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

简述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自行宣告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发行国债来筹措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

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和经济发展需求。

国债发行成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

1949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新中国的国债,这是我国国债发行的开端。

当时的国债发行主要是面向国内投资者的,用于支持国家重建和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债发行逐渐成为我国国内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行了国内外通用的外债,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国债发行的国际化进程的开始。

1997年,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国债市场。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发行了第一批金融债券,开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新篇章。

此后,我国国债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类型的债券产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

200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发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公开发行方式外,我国还推出了招标发行、绿色债券、地方政府存续债等新的发行方式和产品。

这些创新举措为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除了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外,个人投资者也成为了国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保险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国债,提高了国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国内发行到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再到近年来的市场多元化,我国国债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我国国债市场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查询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历史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模拟交易的概况

查询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历史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模拟交易的概况

1、查询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历史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模拟交易的概况。

2、每个人找一只股票重点关注,记录下数据,以便进行绘制K线图。

(请到班长处协调,避免选择一样的股票,每个人一只不得重复,先到先得)1中国国债期货发展历史1992年12月,上交所开放国债期货交易,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

从1992年12月28日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3年12月,原北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随后,原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也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债期货交易金额逐月递增。

1994年结束时,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元。

1995年2月,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327”违规操作事件,对市场造成沉重的打击。

1995年2月25日,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月25日,证监会又向各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提高交易保证金比例,将交易场所从十几个收缩到沪、深、汉、京四大市场。

一系列清理整顿措施并未有效抑制市场投机气氛,透支、超仓、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1995年5月再次发生恶性违规事件—“319”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下午,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各交易场所从5月18日起组织会员协议平仓;5月31日,全国十四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全部平仓完毕。

我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2012年2月9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将于2月13日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

此后将逐步对外开放,分批次发展期货公司、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并在适当时机推向全市场。

2、2)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凸显蝶式套利机会23日,受市场资金紧张、隔夜回购利率升破5%等偏空因素作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遭遇空方主力资金逢高拦截,市场整体下跌,其中近期合约TF1203收跌0. 11元至97.71元,小幅减仓1374手至23961手;主力合约TF1206收跌0.09元至97.79元,大幅增仓7537手...预览分享▼腾讯网 02-22 03:49 12家媒体报道7、中金所:禁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拉客《国债期货启动仿真交易》追踪本报首席记者杨剑峰本报讯上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开启,只有几家期货公司和券商参与首批试点。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摘要】国债期货于2013年9月6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又添重要新成员,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当中的重要事项,对促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必须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理论知识,包括国债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合约细节及风险控制制度等,并结合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现状、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着重对国债期货交易主体在期货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的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期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国债期货市场风险防范措施【正文】一、国债期货概述(一)国债期货含义国债期货(Treasury future)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的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国债期货国外发展情况的介绍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和稳定汇率,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利率波动的风险,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了政府国民抵押货款协会抵押凭证期货合约,这标志着利率期货这一新的金融期货品种的诞生。

1976年1月6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第一份以90天短期国库券为标的物的利率期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7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又推出了20年期的长期国库券期货。

1979年以后,新的国债期货品种不断涌现,比如1979年7月10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4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后来又增加了10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等等。

我国国债市场的历程与未来

我国国债市场的历程与未来

我国国债市场的历程与未来国债作为国家的主权债券,是财政补充预算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我国国债市场自1997年开始发展,经过了多次改革和创新,逐渐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制度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历史概述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质,不存在独立的国债市场,而是由国家中央银行直接与企业或银行进行融资。

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债市场逐渐发展。

1997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发行国债,我国国债市场由此正式启动。

发展历程1997年至2005年,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不同于内地,香港的债券市场相对成熟。

2005年开始,证监会颁布了《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使得我国债券市场加速了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还出现了包括央行逆回购在内的逆回购业务、发行短期融资券等新制度新产品,也逐步完善法律法规。

制度设计我国国债市场主要由央行开展国债发行,以及中国结算作为国债托管机构等组成。

其中,央行开展国债发行的方式有三种:公开发行、协议发行和招标发行。

招标发行是目前主流方式。

此外,中国结算是国债证券托管的唯一机构,它承担着证券发行、交易、送交托管等职能,确保国债证券的交易和资产安全。

未来展望我国国债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负责。

未来,国债市场应加快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提升金融市场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在国家债务飙升的背景下,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提高国债应对风险能力是国债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我国国债市场从1997年的发展到现在,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出现了新制度新产品,彰显出其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未来市场发展,还需通过金融市场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国债市场监管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债市场发展水平。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摘要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指发生在20XX年3月27日的一次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重大事件。

该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影响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事件背景国债期货是指以国债作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风险。

在20XX年3月27日之前,国内国债期货市场一直表现稳定,交易活跃度较高。

事件经过20XX年3月27日,国内国债期货市场突然发生连续暴跌的情况,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经过后续调查和分析,该事件最初起因于市场流动性的降低以及大规模的抛售压力。

具体的事件经过如下: 1. 清晨,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抛售压力,许多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

2. 抛售压力导致国债期货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其他投资者的恐慌和哄抢。

3.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了交易的频率和抛售的数量,但这并没有改变市场下跌的趋势。

4. 国债期货市场在当天下午暴跌超过10%,创下了历史新低。

5. 在这一天结束后,市场依旧动荡不安,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影响分析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如下:1. 大规模抛售导致市场恐慌该事件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抛售压力,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情绪。

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使得价格下跌。

这种恐慌情绪传导至其他金融市场,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冲击。

2. 流动性紧缩抛售压力的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

在事件当天,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交易频率和抛售数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投资者难以及时卖出持有的国债期货合约,流动性紧缩成为市场的一大问题。

3. 投资者信心受挫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投资者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

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重新评估风险,并对未来的市场表现持更为悲观的态度。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在2020年3月27日发生了一起国债期货事件。

一家名叫“中国宏达期货”的公
司在该事件中主谋,操纵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价格,造成了国债期货市场的波动。

这一事
件的发生,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外媒对此事件的及时报道表明,国际上对于准入市场规则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而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数量庞大的低信誉客户不被准入的情况。

这既暴露了证监会在监
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未来改善其金融体系的一次明显的信号。

此外,深交所方面表示,其监管体系也发生了突发状况,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
定期披露制度及其落实不够完善,无法通过正规程序在披露前及时了解一些重要信息。

鉴于以上情形,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倍努力深化市场监管,改进及加强市场准
入制度,凸显公平竞争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管理规则,严肃起
诉和惩戒非法操纵期货市场的行为,以确保公平、公正、有序的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此外,各大经济参与者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加大社会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的力度,完
善市场多元化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营运质量,加大对资本市场行为的惩罚力度,为未来投
资者提供更多安全保障所必需。

总之,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之中,这次327国债期货
事件的重大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完善市场管理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性,但更需要的是市场
各方和参与者的努力,同时督促全民监管的思想方式,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
发展。

有国债期货范文.doc

有国债期货范文.doc

有国债期货有国债期货篇1浅谈我国国债期货摘要我国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市场还不成熟,几种产品不久便退出了市场.我国考察团赴美考察,发现了可以借鉴到我国的金融工具—-国债期货。

本对我国国债期货的历史现状总结,以及对未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金融期货市场监管理财产品一、我国国债期货的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外金融期货大气候影响之下,我国1992年前后曾对几种金融期货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1992年6月1日外汇调剂中心率先推出外汇期货交易,1993年3月10日海南证券交易中心首次推出股份综合指数期货的A 股指数期货。

(一)萌芽阶段借鉴的经验,为了促进国债的发行,丰富我国的资本市场,便利者,我国在1992年12月28日推出了国债期货产品,标志着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进入期.第一批国债期货产品只向获得许可的20家会员机构。

当时者对于国债期货没有接触经验,再加上市场成立之初的不足,国债期货市场在成立之初十分冷清。

因此在国债期货市场开立的头一年里,即1992-1993年,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1993年,财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并且正式向个人者,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出现了机.(二)繁荣阶段从1994年开始,国债期货交易越越活跃,交易量不断攀高。

七月以后,国债期货更是迅速,机关和私人者纷至沓,交易量迅猛增加.1994年上交所全年国债期货交易金额已高达到1。

95万亿元,是1993十倍有余。

红红火火市场的背后,风险也水涨船高.(三)危机阶段1995年一开始,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日益。

在1994年,市场上出现了327国债的多方与空方。

多方认为327国债期货如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XX券可能加息,空方认为,加息国家需要多支出约16亿元补贴国债期货市场,因此不可能加息。

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空方代表的万国证券和辽遭遇损失,为了及时止损,辽平仓之后开始多投,多空势力改变,万国证券为了挽救危局,违规交易327合约,在最后的8分钟内抛出1058万手卖单,总金额达2113亿元,亏损15亿元,国债期货因此元气大伤,交易暂停.《金融时报》称这是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

谢谢观看
管金生统领的万国是做空327国债的主 力。万国是当年最具实力的券商。 1993年首批证券商业信用评比,万国 获得国内惟一最高级别AAA信用等级。
万国做空的主要理由有: 1.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通 货膨胀回落必然会导致保值贴补率的回落。
2.如果市场传闻是真的,那么1992(3)国债的贴息将增 加财政支出十几亿元,对于当时捉襟见肘的国库来说可 能性很小。
注:国债期货买卖中,1口为200张期货合约、1张期货合约对应100元面 值的国债,每口价值为2万元。
夜里11点,尉文渊正式下令宣布 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 327品种的交易异常,是无效的, 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 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调整当日 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 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 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按照 151.30元平仓,万国亏16亿元。 24日万国证券出现挤兑风潮。
2月23日上午一开盘,中经开率领的多方借利好用80万口将前 一天148.21元的收盘价一举攻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 攻到149.10元,又用100万口攻到150元,步步紧逼。万国证券 不管放出多少多单,全部被多方吃掉。327国债每上涨1元,万 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个亿。按照它的持仓量和现行价位,一旦 到期交割,它将要拿出几十亿的资金。毫无疑问,万国没有这 个能力。 正当多方认为胜券在握时,16时22分13秒国债期货行情突变, 万国证券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用几 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 狂炸尾市,把价位打到147.50元。在最后8分钟内,万国共砸 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而所有的327国债 只有240亿。当年国家财政收入也只有5181.75亿。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与行情分析(个人呕心沥血半个月总结出来的成果)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与行情分析(个人呕心沥血半个月总结出来的成果)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与行情分析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一、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2、不流通。

3、完全政府行为。

(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

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

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

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

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

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

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

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

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

(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1、政府不断的出台新的措施促进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平台的融合和统一。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课件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课件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 分析课件
目 录
• 国债期货的概述 • 国债期货事件的起因 • 国债期货事件的过程 • 国债期货事件的分析 • 国债期货事件的教训和对策 • 国债期货事件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01
国债期货的概述
国债期货的定义
01
国债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以 国债为标的物,通过标准化合约 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对未来市场的展望和预测
市场波动性可能增加
监管政策可能调整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未来市场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监管机构可能 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 规范。
投资者行为可能变化
经过国债期货事件,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 将更加深刻,投资行为可能更加理性。
技术进步可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 战
机。
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监管机构需加强对金融衍 生品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和 恶意做空导致的市场动荡。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在事件发生时,相关方应尽快 披露信息,减少市场恐慌和不 确定性。
投资者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 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交易。
防范类似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02
它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利率风险 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是国债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期货的特点
国债期货具有高杠杆、高流动性的特 点,投资者可以通过少量资金控制大 量国债。
国债期货的价格变动与国债市场的利 率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通 过买卖国债期货来获取盈利或规避风 险。
国债期货的发展历程
有限。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当时的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意 识,过度投机现象严重,导致国债 期货价格波动剧烈。

财政学_西南财经大学_11 第十一章公债_(11.1.2) 专栏11 1:成语故事—债台高筑

财政学_西南财经大学_11  第十一章公债_(11.1.2)  专栏11 1:成语故事—债台高筑

专栏11-2:国债期货历史沿革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共推出12个品
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5年以后,国债期货交易日趋火爆,经常出现日交易量达到400亿元的
市况,而同期市场上流通的国债现券不到1050亿元。

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成为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

1995年2月25日,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交易保证金比例,将交易场所从原来的十几个收缩到四大市场。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

2012年1月14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证实,正在推进国债期货和白银期货。

2012年2月13日,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联网测试启动,8家金融机构参与首
轮联网测试。

后向全市场推广。

2013年4月1日,消息称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已批准国债期货。

2013年6月末,国债期货获得国务院批准,或于9月中旬正式挂牌。

2013年8月30日,证监会宣布,国债期货9月6日上市交易。

1。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1981年,中国第一次发行了国家外债券,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起步。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事业单位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然而,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较为缓慢,面临诸多问题,如票面利率高、期限短、流动性差等。

1994年,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当年,中国国债中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

随着中央交易所的成立,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结构和定价方式开始优化,并且债券市场的监管制度也逐渐完善。

自此以后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1996年,中国开始试点发行企业债券,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品种,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债券市场逐渐成熟发展。

2005年,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债券市场交易规模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境内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交易机制。

2012年,中国发展债券市场再次迈出重要一步,推出了国债期货,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借助国债期货的推出,投资者可以进行杠杆交易,更好地对冲债券价格的变动,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2016年,中国债市进一步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正式获得入选全球债券指数(GBI-EM指数)成分国,这使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到2020年,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规模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中国政府推出了债券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对接境内交易机构进行债券投资,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入。

总之,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

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

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

2013年第36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国债期货重出江湖,这意味着一个尘封了18年的金融期货品种终于重获新生。

市场普遍预期,此举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发展债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当市场在热议国债期货将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的同时,记忆也穿过了时光的河流,峥嵘岁月的哪些人、哪些事难免重提。

曾经声名显赫的中经开已不复存在,管金生垂垂老矣,尉文渊、阚治东等转投PE……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国债期货始于美国国债期货始于美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增长后进入了滞胀期,同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刚刚瓦解,庞大的国债现货市场和频繁变动的利率使得对冲利率风险的需求大增。

于是,国债期货应运而生。

1975年,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 )率先推出了90天美国短期国库券期货,这就是国债期货的雏形。

此后,增加了1年期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30年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和10年、5年期中期国债期货合约等。

2001年后,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品种成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简称CBOT )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全球利率期货市场最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

目前,国债期货已发展为国际上很成熟、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利率衍生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国内国债期货曾于1995年被暂停与美国国债期货一帆风顺截然不同,我国的国债期货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本,它诞生于1992年,是我国金融期货的拓荒牛,然而,命运多桀,仅仅两年半时间便如流星般消逝了。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推出了包含12个品种的标准化国债期货合约。

当时获得国债期货交易资格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只有20家,个人投资者因此而被拒之门外,国债期货也交投冷淡。

1993年10月,上交所重新设计了合约条款,大幅降低合约面值,并允许个人投资者交易。

此后,大量投机客涌入国债期货市场,成交额明显上升。

至1994年末,上交所的全年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元,而当时全国发放的可上市流通的国债现券在1000亿左右。

国债期货事件_图文

国债期货事件_图文
国债期货事件_图文.ppt
“327”国债事件发生背景
国债期货交易是非常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 本付息,风险度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 可信度更高等特点。但是,当时中国国债发行较难,主要靠行政摊派 。行业管理者发现国债期货可以提高流动性,于是开始尝试金融创新 引进国债期货交易,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对此进行做多做空的买卖。
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推出了国债期货交 易,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93年10月25日,上 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94年国债期货飞速发展,由于股 票市场的低迷和部分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上 海交所国债期货市场。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5年6 月到期兑换。92-94年中国面临高通涨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 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 补。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涨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涨率及 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风波过后被勒停业 令与申银合并为如今的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管金生入狱 17年。 ②辽宁国发集团最后时刻空翻多临阵倒戈,风波过后负责 人高氏兄弟潜逃
做多方 :
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财政部独资 的唯一一家信托投资公司 )后因多次违规坐庄操纵市场 而被破产清算。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如果说中国股市存在大鳄的话,那么被誉为“证券教父”的当年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的总经理管金生无疑要算现在这些大鳄的鼻祖。

可如今管金生正在上海的牢狱中反省。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1995年2月23日,在发现空头判断错误且同盟方也由空翻多的形势下,管金生违规交易327合约,于最后8分钟内一口气砸出730万口卖单,导致市场大副下挫,陷入一片恐慌,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亏损了约40亿元。

然而不久,这一操作被上交所宣告无效,万国乐极生悲,濒临破产。

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国债期货事件事后也被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因为这在当时是极其严重的恶性事件,中国第一支金融期货因此夭折。

“327”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以致于有段时间一提到期货人们总会联想起欺诈、疯狂和混乱。

追根溯源,“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产生,从表面看来,是由于在金融市场的判断失误,操作错误造成的。

但是从根本上看,面对金融期货市场的高风险,除了从事交易的个人权力过大及市场利率机制僵化,我国现券市场的不成熟等,交易所对风险管理的忽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金融期货市场监管方面的缺失应该是导致它的主要原因。

这主要体现在:保证金比例过低、未设涨跌停板、未控制持仓限额等。

其中,具体就保证金方面来谈。

在期货交易中,任何一个交易者必须按照其所买卖期货合约价值的一定比例(通常为5%-10%)缴纳少量资金,作为其履行期货合约的财力担保,然后才能参与期货合约的买卖,并视价格变动情况确定是否追加资金。

这种制度就是保证金制度,所缴纳的资金就是保证金。

众所周知,期货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证金制度,它是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第一道基石,是交易所控制衍生品风险的核心。

保证金制度通常包括保证金调整权限安排、保证金水平设置、清算机构设置、保证金等级区分等。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金融期货,即国债期货。

然而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造成重创。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327”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

其标的是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一次性兑付本息的3年期国库券,其年票面利率为9.5%,到期兑付的利息为票面利率再加上保值贴补率。

由于到期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取决于通货膨胀率,因此该债券的到期现金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多空双方的巨大分歧。

市场分化为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阵营和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为代表的多方阵营。

以财政部下属的中经开为首的多方利用327国债现货规模有限的有利条件,不断拉抬价格,制造逼空行情。

而已万国证券为首的空方则认为通货膨胀已经见顶,期货价格严重高估,顽强抵抗。

由于看法严重分歧,1995年2月后多空双方均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327品种未平仓合约数量不断增加。

在多空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突然宣布将327国债票面利率提高5个百分点。

这个公告大大出乎市场预料,因为在该国债的发行条款中除了保值贴补率之外并未规定财政部可以提高票面利率的条款。

财政部的这一公告使327国债的到期价值突然提高5%!而当时国债期货的初始保证金才 2.5%,这相当于强令空方向多方支付相当于初始保证金200%的赔偿!在这从天而降的特大利好鼓舞下,中经开率领的多方借利好用300万口买盘将329国债期货价格从前一天的收盘价148.21元上攻至151.98元。

而对于空方主力万国证券来说,327国债期货每上涨1元,其在盘后结算时就要损失十几个亿。

为了减少损失,万国证券巨额透支交易,在交易所下午收盘前8分钟内抛出了1056万口卖单,最后一单以730万口(合人民币1460亿元)将价格封在147.50元。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维普资讯
立蘧躺曩隧螽 黧
磁 l §微
2o o0年两个阶段 , 随着 F I D 由劳动密
邱 晓 明认 为 ,就业 效 应 变 化主 要
提要 国 债期货产生于2 世纪七十年代的 0
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我国在 19 92
年 一 95 19 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 但由于条
也有不少学者具体研 究跨国公司
h ae 、 h i 究 了 18 i dh Med 研 z 9 0年  ̄2 0 海 外 子 公 司的 发展 模 式 对 东道 国 就业 03
年流入美 国的 F I D 发现 ,D 的流入 的影响,一般认为 自主性更大的海外 FI
不 仅 提 高 了流 入 部 门 的 就业 数 量 , 予 公 司对 东 道 国 就业 有 更大 的促 进 作 而 且 显 著 提 高 了流 入 部 门 的 工 资水 平 。 用 。 ai la s 用流 入 英 国 制造 D v Wi m 利 d l i
业 较 高 的 生产 力 水 平 为 员 工 提 供 高 有 可 能对 就 业产 生负 影 响 ;而 且在 成 于 国 内 的 工 资 水 平 , 给 予 的社 会 福 功 并购 后 ,短 期 内也 不会 改善 就业 质 利 、 作 条 件 优 于 国 内企 业 ; 一 方 量 ,长期 来 看 被 收购 企业 将 逐 步采 用 工 另
集 型 加 工 行 业 向资 本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由产业 结 构 升 级 、 用 外 资政 策 变 化 、 利 行 业 发 展 , 道 国 就 业 的质 量 会 不 断 国际 分工 深 化 、跨 国 公 司战 略 调整 等 东
提高, 为就业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 多种因素造成的。王江具体研 究了跨 认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上)上周末,国务院原则上同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

再一次将期货推到投资者的眼前。

回顾中国期货的发展史。

风雨迭起,那往日的一幕幕再次浮现眼前。

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期货历史故事(一):327国债期货事件1995年5月18日,一纸《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将金融期货在中国的继续试点之门紧紧关上,而这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出这一期货交易品种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半时间。

“坦白地说,当时全国上下对于国债期货的交易确实一知半解,所以才导致了恶性事件的爆发,后果就是交易被暂停,而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阚治东坦言。

阚治东,申银万国证券前身——申银证券——总经理,“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亲历者,对于已经过去13年的那场曾经震惊中外资本市场的“金融地震”,仍然无法平静。

或许,在先后体会了躁动、疯狂、恐慌,以及幸运之后,目前在阚治东心里,一直残留、并在不断滋生蔓延的更多的就是遗憾,遗憾彼时监管层的监管方式,遗憾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多桀命运。

初衷:推动国债发行《21世纪》:我们知道国债期货在中国正式上市是在1992年,那么为什么当时管理层会首先选择这一交易品种?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阚治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327国债期货事件”,而不知道早期国债发行的情况。

实际上,在我看来,当年高层选择国债期货成为第一个金融期货试点品种,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国债的发行,而不是因为当时投资品种太少,不是为了便利投资者投资。

要知道早年的国债是发行不出去的,国债都是要当政治任务来摊派的,国家每次也要成立国债推销办公室。

每个干部按照行政级别,每个月均要求拿出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购买国债,各省市概莫能外。

而每年国债的发行量也从区区几十亿到一百多亿不等。

国债期货开出来之后,由于投资者能把预期的收益都能提前收回,比如国债本来是3年期的,但是由于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变不能流通为能流通”,随时能收回预期收益,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这就改变了国债发行不力的尴尬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提要国债期货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

我国在1992年~1995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萌芽、发育、发展等阶段后,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火暴完结后,最终以失败收场。

本文归纳了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的原因,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一、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

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再加上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

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

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

截止1994年9月12日,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达到14家。

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是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的六七十倍。

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

1994年国债现货市场总成交量比1993年翻了十多倍,现货流动性大为增强,一级市场发行再次畅销,国债终于恢复了其“金边债券”的美誉。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繁荣发展阶段。

然而,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

1994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了“314”风波。

“314”国债期货合约在数家机构联手做多的操纵下,出现了日价位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在离最后交收日仅两个交易日时,持仓量仍高达78.87万张,远远超过了对应现券的发行量。

上交所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只能采取强制平仓的措施才使该事件平息。

这一事件给整个国债期货市场留下了隐患,使得国债期货市场逐步演变成超级机构运用巨资互相抗衡以获取巨大投机利润的沃土。

进入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更加火暴,持仓量不断增加,市场风险也不断累积。

1995年2月,沪市发生了著名的“327”逼仓事件。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

市场在1994年底就有传言说”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国库券可能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国家需要多支出约16亿元来补贴。

于是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

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这一消息对空方造成致命的打击。

万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在没有相应保证金的情况下,违规大量透支交易,于收盘还有7分钟的时候,疯狂地抛出1,056万张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将“327”合约价格从151.30硬砸到147.50元,使得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

24日,上海国债期市停市,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就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加强持仓量限额管理及期货资金使用管理等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

2月26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国债期货交易所立即采取提高保险金比率、密切注意持仓大户交易情况、严格执行每日结算制度和强行平仓制度等对策。

上交所从2月27日开始休市,在监管部门及上海市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对“327”国债期货事件进行了调查。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虽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焰,但终因当时的市场环境所限,上证交易所依旧风波不断,4月份再次掀起投机狂潮,透支、超仓、恶意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

5月10日,上证交易所又爆发了“319”逼空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宣布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5月31日,全国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平仓清场完毕,历时两年半的国债交易戛然中止。

二、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原因及教训我国国债期货从上市到暂停交易近30个月的发展过程,可谓是历经坎坷。

(一)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偏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发布的有关三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国家对一些三年、五年期的国债实行保值补贴政策。

当时的国债收益率受到带有明显政策性因素的保值贴补率的左右,因此投资国债期货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

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实施保值贴补政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每月公布一次的参照当期通货膨胀指数制定的保值贴补率实际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风向标,最终,标准意义上的国债期货的无套利定价规律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国债期货交易成了竞猜未来通货膨胀率或保值贴补率涨跌情况的投机或者赌博行为,而整个市场的风险也随之不断扩大,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二)国债现货市场不完善。

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在规模、容量、流动性、品种及期限结构等方面均有不足。

首先,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

到建立国债期货试点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仍处于较低水平。

1994年和1995年国债发行总量不过一千多亿元,其中约四分之三不可上市流通,直接导致交投畅旺的期货市场可供交割的国债数量十分有限。

没有合理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合理的市场价格。

在市场容量很小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价格的人为操纵,进而导致“多逼空”现象的发生。

其次,国债品种太少,期限结构失衡。

1995年3月初,在国债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只有1992年、1993年三年期和五年期及1994年两年期五个品种。

品种的缺乏使投资者的选择空间狭小,而且这些有限品种的期限结构也不甚合理,即以中长期品种为多数,短期和十年以上的超长期券种不足。

短期和长期品种的匮乏,造成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曲线具有很大的扭曲度,且无法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形成连续的远期利率体系,从而使得国债利率作为基准指导利率的作用被削弱,在此基础上,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大大弱化了。

(三)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政府方面。

国债期货市场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主管机构,长期处在多头管理的体系当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突出表现在: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缺乏对违规事件的预见性防范、市场严重分割、交割规则不一致以及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等等。

当违规事件发生后,政府更多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制止,而不是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甚至到最后一纸指令把国债市场关闭了事,这些生硬的行政手段表现出政府在管理上的不成熟。

其次,交易所方面。

我国的一些国债期货交易所业务推出相对仓促,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经验,在交易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交易所过多且设置不合理。

当时开设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共有14家,而证券市场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1~3家交易场所。

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和法规,各交易所在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上各自为政,短期行为充斥,市场分割严重,流动性不足,难以反映真正的市场供求关系。

第二,交易所自身监管体系不完善。

①保证金制度不合理。

我国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保证金比率是 2.5%,深圳证券交易所为1.5%,武汉交易中心规定是1%,这样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5%~10%相距甚远。

保证金偏低,从而把潜在的风险放大了好多倍。

②涨跌停板制度不合理。

“327”风波后,各交易所按证监会的要求设置了涨跌停板制度,但是涨跌停板的基点是以前日收市价而不是结算价,使价格依然容易被大户操纵,从而管理措施难以奏效。

除上述两点外,不完善的体系还表现在:信息披露不规范、持仓限量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完全实行逐日盯市制度、结算所设在交易所下面、没有建立风险基金、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国债期货在证券交易所推出、存在着用现货机制管理期货的误区,等等。

总之,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在缺乏知识经验、手段、竞争激励的情况下,没有建立起适合国债期货运行的机制,并且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始终没能形成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

(四)利率机制非市场化。

利率期货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当国债持有者意识到利率变动会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时,就会采取在利率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来锁定未来的收益。

然而,我国在推出国债期货试点时,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国债发行利率是按照银行储蓄利率确定的固定利率,国债的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投资者不用承担利率风险,自然也就没有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需要,所以当时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活动的大多不是保值者,而是大量投机分子,于是交易中出现投机资本过多、投机气氛过浓的现象。

市场中大量的投机者单纯进行差价投机,使得国债期货市场变成了多空双方对赌的场所。

事实上,我国当时的国债期货市场根本不是基于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产生的,而是作为活跃二级市场、带动一级市场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由政府和市场组织者引入的。

它的产生动因不是市场需求型,而是政府推动型,国债期货交易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上述四方面原因是导致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失败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所以,在重提我国利率期货发展时,除了要吸取以往失败经验,更要重视和加强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我国利率期货市场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