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篇一:长安晚秋 - 学案3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知识链接1、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晚唐诗人。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2、写作背景: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
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课前预习一、熟读诗歌,对照注释翻译诗歌。
二、预习思考1、学生整体感知,读了这几遍,你感知到了哪些信息?2、首联:问题一:首联写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读到这样深秋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第一句诗是用哪两个字概括的?问题二:“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3、颔联问题一:找出颔联的意象,分析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问题二:从视角来看,是一个怎样的视角?问题三:这一句是诗人赵嘏的名句。
据卷五十六记载,杜牧极为称赞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所以把诗人称为“赵倚楼”。
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4、颈联问题一:找出颔联的意象,分析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问题二:从视角来看,有什么变化?问题三: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或者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想要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情感?)5、总结前三联思考:首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同学们看看前三联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6、尾联问题一:尾联是抒情句,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情?自学质疑区域五、比较阅读,扩展延伸: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
《长安晚秋》赏读释疑
《长安晚秋》赏读释疑胡玮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摘要:赏读赵嘏的代表诗作《长安晚秋》,学生时有疑问:此诗有六个题目?“倚楼人”是谁?颈联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究竟想归乡还是留京?对这些内容的辨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入阅读与探究文本。
关键词:《长安晚秋》赏读释疑赏读赵嘏的代表诗作《长安晚秋》,学生时有疑问。
本文意在就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几处,谈谈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也希望这种赏读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探究文本#一、此诗有六个题目?第一个版本是《全唐诗》,题目就是《长安晚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就是这个版本。
但《全唐诗》附注:“一作秋望,一作秋夕。
”《唐音统签》中是《长安秋夕》,《唐诗纪事》则是《长安秋望》第六种是《唐摭言》记载:“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4”题目的共性与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有如分析《先,是否写长安?首联写“汉家宫阙动高秋”,以汉写唐是唐诗惯用的手法,唐代著塞诗《燕歌行》里也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因此,此诗写的应是唐朝京城长安的宫殿。
其次,是早秋还是晚秋?六个题目中都含有“秋”,首联“汉家宫阙动高秋”,也肯定了“秋”季。
但究竟是“早秋”还是“晚秋”?根据颈联“红衣落尽”推断应为“晚秋”。
是早是傍晚?首联说“云物凄凉拂曙流”,拂晓,意为即将天亮;而“夕”是傍晚,为太阳要落山时,所以“秋夕”不准确”最后,有没有“望”?整首诗中没有“望”字出诗中内容却始终与“望”相关,景物都是“望”中所见。
综上,《长安晚秋》和《长安秋望》,似乎都符合诗意”二、“倚楼人”是谁?“赵倚楼”的雅号就出自“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因此,本句无疑是全诗最大的亮点,而“倚楼”句也成为学生对本诗的兴趣点。
但是,疑教材教法75问来了,这个倚楼之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见之人?第 是,“人”就是作 #这句诗是说,悠扬笛声 倚于楼中,在联想中“玉笛横吹,乡情万种”的境界。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篇一:长安晚秋 - 学案3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知识链接1、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晚唐诗人。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2、写作背景: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
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课前预习一、熟读诗歌,对照注释翻译诗歌。
二、预习思考1、学生整体感知,读了这几遍,你感知到了哪些信息?2、首联:问题一:首联写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读到这样深秋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第一句诗是用哪两个字概括的?问题二:“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3、颔联问题一:找出颔联的意象,分析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问题二:从视角来看,是一个怎样的视角?问题三:这一句是诗人赵嘏的名句。
据卷五十六记载,杜牧极为称赞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所以把诗人称为“赵倚楼”。
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4、颈联问题一:找出颔联的意象,分析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问题二:从视角来看,有什么变化?问题三: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或者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想要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情感?)5、总结前三联思考:首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同学们看看前三联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6、尾联问题一:尾联是抒情句,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情?自学质疑区域五、比较阅读,扩展延伸: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长安晚秋(赵嘏)【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
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教案资料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残 星几 点雁横 塞 , 长 笛一 声人 倚 楼 。 紫艳 半 开 篱菊静 , 红衣 落尽 渚莲 愁 。
鲈 鱼正 美不 归去 , 空戴 南冠 学楚 囚。
佳话 。如宋代宋祁《 木兰花》 有“ 绿杨烟外 晓寒
轻,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之佳 句 , 着一 “ 闹” 字 境 界 全出, 于是 时人称 其 “ 红 杏 尚 书” 。宋 代 诗 人 张 先, 其诗有“ 云破 月来 花弄 影 ” , “ 帘幕 卷 花影 ” , “ 柔柳 摇 摇 , 坠轻絮无影 ” 三句名句 , 时 人 送 别
后 没 回家 , 寄居 在 此 准备 明春 再 考 。赵 嘏 便 属 于第 三类 。他 曾屡 次 落榜 , 而 此诗 也 是 他 落 榜 后 寄居 在长 安 时所 作 。唐 宣 宗 读 赵 嘏 诗作 , 题 诗云 : “ 徒 知六 国随斤 斧 , 莫有 群 儒 定是 非 。 ” 认 为他 借 古 讽 今 , 不 愿 委 以 重 任 。大 中 七 年 , 赵 嘏任 渭南 尉 , 故有赵渭 南之称 , 不 久 病 逝 于 任 所 。他擅 长 七 言 律 诗 , 清 圆熟练 , 颇 多 佳 旬。
备 课 参 考
赵 嘏《 长 安 晚秋 》 赏析
罗
长安 晚秋
唐 ・ 赵 嘏
莉
韩 守 宏
胡震 亨 谓其 “ 才笔 欲 横 , 古 五 字 即窘 , 而七 字 能 拓” 。因与 杜牧 友善 , 杜 牧极 为 赞 赏他 的“ 长 笛
一
云 物凄 凉拂 曙流 , 汉 家宫 阙动 高秋 。
声 人 倚楼 ”, 因此人 又称 “ 赵 倚楼 ” 。 许 多诗 人 以诗 中佳 句 赢 得 声 名 , 留下 千 古
以动衬静 , 既是环 境 的宁静 , 也是人 物神情专
长安晚秋
主旨: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 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 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 退隐之思
用春秋钟仪事,“戴南 冠学楚囚”而曰“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 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 年不详。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 王司马冏执政,召授为大司马东曹掾。当时王室争权,张翰托言 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莼羹”、鲈鱼,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冏败, 张翰因得免于难。其诗文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上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行路难其三》 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 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 命驾而归。”——《晋书· 张翰传》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总揽长安全景,并 点题。
“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 实称心境的凄凉。这是 这两个字,给全诗定下 了忧郁的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仰望星空,黎明时分仅留几点残星,避寒的大 雁成群结队的横度关塞向南飞去,而较近的楼 上有人倚着栏杆吹奏长笛,笛声是那样悠扬婉 转,是在喟叹人生如星辰易逝呢,还是因见归 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本联写仰观,“残星几 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 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 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长安晚秋
赵嘏
写作背景
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赏析《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长安晚秋》原文唐代: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及注释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原文、赏析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出自唐代赵嘏的《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创作背景: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下面店铺带来的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注解及译文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
相关赏析写赏析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 ...
作者介绍赵嘏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627.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9分)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
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
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最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2)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赏析颔联的妙处(3分)
(3)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解析】。
《长安晚秋》赵嘏
④领略“倚楼”意境 引导学生将颔联两句联系起来品读,将 “倚楼”之人、长笛之声放置于“残星几点 雁横塞”的高远背景下,让学生领会画面的 阔大苍凉,进一步体会诗人创作的高妙和苦 心。这样,“倚”字的妙处在于:有境界。
颈联:写俯察。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 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 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 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 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首联:总览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 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 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动”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宫殿 高耸入云,显示出了迷蒙而壮阔的景象。
颔联:写仰观。
思考:赵嘏因此句被人称为“赵倚楼”,试 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1)鉴赏表达技巧。
将本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作比 较,看看两诗在艺术境界、情感及表现 手法上有何异同。
赵 嘏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鉴赏学习 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 2、体会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作者介绍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 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 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 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 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赵嘏曾多次落榜,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 所作。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和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14.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C. 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D. 全诗通过写望中见闻,抒发心意,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 请任选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
16. 作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14.C15. 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16. 孤寂怅惘、故园之思、归隐之意。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错误。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赵嘏创作的⼀⾸七⾔律诗。
这⾸诗通过诗⼈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思乡的深远情怀。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长安秋望》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家参阅。
《长安秋望》阅读原⽂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秋。
残星⼏点雁横塞,长笛⼀声⼈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落尽渚莲愁。
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不忘家乡故国。
《长安秋望》阅读题⽬(⼀)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个并作鉴赏。
(5分) 9.请问本诗营造了⼀种什么意境?(6分)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8.(5分)⽰例⼀:“静”(1分)它⽣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欲归隐的愁苦,(2分)⽰例⼆:“愁”(1分)⽤了拟⼈的修辞⼿法,(1分)它⽣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了⽐拟⼿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
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给5分。
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流,汉家的宫殿⾼⾼耸⽴在秋空⾥,(1分)天上残星⼏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倚靠⾼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派忧愁的景⾊,(1分)营造了⼀种凄清孤愁的意境。
(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
(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由组合成短语进⾏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原文、赏析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出自唐代赵嘏的《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原文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创作背景: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译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5)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5)(1)(3分)这首诗的首联写的什么?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答案】(3分)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深秋拂晓,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
此诗的首联讲的是:作者在深秋的拂晓,看见天上的云在漫天游动,整个长安城的楼台殿阁高高耸立直入天空。
写的显然是长安全景,用的词语如凄清等,透露出一种迷蒙空旷的意味,从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3分)据说,诗人杜牧对这首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并因此联而戏称赵嘏为赵倚楼。
试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3分)此联情景交融。
全是写景,又字字含情,渲染出一种秋夜将晓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思归的愁绪。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情与景的角度一语,分析诗的颔联。
此联写的是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人小传】
赵嘏(gǔ),字承祐,生卒年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只做过渭南尉这样的小官,但文名很大。
连唐宣宗都久闻赵嘏之名,有一次问宰相:“诗人赵嘏可有担任什么体面的官职?可以取他的诗来让我看看。
”唐宣宗阅读赵嘏的诗卷,第一首就是《题秦皇》,诗中有“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这是讽刺秦始皇只晓得以武力服人,不肯用儒生治国。
唐宣宗觉得赵嘏这是在借古讽今,
讥讽自己不重视文士,心中不快,提拔赵嘏的事便就此作罢。
赵嘏曾经写过“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这成为自己一生仕途偃蹇的诗谶。
赵嘏原先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属浙西节度使管辖。
赵嘏家中有一名美貌的侍妾,和赵嘏感情很好。
赵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留下这名侍妾来照顾母亲。
恰逢中元节,赵嘏的家人一起去鹤林寺游玩,浙西节度使看中了这名侍妾,将她抢回府里。
第二年,赵嘏在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愤不已,作诗道:“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西节度使听说这首诗后,心中惨然,就派人把那名侍妾送到长安,交还赵嘏。
当时,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时与侍妾相遇,侍妾抱住赵嘏痛哭失声,经两夜而死,赵嘏就将她葬在了横水北岸。
此后,赵嘏一直思念着这名侍妾,直到临终之时还仿佛看到她就在眼前。
赵嘏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有《渭南集》传世。
【注讲】
①云物:云气的颜色。
古人用云气的颜色占卜吉凶。
曙流:曙光。
汉家宫阙:即唐家宫阙,唐人习惯以汉喻唐。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②雁横塞:大雁在深秋时节飞过北方的边塞。
横:越过。
③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篱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颇显静谧的色彩;水渚之上红莲凋谢,撩动人的愁绪。
④鲈鱼正美不归去: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思念家乡吴中莼菰、鲈鱼的美味,感慨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奔波数千里外以求名位爵禄,于是辞官回乡而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景公视察军府,看到楚国俘虏钟仪,便问看守说:“那个戴着南方帽子的囚犯是谁?”看守回答说:“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
”“南冠”和“楚囚”后来都被作为囚犯的代称。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在长安的求官生涯不过像囚犯一般,还不如回乡隐居的好。
【名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这一联画面感很强,意境寥廓萧瑟,在当时很受人称赏,杜牧甚至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