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集
《教育心理学》重要名词解释1.情绪困难儿童: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2.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包括四个具体的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3.形成性评定:一般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4.认知结构: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迁移:迁移一词最初来自桑代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7.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8.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9.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扩动方式。
10.认知结构:一般而论,认知结构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11.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扩动方式。
13.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14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15.非正式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16.陈述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是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17.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操作的程序。
18.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再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过了高原现象后,成绩会逐步上升。
3.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4.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
5.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6.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7.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8.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9.下为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10.教学设计:或冲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11.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12.学习目标:也冲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13.教学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僧的学习行为进行估计的过程。
14.遗忘曲线:又叫保持曲线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15.禀赋优异儿童:凡是智力测试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7、特殊儿童(广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8、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效果律:效果律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是指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0、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13、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14、程序教学:斯金纳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步子(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答案以便核对(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No.2、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3、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4、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5、认知结构(Bruner)6、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7、有意义学习(Ausubel):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No.10、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是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一种法则,用来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作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激动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水平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水平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3、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4、附属内驱力(交往内驱力):学生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No.111、同化与顺应:同化: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现象的学科,它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实践,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和经验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学习可以是意识的、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非特定的。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存储和恢复信息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暂时存储的信息,而长期记忆是永久存储的信息。
3.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的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
4. 动机:动机是指个体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欲望和兴趣,而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
5. 智力:智力是指个体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估,如智商测试。
6. 情绪:情绪是个体感受到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
7.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感受。
高自尊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相关联。
8.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计划和方法。
学习策略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个体差异。
10.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育评估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3、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4、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5、学习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境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6、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7、上位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
8、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9、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就叫概念西形成。
12、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13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14、概念: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15、概念形成:从具体例子概括习得概念的方式16、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一、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 个体社会化: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2 正式的学生群体:正式的学生群体应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和一定的组织方式。
3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4 罗森塔尔效应: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易受到期望的影响。
5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6 相关类属学习:新的材料类属于原有的具有的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
7 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8 学习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 芬雷斯托夫效应:即使用各种符号,颜色等对教材中的某部分予以圈点,孤立或特殊化,使被特殊处理的部分较易于记忆。
10 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11 动机遗忘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12 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它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3.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地强化方式;4.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收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6.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知觉;7.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8.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9.操作整合是指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称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10.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11.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12.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13.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4.观察法心里评估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贯彻着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一遍提供可分析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况下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15.学习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结合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客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1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17.道德认识指对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规范、准则的认识;18.练习曲线,练习进程及其效果用曲线表示,这种图标称为练习曲线;19.教师焦虑指教师对当前或预计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作出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20.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里变化及其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22.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23.心里调试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里过程;24.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25.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定势则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26.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27.心理健康教育指御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进行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驯良,从而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28.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个部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29.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30.“物质化”过程即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里模型的过程;31.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32.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里过程的方法;3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3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35.生成性学习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对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36.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37.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3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大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39.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又称类属学习40.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套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3.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8.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9.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10.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14.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并尽可能地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发展的学科。
下面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
1.学习:指个体通过接触、经验和思考来获取、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过程。
学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记忆:指个体保存并能提取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发展: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逐渐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发展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多个方面。
4.认知:指个体获取、处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
5.动机:指个体内在或外在的力量或激励,驱使他们参与学习和行为。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兴趣、好奇心,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奖励和惩罚。
6.智力:指个体用来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可以包括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力等多个方面。
7.情绪: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主观体验,涉及到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情绪可以影响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8.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
9.教育评估:指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的过程。
教育评估可以包括课堂测验、考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10.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互动关系,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需求,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进一步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 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23、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24、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2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27、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28、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消极强化。
29、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
30、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31、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32、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33、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习的(认知—同化说)。
34、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5、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3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改结构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
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得来的。
37、采集技能: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38、下位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
有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
39、PQ4R法是一种阅读策略,是六个步骤的英文名称缩写。
包括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和复习六个操作步骤。
40、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森塔尔等发现。
即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方向变化。
41、实验教育学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他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依曼和拉伊,提倡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进行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