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终审稿)

合集下载

从众心理的经典案例

从众心理的经典案例

从众心理的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拉肯定实验。

在拉肯定实验这个案例中,两个实验者A和B同时参加实验。

研究者
先给A礼物,然后问A他觉得礼物是什么价值,A回答的10元。

研究者
传统B礼物,然后向B问他礼物的价值,B给出的价值可能是比A更高或
比A更低。

实验结果发现,B的价值往往与A的价值相似,虽然他无法看
到A的回答,表明人们有时会偏好从众行为,从而忽略自己的见解。

经典案例二: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一个经典的从众心理研究,由Solomon Asch所提出。


实验中,有一名受试者,同时另有七名伪装的受试者,他们被要求回答一
些问题。

发现受试者不得不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回答来给出自己的回答,即使自己的回答明显不对。

这证明了人们有时会从众行为以便获得社会认可,而忽略自己的见解。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行为、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行为、观点和态度的心理状态。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从众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2. 探究从众心理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从众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4. 为培养个体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3. 实验步骤:(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从众现象的频率和感受。

(2)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10个小组,每组10人。

每个小组进行一项简单的任务,任务要求组内成员独立完成。

任务过程中,部分成员将受到外界干扰,表现出从众行为,而其他成员则保持独立性。

(3)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组内从众行为的发生率、从众行为的类型、从众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在实验中,共有80名实验对象表现出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发生率为80%。

2. 从众行为的类型:从众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盲目从众:在实验中,部分实验对象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直接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

(2)犹豫从众:在实验中,部分实验对象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表现出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从众。

(3)被动从众:在实验中,部分实验对象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被迫从众,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心理。

3. 从众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中,从众行为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五、实验结论1.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2. 从众心理的成因主要包括: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群体压力、个体认知偏差等。

从众心理相关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多数人影响,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一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实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观察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工具:自制问卷、实验场景模拟;3. 实验过程:(1)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人;(2)向每组发放自制问卷,要求被试者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并匿名作答;(3)向每组被试者展示一个模拟实验场景:一个房间里有一盏灯,被试者需判断这盏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验中,每组被试者将轮流进入房间观察灯光,并判断其是否正常;(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会给予被试者以下提示:多数人认为灯是正常工作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被试者需在听到提示后立即回答;(5)记录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包括同意多数人观点的比例和独立思考的比例;(6)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并回收问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约70%的被试者表现出从众行为,即同意多数人观点;2. 30%的被试者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3. 从性别角度看,女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男生;4. 从年级角度看,低年级学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高年级学生。

五、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这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2. 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容易受到多数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3.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两面性。

从众的实验报告

从众的实验报告

从众的实验报告从众的实验报告引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在这个网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从众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探究从众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即“孤立实验”。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实验,而实际上,实验的重点并不在于视觉感知,而是观察参与者的从众行为。

实验过程:实验室内放置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同时还有一台电视。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观看一段短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

然而,实验的关键在于参与者并不知道其他观察者实际上都是实验人员,他们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他们的反应。

结果: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观看的视频是一段无关紧要的内容,然而,其他实验人员在观看视频时故意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大笑或惊讶。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观看视频时也会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即使他们对视频内容并不感兴趣。

讨论:从众行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试图适应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本实验中,参与者被动地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这表明他们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被认为是异类或不合群。

从众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因此他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2. 群体压力:在团体中,个体往往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期望,从而选择从众。

3. 不确定性减少:当个体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会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以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感。

从众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1. 社会规范的形成:通过从众行为,人们共同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而形成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

2. 群体行为的强化:当一个人选择从众时,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了群体行为的强化效应。

3. 个体创新的抑制:从众行为可能抑制个体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因为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从众心理实验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次从众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

2. 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

2. 实验材料: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 实验过程:(1)将实验对象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

(2)向每个小组展示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判断哪条比较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4)在实验过程中,安排一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小组成员的反应。

(5)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共有25名实验对象(男性)在至少一次实验中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50%。

而25名实验对象(女性)中,有20名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实验分析:(1)从众心理的成因: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性别、性格、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女性从众现象更为明显,可能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有关。

(2)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使小组成员产生从众心理。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

(3)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容易导致个体盲目跟从,忽视自身判断,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从众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变化;3. 分析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大学生50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判断题,题目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确保题目难度适中,且答案明显。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规则,确保他们了解实验过程。

(2)将实验对象分成5组,每组进行一次实验。

(3)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答题。

(4)每组随机抽取一张答题卡,开始答题。

(5)在答题过程中,每组组长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组员是否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答案。

(6)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组员改变答案的人数和次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5组实验中,有4组组员在组长给出错误答案后,改变了自己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从改变答案的组员中,有60%的组员改变答案的次数超过2次。

3. 实验数据表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从众心理较为明显。

1.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保持与群体一致。

2. 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判断和决策时失去独立性。

3. 为了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立性,需要加强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六、实验启示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存在,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

2. 在团队协作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

七、实验局限性1. 实验对象仅限于我校大学生,可能无法代表其他群体。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即从众心理实验。

通过对参与者的观察和测量,研究者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报告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介绍: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斯纳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变化。

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通常是被告知是一项关于视觉觉察力的实验,然而实际上却是测试他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实验设计1.实验设备:实验室环境、一个被测者和一群合作者(实际上是与被测者合谋的研究者)。

2.实验步骤:–被测者进入实验室,并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个视觉觉察力测试。

–被测者和合作者一起坐在一排,被告知需要根据一组图像中的线的长度,判断它们与标准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实验开始时,合作者首先回答问题,然后被测者逐个回答。

–在一些特定试验中,合作者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以看被测者是否会从众,即选择与合作者一致的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的数据和观察,研究者发现了以下结果: 1. 大约70%的被测者在至少一次试验中选择了明显错误的答案,即从众行为。

2. 从众行为的频率和合作者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合作者人数增加时,被测者更容易从众。

3. 从众行为的程度受到被测者对合作者的信任程度的影响,被测者更容易从众,当他们相信合作者比自己更了解任务。

讨论从众心理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社会压力和个体渴望获得社会认可之间的冲突。

实验中的结果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从众行为相吻合,例如在购物决策、时尚潮流和舆论引导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尽管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群体思维和缺乏创新,但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群体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以便在必要时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群体。

结论通过从众心理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变化。

11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11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

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

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

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

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

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

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

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

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

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

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要有六次给予正确的回答。

这就是说在其他12次实验中,被试是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他可能被迫怀疑自己的感觉。

大部分被试在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结果表明,在3所大学的123名被试所作的判断中,大约67%未受小组判断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地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地影响,而在自己地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地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地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地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地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地或消极地,它对人地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地社会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众心理地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地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地意见,往往是多数人地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地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地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地,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地事情,酿成不可收拾地局面,付出惨重地代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研究从众心理地意义:在我们地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地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地过程.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用客观地眼光去看待事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实验方案我们地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地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幅图片,在不同地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地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地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记录实验结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验步骤试验时间:年月日星期日.实验地点:、、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实验设备:手机一部(用于拍摄)、本子,笔(用于记录)、图片三张(用做测试)实验人员安排:测试者(),记录员(),拍摄员(),假被试()我们在上述四个地点每个地点随机选择一位被试者.测试者分别向四位假被试以及真被试询问问题,记录员记录结果.实验结果实验误差分析:因为时间地点等一些环境因素地影响,我们无法与被测者完成多次试验,即我们无法对他们完成开头地引导实验,无法让他们相信我们地选择就是正确地,只能从人数上来增加可信度,所以会造成误差.还有就是实验样本过少,造成特殊性地比例增大,产生误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女地第三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对一个问题地结果没有一个十分明确地答案地时候,我们地从众心理会尤为突出,会更加相信多数人地答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个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往往会相信原有地经验,就像这个实验,我们会认为这张图片给出这么多地支线就是为了掩盖它是平行地这一结果,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对于被测者地人生底色不了解,所以个人因素方面不做说明.成员心得体会:实验总体来说实行地较成功,但是样本数量比较少,加上环境等因素地影响,还是有些不足地地方,相信在以后地学习和实验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将实验做得更完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这次从众心理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做实验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计划好去怎么进行,安排好人员,谁是假被试,谁是记录员,谁是观察员等,提前做好全面地安排对于一个实验地开展是十分必要地.这次实验中我地角色是假被试,作为一个托儿,我认为还是挺考验演技地,因为我要让真被试相信我跟实验者是不认识地,所以我不能笑场,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吧,实验过程挺有趣地,使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地兴趣,也使我期待着以后能够做更多地实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这次试验,我发现有一个计划是很重要地,同时随机应变地能力也很重要.最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做这一类实验,演技也很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一次做心理实验,所以还是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地问题,同时也获得了较宝贵地经验.首先一个问题是实验地规范性.我们忽略了实验中建立信任地环节(即先对后错地回答方式),而直接进行了三次从众实验.幸运地是被试并未对我们进行怀疑.其次,作为实验地三张图片本身也伴随着某些干扰因素(如第二张图,经验也许会告诉被试线段其实是平行地),使得结果地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过我也相信实验总是存在不可避免地干扰地.我们能做地就是尽量降低干扰,做好变量分析控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说一点优点就是我觉得在整个团队配合中,我们还是做地不错地.相互地沟通和实验中地伪装都比较好.数据视频也都做好了记录.希望之后能在不断地实践中做得更出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在做实验地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细节性地问题没有事先讨论好,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些不理想地情况,但是跟大家一起实验很有趣,也吸取了一些经验,很有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整个实验过程就像是一个性格演员地前台,特别需要演技,如果没有伪装好就会导致实验地失败.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一直说错误答案在引导被试,有地人跟着我们说出错误答案而有地人坚持了自己地观点相信自己地判断力.其实从众在每个人地生活中也肯定有过,我们不能说从众就是好地或是不好,它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说我们到了陌生地地方从众能帮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结构不均衡发展.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有弹性,有时该从众就学着别人做,该理智地时候就该自己做选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觉得毕竟几个托不是专业演员,能演成这样也是不错地!小白鼠确实还真难找,某些男生看到女地就逃了,简直惊呆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实验参与人员:一、实验计划从众实验将在我们学校展开,考虑到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跟我们所影响的人数有关,我们决定在中午的时候做实验,因为中午的时候路上行人较多。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习惯,我们拟定进行以下实验:1、在大活前操场栏杆边往下看(多人),下面什么都没有;2、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多人);3、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多人);4、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多人);5、在教二楼前的报亭看报(3人);6、在北区隧道口看某一宣传板(3人)。

小组成员共14人,计划实验参与人数总共有12人,拟定由10人做多人实验;两人在不同的角度进行隐蔽拍摄,一人做全程拍摄,一人拍摄和照相;剩下两名作为候补人员.最后根据视频录像分析出被我们的行为所影响而从众的人数占路过的总人数的百分比.二、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先跟组员说好实验时只互相说话,不向路人作任何引导性指示,当有人过来问时,只许假装自己也是被吸引过来的,不知情。

实验开始时,先5人去指定位置“站岗”,剩下5人陆续当“托儿”参与其中。

在12月11—12日我们前后做了实验:1、“在大活前操场栏杆边往下看”实验在中午12点的时候开始实验,实验总共11人参与,两名拍摄者站在大活上拍摄,刚开始只来了7人做实验,后面迟到的两人补上。

实验中实验者在栏杆边一起探出身子往下看,彼此小声,时不时用手向下指。

实验12、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中午12:15开始实验,共有10人围在一起开一份宣传报.由于引起的关注比较大,基本经过的人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采取记录转头看的时间超过3秒或回头次数超过两次的人为从众的人。

为了让人感觉更真实,我让在外围的组员踮起脚看。

实验23、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中午12:30开始实验,实验人数共10人,围在一起看一个被打开的书包(组长的书包),彼此小声说话,路人可以透过脚缝清楚看到书包.首先有4人围着,剩下6人陆续当“托儿”走过去.实验34、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在次日中午12:15开始实验,总共有10人参与实验,先有3人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然后“托儿”陆续进场。

从众心理的经典实验

从众心理的经典实验

从众心理的经典实验之一是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进行的“线条判断实验”。

这个实验展示了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如何倾向于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使这意见明显与他们自己的感知相悖。

实验设计如下:
阿希邀请了一些参与者进入实验室,让他们参与一项看似简单的视觉判断任务。

实验小组通常由7至9人组成,但除了一名真正的被试外,其余人员均为实验者的助手(所谓的“托儿”)。

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直线(标准线),另一张卡片上有单独一条线段(比较线)。

被试需要公开宣布比较线与标准线中的哪一条长度相同。

在大部分试验回合中,“托儿”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

尽管答案明显不正确,但许多真实的被试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随大流,跟随大多数人的错误答案,即使他们的个人判断明明是正确的。

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在至少一次试验中从了众,而大约15%的被试在实验中的从众行为次数占到了总判断次数的75%以上。

这项实验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人判断和行为的重大影响,凸显了从众心理这一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结果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或避免群体排斥,而倾向于模仿或顺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旨在观察参与者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其决策行为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 分析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程度。

3. 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2. 实验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决策任务,要求参与者对一组数字进行排序。

3. 实验步骤:a. 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其理解并自愿参与。

b.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进入一个房间。

c. 在第一个房间中,安排1名实验者和14名同谋,实验者负责引导决策过程。

d. 在第二个房间中,安排1名实验者和14名真正的参与者,实验者负责引导决策过程。

e. 实验者向每个房间内的参与者展示一组数字,要求他们进行排序。

f. 实验者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引导参与者做出错误的排序决策。

g. 记录每个房间内参与者的决策结果。

四、实验结果1. 在第一个房间中,有13名参与者选择了错误的排序决策,占86.7%。

2. 在第二个房间中,有12名参与者选择了错误的排序决策,占80%。

3. 两组实验对象在错误决策的选择上没有显著差异。

五、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个体倾向于顺从多数人的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2. 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大。

在本实验中,参与者受到实验者引导和同谋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3. 从众心理的产生与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密切相关。

在本实验中,部分参与者能够保持独立思考,未受群体压力影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六、结论1.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对个体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群体压力是导致从众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范本模板】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范本模板】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Sherif的规范形成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

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

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

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

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有以下几个:1.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

实验者需要在一个由一堆长度相等的竖线组成的图片中选择与对比线一样长度的线条。

每个测试者都被放在一个由其他人组成的团体中,而这些人事先被告知了正确的答案,并且都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

实验结果表明,即便被试明显看到其他人给出错误的答案,但仍然选择与他们保持一致,违背了自己的判断。

2. 密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

实验者被告知他们要参与的是一项记忆测试,其中,他们被要求对一个学习任务的错误回答者进行电击。

虽然实际上参与者并没有真正遭受电击,但他们可以听到被电击者的尖叫声。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测试者可能感到不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按照命令施加电击,即使这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3.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

实验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他们被放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和态度。

结果显示,在过于强调从众和服从感的环境中,“狱警”表现出了侵犯和不人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被动和顺从的行为。

这些实验旨在揭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压力、权威性命令等,会产生从众和服从的行为。

这些实验引起了人们对个体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的关注,并对了解群体心理学和道德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众心理的实验例子

从众心理的实验例子

从众心理的实验例子
1. 阿希从众实验呀!想象一下,一群人坐在一起判断线段的长短,明明那根线明显不一样长,可就因为其他人都选了错的,好多人也跟着选了错误答案呢!这不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嘛!
2. 还有那个街头表演实验呢!一个人在街头突然抬头望天,然后陆陆续续好多人也跟着一起抬头望,还不知道在望啥呢!大家不就都跟着做了!
3. 你知道在商场里促销的场景吗?好多人都围着某个摊位抢购东西,其他人看到了,哪怕自己不一定需要,也会赶忙凑过去,生怕错过了什么,这就是从众呀!
4. 学校里选班长的时候也会这样呀!一开始可能没多少人支持某个同学,但有几个人带头喊了那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大家就都跟着投了,哇,从众的力量真强大!
5. 去看演唱会的时候也是呢!大家都站起来欢呼,那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站起来呀,即使你之前没想过要这样做,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呀!
6. 就像股票市场,大家都说某只股票好,很多人就盲目跟进买入,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这难道不是从众的体现吗?
7. 再想想那种网红店打卡,排着长长的队,难道真的是每个人都觉得那家店特别好吃吗?还不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去,自己也想去凑个热闹,这从众心理可太有意思啦!
总之,从众心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就跟着别人走啦!。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作者: 工商管理 郑明贵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 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的规范形成第一步: 要求一个试验者 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 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 和 (但是 和 是 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 米,按昨天 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 米的答案,而在 的安排下 和 的答案要求向 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 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 。

的接近答案,而是 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

在这次 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 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的群体压力这次提到的 实验,有区别与 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第一步:请来 个试验者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便是给他们一个木棒 ,在另外的三个木棒 中,找到最接近 长度的一根,如图:个试验者都是著名大学中优等生,在数次的轮流做题中几乎都未曾失败过。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众现象实验报告

从众现象实验报告

从众现象实验报告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们倾向于在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倾向往往会导致人们遵从群体中的共同行为和观念,即众从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众从现象,本实验旨在探索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倾向,并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遵循群体行为。

实验设计如下:实验对象:30 名大学生(15 名男性,15 名女性)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被告知参与一个关于判断长度的实验。

他们被分为两个条件组。

条件1:在第一组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是实验的独立评判者,并需要独立给出正确答案。

条件2:在第二组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是实验的小组成员,并需要在小组讨论过后,以小组共同认可的答案作出判断。

实验过程:每组实验对象都需要观看一系列长度不同的线段,并判断它们与标准线段的长度关系。

实验对象在给出答案之前可以在纸上记录自己的判断。

然后,在条件1下,他们需要在没有讨论的情况下给出自己的答案;在条件2下,他们需要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后给出答案。

实验结果:在条件1下,独立评判组的实验对象给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

在30 名被试中,有23 名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

在条件2下,群体讨论组的实验对象的答案则有明显的变化。

在30 名被试中,只有12 名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

在群体讨论期间,实验对象产生了一些争论和讨论,有些人改变了自己的原始答案,有些人则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总体上来说,很多人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答案,尽管那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众从现象证实了人们对群体中的从众行为的倾向。

相比于独立评判组,群体讨论组中的实验对象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放弃自己的判断并迎合群体中的共识。

其次,众从现象还暗示了人们在面对争论和压力时遵从群体的内部权威。

在群体讨论过程中,一些实验对象改变了自己的答案,尽管他们明显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这种从众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群体排斥或被认为是异类,而出于群体认同的需要而妥协。

从众效应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效应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下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从众效应无处不在,如消费行为、社会舆论等。

为了探讨从众效应的心理机制,本实验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观察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表现。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效应的心理机制;2. 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分析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变化。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3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2、3、4、5、6、7、8、9、10共10个数字,数字随机排列;3. 实验步骤:(1)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人;(2)向每组实验对象展示30张卡片,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如1分钟)找出所有奇数卡片;(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暗中观察每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并记录下每个个体是否跟随其他成员找出奇数卡片;(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从众行为,即跟随其他成员找出奇数卡片;2. 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80%的实验对象表示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了群体压力,认为其他成员的行为对自己产生了影响;3. 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主要包括紧张、焦虑、不安等。

五、实验分析1. 从众效应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群体规范压力:个体为了获得群体认可,避免受到群体排斥,往往会倾向于遵从群体规范;(2)信息压力:在信息不详、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个体往往以其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依据。

2. 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从众实验报告

从众实验报告

从众实验报告从众实验报告一、引言从众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方法,通过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揭示人们在群体中的从众心理。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群体环境,观察参与者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和态度变化。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经典的从众实验设计,共有30名参与者,其中15名为实验组,15名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上具有相似性。

实验组的参与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群体讨论,而对照组的参与者没有进行任何群体活动。

三、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项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并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购物偏好的问卷。

实验组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进入一个群体讨论环节,而对照组的参与者则被告知他们将进行一项独立思考的任务。

在群体讨论环节中,实验组的参与者被安排与其他4名参与者一起讨论一个虚构的购物场景。

在讨论过程中,实验者故意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得大多数参与者都表达出一致的观点。

实验者还设定了一个“领袖”角色,该角色在讨论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影响其他参与者。

对照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独立思考一个与购物相关的问题,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

他们没有任何与他人讨论的机会。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我们观察到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群体讨论后,更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观点。

他们在填写问卷时,对于与群体观点一致的选项选择更多,而对于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选项选择较少。

与之相反,对照组的参与者在填写问卷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没有明显受到群体观点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群体讨论中,对于领袖角色的观点表达更为积极。

他们更容易受到领袖的影响,并倾向于接受领袖的观点。

五、讨论与启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群体环境中,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观点的影响,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例如购物决策、政治态度等方面。

从众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机制。

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
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俩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

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

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
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第一步:请来7个试验者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便是给他们一个木棒A,在另外的三个木棒B,C,D中,找到最接近A长度的一根,如图:
7个试验者都是着名大学中优等生,在数次的轮流做题中几乎都未曾失败过。

第二步:第二次的实验中,木棒的长度仍然是做了改动,但是依旧容易做出判断,做了数次实验后,其中一名试验者被asch要求做出一次错误答案,而这样做的后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大家立刻纠正了他的错误,因为这是件很容易判断的事情,任何有智力的人应该都做的到。

另一种情况是大家一起跟着错。

结果是后者,后面的5个试验者出现了连续的错误,是智力出现了问题了吗?不是的,asch把原因归咎为群众压力。

大家可以很明了的知道asch的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它不像sherif的规范形成实验那样具有比较强的模糊性,不存在团队的合作,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但是从众还是出现了,在这样非正式的组织下,虽然也存在压力,但便是这么小的压力也造成了从众的行为,那么如果是在压迫的情况下会有怎么的行为继续出现了,后面我会给大家介绍的是milgrarm 的服从实验,也被誉为最受争议的和最着名的从众心理实验。

Milgrarm的实验像是一个自编自导的话剧,拥有三个角色,一个学习者,一个老师,一个研究者,如图:
学习者独立在一个房间,而老师和研究者同在另一个房间,老师对学习者进行单词教授,当学习者不能拼出单词时,就进行电击惩罚,(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学习者没有进行真正的电击,只是装出痛苦的样子而已)第一次进行75伏,第二次便增加到90伏,第三次是105伏,依次15伏增加,直到450伏,大家注意的是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伏,超过220伏就可能有生命危险,milgrarm对110个试验者进行了实验(包括精神病学家,大学生,资产阶级等等)在之前的问询中,他们都表示在135伏后就不会服从研究者的命令。

(研
究者只能下命令,对老师不能进行任何惩罚或是奖励)更是没有人同意自己会进行到300伏以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实验的危险性。

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有65%的人进行到了450伏,你对这样的结果是否感到惊讶呢,110人当中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还是超过半数人进行到了450伏这一致命的电击,他们是冷血的吗学习者的呐喊他们难道不在乎吗研究者除了言语上的命令不能对他们进行任何惩罚或是奖励,为什么还要进行下去了试验者在事后大多表现出了一种痛苦,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们的道德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实验受到争议的原因,它已经受到了伦理的冲击了。

Milgrarm的实验已经远远不能用前面的规范形成和群众压力来解释了,这样的服从milgrarm归咎为情感距离,权威接近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伏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益。

但是实验中的反思价值远远高出了实验的结果,他让我联想到了“是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态度”的探讨,还有说服中的登门槛现象,以及不协调理论…众多理论都值得在其中探讨,思考下纳粹是怎么让原本善良士兵痛下杀手,杀死无辜的犹太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