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合集下载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汇总

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汇总

“吗”,表疑问
难道
能够,可以
译文: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 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的请求,难道能 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于是
当初
•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救助
凭,根据
评定 的
译文: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 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和劣。
• 如将《乘船》一文分为三个层次,你 准备怎样分?
分角色朗读
叙 述 者:平和舒缓语气 友 人:气愤、惭愧 元 方:怒中不失礼节
自主合作探究——《陈太丘与友期》
1.文中“君”、“家君”、“‘尊君” 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你寻我找: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尊称,哪些属于谦称。
诺。
• 王朗:热心果敢,但做事缺乏考虑,没有远见,
轻诺寡信
• 读完《乘船》,它给了你什么启发性思考?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 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信。答应别人时要
慎重考虑,许诺了就要尽力而为,不能失信。
小结
• 这篇文章以对比的写法,写出华歆、 王朗对逃难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 而表现出两个人和不同品格和境界;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华歆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的一句 话更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①敝人 ②卑职
③老朽
④寡人 ⑤令尊
⑥令堂
⑦令郎 ⑧令嫒
⑨犬子 ⑩陛下
尊称:令尊、令堂、令郎、令嫒、陛下 谦称:敝人、卑职、老朽、寡人、犬子
文言常识
1、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否 ),不在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分析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期 行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

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

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

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

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这则短文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本文亦不例外。

全文连标点不足150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

“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 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立即表示不同意。

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

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

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这个故事在写作特点上与《期行》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主旨上也与《期行》有近似之处。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课文翻译期 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 船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世说新语》两则剖析

《世说新语》两则剖析
添加标题
巩固训练: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请用原文填空。 时间:___ 地点:___ 人物____ 事件: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俄而雪骤(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与儿女讲论( ) 3、对于谢太傅的题目,兄子与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一、“读文”知“意”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首读:知内容。
读通顺,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停顿。 根据文意读准节奏如果朗读时句中要停顿,应该在哪几处画上“/”线?
家庭聚会
子侄辈的人
讲解诗文
不久,一会儿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紧,急速
高兴的样子
什么

一会儿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片片大雪在空中飘飞,与柳絮在风中飞舞的形态非常相似,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般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比喻意蕴更加深刻。
添加标题
咏雪
撒盐
形似
意蕴
柳絮
孰优孰劣无定论。 谢太傅更欣赏谁的诗,作者更欣赏谁的诗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01
道韫不愧是东晋的大才女,她的作品得到了谢太傅的欣赏,得到了作者的欣赏,老师相信也得到了今天读这篇文章的同学们的欣赏,那么我们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请用一句话真诚地表达你的赞美之情吧!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一部鸟瞰类杂记。

它记录了当时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和故事,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对《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进行解析。

第一则故事是《抚恤鄢陵》。

故事中,曹操早年征战,苦苦为百姓谋福祉。


曾亲自前去鄢陵查看当地民众的生活情况,然后向朝廷请求增加对该地的抚慰款项,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曹操为国家和民众着想的一面。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深入了解民情,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到为民众谋福利。

第二则故事是《连珠逐顾》。

故事中,华歆担任太傅时,经常与曹操一起商讨
国家大事。

一次,他上台阶时没有扶手,曹操看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赶过去扶住华歆,再继续工作。

这个小小的细节展示了曹操对华歆的尊重和关心。

华歆因此感到十分感动,对曹操的重视和人格魅力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注重细节,关心员工的感受,树立正面的领导形象。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世说新语》不仅用细腻的笔墨记载了那个时
代的人物、风俗和文化,更蕴含了许多人情世故和领导智慧。

读者在细细品味这些故事时,可以获得启示和教益,对于理解人性和领导之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世说新语》里的二则故事呢。

这《世说新语》可有趣啦,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妙故事的大盒子。

先来说说《咏雪》这个故事吧。

原文是这样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看,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都召集在一起呢,这多温馨呀。

他们在干嘛呢?在讲论文义呀,就像我们现在上课讨论知识一样。

突然雪下得又大又急了,谢太傅可高兴啦,他就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哎,这胡儿可真有意思,他觉得盐在空中撒下来的样子和雪有点像呢。

可是呀,他哥哥的女儿就不一样啦,这个小姑娘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哇,这个回答可太妙了!你想啊,柳絮在空中飘呀飘的,又轻又柔,多像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呀。

盐虽然也是白色的,但是它直直地落下来,哪有柳絮那么灵动呢?就像一个是木头人在走路,一个是翩翩起舞的仙女。

谢太傅听了就大笑起来,特别高兴。

这个小姑娘呀,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她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好像是一场小小的创意比赛呀。

胡儿的回答也不是不好,只是那个小姑娘的回答更有诗意,更能让人感觉到雪的美。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那些更有想象力、更美的答案就像星星里最闪亮的那几颗。

你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像胡儿一样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是会像那个小姑娘一样想出更妙的答案呢?再来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故事。

原文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世说新语〉二则》(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世说新语〉二则》(含解析)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讲巧练《〈世说新语〉二则》【要点存盘】1.《咏雪》一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这是形似。

它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咏雪》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答:①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②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答: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5.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文学常识】关于“十”及以上的文学常识1.世界十大文豪:古希腊诗人荷马;意大利诗人但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期泰;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2.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3.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4.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5.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杂剧),《西厢记》(杂剧),《看钱奴》(杂剧),《墙头马上》(杂剧),《李逵负荆(杂剧),《绿牡丹》(传奇),《幽闺记》(传记),《中山狼》(杂剧),《玉簪记》(传奇),《风筝误》(传奇);6.中国十大才子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好逑传》、《平山冷燕》、《玉娇犁》、《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斩鬼记》、《三合剑》;【精选习题】一、句子默写1.(2022秋·七年级课时练习)你知道哪些咏雪的佳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原文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华歆:字子鱼,三国时期魏国人。

王朗:字景兴,三国时期魏国人。

避难(nàn):躲避动乱或灾祸。

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战乱。

依附:投靠他人,以求庇护。

歆辄难之:华歆立即对此表示为难。

幸尚宽:幸好(船)还宽敞。

何为不可: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贼:此处指叛乱者或盗贼。

舍:放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我原本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付。

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携拯如初:像起初一样携扶着他。

定华、王之优劣:(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原文2:宗世林①以德行为世所重。

曹操②年二十,欲结交于宗承③,承终不屈。

操后但向承语④,便假五六秉⑤以答之;如是六年,操始得与承语⑥。

因厚加礼辟⑦;承终不从⑧。

会承被诬告就国⑨,操与车骑将军⑩许褚俱送至数百里;操谓承曰:“孤欲与君结布衣之好;君厚自爱,幸勿见还⑪!”承曰:“承死不能损益⑫。

”遂不还。

【注释】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

②曹操:字孟德。

③宗承:东汉末年南阳太守,以德行著称。

④后但向承语:此后曹操每次见到宗承都只是寒暄几句而已。

⑤假五六秉:给予五六把的礼遇。

⑥得与承语:才能够和宗承说话。

⑦因厚加礼辟:于是对宗承加礼聘用。

⑧承终不从:宗承最终也没有应允。

⑨会承被诬告就国:适逢宗承被诬陷入狱,判罪去国。

⑩车骑将军:官名,在这里是专指许褚,他与曹操是同乡人,也是一位武将。

(11)幸勿见还:希望你不要再回来了。

12)承死不能损益: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有什么增减。

世说新语二则意思

世说新语二则意思

世说新语二则意思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一部散文集,以记载当时人物言行为主。

其中的“世说新语二则”是其中的两个故事,分别是“成语出处”和“久旱逢甘霖”。

下面将对这两个故事进行解释,并按照标题的要求进行扩展描述。

一、成语出处故事背景: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刘义庆的文学家,他善于观察生活,记述人物言行,编写了《世说新语》这部散文集。

刘义庆所记载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成语出处的故事。

故事内容: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他的字迹工整,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写字,由于天气炎热,汗水不断流下,滴在了纸上。

他觉得这样的字迹不美观,于是用抹布擦去了汗水,重新写了一遍。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见到这一幕,对他说:“父亲,汗滴禾下土,你的字迹已经很好了,何必再擦拭呢?”王羲之听后笑了笑,对儿子说:“汗滴禾下土,虽然是一滴汗水,但我追求的是完美的艺术表达。

”于是,他重新写了一遍,使字迹更加工整漂亮。

成语出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汗牛充栋”的出处。

这个成语是形容书籍非常丰富,堆积如牛栏一样。

用来形容王羲之的字迹工整,他追求完美的艺术表达,不满足于已经很好的字迹,一滴汗水都不愿意接受。

扩展描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完美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

王羲之作为书法家,他追求的是字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使他成为了后世仰慕的书法家,也使成语“汗牛充栋”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形容词。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取得更好的成绩。

正如王羲之,他不满足于已经很好的字迹,一滴汗水都不愿意接受,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久旱逢甘霖故事背景: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文学家,他是一位清高洁净的人,喜欢田园生活,以写田园诗而著名。

在《世说新语》中,刘义庆记载了一则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课文全解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世说新语》课文全解 语文版

22.《世说新语》【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过:超过。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委:丢下,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辄:当即。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所以:……的原因。

耳:罢了。

纳:接纳,接受。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定:评定,评价。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义庆(403~444),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

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

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

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

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

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

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

其中,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在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

后临川王国被废除,后裔不明。

2、关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

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

《世说新语》二则 优秀报告

《世说新语》二则 优秀报告

《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报告
引言
《世说新语》是东晋文学家、历史学家袁宏编撰的一部清谈笔记,记录了东晋晚期儒家学者与文人的言谈和思想。

这部书成为后
世研究东晋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和文化意义。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世说新语》中的两则佳作,并分
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佳作一:默而识之
内容概述
该则描述了当时的文学名家陆机在一次讨论中默默听取他人言
论的情景,最终通过他的默默观察、反思和思考,能够准确地洞察
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高明的解决之策。

启示意义
这则佳作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默默观察、积极思考
才能达到更好的理解与洞察。

在讨论和交流中,耐心倾听他人观点,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和见解,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佳作二:以商为本
内容概述
该则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刘琨在面对困境时,以商业运作的思维
方式处理政务。

他善于分析形势,灵活运用策略,最终有效解决了
问题,并取得了成功。

启示意义
这则佳作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商业运作的
思维方式,注重分析形势、灵活运用策略。

商业运作中的经验和方法,如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市场定位等,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领
域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挑战和困难。

结论
《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则佳作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应该注重默
默观察、积极思考,以及借鉴商业运作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希望这些启示能够对现代人们的研究、思考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一、作者及作品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咏雪》1.原文及翻译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字词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3.人物形象分析谢太傅:作为家庭长辈,他重视家庭文化教育,在寒雪日组织家庭聚会并与晚辈讲论文义,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他对晚辈的回答不做直接评判,而是“大笑乐”,表现出他的和蔼可亲、善于引导,鼓励晚辈积极思考、表达观点,对晚辈的才华和创造力持欣赏态度。

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精妙比喻展现出她的聪慧机敏、才思敏捷和文学素养。

她能够突破常规思维,将雪花比作随风飘舞的柳絮,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雪花轻盈、飘逸的姿态,还营造出一种优美、灵动的意境,其比喻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超过了胡儿的“撒盐空中”,体现出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胡儿:他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也表现出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状态联想到盐撒在空中的样子,虽然比喻稍显质朴,但也体现出他积极参与家庭讨论、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一面,是一个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少年形象。

22《世说新语》二则

22《世说新语》二则

《乘船》这篇课文。
乘 船
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
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
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 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依附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顺便借光
附着、依赖、从属 „„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门/不顾。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译一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期日中: 正午时分 去后乃至: 才 尊君在不(fǒu):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表疑问 对对方的尊称,您 待君久不至: 我;表顺承,就 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则是无信: 拉 下车引之: 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
曾子杀猪
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 他妻子要上街
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
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 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 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 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
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课文的
中心意思。 2、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3、领悟故事的思想意义。学习古人的智慧,守 信的美德。
《世 说 新 语》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 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全解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全解

《世说新语》二则全解《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释词: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同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句解:“寒雪日”写屋外天寒雪骤,“讲论文义”写室内谈笑风生,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文字简洁却内容丰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人物、环境、事件等。

原文:俄而雪骤,释词:俄而,不久、一会儿骤,紧译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句解:“骤”字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雪之急,突出了雪景的壮观,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

原文: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释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似,像译文: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句解:谢太傅的问话引出了下文“兄子”“兄女”的回答。

“欣然”表现了谢太傅见到白雪纷纷的喜悦之情。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释词: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译文: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与之)相比。

”句解:比喻胡儿以白盐撒于空中比喻白雪飘飞之态,突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照应上文的“雪骤”,形象生动。

原文: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释词: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译文: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说像柳絮乘风起舞。

” 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句解:比喻,将飘飞的雪花比作乘风起舞的柳絮,突出了雪花飘飞的轻盈姿态,同时引发人们对春天即将来临的联想,极具美感。

太傅对以上两个比喻并未直接表示赞同或反对,只“大笑乐”,表现了谢家家庭聚会时欢快、轻松的氛围。

原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释词:即,就是译文:(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句解: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释词: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时分舍去,舍弃、离开乃;才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22《世说新语》二则

22《世说新语》二则

当时
时常
可以 凭
能够
因为
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 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 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
成语典故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xián), 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 慰自己。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jué)》,曹 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 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 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刘义庆(公元403年——公
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 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 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 谈逸事。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具有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 世。该书在魏、晋是当时盛行的小说集大成之 作,对后世的小说和笔记小说发展影响很大。
刘义庆
学习目标

zhěng
对……感到为难
一起,都
想要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
当即 附, 代词,这件事.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还 何为 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 曰:
……的原因 迟疑,犹豫不决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 此 因为 难道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 相:代词,别人, 语气词,表感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 么(主旨)?
①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 的聪敏,懂礼识仪。
②更说明“信”和“礼”的重 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乘船》
1.正音
华歆 ( xīn )俱 ( jù )避 ( bì )辄 (zhé )贼 ( zéi )舍( shě) 携( xié ) 纳( nà)邪( yé )遂(suì )拯( zhěng)

引之
暴躁易怒,知错就改
元 方

曰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不顾
对话,动作展示人物性格
细读课文 质疑探究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如 何评价这种行为?
答:友人的行为是一种不遵守时间的 行为,正因他不守时,才导致陈太丘独自 走了的结果。失信的是友人。因此陈太丘 “舍去”是正确的;
〈2〉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 太丘舍( )去,( )去后( ) 友人 太丘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友人 元方 )答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曰:“( 我父亲 )待君久不至,已去。”
4。翻译课文《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
朗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 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 定在正午时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 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 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 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 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 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 人自己走了。”
华歆、王朗俱( 一起 )乘船避(逃避 )难 (灾难 ),有一人欲( 想要 )依附 当即)难 (归依,依靠 ), 歆辄( (形意动 以…为难 感到为难 )之 ( 代词,代搭船这件事)。朗曰:“幸 ( 幸而,恰巧 )尚( 还 )宽( 宽松), 何为( 为何,为什么)不可?”
原文依据

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 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明白事理)。当 朋友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不”元方详 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落落大 方)。 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 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守时守信有礼)
开放思考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答:失礼。理由:①元方批评友人无礼, 自己更应做到有礼;②友人已经认错,又是 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 待之。 不失礼。理由:①友人失约在先,是 无信;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③对七 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一 同出发),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 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 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友 人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便,就)是无( 不,没有)信 至,则( 信用,守信用 对着 ( );对( )子骂父, 则是无礼( 礼貌,讲礼貌 )。”
友人惭( 惭愧 ),下( 走下 )车引 (牵引,拉)之( 代词,代元方 )。元方 入(走进,进入 )门不顾( 回头看 )。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文言句式:省略句)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作者简介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 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 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 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 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 士。
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 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 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 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其 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 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方时年(当时年龄 )七岁,门 在门外,名作状语 ( )外戏( 玩耍 )。
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在 客问元方:“尊君( 不( fǒu 现在写作“否” )?”
等待 )君( 答(回答 )曰:“待( ) 古代尊称对方,“您” 离开)。” 久( 很久 )不至,已(已经 )去( 友人便( 便,于是 )怒( 生气 )曰:“非人 (不是人 )哉( 语气助词,啊 )!与人期行,相 (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丢下,抛弃 )而( 顺接,就) 去( 离开 ) 。
答:陈太丘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问明 情况,因为既然已经知道友人不守时, 不讲诚信,那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诚信, 一定要再等等。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 的孩子?找到原文依据
答:1、 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的人。
2、他是一个从小就知道守时守信有礼
写法指导: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 来表现。
还读 “xié” 乘船避难( nàn ) 歆辄难之( nán )
2.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朗读课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
/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

,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 所 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字词、句子理解
《期行》
1. 正音,辨形
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 ) 友人惭( cán ) 陈寔( shí ) 三人行: 2.理解字词 走路
陈太丘与( 与,和 )友(朋友 )期(约定 )行( 出行 ), 期日中( 正午),过(超过 )中不至( 到 ),太丘 舍(舍弃 放下 )去( 离开来自,去后乃( 才 )至 ( 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