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能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Atmosphere)
1. 大气组成
2. 大气结构
暖层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层
(二)水圈(Hydrosphere)
1. 水圈组成
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不足1%。
2. 水的循环
地下水的循环
生物水的循环
(三)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地壳 表层的土壤和岩石里,都有生物存在,目前已知的生物有近两百 万个种类。
厚度约33km,平均密度2.7g/cm3, 平均Vp 5.8km/s
硅镁层(玄武质层): 主要为富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平均
厚度约7km,平均密度2.9g/cm3,平 均Vp 6.wk.baidu.comkm/s
2. 地幔的特征
厚度:2870km,体积约占地球83.4%,质量占地球67.8%。 组成:镁铁质硅酸盐(据地震、陨石、深成岩及实验室推测),绝
斑玄武岩及金伯利岩的源区。
均匀层(B3层),220-400km,固态,镁铁质和超镁铁质
岩石组成,碱性玄武岩的源区。
过渡层,C层,400-670km
物质结构调整,密度进一步增大。
下地幔,D层,670-2891km
物质结构不再发生变化,但进一步压缩。
现今对地幔(地核)结构、成分的研究,主要依赖陨石、地 球物理,不少认识仍有较大的推断成分。
地球物理学证据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界面:
第一个界面:地下5-70km深处,平均厚度33km,大洋区较
浅,最浅处不足5km,称为“莫霍面”。
第二个界面:
位于地下2891km 处,称“古登堡面”。
(三)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1. 地壳的特征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对 它的了解和研究也比较深入。
此外,地球自转的动能、矿物结晶及地幔物质的分异作用等 都可以转化出大量的热能。
地球自太阳吸收的能量可达每年4.2×1024焦耳,超过地球生 全部煤炭完全燃烧所获得热能的300倍,其中1/3被大气圈和 地表反射,2/3被地球表层吸收并转化为地球演化所需能量。
地球内部的热能来源尚无定论。
3. 地核的特征
厚度:3741km,体积约占地球的16.2%,质量是地球的 31.3%。
组成:铁、镍、少量的氢、硫化物和硅酸盐。 结构:分三层,外核(E层,液态)、过渡层(F层,液→固) 和内核(G层,固态)。
平均密度10.83g/cm3。
第三节 能量系统
内能:地球自转的旋转能、重力作用的重力能、
动物:由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组成的多细胞复杂生物。
第二节 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同心环状,非梨亦非球—“煮熟的鸡蛋”
(一)圈层结构的证据
地球化学
不同或同一构造层内 物质的化学成分不均 一。
陨石学
石陨石:主要由镁铁质的硅酸盐相组成,代表上地幔的成分。 铁石陨石:大致相等的硅酸盐相与铁镍金属相组成,含少量的硫化物相,代表 下地幔的成分。 铁陨石:主要是金属相,少量的硫化物相(铁、镍),代表地核的成分。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热能及矿物结晶的结晶能和化 学能。
外能:太阳辐射能、天体引力能等。
一般认为,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球热能的主要来源, 如果地球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和地壳中的含量相当,那么地球所释 放的热量不仅足够使整个地球熔化,而且能够使它完全气化并蒸 发掉。
其次,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也可转化出大量热能,其总热量 可能十分接近放射性热能。
厚度:陆壳最厚,可达70km,洋壳最薄,最小不到5km, 平均厚度18km。
组成:陆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洋壳,玄武岩,密 度:2.6-2.9g/cm3。
年龄:陆壳老(38亿年),洋壳新(不超过2亿年)
上地壳 (大陆地壳) ( A1 )
-康拉德面-
下地壳 (大洋地壳) ( A2 )
硅铝层(花岗质层): 主要为富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平均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原核生物
无细胞核的原核 生物,以细菌和 蓝绿藻为主。
原生生物
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包括 细菌、藻和原生动物。
硅藻
真菌:没有叶绿素的真核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包括蘑菇、
木耳、灵芝等。
植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包括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第4章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能量系统
Chapter 4 Spheres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 部圈层。
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组成、运动特征和物理、 化学性质。
对地质作用各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一节 外部圈层 第二节 内部圈层 第三节 能量系统
大部分属于固体岩石。
结构:分三层。
B:上地幔(固/部分熔融);C:过渡层(固);D:下地幔(固)
地幔上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这部分和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地壳中的资源、岩浆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地幔。
上地幔,B层,33-400km
盖层(岩石圈地幔),B1层,20-80km,固态,主要为
橄榄岩。
低速层(软流圈), B2层,80-220km,部分熔融,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