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中焦篇· 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
方解:防风、秦艽:祛风除湿 肉桂:温阳祛寒 麻黄、杏仁:宣肺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 茯苓:健脾渗湿 黄芩:反佐,防辛温太过
三、辨证论治
痛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辨证论治
2.痛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 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 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 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 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三、辨证论治
三、辨证论治
着痹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腹重如带五千钱”
三、辨证论治
3.着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2、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 动不便,肌肤麻木。 3、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湿性重浊粘滞, 流注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肿胀,痛有定处; 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肌肤麻木, 活动不便; 苔白腻,脉濡滑——湿盛之象。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疼痛
酸楚
关节肿 大变形
肌肉、关 节、筋骨
麻木
灼热
重着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 者为着痹也。”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 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 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
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
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的适宜剂量;久煎可缓和药性,减少毒性,一般可先煎
三小时左右,再入他药同煎;服药后若见唇舌发麻、手 足麻木、恶心、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时,应立
即停药,并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2.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 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 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应
三、辨证论治

(二)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 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 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三、辨证论治
热痹
“火性炎上”
三、辨证论治
4.热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焮)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2、兼症:筋脉拘急,甚至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发 热、口渴、烦躁、喜冷恶热、尿黄等全身不适; 3、舌Biblioteka Baidu: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湿热邪入侵,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 红肿灼热; 热壅经络,气血不通——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得冷 暂缓; 湿热壅盛,正邪交争,邪欲外出——发热,烦躁,口 渴,尿黄; 湿热壅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三)治法: 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或补肾散寒治尪汤 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 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注意事项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剧者,常应用到附子、制川 乌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作用较强的药物,应用这些药 物时应注意: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摸索对个体
一、概述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桂枝,疏风通络。
三、辨证论治
五.尪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刺痛明显 2.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 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3.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痹病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平国
一、概述
(一)定义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一、概述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三、辨证论治
行痹
“风性善行数变”
三、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行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三、辨证论治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正气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二、病因病机
津血运行不畅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脏腑痹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内舍脏腑
尪痹 (正虚邪实)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过服
苦寒清热
总结:
伤气,久坐伤肉。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⑤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气候剧变等。
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气候变化 寒 乘虚 入内 气血 不通 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湿 酒后当风

痹阻 脉络拘急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关节 热胜----热痹
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研末冲服,可
节约药物用量,并减少病人的疑惧心理。
四、转归调护
(一)转归预后 以上诸证,因体质差异,病因有别,加之邪毒多寡、强 弱不同,病势轻重不同,治疗调摄是否得当等,临床上各证 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如实证之风、寒、湿、热 痹,日久不愈则正气愈虚,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瘀相 结、气虚血亏证,至此,虚实夹杂,病更难疗。若复感于邪 ,则邪气内舍其合,可转成五脏痹,多预后不良。
四、转归调护
(二)预防与调护 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对本病 有一定预防作用。调摄之法:首先做到适寒温。在一年四 季气候突变时注意更换衣服,又要忌食生冷,以防寒冷的 伤害。若患感冒应及时治疗,防止邪气内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