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贾继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第3课《蜡烛》第一课时

序号:80103 编写:贾继红审核:审批:使用教师:

班级:组名:使用学生: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及人物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识链接】

一、题目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二、走近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1942年加入共产党。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均获斯大林文学奖)。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偷袭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匍匐

2. 找出通讯的六要素。

3.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4.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三次写“跪”:

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4、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精讲精练】

阅读“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至“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

2.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

3.第⑦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画曲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在第(12)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

【反思感悟】

【课后作业】

一、选择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偷袭(xí)手臂(bâi)珍藏(cáng)B.附近(fǔ)埋葬(zàng)掩护(yǎn)C.间歇(jiàn)地窖(jiào)匍匐(pú)D.瓦砾(lì)腋窝(yâ)僵硬(yâng)二、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的意思

1.精疲力竭:

2.名副其实:

3.永垂不朽:

三、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四.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 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复述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3.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

【自主学习】

1.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

给她的。(破折号表示解释)

B.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冒号表示解释)C.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括号表示补充说明)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这是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合作探究】

1、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

2、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4.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精读精练】

课文“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至“那样永垂不朽。”

1.“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相呼应。

2.“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4.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反思感悟】

【课后作业】

阅读拓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

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词性。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2)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

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

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