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验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A .绝对精神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 .人D .人的意识3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 .客观物质世界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是()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 .分析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 .客观真理论D .形而上学真理论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5.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答:《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在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的需要.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点都不能脱离实践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
但它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有相对性。
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到实践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关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螺旋式上升的过程D.应该去发现永恒真理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书本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应成为行动的依据D.一切从实际出发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课后习题答案1【简答题】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我的答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哲学则是对各门科学中所反映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由于我们有时在知识体系的泛义上也称哲学是科学,相对而言就把科学称作“具体科学”。
在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把一切对事物原因与原理的探讨都归入哲学,哲学成了“知识总汇”、“无所不包的科学”。
到了近代,一些具体知识经过不断积累和丰富,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科学。
具体科学门类日益增多,决定了哲学再也不可能将所有科学都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了。
但是,有一部分哲学家却不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他们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并且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种妄图包罗万象、解答一切疑难、穷尽一切知识的“科学之科学”,往往只能以猜测和臆造来填补科学发展中的空白。
从根本上看,它与强调观察、实验,以实践来检验真伪的科学是对立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
••2【简答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我的答案: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且要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因为学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学好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教条主义的学风起了很坏的影响。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旅游B、社会政治实践C、物质生产实践D、科学文化实践3、实践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B、价值关系C、实践关系D、审美关系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 )A、统一思想B、解放思想C、实践D、实事求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照镜式的反应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先天就有的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A、先验论B、机械反映论C、能动反映论D、不可知论7、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8、在认识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二、判断题1、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2、有用就是真理。
3、真理就是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2、简述认识的基本规律。
3、简述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主要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联系实际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避免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有何帮助?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哲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40小题)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A.不可知论B.唯实论C.可知论D.辩证法2.“我思故我在”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B.人的经验C.科学理论D.逻辑证明4.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客观事物D.人的意识1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3.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5.感觉、知觉、表象是()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此题可着重强调两点: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二、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XX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垃圾文化;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参考答案:此题重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的产物,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人们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
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
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第二章
答: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 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 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 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 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 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 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 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 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 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4.10.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P102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2014.10.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P95A.兴趣爱好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理2014.10.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具体、再抽象D.分析、归纳、综合2014.10.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A.绝对性B.相对性C.全面性D.片面性2014.04.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p101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2014.04.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识记、联想、假说2014.04.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P116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2014.04.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P127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13.10.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p102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2013.10.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p108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013.10.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院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13.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 C )院0}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1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16.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 B )院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17.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8.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1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0.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地质队员探矿\21.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25.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2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3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1.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C )院[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3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D )院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34.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3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36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3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38.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39.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40.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C )院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4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42.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4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C )院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4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C )院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4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46.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47.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C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48.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49.“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三、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 )院A.一般的抽象的人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 )院(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3.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CDE)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