视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不注重对周边土体的勘察、分析,这使得支护结构设计与实际支护需求不符。
某办公楼基坑设计深度6米,仅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土体进行了勘察,而基坑边坡淤泥质土层的相关指标,凭“经验”给出。
因提供的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与事故后的勘察值严重不符,导致据此设计、施工的支护体系(4排搅拌桩)滑移、倾斜,造成基坑坍塌。
3.2无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开挖安全的基本保证,应由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支护专项设计。
工程施工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工程施工坍塌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背景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各类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在工程建设的背后,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工程施工坍塌事故。
本文将以某地铁施工坍塌事故为例,对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事故经过某地铁工程是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工程线路全长约30公里,共设20座车站。
工程于2015年正式开工,预计2020年竣工。
在工程建设的過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事故。
事故发生在地铁隧道掘进过程中,当时隧道已经掘进约1公里,正在施工的隧道顶部突然发生坍塌,导致施工现场的5名工人被困,经救援无效,全部遇难。
三、事故原因分析1. 地质条件复杂事故发生地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松散,含水量高,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掘进过程中,施工方没有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导致施工方案和的安全措施不符合实际需求。
2. 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方在隧道掘进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导致隧道顶部土体失去稳定性,从而发生了坍塌事故。
此外,施工方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导致被困工人无法及时获救。
3. 安全监管不到位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发现施工方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现场监管缺失等,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的重要原因。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调查和评估在工程开工前,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地层的分布、岩性、含水量等参数,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合理制定施工方案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隧道掘进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防止隧道顶部土体失稳。
3. 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确保施工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基坑坍塌原因分析10点及事故案例分析
1.坡顶严重超载
2.整体失稳
3.坑底隆起
4.围护结构倾覆失稳
5.围护结构底部地基承载力失稳
6.围护结构滑移失稳
7.“踢脚”失稳
8.围护结构的结构性破坏
9.支、锚体系失稳破坏
10.止水帷幕功能失效和坑底渗透变形破坏
一、基坑坡顶严重超载
基坑坡顶严重超载是引起基坑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近发生的鲜活案例就是基坑坡顶严重超载诱发基坑整体坍塌。
基坑支护设计图纸(1)
二、整体失稳
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及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例: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8月3日,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
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
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及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近年来,基坑坍塌事故频发,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基坑坍塌事故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期提升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背景:该基坑坍塌事故发生在大型城市的住宅楼施工工地。
该项目由一家知名建筑公司承建,涉及多个地下岗位施工。
事故发生时,工地上有近百名工人在施工,造成多人死伤和巨额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1.设计不合理:基坑工程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存在缺陷,没有清晰确定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关键信息,导致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无法有效评估和控制。
2.监督不到位:工地监理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监督,未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
特别是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及时监督不足,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施工管理漏洞:施工方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违反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存在为施工速度和效率而忽视安全的行为。
例如,未按照要求进行基坑降水,以及在未完成支护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4.人员素质不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相对较低,未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资质考核,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事故应对措施:1.加强规划设计:在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明确设计要求与标准。
2.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施工按图纸和规范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
工地监理单位要有能力和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方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4.加强工地安全教育:通过组织工地安全培训、讲座、演练等形式,提高工人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结论:基坑坍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预防和避免。
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及预测研究
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及预测研究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及预测研究1. 引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然而,随着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
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损失。
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致因机理,并进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致因机理分析2.1 地质环境因素地质环境是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重要致因之一。
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各异,如地下岩层、土体的性质不同,地下水位的高低、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对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造成影响。
同时,地铁施工过程中会对地下岩层、土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破坏,进一步加大了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概率。
2.2 工程施工因素工程施工因素是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直接原因。
地铁车站的施工包括挖掘、支护、绿洲切削、土方开挖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指导与管理水平、安全意识等都会对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造成影响。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工艺问题等也会引发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
2.3 设计因素设计因素是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
地铁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周边土层、水位等情况,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与方法,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然而,在一些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中,设计缺陷常常成为事故的诱因。
如设计的支护结构不合理、过程中的安全监测不到位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 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预测研究针对地铁车站施工坍塌事故的严重性和频发性,进行事前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地质勘探、地下水位测量、土体力学性质测试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预测。
同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下三维模型技术、实时监测雨水渗透等先进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控与预警,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从工程事故中吸取教训之深基坑篇
二、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2.1 安全控制要点
三、基坑开挖与支撑 分段分层、分块开挖、先中间后两边、随挖随撑、限时完成
地面开挖方向Fra bibliotek钢 管 支 撑 φ 600 第 二 台 t=14 @ 3000
第一台
机械挖土坑底
第三台
3 5 7
土方施工工作面
1
2
3 钢管支撑
4
5 钻孔灌注桩
6
7
一、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一、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左图为2010年1月,深基坑施工导致的 南宁市中兴街路面开裂事故。
右图为2010年4月,深基坑施工导致 的广州市中山三路路面开裂事故。
一、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2010年5月,深圳地铁5号线太安站基 坑施工引起周边居民楼及路面裂缝 。
一、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2010年8月,上海逸虹景苑小区项 目基坑施工导致周边房屋及路面开裂。
二、典型事故分析
1、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 2、杭州地铁一号线基坑坍塌事故 3、杭州中医药大学站基坑涌土事故 4、广州海珠城广场基坑坍塌 5、某车站主体结构高处坠落事故 6、某基坑支护起重伤害事故 7、深圳地铁一号线基坑地表沉陷
二、典型事故分析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原因分析
王家湾站为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车站,采用“十”字型换乘,外带商业开发。 车站位于汉阳区龙阳大道与汉阳大道交叉路口,地处繁华地段。汉阳大道红线为50m,龙阳大道 红线为60m。在汉阳大道和龙阳大道路中均有规划高架桥经过。
一、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 3、土体渗透破坏,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 容:
①基坑壁流土破坏 在饱和含水地层 特别是有砂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原因分析详细分析了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
武汉地铁王家湾站基坑垮塌事故过去快一年了。
王家湾站为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车站,采用“十”字型换乘,外带商业开发。
车站位于汉阳区龙阳大道与汉阳大道交叉路口,地处繁华地段。
汉阳大道红线为50m,龙阳大道红线为60m。
在汉阳大道和龙阳大道路中均有规划高架桥经过。
2012年12月30日,王家湾站基坑开挖工程中,3号线方向南端头基坑出现垮塌事故。
一、设计情况介绍(基坑事故所在位置)
1、车站简介
3号线为二层侧式车站,南侧设单渡线,车站总长约480.6m,宽约20.35m~44.5m,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2、车站周边环境
地势东西向起伏较大、南北向较平坦,周围楼房密集,是武汉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交叉路口。
部分规划尚未实现,现况路边场地较为宽阔,道路下方地下管线密集。
大致的地理位置(4号线为东西方向,3好像为南北方向)路口以南350m左右西侧为正在营业的武汉摩尔城,二层地下室,支护型式为桩加预应力锚索,因部分锚索已进入车站基坑内,在施工本基坑前应将锚索凿除;东侧为武汉富豪4S店,2层钢结构,人工挖孔墩基础,埋深6-8m。
2、地质情况
根据王家湾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分布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层,各岩土层按不同岩性及工程性能分为若干亚层,其分布情况及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1-1)填土(Q4ml);(6-1)粉质粘土(Q4al);
(10-1)粉质粘土(Q2-3al+pl);
(10-1-1)粉质粘土(Q2-3al+pl);(10-2)粘土(Q2-3al+pl)
(11-1)含粘性土细砂(Q2al+pl);(1-1)填土(Q4ml)
(6-1)粉质粘土(Q4al);(10-1)粉质粘土(Q2-3al+pl)
(10-1-1)粉质粘土(Q2-3al+pl);(10-2)粘土(Q2-3al+pl)
(11-1)含粘性土细砂(Q2al+pl);
具体地质参数如下表。
C、φ值参照湖北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提供,仅供基坑支护设计使用;
基本承载力、极限承载力根据《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10012-2007/J124-2007)提供。
3、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采用D1000@1200钻孔灌注桩,标准段采用3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为混凝土支撑,第二、第三道支撑为钢支撑,D800δ16;在端头位置,因基坑深度较大,采用3道支撑,并换撑一道。
1)围护平面及第一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2)第二、第三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3)端头位置基坑横断面图
4)端头位置基坑纵断面图
二、基坑垮塌过程
根据“基坑局部坍塌抢险的技术咨询意见”中的情况分析,武汉市轨道交通3号线王家湾站南端头井开挖施工深度至17m左右(距基底标高约2m),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及第二、三道钢支撑已安装完毕。
2012年12月30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南端头井坑壁发现渗水,伴随坑边地表下沉,路面开裂,12时左右南端头支护桩突然在桩顶以下约10m处折断,靠近端头井侧壁部分支护桩受牵引发生较大变形,冠梁破坏,端头井基坑局部坍塌。
根据施工方汇报的情况,在早上10点左右就发现混凝土支撑(第一道支撑)出现微裂缝,随后围护桩间抹平出现掉皮现象。
现场在11点多发现渗水,地面下沉路面开裂……(后面的情况与咨询意见一致)。
但与现场业主沟通了解情况。
因当时施工方说在约在10m深度出现裂缝,问裂缝到底在什么位置,是第二道支撑之上还是之下,答复说,现场工人说的是地下10m的位置(对第二道支撑之上或之下没有明确说,显然是不太清楚的)
三、原因分析
因为现场情况并不是十分准确,按照以下多种工况进行了计算,情况列表如下:
1、原设计条件(全过程)
王家湾站基坑垮塌验算A原状土全过程基坑开挖深度为20.6m,采用1000@1200灌注桩围护结构,桩长为31.6m,桩顶标高为0m。
计算时考虑地面超载20kPa。
3、开挖17m计算(假定上部土体变差)
4、支撑第三道未架设(原状土)
5、支撑第三道未架设(假定上部土体变差)
6、桩内力汇总
7、施工图围护桩承载力
基坑垮塌范围,围护结构主要参数:
(1)、采用D1000@1200桩,混凝土等级C35;主筋28Φ28;箍筋Φ12@100(加密区,支撑上下各2m),Φ12@200(非加密区)(2)、混凝土支撑800×1000,混凝土等级C35;
(3)、钢支撑D800t16,Q235级钢。
(≈45°斜撑)最大长度L=18.25m,中间有联系梁。
(4)、根据以上参数,计算得到桩体承载力:
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1840KN*m
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加密区): 1350KN
抗剪承载力设计值(非加密区): 740~1020KN
(因抗剪与剪跨比λ=M/(V*h0)有关,且1≤λ≤3)
对比各计算过程,围护结构弯矩完全满足要求,抗剪承载力也完全满足各种工况。
对原状全过程工况计算,最大剪力时工况如下,出现剪力最大处,弯矩较小,实际λ=1,抗剪承载力约
1000KN。
8、假设漏水水管至基底以下1m范围土层参数全部折半
漏水水管约地下4m,假设地下4m至基底以下1m(约地下18m)范围土层参数因漏水浸泡后参数全部折减一般,考虑漏水影响。
可见按正常工序进行支撑架设(即3道支撑),即使漏水点(约地下4m)以下所有土体参数全部折减一半,桩的抗弯、抗剪承载力均满足要求。
如果只有两道支撑,则桩的抗弯、抗剪不能满足要求。
但实际上,土层均为若透水层(渗透系数10^(-6) cm/s数量级),即使漏水也很难很快就渗透到很深的范围,而施工现场围护桩内表面在事故前并无明显出水现象,故上述假设漏水一下所有土层参数折减一半是非常保守的。
9、钢支撑构件等验算
经初步验算,当采用三拼工45b钢腰梁时,钢腰梁的抗剪承载力达到
V=2174KN,对于水土合算的各工况均未超过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经初步验算,支撑节点焊缝承载力Vmax=2432.2 kN,对于水土合算的各工况均未超过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对于考虑漏水点以下所有土层参数折半的情况,钢支撑与腰梁连接节点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经初步验算,抗剪蹬与钢腰梁的焊接承载力:
V=1528*√2=2160KN,对于水土合算的各工况均未超过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对抗剪蹬的两块钢板之间的内部连接经验算也满足要求。
四、实际情况分析
工地出现垮塌事故后,在4号线全线工地巡检途中,有施工单位反映,在当时王家湾站基坑出现问题后,他们被要求过去支援,看到的情况并不是某某局施工单位自己汇报的那样。
而且根据支援抢险单位的反映,在汉阳这边地质条件好的位置,有些做法,比较普遍
如果没有架设第二道钢支撑,支护结构的情况如下:
开挖至9.4m的内力及位移:
开挖至17.0m的内力及位移:
根据前面计算桩的最大承载力:
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1840KN*m
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加密区): 1350KN
抗剪承载力设计值(非加密区): 740~1020KN
(因抗剪与剪跨比λ=M/(V*h0)有关,且1≤λ≤3)
实际在开挖至14.8m时,桩体受到的实际弯矩即将达到设计最大承载力,但仍有少量余地,此时桩有较大位移,应开始出现征兆。
在开挖至17.0m时,桩体抗弯承载力完全不能满足要求,此时最大弯矩值在地下9m位置。
为何在开挖至17m才出现事故,而不是在14.8m出现,因地下管线漏水情况等,无法确认。
但可以肯定的说,土层的条件实际好于设计中考虑都变成淤泥土(C=5KPa,Φ=5°);根据设计规范取值的混凝土等级、钢筋强度等均有一定安全可靠率,实际混凝土强度、钢筋抗拉强度等均大于设计值,故基坑没有在开挖至14.8m时出现问题。
根据工点设计院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了解,钢腰梁是否设置了抗剪蹬,施工单位人员支支吾吾说“部分位置有”,估计现场实际是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设置的。
五、结论
1、设计是足够安全可靠的。
2、施工到底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实施没有,无人查证。
3、桩体断裂应是受弯折断,非施工、业主所称的受剪破坏。
4、根据现场及相邻工点单位了解情况,施工现场十分过分,将设计的富裕度全部吃掉。
5、钢腰梁在盾构井等角部位置(尤其不是扩大段的端头井),并不可靠,建议今后全部改为混凝土腰梁,避免施工单位安装滞后甚至不安装。
6、基坑虽然填平,但是断桩的形态在重新挖开后是可以看到的。
虽然支撑的多少,理论上也是可以查证的,但实际因土方重新开挖时间长,无法完全控制过程,一旦施工方想隐瞒,难以找到确实证据。
7、最终官方处理意见是,事故是因为端头井外的污水管漏水致土层变差,最终致桩剪短。
当然,明白人想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8、经过该事故后,武汉市4号线地铁基坑设计,加强了端头井处第一道撑以下的腰梁设计(尤其是非扩大段的),建议为混凝土腰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