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一全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6课鸿门宴第四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6课鸿门宴第四课时教案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 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作品1.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2.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整合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二)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四)听录音 字词积累 :
填字音、辨字形
旦日飨士卒()鲰生说我曰() ()戮力()
瞋目()目眦尽裂()按剑而跽()
彘肩()刀俎()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欲间行()距关, 毋内诸侯( )
要项伯(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四、合作交流
五、解惑答疑
六、我要提问
七、总结升华
八、当堂测试:
听录音,识记生字生词(10分钟)
学案导学
教师导入
(2分钟)
确定目标
(1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了解背景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本文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并由此导致最终的失败。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 掌握《鸿门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鸿门宴》背景、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

2. 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鸿门宴》原文和翻译。

3. 《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导入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鸿门宴》的理解,提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期待和猜测。

二、阅读与理解(约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例如:吕后为什么开宴?项羽为什么去了?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三、词汇与句型(约15分钟)1. 教师针对《鸿门宴》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句子结构和常见的句型。

例如:吕后下令,请诸将进食,张良趁机撤退,护送刘邦离开。

四、综合分析与讨论(约15分钟)1. 让学生围绕着《鸿门宴》的主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读,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

五、写作与表达(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或进行口头表达,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互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2. 鼓励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复习。

教学扩展:1. 探究《鸿门宴》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阅读其他与《鸿门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项羽本纪》、《汉书》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6课 鸿门宴 教学设计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6课 鸿门宴 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强化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谢”“意”“之等”,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细读文本,通过品味人物语言, 因言会意,品出文章的内容意韵。

课时重难点:品味语言, 因言会意。

教学方法: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拔相结合;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宴”字导入,激“宴”会之趣“宴”:1、以酒饭款待宾客。

2、聚会在一起吃酒饭。

鸿门之“宴”,谁敢赴之?但如果是那些不怀好意,会被设计陷害甚至暗藏杀机的宴会,你还敢去吗?没错,刘邦就敢去,不但敢去,还靠着他亲家项伯的帮忙和三寸不烂之舌从那个刀光剑影的宴会上成功逃脱,不得不让人佩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鸿门宴》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宴会上的的“对答如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研讨的重点---品味与咀嚼人物语言二、从“宴”字切入,陈“宴”会之事1、项羽为什么要“宴”请刘邦?明确:“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重点解析“王”)2、刘邦知道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他吗?明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重点解析“夜”“之”)3、刘邦知道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杀他,他还来干嘛?明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重点解析“蚤”“谢”)4、至鸿门后,他是怎么解释的?解释后项羽有什么反应?明确:“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重点解析“意”和“郤”)5、项羽集团有没有采取什么斩首行动?结果如何?明确:有;“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结果:“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重点解析“若”“寿”和“翼”)6、命悬一线之际,刘邦集团和刘邦分别采取什么行动?明确:“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刘邦:“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并“间至军中”。

设计意图:言、文并进,将文字寓于文脉的梳理之中,可以避免串讲课文的平淡与枯燥;此环节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同时,又能起到强化重、难点字词的作用。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3)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重点词语的解释;(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2)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3)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概述《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2)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五、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X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西楚霸王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X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X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X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X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了解作者及《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某某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鸿门宴》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朗读、表演等方法,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情节等方面,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2)学习文中的人物品质和精神风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3)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3. 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深入分析;3.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2)简介课文《鸿门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2)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人物品质和精神风貌。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写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设计

6.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以及其著作《史记》。

2.通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3.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主要的意思是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也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那么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鸿门宴》这篇课文,从中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和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史记》介绍《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并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有关《鸿门宴》的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鸿门宴》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宴会的经过及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

三、课堂讨论(1)刘邦为何能成功逃脱鸿门宴?(2)项羽为何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3)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刘邦逃脱后的事情发展。

2.分析课文第五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结局。

二、课堂讨论(1)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课文的叙述手法有何特点?(3)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有关《鸿门宴》的其他资料,如诗词、故事、评论等,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以了解更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鸿门宴》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哪些细节最令你们印象深刻?”2.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项羽,他的哪些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项羽的傲慢、自负,以及他的优柔寡断。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分析;3. 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一些难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深入分析;3. 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掌握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地图、背景资料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知识;(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电影《鸿门宴》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瞬间。

(2) 提问:鸿门宴是谁策划的?有何历史意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3) 教师总结: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斗争的关键战役,标志着楚汉争霸的开始。

今天我们将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深入了解这场宴会的来龙去脉。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鸿门宴》的原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及历史背景。

o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宴会中的权力斗争。

2.过程与方法:o采用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o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宴会背后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o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宴会中的权力斗争。

•难点:深入理解宴会背后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以及这些斗争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经典的古代历史故事——《鸿门宴》。

在这个故事中,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在宴会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紧张与智慧。

”二、背景介绍与诵读原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刘邦和项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

•诵读原文:学生分段诵读原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

教师纠正发音,强调语气和停顿,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紧张氛围。

三、文本细读与分析•字词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如“沛公军霸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鸿门宴》的过程和细节,感受宴会上的紧张氛围和权力斗争。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分析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那么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X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X、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某某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某某某某〕,X邦为汉王,都南X〔今某某省南境〕。

X邦到南X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X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X 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X良、陈平向X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某某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某某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骨‘X增进言〞,X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X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X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假设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古今异义:“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

〞“固〞,本来。

通假字:“具以事告〞,“具〞通“俱〞.“要项伯〞,“要〞,通“邀〞“毋内诸侯〞,“内〞通“纳〞“不敢倍德〞,“倍〞通“背〞“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素善留侯X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X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X 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X良献策〞。

X良要X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X邦那么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X 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X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X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X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X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那么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那么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X就可称为“义〞,反之那么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X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X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X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X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那么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那么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假设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以下问题: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X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X良?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X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X退军,却只要X 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省略之〕。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第三段:1.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第一件事“X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X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X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X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X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X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X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X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X邦,更突出了X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X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X良那么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X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X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X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那么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某某,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

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5、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6、完成“思考和练习〞二、四两题。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X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道苦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沛公不胜格构。

〞〔广不胜相构〞,指酒醉,以“拒构〞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一F。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