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词者,诗之苗裔“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
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
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在苏轼之前,词并非一种独立的文体,“词为艳科”,只是音乐的附属,词人要想填词,必得先有曲子,然后根据曲子来制词,词成之后,要用唱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感情。
东坡先生想表达对词文过艳的不满,并且告诉世人词非艳科,词人也绝非都是“荡而不知所止”的。
对比此前花间词之类尤为明显。
晚唐开启的浮夸艳丽风气很自然的导致词气格较低,脂粉味较浓,就当时词坛影响比较大的柳永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吟柳词),就是大手笔写艳丽之词的,一定程度助长了艳风,苏轼对他有肯定但整体而观是不喜的,于是他为了改变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就是“以诗为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猎》算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从此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他也曾告诫秦观少学柳词之风。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赋予了词新的意义。
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让词开始有了文化内涵,所写的内容也从男女之情、离别之苦扩大到咏史论政、怀古伤今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宋元古代文学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第三卷宋元时期)宋代简述题1、简述苏轼词的风格答:风格多样,豪爽旷放,婉约蕴藉,清透淡逸,古雅峭拔,清丽回转,绮丽绝艳,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2、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答:苏轼“以诗为词”,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所谓的传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
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第五,语言上,高度诗化。
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3、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答: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以诗为词名词解释

以诗为词名词解释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比如按常理来说词应该讲究音乐性,诗不必讲究音乐性。
但“以诗为词”的词也不讲音乐性,表达的意境也多是过去经常在诗中出现的。
比如苏轼的词就是“以诗为词”的代表以文为词:就是把散文中的句式用到词里面。
比如辛弃疾的“杯,汝前来”就是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