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实验之依恋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经典实验之依恋的研究

有时候,心理学家似乎是走得太远了。像“爱”这类问题怎么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呢?但无论你怎样界定“爱”的含义,你不得不承认它对我们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做出一个假设,那么接下来心理学家就会提出一系列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什么是爱,从哪里会得到爱,爱是如何起作用的。

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被公认是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

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你想想自己最早的爱的经历是什么?是自你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的与你母亲之间的联系。那么,这种接触确实非常重要吗?弗洛伊德主义者相信,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里,亲密接触主要集中在乳房和本能的口部倾向(著名的口腔期)。后来,行为主义者反对这种观念并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在这两种观点中,爱都是其他本能或生存需要的附属品。然而,亨利•哈罗却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们更强烈。

研究者使用恒河猴做实验,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了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一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我相信,你已经很清楚哈罗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他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将稍后对此进行讨论。

在完成了这些最初的研究后,哈罗想进一步详细探索“依恋”及接触安慰的作用。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感到害怕时,他们总会到母亲(或者其他早期看护者)那里寻找庇护,为了探寻在这种情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木制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将分别做出何种反应,哈罗在它们的笼子里放人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于刚出生几天的幼猴。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许多人基于用幼猴做实验的伦理原则对哈罗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人在一种特殊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中母亲满足婴儿的任何需求,同时研究者可对这种环境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科学的操纵。按照上述理论,我们通过改变母亲满足婴儿基本需要的能力,便能阻止或改变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质量和强度的依恋。然而,由于伦理道德的原因,这种实验很显然是不能在人身上实施的。由于哈罗用恒河猴进行学习课题的研究已有好几年了,所以他便用猴子做被试进行他的爱与依恋的实验研究。从生理学角度看,恒河猴•与人类非常接近。哈罗也相信,恒河猴在婴儿期对情感和接触(如喂养、接触、依附等)的基本反应与人类相同。那么,用动物做被试进行这种研究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呢?我们将稍后对此进行讨论。

理论假设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小心地喂养它们,挑选食物使它们吸收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罗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布垫子(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他还发现一天大的幼猴便能表现出这种依恋,其程度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烈。很明显,像哈罗所说的那样:“对于婴儿而言,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猴子的幼婴,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多一些的东西”(第675页)。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它拥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布垫放进去后,幼猴就变得更健康,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所以,哈罗的理论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他的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哈罗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在一般情况下,猴子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罗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素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最后,哈罗想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6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结果

你可能还记得,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

木制母猴(不是吗),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饥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恰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就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恐惧物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愈发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你也许曾注意到,当父亲或母亲在场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在这种场合下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通常,他们会探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看到父母亲在场。哈罗的陌生环境或旷场试验就是这样设计的,他要在猴子身上看到类似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幼猴放人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木制母猴看作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第679页)。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间里,但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充满了恐俱,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的行为表现与它们在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谁(木制母猴或铁丝母猴)喂养的。

在该研究的最后一部分中,研究者让已过哺乳期、可食用固体食物的幼猴(大概5-6个月大)与母猴分离(最长时间约30天)。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按照哈罗的观点,这很显然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重聚的时间仅仅持续了大约3分钟,假如我们把这段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

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