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
讨论: 批评者认为苏轼主要犯了哪些“过错”? 按: 批评者认为,苏轼新词(以诗为词)的 写法非本色当行。作词不合音律,抒情不委 婉,是苏轼混淆诗词之别,不尊词体的主要 表现。 批评者的态度比较尖锐,批评的强度比 较大。
二、支持者意见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王灼: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始知自 振。 ——《碧鸡漫志》卷二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与少游“词似 诗”,同为宋代诗词创作中比较著名的现象, 宋人已对此特别注意并给予讨论。
苏轼对“以诗为词”词作的理解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 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 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 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御选历代诗醇》卷一一五引陆游语
讨论: 苏轼的支持者,是怎样为苏轼辩护的? 按: 拥护者认为:苏轼才大,非音律所能束 缚;非不通音律,但豪放,不喜也不愿单 为声律而作词。 又按: 苏轼这种“另类”词,启迪人们词有更 高层次的一种作法。实际上,这是对苏轼 “以诗为词”原因的一种注解。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 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 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 北宋 词 坛 有 两 个 瞩 目的 人 物 , 个 是 柳 永 的 一
以赋为词 , 一个 是 苏轼 的以诗 为词 。 l ”J 脚) 首先从 苏 轼对 自己词 的批 评 来 看 其词 论 。《 苕
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四十二所引《 遁斋 闲览》 的记事 中, 载有 苏轼 的言语 以及 对这 些 言语 的批 评 :子 瞻 “
创 了豪 放一 派 。
一
前 者 说 因苏 轼 不擅 长 歌 , 故其 词 不合 音 律 处颇 多; 后者 认 为苏轼 并 非 不能 歌 , 因豪 放 磊 落 , 只 不想 使精 神用 于此等 细 小处 去 协 和音 律 。《 溪 渔 隐 丛 苕
、
以诗 为 词
话前集》 四十九所引陈师道《 山诗话》 卷 后 中记载 : “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退 子
尝 自言 , 生有 三不 如人 , 平 谓著 棋吃酒 唱 曲也 。然三 者 亦何 用如人 。子 瞻之 词 虽 工而 多 不 人 腔 , 以不 正 能 曲耳 。 据 此 看 来 , 轼 不 擅 长 歌词 , 且 连 街 坊 ” 苏 而
巷间也这样评 价。《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三十三 卷 也 这样 评价 : 无 咎评 本 朝 乐章 , 见 诸 集 。今 录 于 “ 不
收稿 日期 :0 1— 6—1 21 0 0
勉继之 。 ( 与蔡景 繁第 四首 》 “ ”《 ) 又惠 新 词 , 句 警 句
作者简 介: 胡改英 (9 1 ) 女 , 18 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 教学 部助 教 , 陕西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诗歌、散文、书信等文学作品涉及广泛,其中以他的诗歌最为著名。
在诗歌创作中,苏轼经常使用以诗为词的写作技巧。
以诗为词,是指将诗歌形式引入到词中,以诗体形式写作。
这种诗词形式又称“骈词”,即通过对偶、对仗、呼应等修辞手法,使词文在音、韵、格等层面达到诗歌的以上水平。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就有大量采用这种创作手法,他的骈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于樊城的一首词。
这首词被广为传颂,成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既有月的意象,也有人的意象,通过对明月、把酒、问天等形象的运用,营造出山水之间,意境悠远,让人真正感受到诗意的深邃和高超。
而后面的词牌部分就是运用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应用了开头两句的韵脚格式,形成了华丽的对仗结构和精妙的呼应。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另一首名篇。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影响非常深远。
词中他以散文式的开头,借兴历史典故来引领读者,然后在具体描写上运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用对仗的语言艺术,形成了极有美感的语言音韵。
此词还通过笔墨的构架和结构的安排,让两种语体,两种语言的技巧,在一个作品内交融贯通,实现了华丽与精细的平衡。
总而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技法的运用使他的词语韵味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精细,而且能够让人更好地领略到苏轼诗歌艺术之高超。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浅谈苏轼词创作中“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北宋 仁 宗 、神 宗 朝是 宋 词 最 为辉 煌 灿 烂 的 时期 。这 与词 史 上 的重 大 转折 是 联 系在 一 起 的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两 层 意 思 :一 是 词体 长 调 的 发展 , 二是 内容 上 的 “ 以 诗为 词 ” 。前 者 说的 是柳 永,后 者 则是 苏轼 。下 面我 们就 重 点谈 一 下 苏轼 在 他 词 的创 作 中 的 “ 以诗 为词 ”的 创作
4谓的诗客曲子词是相对于民间的曲子词而言的而温韦晏欧等人的诗化所做的便是将当时流入民间的词化用于晚唐以来柔媚细腻的诗风之中将这种诗风创作应用于他们词的创作当中
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谈苏轼词创作中 以诗为词 的创作倾向
高 洪 娇 白城 师 范 学 院文 学 院
摘 要 :在 北宋词 坛 上 , 出现 了两种风 格 截然 不 同的创 作 倾 向 ,它们 的代 表人 物分 别是 晏 、欧 与柳永 。 前者 多作 小令 ,走 的是雅 化 之路 ;后者 多作长 调 ,走 的是俗 化之 路 。前 者延 续着 五代 以来 的词 风 ,后 者 则是取 民1 ' 4曲调 而有所 创 新 。苏轼 继起 ,一方 面接 受 了柳永 开 阖动 荡的 笔法 ,另 一方 面又 开 阔词 境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风格 ,在 新 的 意义 上
一
是 与晏 、欧 、 柳等 截 然 相反 的道 路 ,可 以 说是 开 了词 境 创 作 的先河 ,拓展 了词 境创作 。 苏轼 的 “ 以 诗 为 词 ” 是 以 柳 永 为 改 革 目标 的 , 苏 轼 不满 于 柳 永词 作 中 的 一些 市 井 的、 卑俗 的词 句 ,所 以 他 要将 这 些 “ 俗 化 ” 的词 重 新 “ 诗化 ” 。反 映 在 观 念 上 , 倾向。 “ 东 坡 以词 曲为 诗 之苗 裔 ” ( 朱 弁 :《 风 月堂 诗话 》 卷上 ) ; 反 映在 创作 实 践上 ,“ 东坡 词 颇似 老杜 诗 , 以其无 意 不可 以柳永为革新 目标的 “ 词境的扩展” 柳 永 的 词 以开 阖动 荡 的笔法 而 闻名 ,他 的词 往 往 都 入 ,无 事 不 可 言 也 ” ( 刘熙载 《 艺概 ・ 词概 》 ) 。 苏轼 不 仅 是 大 开 大 阖,伴 以参 差变 化 的 结构 和 恢 宏 的格 局 ,有 柳 将 过 去很 少 在 词 中表 现 而较 多 在 诗歌 中出现 的 题 材纳 入 词“ 天 下 咏 之 ” 的说 法 。苏轼 生 当柳 词 盛 行 的年 代 ,当 词 中,包 括 怀 古 、感 旧、记 游 、说 理 等一 些 旧的 在 诗 的 然对 柳 词 予 以 了充分 的注 意 ,可 以说 他 的开 阔 词境 是 以 创 作 中才 出现 的 题材 。而且 在 语 言 上 ,他 也将 宋 诗 的语 柳永 为 革 新 目标 的。在 《 与 鲜 于子 峻 三 首 之二 》 中,他 言带 到词 中。如 《 哨遍 》“ 为米 折腰 ” ,《 满 庭芳 》 的 “ 归 说道 :“ 近 却颇 作 小词 ,虽无 柳 七 郎风 味 ,亦 自是一 家 。 ” 去来 兮 ” ,《 无愁 可 解 》 的 “ 光景 百年 ”等 篇 ,这 些 多 为 俞文 豹 《 吹剑 续 录》 载 :“ 东坡 在玉 堂 ,有幕 士 善讴 , 因 散 文化和议论化的句式;至于 《 如 梦令 》“ 水 垢 何 曾 相 问: ‘ 我词 比柳 词何 如 ? ’对 日 :‘ 柳 郎中词 , 只好十 七八 爱 ” ,《 南歌 子》“ 师唱谁 家 曲”等 阙,又 杂 以禅 语 。 女孩 儿 ,执 红牙 拍板 唱 “ 杨 柳 岸 晓风残 月 ” 。学 士词 ,须 三 、苏轼 “ 以诗 为词 ”创作倾 向的影 响 通 过上 述 的 分析 , 我们 不 难 看 出苏 轼 对于 词 境 的 升 关 西大汉 ,执铁 板 唱 “ 大 江 东去 ” 。 ’公为之 绝 倒 。 ”可 以 看 出 ,苏 轼词 的词 境 与柳 永 词 的词 境 是完 全 不 同 的, 同 华 和发 展 所 作 出 的卓越 贡 献 。词 史 的 发展 也 由于 苏 轼 的 时 也 可 以感 觉 到苏 轼 是很 有 与 柳永 相 比较 的意 识 的 。苏 “ 以诗为 词 ”的创 作倾 向而进 入 到 了一个 崭新 的阶 段 ,进 轼 是 有 心创 造 新 的词 境 的 ,在 与柳 永 词 的 比较 中 ,非 常 而 遂 开南 宋 辛 弃疾 一 派 。苏 轼 的 “ 以诗 为 词 ” 内涵 非 常 注 意 能够 形 成 自 己别 具 一 格 的风 格 。苏 轼 “ 以诗 为 词 ” 丰 富 ,这 固 然与 苏 轼 的才 学 密 不可 分 ,但 也 和 各种 思 想 的创 作 拓 展 了词 的 意 境 ,使 这 一 时 期 的词 境 得 以升 华 , 的交错 不无 关联 。苏轼 的思 想集 儒 、释 、道三 家 于 一身 , 因此 在他 的诗文 中 自然会 不 经 意 的体 现或 流 露 出各 种 不 并且他 的这种 做法得 到 了当时 的广大文 人 的认 可与 称赞 。 二 、“ 独具一格。自是一家”的 “ 以诗为词” 同的 思 想 。叶嘉 莹 先 生在 谈 论 苏轼 的思 想 时讲 到 ,苏 轼 从温 、 韦、 晏 、欧 的创 作 倾 向上看 ,也 是在 将 词 作 有 “ 用 世 之 志 意与 旷 世之 襟 怀 ” 。“ 用世 之 志 意 ”体 现 的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即为著名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词以狩猎为主题,描绘了远离尘嚣、寻觅清幽、饱览自然的美妙情境,体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心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这些表述都是通过婉约、唯美、含蓄的词章来表达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句都深情而富含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苏轼“诗人词作”的典范之一。
苏轼 以诗为词 研究述评
苏轼以诗为词研究述评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宋词创作中继柳永大量慢词后另一种创作上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古代词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作变革与理论变革,具有极为深刻与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到他出来,只当词是诗的一体,凡可以如诗的就可以如词,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妙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亲友的聚散、自然景物的欣赏等,都可如此,这是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如《江城子猎词》、《念如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等词,实为词中的创格。
此前,柳永把词引向市民文学,仅只是变换了花间派描写的方式,并未改变描写的内容,其慢词仍不出闺帷行役、男欢女爱的传统范围;而苏轼于柳永拓展词体之后,另辟词的发展领域,从题材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
在他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因而其“词”也相应的是“软性文学”,读之让人筋骨酥软。
到了苏轼,除了将词体小序发展起来,作词寓以诗人句法外;还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用经、子典故,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体的各个方面,词的面貌为之一变。
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轼的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精神风貌,如《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宋人对苏轼的评价,陈冀《燕喜词序》:议者曰:少游诗为曲,东坡曲是似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
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
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
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
”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
……”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
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
以上言论都显示出一个共同趋向:即以诗为参照,在与诗的比较中来判定词的优劣。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在苏轼看来,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其实这并不是苏轼一时兴起偶然为之的,而是针对当时不如人意的词坛实际,去有意为之的。
词自晚唐五代流为“艳科”,功用狭窄,地位低下。
入宋,已被士林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
人们认为,词只适宜于表现儿女之情、闺阁之思,作用无非是“析酲解愠”、“为一笑乐”而已,因此一些名公世卿于公私宴集、酒酣耳热之际,虽亦搦管填词,但都把它当作是花间樽前的“谑浪游戏”,并往往随之“自扫其迹”,唯恐有损名誉。
在宋初文人眼中,词的作用和地位,“方之曲艺,犹不逮也”。
宋真宗时期的西昆体诗人钱惟演就公然宣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词在宋初士大夫文学家心目中的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是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词也只是抱着“赶陈薄技、聊佐清欢”的游戏态度。
魏泰《东轩笔录》卷五还有记载:“王荆公初为参政,闲日看晏元献(殊)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这是王安石对词的态度。
由此可以说,词为“艳科”、“小道”是宋初文人头脑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然而诗在那时的人们心中,是崇高的是主流文化中的“大道”。
苏轼主张以诗论词、诗词同源,就是为了破除词卑这一观念,使诗词同道河流,进而推尊词体,提高词品。
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诗就像是皇亲国戚,是高高在上,神圣崇高的,而词只是市井布衣,地位卑微,为公卿所鄙夷。
苏轼提倡诗词同源,认为词乃诗之苗裔,就等于是让市井布衣与皇亲国戚沾上血缘关系,从而提高市井布衣的地位,让人们对其刮目相看,进而推尊之。
苏轼提出词为诗裔,是为了把词由“艳科”“小道”提高到与诗并驾齐驱的正统地位而正本溯源,提供其历史依据。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苏轼想使词的地位与诗同高,既需要一定的理由来说服众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所以苏轼选择了一条捷径,就是让卑微的词与尊贵的诗直接攀上关系。
既然人们如此看重诗,那么作为与诗同源的词,也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从而改变诗尊词卑的观念。
因此苏
轼主张的诗词同源,对改变当时词为“小道”的词坛现状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今天有很多人说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是贬低了词的地位,但这只是在今天诗词可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时我们的看法。
我们不能以今度古,站在当今的时代来苛责古人。
不管怎样,词在后来地位的逐渐提高,与苏轼的努力是截然不可分开的。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旨在突破花间婉约之传统,改革词风,打破词为艳科的局限,从而开拓词的表现疆域,扩大词体功能。
在苏轼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开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
那么作为与诗同源的词,也应该如此。
苏轼对于当时词为“艳科”的界定很不满,竭力想要打破这一束缚。
他对敢于超越世俗偏见,打破诗词界限者欣然赞许。
他在《跋黔安居士渔父词》中说:鲁直作此词,清新婉丽。
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其玉肌花貌。
此乃真得渔父家风也。
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词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他对黄庭坚咏渔父的《浣溪沙》词不写“玉肌花貌”而写“水光山色”,认为其词深得古人《渔父词》之遗风真传,而对黄词仍以“新妇”、“女儿”模拟山水,未脱脂粉气,持批判态度。
词为“艳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内容上只写艳情,而是风格上独尚婉媚。
苏轼在这两方面都作了一定突破。
苏轼在词的题材、内容上身体力行地突破“艳科”的围墙。
现存的东坡词中,凡叙事绘景、言志抒情、咏物记游、怀古伤今、赠别悼亡乃至谈禅说理、滑稽戏谑,都应有尽有。
正如其诗,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这里,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也说:“东坡词如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
在风格上,苏轼不赞同诗庄词媚的界定,他为词的风格不应该独尚婉媚,而应该像诗一样刚柔并济,因此他突破婉约界限,而写了一些有豪放风格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说: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苏词豪放词风的特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苏轼革新词风,赞赏豪放之词,并不等于就要反对或否定婉约词,他只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从而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形成婉约、豪放等多种词风共存并荣的格局。
苏轼在《与子由论书》中曾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孙莘老求墨妙亭》也说:“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苏轼对于文艺的审美追求并不偏于一种风格,而对是金马碧鸡、环肥燕瘦皆追求。
所以有人认为苏轼对本色词深恶痛绝,是对苏轼革新词风的一种误解。
综上,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诗尊词卑的观念,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扩大了词的表现疆界,同时革新了词风,使婉约与豪放词同秀并存,对词的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