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总第138期

Jan2013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内容、类型、模式、特点,以及人际交往的观念和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高校应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并对学生社团和非正式群体正确引

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调整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亲近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际能力;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094-02

浅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刘学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承德067000)

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首先,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决定着他们融入社会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会通过交往效应作用于社会,进而影响社会交际大环境。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化、社会多元化、关系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大学生

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新情况、

新特点、新问题,重视和加强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亲近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园、社会、家庭中与个人或群体之间一切主动或被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感情联系和心理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及内容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心理年龄、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等不同,人际交往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从交往的能动性上,可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沉静型。从交往对象的群体上,又分为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家庭交往、社会交往四种类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人际交往,受血缘、地缘、业缘、趣缘、情缘的影响,形成了以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为内容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大学生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对象是同学,同学关系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校园环境中,室友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单元,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基本单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再次,校园里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重要对象,师生关系必然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最后,乡情如丝剪不断,老乡关系浓烈地萦绕在大学生的交际圈中。中国人的乡情很深,离家愈近,老乡的范围愈窄;离家愈远,老乡的范围愈宽。范围愈宽,则距离越重要,大学生亦是如此。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模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观念上,由依从向独立发展;在行为上,由纵深进展向横向扩展。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

高校以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环境,有特殊的教育目标、教

育途径和方法,属于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区;另一方面,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成熟,个性特征的形成,最易于接受现代新思维、新观念。因而,在人际关系的确立上与普

通的、

传统的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与人交往中显示出一系列特点:

1.交往动机趋于内化社会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的特点。随着社会开放和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大学生渴望走出校园,与社会人群交往。这种积极的

社会心理倾向,是学生走向社会、

开阔视野的原动力之一。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对校园的组织纪律和正常

的生活秩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

自我在社会中的责任和地位、与人合作共处、寻求在社会群体中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渴求突破的方面。

2.交往领域跨越年代、空间、时间的拓展特点。首先,大学生在注重与同龄人交往的同时,也主动加强与年长者的交流,从而产生思想共鸣跨越代沟。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网络人际交往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使得跨区域、跨时空交流得以实现并越来越广泛。最后,随着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来华留学人员、国际交流、交换学生的增多,大学校园里跨民族、跨国籍、跨文化交往蔚然成风。这种交往领域的不断拓展,使他们的交际认知更深刻、情感更稳定、行为更稳妥。

3.交往模式更趋双向、平等、民主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交友意识的驱动下,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心态,双向互动、民主平等的方式和老师进行交往。首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掌握了交往的主动权,营造了一种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构成的多向交互式的特殊模式。同时,在社会化、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年学生更加追求平等、民主,重视交际中的平等、民主。

4.交往过程具有高效性特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效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行为准则。这种时效观反映到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必然要求提高交际时间的利用率和高效能。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网上交流、电子信件、电话、短信等沟通形式明显

94··

增多,改变了事无巨细非见面再谈的传统习惯;预约、践约的风气逐渐形成,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5.交往目的具有价值意识性特点。过去以“血缘”、“地缘”、“业缘”为体现的亲属、同乡、同事、好友是大学生交际的主要对象,并以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的共容为满足,较少考虑交际的价值。现在,从交际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样式上,出现了注意价值的趋向,追求实惠。学生中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路子”,正是最直观的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观念必然要影响青年学生。

这些新的特点,必然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角色、个性人格、认知等层面进行分析。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又可派生出若干个子因素。

(一)心理层面。无论哪个群体,心理因素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所有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而且这种影响的力度与其知识层次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1.性格。大学生是可塑之才,其性格更有可塑性。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对集体的依赖与不屑、对美好的憧憬和对己的不严,富于幻想而又缺少行动,勇敢有余而又坚韧不足。这些矛盾的性格倾向,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交际关系。

2.自尊。自尊是人的精神之盐,伴随个人自我意识的增强,自尊之心愈加强烈。大学生的自尊心是在茫然与懵懂中增强的,他们对行使、维护、发展自己的自尊心很茫然,这就会导致自尊心态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

3.自卑。学习上的失败挫折、潜意识中的自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都会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心是人际交往的一大敌人。

4.怕羞。有羞怯心理的人在交往中表现为:腼腆,动作忸怩,脸色绯红,不自然,说话颤抖等。在人际交往中,怕羞的人会很难与人交往,不能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缺少与人的亲近和交流。

(二)生理层面。对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讲,生理层面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外貌。外貌往往在人际关系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能产生晕轮效应。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认知。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层次性,往往是外貌相差不大的人在一起。

(三)认识层面。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即文化导致的障碍。当代大学生来源地区、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对信息的认知、情感的表达以及行动方式的不同。交往方式的差异使得交往双方难以沟通,并产生障碍。

(四)个性人格。缺少处事变通的大学生,其个性人格必然阻碍着他们的交际活动。个性人格特征是人格魅力的内质,是产生交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巨大差异产生了每个人对同一信息的反应不同。因此,不良的个性人格特征所发出的交往信息很难引起对方的积极反应,如不及时加以教育纠正,就会成为交往的直接障碍。

(五)其他因素。邻近因素、相似因素、相补因素、相悦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除了抑郁(26.1%)、强迫症(24.3%)、忧虑(22.5%)和自卑(20.7%)外,更大一部分来自人际交往障碍(59%)。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是当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初级教育阶段心理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心理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应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通过开课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通过配备高水平的心理咨询人员,建立健全心理指导与心理咨询机构,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具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教育学生正确审视和对待挫折;其次,逐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最后,针对个别差异,不断强化思想引导,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调整个人的心态和目标,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地起着导向作用。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大学生交际环境的优化和改善。高校在动员全校及社会力量形成全员、全社会育人的同时,必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强精神家园建设,营建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和健康成长;通过积极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学生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契机和场所。

(四)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过程。学校应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要让他们善于运用人际交往的规律,灵活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熟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将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丰富知识、扎实基础,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调适[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2]石远吉.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3]黄慧瑾.浅议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长沙大学学报,2001,(3).

[4]马建青.大学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5]陶涛,孙启莲.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障碍成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8-6-16.

9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