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苏轼“以诗为词”
讨论: 批评者认为苏轼主要犯了哪些“过错”? 按: 批评者认为,苏轼新词(以诗为词)的 写法非本色当行。作词不合音律,抒情不委 婉,是苏轼混淆诗词之别,不尊词体的主要 表现。 批评者的态度比较尖锐,批评的强度比 较大。
二、支持者意见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王灼: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始知自 振。 ——《碧鸡漫志》卷二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与少游“词似 诗”,同为宋代诗词创作中比较著名的现象, 宋人已对此特别注意并给予讨论。
苏轼对“以诗为词”词作的理解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 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 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 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御选历代诗醇》卷一一五引陆游语
讨论: 苏轼的支持者,是怎样为苏轼辩护的? 按: 拥护者认为:苏轼才大,非音律所能束 缚;非不通音律,但豪放,不喜也不愿单 为声律而作词。 又按: 苏轼这种“另类”词,启迪人们词有更 高层次的一种作法。实际上,这是对苏轼 “以诗为词”原因的一种注解。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 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 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词的特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的特点一、“以诗为词”:形成豪放雅词苏轼豪放词既然在题材、结构、情调、形象、内涵诸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也就必然引发对词的形式自身的革新。
这方面,通常被学者们评为“以诗为词”。
题材的开拓,正指示了由婉约而豪放,由“俗”而“雅”的方向。
二、以我观照万物:人物形象的豪放雅格苏轼词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角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就形象而言,苏轼之前的词作中,大多是柔肠百曲之士,千娇百媚之态。
多为女性形象:花间及晏欧文人词一派多是上层女性形象,柳永笔下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而男主人公也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情郎。
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作里,则或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欲乘风归去”的酒徒,“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豪杰等等。
不仅如此,从词人抒情的角度来看,苏轼更进一步把自我推向了词这一艺术舞台的前台。
花间词人如同情窦未开的少女,隐在薄薄的幕帷里,显示着含蓄的少女魅力,柳永则如放荡的少妇,向你展示她美妙的胴体。
故前贤说,花间妙在“不尽”,而柳永妙在“尽”,但他们“尽”也好,“不尽”也好,词人都如同导演一样,只在幕后;或如同高妙的皮影大师,在台底操作着他们的美人表演。
而苏轼则既是导演,又是主人公,他把自己直接推向前台,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世人坦露无遗。
从前文所举的四例来看,两例是词人自我,两例是以古人象征自我。
还可以举出几十句表现自我的词句: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蝶恋花》)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我是世间闲客,此间行。
(《南歌子》)但令人饱我愁无。
(《浣溪沙》)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水龙吟》)不仅以我写我,以他人写我,还以天地万物写我。
以“我”之目光观照万物,则万物莫不着我的性情。
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寄参廖子》)。
潮卷潮落,本为自然,东坡眼中,皆因“情”字不同,因而会发出“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的痴想。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作者:邢蕊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新颖。
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
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词序以诗为词观念区分“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
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
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
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①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
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
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
换言之,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 北宋 词 坛 有 两 个 瞩 目的 人 物 , 个 是 柳 永 的 一
以赋为词 , 一个 是 苏轼 的以诗 为词 。 l ”J 脚) 首先从 苏 轼对 自己词 的批 评 来 看 其词 论 。《 苕
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四十二所引《 遁斋 闲览》 的记事 中, 载有 苏轼 的言语 以及 对这 些 言语 的批 评 :子 瞻 “
创 了豪 放一 派 。
一
前 者 说 因苏 轼 不擅 长 歌 , 故其 词 不合 音 律 处颇 多; 后者 认 为苏轼 并 非 不能 歌 , 因豪 放 磊 落 , 只 不想 使精 神用 于此等 细 小处 去 协 和音 律 。《 溪 渔 隐 丛 苕
、
以诗 为 词
话前集》 四十九所引陈师道《 山诗话》 卷 后 中记载 : “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退 子
尝 自言 , 生有 三不 如人 , 平 谓著 棋吃酒 唱 曲也 。然三 者 亦何 用如人 。子 瞻之 词 虽 工而 多 不 人 腔 , 以不 正 能 曲耳 。 据 此 看 来 , 轼 不 擅 长 歌词 , 且 连 街 坊 ” 苏 而
巷间也这样评 价。《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三十三 卷 也 这样 评价 : 无 咎评 本 朝 乐章 , 见 诸 集 。今 录 于 “ 不
收稿 日期 :0 1— 6—1 21 0 0
勉继之 。 ( 与蔡景 繁第 四首 》 “ ”《 ) 又惠 新 词 , 句 警 句
作者简 介: 胡改英 (9 1 ) 女 , 18 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 教学 部助 教 , 陕西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词的诗化也称“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指责其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样子,走了调子,从而失去了词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
词自有自己的文体特点,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段话说的是诗与词的区别。
要眇宜修,说的就是词的文体特点,它有一种精微幽深的内在美。
所谓“词的诗化”,就是以诗的笔法写词。
那么,什么是诗的笔法呢?就是写作的时候直接的感发。
这种直接的感发表现在诗的语言、主旨和感情上。
与词相比较,在语言风格上而言,诗显而词隐;诗主旨明朗,词情调含蓄;诗感情直率,词感情委婉多风致。
词的诗化是有一个历程的。
词从晚唐五代初兴就是作为一种歌辞的体制而存在的。
彭孙谲云:“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已知的古代第一本词集《花间集》序言中说,“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它们写出来是供歌女们在宴乐时演奏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内容不外是美女、爱情、离别和相思等,它的语言风格也是绮靡清丽的,因为要唱出来,它还非常讲究音律。
到了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词在大体上仍脱不了艳情。
柳永则进一步对文人词进行改造,他用古代辞赋家铺陈的方法来写词,把纤巧的小令发展为繁缛的慢词,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拓展,他写下层妓女,写市井人情,也写都市的繁盛。
他仍然是非常重视音律,填词必须以协律为最重要的条件。
柳永的词是赋化之词,这一点被南宋大多数词人所继承,比如周邦彦、姜夔。
李后主是最早的一个很明显地把小词诗化的人,他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具有诗的特点,在语言、主旨和感情上,它是一种直接的感发,不像柳永通过事物的铺陈来表情达意,又不像姜夔、吴文英那样隐晦地思索安排。
他的这种“诗化”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想着他要改革一种文体,只是愿意这么写。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词别是一家”论苏轼的“以诗为词”、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较之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得与失一、什么是词的主体风格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从先秦到唐代,已走向鼎盛时期。
到了晚唐五代,诗歌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一种新的诗体——词,便产生了。
词是什么?词是为言情而产生的倚声文学。
产生于唐末民间,以言情为主,和乐而歌。
当时,饮宴必奏“燕乐”,曲调之多,变化之快,穷尽乐府和声之法。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沈括《梦溪笔谈》)文人倚声填词,供歌妓舞女吟唱于红楼夜月。
内容大多为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怨。
在形式上按谱填词,严守格律、平仄。
到五代宋初,词之主体风格具陈。
纵观唐宋词坛,可以看出:词是主情致、协声律、声情并茂的言情文学。
....................这种风格,一直为后代正宗词派继承,形成“一代之文学”。
北宋中叶以前,词坛的主体风格大抵如斯。
之后,东坡、稼轩出,词风为之一变。
“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应运而生,豪放派崛起词坛。
宋词主体风格之外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诚然,苏、辛的豪放词给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不愧为一代文豪。
但是,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除了突破词的艳科圈子,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等之外,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对宋词的主体风格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但对苏、辛的评论,尤其是在当代,有失偏颇。
有些评论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作家作品缺乏一分为二的分析。
某某好,他一切都好,某某坏,他一切都坏。
王国维先生早就批评过这种“贵耳贱目”的不正之风。
从创作规律看,作家的精力总是有限度的,他的作品有好有差,这是客观事实。
我们不能因某个作家有名气,就把他的次品与上品相等同,把谬误当成真理,把破坏当成革新,大力吹捧。
这无疑对作家只是一种讽刺。
既是对作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在这一点上,对苏、辛的创作评论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苏、辛不愧为一代文豪,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
李淑君
【期刊名称】《吉林教育》
【年(卷),期】2017(000)046
【摘要】<正>苏轼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传统和风格特征,成就了''''以诗入词''''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是指在题材、创作方法、技巧以及表现功能等方面不断向诗歌靠拢,打破了词为''''小道''''''''艳科''''的观念,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改革了板滞的创词模式,为宋代文坛注入活力,也为后人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一、题材丰富(一)爱国情怀
【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李淑君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以诗为词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
2.苏轼"词如诗"的原因探析--由宋人的"以诗为词"论谈起
3.词之"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
4.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5.苏轼"以诗为词"观在咏物词中的体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浅谈苏轼词创作中“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北宋 仁 宗 、神 宗 朝是 宋 词 最 为辉 煌 灿 烂 的 时期 。这 与词 史 上 的重 大 转折 是 联 系在 一 起 的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两 层 意 思 :一 是 词体 长 调 的 发展 , 二是 内容 上 的 “ 以 诗为 词 ” 。前 者 说的 是柳 永,后 者 则是 苏轼 。下 面我 们就 重 点谈 一 下 苏轼 在 他 词 的创 作 中 的 “ 以诗 为词 ”的 创作
4谓的诗客曲子词是相对于民间的曲子词而言的而温韦晏欧等人的诗化所做的便是将当时流入民间的词化用于晚唐以来柔媚细腻的诗风之中将这种诗风创作应用于他们词的创作当中
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谈苏轼词创作中 以诗为词 的创作倾向
高 洪 娇 白城 师 范 学 院文 学 院
摘 要 :在 北宋词 坛 上 , 出现 了两种风 格 截然 不 同的创 作 倾 向 ,它们 的代 表人 物分 别是 晏 、欧 与柳永 。 前者 多作 小令 ,走 的是雅 化 之路 ;后者 多作长 调 ,走 的是俗 化之 路 。前 者延 续着 五代 以来 的词 风 ,后 者 则是取 民1 ' 4曲调 而有所 创 新 。苏轼 继起 ,一方 面接 受 了柳永 开 阖动 荡的 笔法 ,另 一方 面又 开 阔词 境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风格 ,在 新 的 意义 上
一
是 与晏 、欧 、 柳等 截 然 相反 的道 路 ,可 以 说是 开 了词 境 创 作 的先河 ,拓展 了词 境创作 。 苏轼 的 “ 以 诗 为 词 ” 是 以 柳 永 为 改 革 目标 的 , 苏 轼 不满 于 柳 永词 作 中 的 一些 市 井 的、 卑俗 的词 句 ,所 以 他 要将 这 些 “ 俗 化 ” 的词 重 新 “ 诗化 ” 。反 映 在 观 念 上 , 倾向。 “ 东 坡 以词 曲为 诗 之苗 裔 ” ( 朱 弁 :《 风 月堂 诗话 》 卷上 ) ; 反 映在 创作 实 践上 ,“ 东坡 词 颇似 老杜 诗 , 以其无 意 不可 以柳永为革新 目标的 “ 词境的扩展” 柳 永 的 词 以开 阖动 荡 的笔法 而 闻名 ,他 的词 往 往 都 入 ,无 事 不 可 言 也 ” ( 刘熙载 《 艺概 ・ 词概 》 ) 。 苏轼 不 仅 是 大 开 大 阖,伴 以参 差变 化 的 结构 和 恢 宏 的格 局 ,有 柳 将 过 去很 少 在 词 中表 现 而较 多 在 诗歌 中出现 的 题 材纳 入 词“ 天 下 咏 之 ” 的说 法 。苏轼 生 当柳 词 盛 行 的年 代 ,当 词 中,包 括 怀 古 、感 旧、记 游 、说 理 等一 些 旧的 在 诗 的 然对 柳 词 予 以 了充分 的注 意 ,可 以说 他 的开 阔 词境 是 以 创 作 中才 出现 的 题材 。而且 在 语 言 上 ,他 也将 宋 诗 的语 柳永 为 革 新 目标 的。在 《 与 鲜 于子 峻 三 首 之二 》 中,他 言带 到词 中。如 《 哨遍 》“ 为米 折腰 ” ,《 满 庭芳 》 的 “ 归 说道 :“ 近 却颇 作 小词 ,虽无 柳 七 郎风 味 ,亦 自是一 家 。 ” 去来 兮 ” ,《 无愁 可 解 》 的 “ 光景 百年 ”等 篇 ,这 些 多 为 俞文 豹 《 吹剑 续 录》 载 :“ 东坡 在玉 堂 ,有幕 士 善讴 , 因 散 文化和议论化的句式;至于 《 如 梦令 》“ 水 垢 何 曾 相 问: ‘ 我词 比柳 词何 如 ? ’对 日 :‘ 柳 郎中词 , 只好十 七八 爱 ” ,《 南歌 子》“ 师唱谁 家 曲”等 阙,又 杂 以禅 语 。 女孩 儿 ,执 红牙 拍板 唱 “ 杨 柳 岸 晓风残 月 ” 。学 士词 ,须 三 、苏轼 “ 以诗 为词 ”创作倾 向的影 响 通 过上 述 的 分析 , 我们 不 难 看 出苏 轼 对于 词 境 的 升 关 西大汉 ,执铁 板 唱 “ 大 江 东去 ” 。 ’公为之 绝 倒 。 ”可 以 看 出 ,苏 轼词 的词 境 与柳 永 词 的词 境 是完 全 不 同 的, 同 华 和发 展 所 作 出 的卓越 贡 献 。词 史 的 发展 也 由于 苏 轼 的 时 也 可 以感 觉 到苏 轼 是很 有 与 柳永 相 比较 的意 识 的 。苏 “ 以诗为 词 ”的创 作倾 向而进 入 到 了一个 崭新 的阶 段 ,进 轼 是 有 心创 造 新 的词 境 的 ,在 与柳 永 词 的 比较 中 ,非 常 而 遂 开南 宋 辛 弃疾 一 派 。苏 轼 的 “ 以诗 为 词 ” 内涵 非 常 注 意 能够 形 成 自 己别 具 一 格 的风 格 。苏 轼 “ 以诗 为 词 ” 丰 富 ,这 固 然与 苏 轼 的才 学 密 不可 分 ,但 也 和 各种 思 想 的创 作 拓 展 了词 的 意 境 ,使 这 一 时 期 的词 境 得 以升 华 , 的交错 不无 关联 。苏轼 的思 想集 儒 、释 、道三 家 于 一身 , 因此 在他 的诗文 中 自然会 不 经 意 的体 现或 流 露 出各 种 不 并且他 的这种 做法得 到 了当时 的广大文 人 的认 可与 称赞 。 二 、“ 独具一格。自是一家”的 “ 以诗为词” 同的 思 想 。叶嘉 莹 先 生在 谈 论 苏轼 的思 想 时讲 到 ,苏 轼 从温 、 韦、 晏 、欧 的创 作 倾 向上看 ,也 是在 将 词 作 有 “ 用 世 之 志 意与 旷 世之 襟 怀 ” 。“ 用世 之 志 意 ”体 现 的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即为著名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词以狩猎为主题,描绘了远离尘嚣、寻觅清幽、饱览自然的美妙情境,体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心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这些表述都是通过婉约、唯美、含蓄的词章来表达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句都深情而富含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苏轼“诗人词作”的典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孙小丽汉语言文学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
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
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
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
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
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
熙宁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
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
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
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
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
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
由上可知,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
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
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以诗为词”从此却成了词学研究及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
实际上,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他的词有不合音律处;一是说他的词不同于传统的词风,与词的所谓“本色”不合。
认为他的词不同于《花间》、南唐以来的“正规”的词风,似乎带进了某种诗里才有的东西。
刘熙载说得较为具体:“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3] 现代词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学者对“以诗为词”的概念做了很深且有创造性的解释。
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
[4] 吴熊和先生认为:“凡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
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
并认为‘以诗为词’是对苏词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用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
[5] 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以诗为词”这个概念总与诗歌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词的这一巨大贡献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也遭到了许多批评。
他们认为苏词“不协音律”,而“音律”又是词的本色最重要的体现。
那么实际是否如此呢?苏词是否真的不协音律呢?苏轼曾自谦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即“唱曲不如人”,这往往成了别人攻击其词的口实。
其实,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苏轼能唱曲的记载。
《东坡志林》卷七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
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正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丈勋官以事至密,白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婉转凄断不类,乃至唐本三叠盖如此。
及至换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歌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为劝君更进一杯酒,以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进为第四声,则一句不叠审矣”。
可见苏轼不仅重视音律,且对音律的探究也是不遗余力的。
因此他在作词时也是“协律”的。
二自苏词问世以来,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就未曾间断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
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词论家都基本上是肯定“以诗为词”手法的运用给词坛带来的突破性与贡献性的,认为它丰富了词的写作方法,开拓了词境,给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
下面列举一些对“以诗为词”所做的肯定性评价,并结合一定的作品来分析“以诗为词”在词中的表现,同时阐述这一艺术手段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一,苏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达到了意境广阔,格调高远。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苏轼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把词人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起来,苏轼的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其词内容空前充实广泛。
举凡政务时事、川山景物、城乡风光、人情酬答、纪游怀古,无论大小、雅俗,都可写入词里。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6] 不仅大大突破“艳科”为主的局限,也远远超过前人所吟咏的个人狭隘生活。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词中,词人把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相结合起来,在雄气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既有词人的气质,也有时代的气势,丰富了词的表达范围。
词人由“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边故垒这一寻常事物,而贯通历史、功业、人生的价值判定。
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而“乱”、“穿”、“惊”、“拍”、“卷”等词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代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而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词与诗一样,也具有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写作功能。
由于苏轼的不懈努力,最终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光明正大地引入文学的神殿,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二,扩大了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他将传统的只能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
他用词作来证明词同样可以表现个人志向。
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引》即说东坡“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具体写打猎的热闹场面;下片表现了作者希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其报国无门的感慨。
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初步表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首先,这首词有一副标题,而以前的词不用副标题,这首词打破了这一界限。
其次,这首词的题材和主题在词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人有意把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写到词中。
此前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描写过边塞,但其基调是悲壮、苍凉的,不是盛唐边塞诗的意境。
当然,这里是基于宋代而言的。
再次,这首词用了很多的典故。
如“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些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
这样的表现,使词的表达范围更加广泛,词境更加深远;使词在表达时不只是轻描淡写的勾勒与图画,而更是自由洒脱的叙述与议论;不只是意象的简单叠放与排列,而更是情意的独特比喻与象征;不只是缠绵于男女间的爱恋与欢快,而更是洞见生命的博大与深沉。
第三,苏轼词发展了词的风格,振兴开拓了豪放词,丰富提高了婉约词派。
词境的扩大必然带来风格的创新与丰富。
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
苏轼对这种浮艳柔媚的词风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拓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东坡词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词于怀念古代英雄之中写感叹自身失意之情。
上片咏赤壁,即景写实,突出江山之胜;下片缅怀周郎,因景生情,突出英雄之业,并以此衬托自我,抒发身世之叹。
结尾的“人生如梦”,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与激愤。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重现了历史伟人雄姿英发的风神。
如“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等都是历史典故。
而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 但苏词不是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之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