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
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中文名:藩镇割据关键人物:李隆基、安禄山、李适、朱滔、李纳、李惟岳、王武俊、李晟、李纯朝代:唐朝社会基础:投身军戎职业兵的农民和无业游民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实力下降,无力控制那些桀骜不驯的地方节度使,而地方节度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实力推翻唐朝,因此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具体问题来说,藩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以河朔三镇为代表,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只是唐王朝名义上的土地,朝廷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如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河朔三镇就有两镇直接参与(成德镇和魏博镇)。
2.以关内各镇和南方各镇(除淮南外)为代表,唐朝在大多数时间里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相对强且稳定,赋税都能及时上交朝廷,朝廷也能掌握这些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权。
(参见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牛李党争中被贬谪的官员,都是往崖州、柳州这种南方地区贬,其中也有任免权的一部分原因,朝廷想贬个人去卢龙?被贬官员可能根本进不了卢龙境内。
而且一旦贬过去了,朝廷还能否召回来就难说了。
)3.以淄青镇和河南各镇为代表,有时候会受到朝廷的节制,有时候又和河朔三镇一起抗拒朝廷,变化比较大。
上述三种形式中,形成割据势力最强的是第一种。
河朔三镇都是安史势力大将被唐朝招降之后分封的,这些人本来也就和唐朝离心离德,只不过是为了求得一片富贵才接受唐朝的招降。
朝廷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们就安安分分和“乖宝宝”一样(如“元和中兴”时期,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卢龙节度使刘总就主动上表表示归顺朝廷),朝廷实力不强时,他们就会犯上作乱甚至逼迫朝廷(如“四镇之乱”,就是因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上朝廷上书申请继承成德节度使的官职,被唐德宗拒绝,于是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叛乱,虽然之后李惟岳败死,倒是藩镇的骄横可见一斑。
隋唐盛世
济交流频繁
2、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3、政府对商业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政治 (中唐以后官商分利)
永济渠
广通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观察商业大都市的 布局,你认为隋朝 开通大运河对唐商 业的繁荣有何影响?
隋唐—商业发展进入高峰
2、表现
(1)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广州 (2)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 (3)对外贸易:海陆丝路兴盛(港口城市、丝路城镇) (4)商人地位提高
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 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 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方面屡 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制衡 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 议、执行;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 实质:加强皇权
科举制度的完善
பைடு நூலகம்
(2) 原因:国家重新统一,需要创建新的
政治制度,巩固统治。
科举制
1.含义:
隋唐至清末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创立与健全:
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宋元,衰落于明清
3.作用:
科举制度的作用:
1、打破了士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中央掌握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有利于中央集权。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3分)
盛唐气象
二、政治: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藩镇割据的原因
藩镇割据的原因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藩镇.亦称方镇,原是封建朝廷在沿边襟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在唐朝指的是各地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藩镇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①节度使数量的急剧增加。
因为唐中央对安史旧部处置不当,姑息养奸。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囿于形势,承认安史旧部在河北的势力,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职位: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
他们分统安史旧地,名虽唐朝藩臣,实则处于独立状态。
藩镇割据首先起于这些安史旧部。
节度使数量的急剧增加。
②镇压安史之乱的唐军主力为朔方等西北边镇兵,也有中原新募集的军队。
随着乱事渐平,唐廷与平叛将领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互相猜忌。
皇帝遂重用宦官以牵制武将,但皇帝与宦官也有矛盾。
边疆方面,吐蕃趁唐西北边兵精锐内调之机步步推进,夺取河西走廊和西域。
回纥虽助唐平乱,但也经常恃势欺凌,双方磨擦不断。
由于上述背景,平叛战争很难取得彻底的胜果。
唐廷亟待早日结束战事以处理新矛盾,于是尽力招诱安史部将反正,许以节度使职位,共分安史旧地。
为维持内外力量均衡,平叛时内地新设节度使及新募军队也不能裁撤,有时还需要多置藩镇以相牵制,于是逐渐形成藩镇林立的格局,其数目累增至40有余。
③是节度使建制的扩大及其势力的膨胀。
节度使初建时一般都设在边远冲要地区,安史乱起,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需要,军镇制度便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带,后又发展到全国各地,这是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基础。
④牙兵牙降。
节度使本来就拥有强大的权力。
安史乱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一些强藩重镇更是擅权自重:军事上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特别是其中最精锐的牙军。
这支军队是藩镇与中央抗衡的重要工具,牙兵牙将,有时可操纵局势,变易主帅,助纣为虐,遂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经济上,节度使往往兼任度支使和营田使之职。
专擅财权.这是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基础,政治上自置将吏,擅定留后、形成了父死子继或亲信相袭的局面。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考研题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化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唐朝在初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削弱。
唐朝末年,由于宦官政治和藩镇起义,中央政府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力更加减弱。
其次,唐朝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藩镇割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战乱不断、交通破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与边疆有关的商业贸易几乎全部被藩镇所掌控,使得藩镇的势力与财富得以迅速积累。
最后,晚唐时期宦官与士人之间的斗争也是导致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之一。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皇帝在朝廷上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而宦官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权力阶层,且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往往与士人阶层形成对立面。
这种政治风波直接导致地方军阀掌握了军事和经济控制权。
唐藩镇割据的特点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四分五裂,气息奄奄。
2.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开始动摇。
总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特点和表现也十分明显。
这一历史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戴小弟(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
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
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
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
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
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
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
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力量。
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
关于唐朝的论述题
关于唐朝的论述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述主题:1.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唐朝在建立之初,对隋朝的制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中央官制、科举制度和刑律都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完善的。
2.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贞观之治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领导、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等。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女性地位等。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开元天宝盛世的表现:开元天宝盛世是唐朝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尤其突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5.府兵制的演变:府兵制是唐朝的一种军事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其前因是唐朝中央政府的腐败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后果则是唐朝的衰落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7.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唐朝在达到开元天宝盛世后,逐渐走向衰落。
其原因主要包括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外患严重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8.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朝的一种土地制度,而租庸调制则是与之配套的税收制度。
这些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两税法的实施背景与基本内容:两税法是唐朝后期实行的一种新的税收制度,其背景是均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化的加剧。
两税法的基本内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赋税,这一制度为后世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10.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纷争,涉及到大批官员和文人。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在唐朝晚期,便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对于唐朝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对唐代出现藩镇割据进行分析。
1. 中央权力的衰弱导致地方割据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外安定,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然而,唐朝盛世的前半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才得以安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地方领主和军阀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以便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掌握更多的权力。
而经过中央政府长期发展统治的后半期,中央政府的力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同时地方的藩镇统治也更加稳定,使得唐朝的统一得到了较长时间的保持。
然而,由于唐朝统治的地域广阔,各地人民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当地领主和军阀在统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冲突,因此,对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只能多次进行妥协和调和,最后导致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中央政府失去掌控的空间。
2. 唐朝农民战争的影响唐代的农民战争是对唐朝统治最大的挑战之一,在这个战争中,大量的农民得到了解放,但也导致了地方军阀的崛起,地方势力以武力掌权,劫持了皇帝,造成很多政治混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农民武装逐渐演化成为了一些大型领地政权,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藩镇割据。
3. 人口的迁移和减少唐朝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乱、瘟疫等,许多地方的人口大量迁徙,导致原有的人口数量锐减,但是土地和资源的分配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这使得一些地方势力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也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1. 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唐代藩镇割据的发生,加强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对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统一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不少地方势力越来越依赖自己的武力和资源来掌控一地,最终导致国家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这些势力的控制,使得唐朝的统一和稳定逐渐被丧失。
藩镇割据和节度使
藩镇割据是唐王朝的一大特点,这些藩镇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1.在封建社会,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藩镇一般都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条件及人口条件相对适合藩镇的独立条件,有充足的粮食和兵源,让他们即使没有中央的支持,也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2.唐王朝前期疏于对藩镇的限制,给了其无限的权利,在“安史之乱”中又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辖区内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减免农民的赋税。
一般情况下,藩镇管辖下农民的赋税反倒比唐王朝少一些,这也是各藩镇为了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第十总之,每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2.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
这些军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一手组建的,他们对这支军队有绝对的领导权。
这些将领都很有军事经验,士兵的军饷都很丰厚,并且很多都是父子兵或兄弟兵,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据斗力。
4.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沉痛打击,军事力量已相当薄弱,军队都被各藩镇所掌握,朝廷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可以作战,再加上统治腐败,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藩镇。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本就破碎的疆土。
唐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但也只打击了一些极其器张的藩镇,其他藩镇虽然有所收敛,但也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节度使制度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为在授予职位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由此得名。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制度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
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叉改为都督。
贞观年间,天下太平,内地都督府减少至消失,只有军事活动频警的地区设立此职,以统驭州、县、镇戍。
镇戍是容易发生战争的地点,是唐朝重要的防御据点,但比较分散,兵力薄弱,只起到哨所的作用。
因此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后才能出征或备御。
唐代藩镇割据及背景
藩镇割据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 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1]
●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 如幽州镇、魏博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爆发,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1] 导致唐朝灭亡。
●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
● 另外,学者李碧妍指出:藩镇涌现的局面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藩镇的存在并不是必然会削弱 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并将其逐渐推向灭亡深渊的根源。因为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可以看到帝国是如何通过不断地 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的;并且,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利用藩镇体制来为自身带 来切实利益的更为现实与灵活的政治理念的。
● 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 沟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 的平衡关系上,边疆藩镇、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 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一百多年。
● 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唐 玄宗大量扩充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 使和一个经略使。
● 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9个节度使与两个经略、两个守捉: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 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 府经略使、长乐经略、东莱守捉、东牟守捉。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 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新课标版)解析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背记要点】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作者:徐海涛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12期【摘要】唐代中期藩镇割据的出现,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均田制遭到破坏,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割据称雄,对抗中央,且独占本镇财赋。
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兴起。
天子的独尊地位下降,安史之乱是军阀割据出现的开始。
【关键词】藩镇安史之乱府兵制募兵制镇帅牙兵节度使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
每当统一势力衰弱的时候,割据势力便要乘机发动战争,占领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唐朝开元时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复杂的形势。
唐朝当时的边镇镇帅中,既有蕃将,也有汉将。
这里的“蕃将”与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将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归附的少数民族贵族。
而安史之乱前后的蕃将则是少数民族中的寒微部民或贱民,如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田承嗣、李宝臣等。
“汉将”也是出生寒微的军人如郭子仪、李晟等。
镇帅如此,其部将也是基本如此。
至于藩镇幕僚,则多属庶族士人,如安禄山的谋士严庄、高尚等。
同时,各地藩镇与富商大贾结下密切的关系。
藩镇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表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的利益是藩镇出现的主要的经济原因。
可见,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唐玄宗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政治黑暗,促使军事武装力量日益废弛,边防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充实西北边防,唐政府在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0年)设置节度使,以掌握地方军政。
开元以后,唐朝在沿边设有九个节度使。
由于募兵制的实行,府兵不再番戍,边将得以专兵,从此节度使的势力日益扩大,“每以数州为镇,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
节度使又多兼安察使、安抚使、度支使者,他们在地方不仅掌握军权,同时还掌握政治、经济大权,“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藩镇割据的历史故事
藩镇割据的历史故事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
后来又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
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
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唐朝的藩镇割据与政治动荡
唐朝的藩镇割据与政治动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以其开放、繁荣、文化盛世而闻名于世。
但是,在唐朝的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和政治动荡的情况,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政权的失效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瓦解。
一、藩镇割据:政治分裂的表现藩镇割据是指唐朝晚期,外官擅权,地方军阀和节度使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而自行割据,不再听从中央政府的调度和指挥,掌握着自己的地方政权和军队。
这些藩镇割据的军队常常是聚集在地方上的,像是一些大领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地理优势和军事能力,自己组织、招募、留置士兵、占领城池,成为一个割据的政权。
藩镇割据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方面,这些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失去了对整个国家治理的掌控力,社会秩序大乱。
另一方面,藩镇割据也使得一些军阀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兵力和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摇摆了唐朝国家体系的权力均衡。
二、政治动荡:治理体系失灵的表现唐朝的治理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军队三个层次。
但是,由于政权逐渐衰落,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治势力的剧烈崛起和并行不悖的军事割据现象。
这样的局面严重摧残了唐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
在唐朝晚期,由于中央政府腐败,执行的命令效力降低,地方政府权力扩大,特别是一些节度使成为汉地军队的领袖、逐渐增强了掌权的能力,他们的军队也迅速壮大,成为区域性的政治实力。
这样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分裂,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状况。
三、政权失效:治理危机的根本原因唐朝的藩镇割据和政治动荡是唐朝中央政府失去掌控力和治理能力的表现。
中央政府在唐朝末年已不具备强有力的统治能力,甚至失去了军队的控制。
造成这种情况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以及官僚机构的腐败。
官僚机构的腐败是唐朝政权失效的直接原因之一。
由于大量官僚渐渐腐败,内外交困的唐朝政权逐渐降低了自己的权威,人民群众和各个势力也失去了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导致唐朝人民以及地方领导人逐渐增加对于唐朝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和反抗。
唐朝节度使制度形成的原因
唐朝节度使制度形成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唐朝后期,节度使制度的出现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弱化,地方藩镇割据的形成,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本文将从边境防御需要、中央集权弱化、藩镇割据的形成、财政困难加剧、政治斗争需要等方面探讨唐朝节度使制度形成的原因。
一、边境防御需要唐朝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边境威胁,如突厥、回纥、吐蕃等。
为了保卫边疆安全,唐朝需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唐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首都长安,地方军事力量相对较弱。
因此,唐朝需要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将领到边境地区,以加强当地的军事力量。
这些将领被称为“节度使”,他们被赋予了指挥当地军队的权力,并能够调动当地资源进行边境防御。
二、中央集权弱化唐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相对较为完善,皇帝拥有着绝对的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一方面,唐朝皇帝面临着管理庞大帝国的压力,难以掌控所有的政治局势;另一方面,唐朝的官员们也存在着腐败和权力斗争的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央政府加强地方控制的一种手段。
三、藩镇割据的形成节度使制度的出现为地方藩镇割据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随着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他们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
这些节度使在各自的藩镇内拥有着独立的财政、人事和军事权力,甚至能够擅自发动战争。
这种藩镇割据的现象在唐朝后期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四、财政困难加剧唐朝后期,财政困难加剧,这也是导致节度使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政府为了维护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开支,需要大量的财政资源。
然而,由于税收制度的缺陷和官员的腐败,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逐渐恶化。
节度使们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向朝廷进贡大量财宝和物资来换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这也为节度使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五、政治斗争需要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也是导致节度使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考点:隋唐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隋唐政治制度
1.地方制度
(1)隋:并州、郡为一级,地方管理重归州、县二级制。
(2)唐: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又叫观察使)代表中央“察访善恶,举其大纲”,监察地方。
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
唐玄宗后采访使逐渐介入地方事务,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诸道的采访使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合二为一,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2)特点
3.选官制度: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代藩镇割据的军事原因
唐代藩镇割据的军事原因作者:田甜李茹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唐代中期藩镇割据的形成,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军事原因是一个关键因素。
唐代边疆危机促使边疆地区的驻兵增多,禁卫军数量明显下降,军事布局上出现内重外轻的局面;均田制的瓦解使得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兵将之间得以形成稳固的联系,从而导致兵将专权;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确立。
【关键词】唐代;藩镇割据;军事原因;募兵制;影响关于唐代藩镇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
针对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史学界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军事变革等各个方面都有研究,如傅玟先生在《试论唐代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中认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唐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削弱的结果,但政治和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唐代中期开始,藩镇问题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笔者认为藩镇的主力——军队的因素也很重要。
藩镇的形成,与地方上军队数量的多少及其将领权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军队是藩镇割据的基础,所以我主要是从军事方面对藩镇割据的原因进行比较粗浅的探究。
一、唐代藩镇割据状况简述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发生的地方权力尾大不掉,与中央对抗的局面。
这种局面使得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地方藩镇权力日益增强,最终形成完全的割据局面。
藩镇最初设于唐睿宗时期,目的是为了保卫边疆,保证中央的安全,然而随着藩镇的大量设立,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藩镇割据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开元、天宝年间。
为了防御突厥和吐蕃的进攻,唐有大量的军队驻扎在边疆地区。
邵石《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中提到“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而兼任数镇节度使,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将帅权力提升必然会萌生更大的野心,达到割据称雄的目的。
这一阶段促使唐代藩镇割据逐渐萌芽。
第二阶段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到黄巢起义以前,主要是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割据状态,但是都相继被平定,仍然处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并没有形成割据局面。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2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2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清末新政的内容正确答案: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
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改革官制。
1901年7月,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练兵处、设巡警部、学部;先后裁撤了一些冗官冗衙。
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制至此瓦解。
2.改革兵制。
1901年,清廷下谕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部分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泛称“新军”。
“新军”军官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士兵具有一定知识,从而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
3.改革学制。
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从1902年开始,各省科举考“策论”,废八股;将各级书院改设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并制定了一套学堂行政管理规章。
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并于当年12月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4.奖励工商。
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拖沓。
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
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而体现中央集权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
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
历史趣谈唐朝藩镇割据现象过于强大内附的民族过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藩镇割据现象过于强大内附的民族过多导语: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
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藩镇割据与唐政府相对峙着。
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
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藩镇割据与唐政府相对峙着。
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藩镇长期稳定的存在,并不是能用唐王朝的姑息苟安政策可以解释得通的,必须要从藩镇本身来寻找。
那么藩镇割据背景究竟是什么?唐朝的国势,在唐玄宗的天宝时期达到了兴盛的顶点。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开始动摇。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平定了动乱,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成为和唐中央对抗的藩镇,而在唐朝中原内地乃至江南、岭南地区也设置了许多藩镇。
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局面是唐中后期政治形势的突出点。
由于藩镇的割据,大唐帝国元气大伤,昔日的丰采英姿不见了踪影。
但唐王朝并没有奄奄一息,此后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这一现象其实与藩镇割据势力又有密切关系,因为内中存在着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引起了人们格外的重视和深思。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现象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藩镇割据的经济社会背景,而人们的认识却各不相同。
那么藩镇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到底是什么?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史学家韩国磐就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系统思考。
他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大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达,而藩镇节度使往往就是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
他们为保护和长享自己大土地所有的利益,不让他镇和朝廷染指,就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戴小弟(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
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
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
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
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
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
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
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力量。
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
为了加强边防,无奈之下唐王朝只好弃府兵制实募兵制。
高宗永徽时“赐之旌节”。
至睿宗景云二年(710年)设置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
睿宗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名。
开元以后,唐朝在沿边设九个节度使。
由于募兵制实行,边将得以专兵,势力扩大,“每一数州为镇,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
节度使成为“大军区司令”,拥有强大军备。
“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形成了“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即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③强干弱枝之势成。
由上可见,唐中央经济、军事实力的消弱,为藩镇割据势力的滋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历史(社会)环境。
二、唐后期君主失措,是后期藩镇滋生的根本原因。
藩镇能长期和中央分庭抗礼,唐中央不能抑藩镇之祸,综观之,是君主失措,使用非人,奸佞误国,宦官专政所致。
君主无能,统治乏术,以致施政失措,姑息藩镇,默认割据。
唐玄宗军事布置失措,天宝元年(742年)置九个节度使在西北边境上,为河东一镇治太原,接达内地。
岭南经略长乐,东莱,东牟三守促,也属边境,权力不重。
像河雒,江淮,汴蔡,刑楚,兖泗,魏刑等九辅内地,“咸驰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日夕之无虞,外强中朽,敌之势成矣。
……居轻御重,强枝弱干之术行。
”④所以安史乱起,措手不及,张惶逃窜。
安史乱平,对其降将田承嗣,薛嵩,李怀仙,张忠志等人的措置非宜,虽战后唐朝元气大损,兵力不足,如果任命郭子仪这样有威望的将帅,“疾入其军,稽其土地甲兵官司租赋,界以在京高爵荣显之,而征其入朝,不则易置其官于地方,置行军元帅于河朔,以大臣统领而控制之。
”⑤这些降将失去依靠势力的基础,就不至于飞扬跋扈,与中央分庭抗礼,形成割据称雄的境地。
可惜肃宗无能,害怕战事,以为安史乱平就大功告成。
郭子仪也看出在安史乱后广设节度使“所在聚兵,耗蠢百姓”的危害,广德元年(763年)请求罢去河中节度使及耀德军,又请罢去关内副元帅,可是全被代宗否定了。
代宗偏听程元振潜言贬杀耒瑱,连平判有功的仆固怀恩等也以耒瑱之死为借口,拒绝入朝且“乱以自固,终始为唐巨患”。
藩镇势力的发展,割据的形成,完全是唐代君主柔弱宽纵,驾驭无术造成的,又使用了奸佞之人,祸乱朝政。
君主贪图享受,以致奸佞在侧。
玄宗后期,宠爱杨玉环,赏赐无度,耗费巨大,史载玄宗“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忧极限。
”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二人均系奸邪小人,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为闭塞唐玄宗视听,自专大权,召集谏官说:“今明主在,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之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杨国忠除做宰相外,还身兼领四十余职,胡乱处理政事,使唐政治更加昏暗,以致出现安史之乱。
本来肃宗继位之后整肃纲纪,恢复唐室是不难的。
可是肃宗又追求享受,溺爱张良娣,委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执掌禁军兵权,皇后与宦官又勾结又矛盾、残杀,弄得朝无宁日。
到代宗统治时,允许宦官出使求取,取少还不满,从此形成了宦官到藩镇公开索贿求财的恶习,加重了藩镇对中央的距离,割据势力随之增大。
德宗时期甚至还把中央禁军神策军等完全交与宦官主管。
正如旧文所载:“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昌、霍仙鸣拥从。
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
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负,分掌禁军。
以文昌、仙鸣为两中尉。
自此,神策亲军之权,权归于宦者矣”。
⑥三、枝强干弱的政局和节度使岀类之才,成为藩镇延至的有利条件。
“安史平而方镇之祸方始”,黄巢起义后“天下分裂而无纪”。
唐朝藩镇能长期存在,一则,藩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实力逐渐高于中央,枝强而干弱不听中央政令。
另外,节度使不乏出类拔萃者。
(一)1、政治藩镇虽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其自领强兵,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其僚属随事增置”。
节度使的职位也是父子相承,或部将拥立,中央之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
下引岑仲勉《隋唐史》河朔三镇割据经过表,可见一斑。
由上表可见,河朔三镇有节度使五十四人,受中央任命仅为张弘靖、天弘正、李愬,田布四人而已。
其余全是父死子继,兄终弟继或偏裨擅立。
2、经济唐藩镇能割据称雄专横跋扈,使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藩镇代表着本镇大地主私有者的利益,而且自己还是大土地私有者或是大庄园主。
并且,节度使又完全掌握着本镇的财赋,不向唐朝中央上供,形成财政上独立状态,这就造成藩镇割据的物质条件。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自身难保,因而至德元载朝廷下:所在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⑦从而把军费的筹集一下推给了地方。
节度使还千方百计地向人民榨取。
如,田承嗣在魏博“计户口,重赋敛”⑧,吴少阳在淮蔡“不立徭役籍,随口赋敛于人”⑨,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在镇内也是“横征暴敛”⑩。
节度使又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们掌握的屯田或营田土地。
幽州节度使朱滔,使刘怦“广垦田,节用度”○11。
昭义节度使薛嵩使裨将朱忠亮“屯普润,开田峙粮”○12。
使军队有衣粮的保障。
3、军事各藩镇为同中央分庭抗礼及同他藩作战,都大力发展军队、扩充地盘。
如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使,“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就“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
泽路节度使李抱真“籍民每三者选一壮者。
免其租徭,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三万”。
到大历年间,平卢镇拥兵十万,魏博和承德各拥兵五万,襄阳有兵两万,其余重镇也不下万余。
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它边地兵力达四十九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才八万,不到边镇1/6。
此外,这些军士又完全依附于节度使,军士服从节度使的统治,又在屯田或营田上耕种,只要节度使的地位比较稳定,他们的经济力量就比较稳定。
这样藩镇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因而就很难根除掉。
尤须指出,藩镇军事集团中又有一种特殊军——牙军。
安禄山召募番落健儿为曳落河,养以为假子,事实上就是牙兵。
以后田承嗣在魏博镇养兵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这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
○13衙兵就是牙兵。
他们是藩镇军事力量的中坚,是由节度使抽调出来勇敢善战忠实可靠的人组成的。
他们的战斗力很强,节度使依靠这支军队使得朝廷往往要倾天下之力于一镇犹不可胜。
牙兵除对官军作战外,还担任保卫节度使及镇压内部反对派的任务。
当时称“长安天子,魏博牙兵”○14,可见牙军的声势。
牙军一部分是地主豪门之子,一部分为世袭军士,父子相承,这部分人是从劳动者之中脱离出来的。
他们都为保持现有的地位,坚决维护割据。
从而他们成为节度使维系统治的工具。
(二)当然,最后亦需指明,节度使内也不乏出类拔萃者。
由于他们注重地方政权建设,发展生产,使一些藩镇内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德宗时,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裴玢。
在其任内,“颇以公清苦节为攻,不交权悻,不无贡献,蔬菜敞食,居外才避风雨”在他的统治区域里,仓库饶实,三军、百姓安业“近代将军无比焉”○15。
德宗贞元年间,由于战争破坏,关中粮食奇缺,禁军也因饥饿而产生不满。
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克服各种困难,运米三万斛到陕,解决了京都粮荒。
岌岌可危的唐王朝当时才不至于倾覆!大和七年(833年)河东节度使李载义上任后,警告正在入贡的回鹘使者李畅,使回鹘有所收敛,改变了“先是回鹘入贡,所过暴掠,州县不敢诘,但严兵防守而已”的被动局面。
李载义撤去全部防卫兵,只使二卒守门,李畅害怕不敢来犯,边境得以安宁,故唐王室不得不倚重藩镇。
殷侑于大和年间,接任沦、齐、德观察使,到任时,该地满目疮痍,遗骸遍野,仅是空旷的城廓。
他不带妻子去,“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
”一年后流民回归。
他还借到三万头耕牛及用五万匹绫绢买牛给流民,解决人民乏牛的困难。
只花两年时间,三万州兵“给用悉周”,“户口滋饶,仓廪赢积,人皆忘亡,”○16僖宗文德时,被称为“北韩南郭”的郭禹在荆南任内“励精为治,抚集残,通商务农”在兵荒之后只有十七家,到昭宗天复三十年(903年)“殆及万户”;韩建在华州任内,“招抚流散,劝课农桑,数年之间,民富军瞻”○17。
开明节度使举措得当,使独立的藩镇内部出现人民安居的景象,而唐中央也要依靠各藩镇,使之相互牵制,以保全苟延残喘的统治。
这样藩镇就成为后期唐王朝得以存在的基础,从而藩镇一直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灭亡。
注释:○1、○3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50《兵制》. 中华书局. 1975年版。
○2陆贽 .《陆宣公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2。
○5叶燮.《二十四史论海》. 《论唐藩镇》。
○6刘昫《旧唐书》卷184《宦官转》中华书局 2002○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七月.中华书局1956年○8刘昫《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中华书局 2002○9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214《吴少阳传》中华书局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