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痹证【概说】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沿革(一)《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二)《金匮要略》称湿痹、历节,创乌头汤等名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三) 宋《圣济总录》对热痹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内容。
《圣济总录·诸痹门》补充了《内经》对热痹的认识,丰富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也可致热痹。
三、讨论范围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邪内侵,气血运行痹阻(二)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外感风湿热邪——痹阻气血经脉(三)饮食药物失当饮食不节,用药不当——脾胃受损,湿热痰浊内生,痹阻经脉气血(四)跌扑损伤,老年久病外伤跌仆——损及肢体筋脉,气血运行失畅,痹阻经脉气血老年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关节失养二、病机(一)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失畅——痹证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胜——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则减湿邪偏胜——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位多偏于下热邪偏胜——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中医内科学痹证培训课件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二.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 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 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 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 邪实为主者多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二.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三.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中医内科学痹证
36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二.发病及病情de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 关.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6
谢 谢!
中医内科学痹证
27
中医内科学痹证
教学大纲
一、了解痹证de一般概念及特征.
二、熟悉痹证de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三、掌握痹证de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de鉴别要点.
四、掌握痹证各证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证
29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de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 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粘滞性 、渐进性等特点.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中医内科学痹证
32
病因病机
【病因】
一.外因 (一)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中医内科学痹证
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 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 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文档
二.文献摘要:
1.《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 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 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 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
2.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 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 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 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体质因素 气候条件
(三)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
生活环境
血不通 饮食习惯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
3.巢元方《渚病源候沦》又称 为“历节风”;
朱丹溪《格致余沦》又称 “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 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 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 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 大指导意义。
三、相关检查
1.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 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 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中医痹症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多 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同时注重临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加可靠和有力的支持。
完善痹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研究和推广高 效、安全、简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 际交流和学术合作,促进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际 化发展。
2
病机主要为气血痹阻不通,导致关节、肌肉、 筋骨失去濡养,不通则痛。
3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
02
痹症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的治疗原则
散寒祛风
主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方剂,以散寒、祛风、通络止痛。
除湿蠲痹
主用薏苡仁汤、蠲痹汤等方剂,以除湿、蠲痹、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证的治疗原则
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茯苓、白术、僵蚕等。主治高脂 血症、脑梗死等。
04
痹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功能,达到舒经通 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 治疗效果。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 状。
推拿治疗
手法治疗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以免 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
预防并发症
要积极预防痹症并发症的 发生,如感染、关节变形 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痹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
02
研究发现了痹症的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因素。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痹症概述 • 痹症的中医治疗 • 痹症的中药方剂 • 痹症针灸疗法 •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 痹症典型病例分析
01
痹症概述
痹症的定义与分类
痹症定义
痹症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 于肌肉、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气血痹阻,闭塞不通的一 类疾病。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等穴。
03
痹症的中药方剂
薏苡仁汤
成分
薏苡仁、苍术、桂枝、芍药、 麻黄、生姜、甘草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当归拈痛汤
成分
当归、黄芩、赤芍、羌活、防 风、连翘、忍冬藤、桑枝、桂
枝、猪苓、泽泻
功效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
在使用艾灸疗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实热证、 阴虚证及皮肤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5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心理护理要点
1
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2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痹症的错误认 知
3
提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调护及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的生活环境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疗法
取大椎、风门、风池,配穴:曲池 、合谷、环跳。
风湿热痹的治疗
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宣痹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病变关节局部穴位,如膝眼 、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
25
第25页/共47页
• (3)着痹 •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
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
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2021/5/12
中医内科学
6
第6页/共47页
范围
•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它如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2021/5/12
中医内科学
• (2)久病体虚
•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 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如 《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 此外
• 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
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
2021/5/12
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 中医内科学 关。
2021/5/12
中医内科学
14
第14页/共47页
诊查要点
2021/5/12
中医内科学
15
第15页/共47页
诊断依据
•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生和加重可与饮
食不当有关。 •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痹病的分类
根据痹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 痹等类型。
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以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 重为主,着痹以关节重着、疼痛固定为主,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活动受限为主。
痹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两个方面。正气不足多与年老体弱、久病 体虚、饮食不节等有关,外邪侵袭则与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
出现关节、肌肉或骨骼 疼痛、僵硬、麻木、肿
胀等症状。
体征
关节周围组织增厚、肿 胀,关节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
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 血素O增高,类风湿因
子阳性等。
痹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关节病
痹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症状上有相 似之处,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 为关节滑膜炎症,而痹病则多表现为 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案例三:骨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注重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缓解关 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详细描述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 医认为其病因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侵袭有关。 治疗上,中医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方法,如中药 外敷、艾灸等,以缓解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同时, 中医强调保养筋骨、预防复发,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淡易消化食物对于热痹适宜。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 境,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影响痹病的康复。
05
痹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课件
(二)病理因素:风、寒、湿、 热、痰、瘀
(三)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 血不通
.
10
病位:筋脉、关节、肌肉 涉及脏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 痰 、瘀 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血不 通
.
11
(四)病势及转归:
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 关节——实证 病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 虚实夹杂 久治不愈——痰瘀阻络——枉痹 内舍脏腑——脏腑痹
19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2)痛痹 (3)着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两虚证
.
20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兼证: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
.
2
二.文献摘要:
1.《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
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
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
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
.
3
2.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 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 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
6
三.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 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 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 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 炎等
中医内科学痹病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 能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炎的目的 。
灸法
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穴位进 行温热刺激,以温经散寒、通络 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手法作用于患处,舒缓肌肉紧张 ,改善关节活动受限。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患处及周围组织,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03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 大抗炎作用的药物,如泼 尼松、地塞米松等。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 关节肿胀和疼痛,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主要用于重度痹病患者的 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发性肌炎等。
其他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用于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痹病。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B细胞 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难治性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目录
CONTENTS
• 痹病概述 • 痹病中医治疗 • 痹病西医治疗 • 痹病预防与调护 • 痹病案例分析
01
痹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痹病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的 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有助于减轻痹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12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13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25
四、鉴别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
病相似。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肢体疼痛 为痹证的主要 一般不表现
肢体活动 活动正常或屈 痿弱不用为痿
状况
伸不利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11
一、概述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痹 证
痹证细目一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正气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二、病因病机
津血运行不畅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脏腑痹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内舍脏腑
尪痹 (正虚邪实)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过服
苦寒清热
总结:
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研末冲服,可
节约药物用量,并减少病人的疑惧心理。
四、转归调护
(一)转归预后 以上诸证,因体质差异,病因有别,加之邪毒多寡、强 弱不同,病势轻重不同,治疗调摄是否得当等,临床上各证 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如实证之风、寒、湿、热 痹,日久不愈则正气愈虚,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瘀相 结、气虚血亏证,至此,虚实夹杂,病更难疗。若复感于邪 ,则邪气内舍其合,可转成五脏痹,多预后不良。
伤气,久坐伤肉。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⑤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气候剧变等。
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气候变化 寒 乘虚 入内 气血 不通 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湿 酒后当风
热
痹阻 脉络拘急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关节 热胜----热痹
三、辨证论治
(二)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 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 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三、辨证论治
热痹
“火性炎上”
三、辨证论治
4.热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焮)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2、兼症:筋脉拘急,甚至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发 热、口渴、烦躁、喜冷恶热、尿黄等全身不适; 3、舌脉: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痹病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平国
一、概述
(一)定义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一、概述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 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 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一、概述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的适宜剂量;久煎可缓和药性,减少毒性,一般可先煎
三小时左右,再入他药同煎;服药后若见唇舌发麻、手 足麻木、恶心、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时,应立
即停药,并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2.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 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 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应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三、辨证论治
行痹
“风性善行数变”
三、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行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桂枝,疏风通络。
三、辨证论治
五.尪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刺痛明显 2.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 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3.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
方解:防风、秦艽:祛风除湿 肉桂:温阳祛寒 麻黄、杏仁:宣肺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 茯苓:健脾渗湿 黄芩:反佐,防辛温太过
三、辨证论治
痛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辨证论治
2.痛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三)治法: 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或补肾散寒治尪汤 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 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注意事项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剧者,常应用到附子、制川 乌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作用较强的药物,应用这些药 物时应注意: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摸索对个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 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 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
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
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中焦篇· 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三、辨证论治
着痹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腹重如带五千钱”
三、辨证论治
3.着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2、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 动不便,肌肤麻木。 3、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湿性重浊粘滞, 流注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肿胀,痛有定处; 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肌肤麻木, 活动不便; 苔白腻,脉濡滑——湿盛之象。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 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 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三、辨证论治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湿热邪入侵,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 红肿灼热; 热壅经络,气血不通——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得冷 暂缓; 湿热壅盛,正邪交争,邪欲外出——发热,烦躁,口 渴,尿黄; 湿热壅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四、转归调护
(二)预防与调护 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对本病 有一定预防作用。调摄之法:首先做到适寒温。在一年四 季气候突变时注意更换衣服,又要忌食生冷,以防寒冷的 伤害。若患感冒应及时治疗,防止邪气内侵。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疼痛
酸楚
关节肿 大变形
肌肉、关 节、筋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麻木
灼热
重着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 者为着痹也。”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