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_钱乘旦
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它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并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本文将探讨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1. 吠陀时期种姓制度起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当时,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婆罗门:负责宗教、教育和祭司工作,是社会中的最高阶层。
(2)刹帝利:负责政治和军事事务,是社会中的第二阶层。
(3)吠舍:负责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是社会中的第三阶层。
(4)首陀罗:社会地位最低,主要从事低贱职业。
2. 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各种姓内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种姓,形成了千头万绪的种姓网络。
此外,一些非印度教徒也被纳入种姓体系,如达利特(贱民)。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1. 种姓歧视现象普遍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就业、教育、婚姻、住房等方面,种姓歧视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2. 达利特问题突出达利特是印度社会地位最低的群体,他们长期遭受歧视和压迫。
据统计,印度约有2亿达利特,他们主要从事清洁、拾荒、屠宰等被认为是“不洁”的工作。
3. 种姓暴力事件频发近年来,印度各地频发种姓暴力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由土地、水源等经济利益纠纷引发,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1. 宪法规定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
第15条规定:“国家应努力消除所有形式的种姓歧视。
”第16条规定:“国家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所有公民不受种姓歧视。
”2. 种姓歧视法案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旨在打击种姓歧视。
如《种姓歧视法案》(The Scheduled Castes and Scheduled Tribes (Prevention of Atrocities) Act)和《达利特保护法案》(The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Act)等。
析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
析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吠陀时代的职业分工发展而来,给予每个人一个社会地位和角色。
种姓制度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贵族和学者)、刹帝利(军人和行政官员)、吠舍(商人和农民)、拉结(劳动者和仆人)。
然而,尽管种姓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今印度社会中,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种姓制度制造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按照种姓制度,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种姓,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婆罗门被视为最高种姓,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而拉结被视为最低的种姓,受到歧视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使得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集中在少数种姓的手中,造成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种姓身份的重要性对人们的生活和婚姻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照传统,人们只能和同一种姓的人结婚,而与其他种姓的人结婚则被视为不正常和不被接受的。
这种婚姻限制加剧了种姓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此外,种姓制度也导致了社会中的歧视和排斥。
高种姓对低种姓的歧视和剥削使得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满日益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
在当今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的存在也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团结和合作。
由于种姓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人们很难团结起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种姓制度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由于种姓的约束,一些低种姓的人们往往缺乏教育机会,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尽管种姓制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但印度社会也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改变现状。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禁止和惩治针对低种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此外,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努力,提升低种姓人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平等的教育政策的推进有助于打破种姓的限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总之,种姓制度在当今印度社会中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组织形式,自古以来便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起源祭司(婆罗门):从事宗教仪式、教育和知识传播。
武士和统治者(刹帝利):负责保护社会和治理国家。
贸易者和农民(吠舍):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劳工(首陀罗):一般从事体力劳动和杂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简单的四分法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种姓系统,形成了数以千计的子种姓,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这种分级制度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职业选择,还加强了家族和群体之间的隔离,使得不同种姓之间的流动性几乎消失。
经典时期与种姓制度的发展在古代印度,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思想的发展,种姓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尤其是在佛教兴起之后,很多关于平等和解放的思想给种姓制度带来了挑战。
然而,尽管有反对声浪,但当地的王朝与统治者往往还是会保护并强化这种制度,以确保统治秩序。
在《摩奴法典》中,种姓制度被进一步规范化。
该法典不仅规定了各类种姓的职责,还明确了违反种姓法则可能面临的惩罚。
在这一时期,妇女往往被排除在教育和公共生活之外,她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中世纪时期与外来冲击进入中世纪后,随着穆斯林政权如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建立,他们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个时期,有不少人试图通过宗教融合来减轻种姓壁垒。
例如,锡克教提倡人人平等,并试图打破种姓造成的人际隔阂。
然而,在整体上,看似外部冲击并没有较大程度地削弱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反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些新的融合模式,同时增加了社会复杂性。
新的统治者有时依然会利用种姓制度来确保其权力基础,比如通过封赐土地给属于高种姓的人,以此来赢得支持。
殖民黑暗与现代化进程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他们对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加以利用。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体系中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分层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首先,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根据种姓制度,人们按照出生的种姓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种姓之间的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对于处于较低种姓的人来说,他们遭受到经济、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待遇,难以得到平等的机会。
其次,种姓制度导致了印度社会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封建分割和社会阶级的固化,使得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和对立。
这种对立导致了印度社会的社会动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此外,种姓制度也对印度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由于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使得整个印度社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低种姓的人们往往受到经济上的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
最后,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种姓制度,不同的种姓有其特定的职责和禁忌。
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宗教、婚姻制度、饮食习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传承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限制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发展。
综上所述,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不平等、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障碍以及文化和社会风俗的限制。
要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印度需要推动废除种姓制度,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自古以来存在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将人们按照出生的种姓划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祭司与学者)、刹帝利(统治者与军人)、夏特里亚(农民与商人)、舍德拉(工人与奴隶)。
这个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社会中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
首先,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政治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种姓制度在历史上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尽管印度在1950年代通过宪法废除了公共机构中的种姓歧视,但种姓仍然存在于印度的社会结构中,对政治体系产生了影响。
在政治领域,种姓制度导致了不同种姓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
政治家往往依赖于特定种姓的选民基础来获得选举成功,并在政府中保持势力。
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和不稳定,妨碍了民主和公平的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上。
根据种姓制度,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业范围。
这导致了职业选择的局限性,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流动性。
低种姓的人们通常被限制在较低收入工作中,而高种姓则更容易获得高薪职位和教育机会。
这导致了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阻碍了整体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三,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分裂和隔离。
不同种姓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高种姓人们通常对低种姓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并限制与他们的接触。
这种社会隔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团结的破裂。
此外,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嵌入了印度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
种姓制度影响了人们的婚姻选择、社会交往模式和宗教实践。
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的分裂和歧视,并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和个人自由。
要解决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内的各方都需要采取行动。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我学习世界文明史的作用就是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演进史,以便于在观察世界时事时,能站在文明的角度上,从宗教背景`艺术修养`等方面来解读时事。
印度作为亚洲重要的大国,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对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印度,学习他们的文明。
下面的内容就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重点在于分析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中的作用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的解释。
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部落从印度西北部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主要和达罗毗荼人以及澳大利亚类型的黑人冲突,占据了印度北方地区,并把其他的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带驱赶。
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
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
在雅利安征服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
种姓制度由此产生。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
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摘要:种姓制度作为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其它许多地区古代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却只有印度近乎完美的将其保留下来。
直到现代,种姓制度任深深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充斥着种姓的气息。
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有所衰弱,但这种衰弱不可能导致种姓制的灭亡,种姓制也将继续不断地左右印度社会。
关键字:种姓制度;现代印度;影响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古印度等级制度的泛称。
种姓(caste)这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astus),意为纯粹、不杂,与它相对的是印度文中的瓦尔那(varan),指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等级划分。
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又称瓦尔那制。
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它最早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是吠陀时代部落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姿态》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组织形式是种姓制度。
”[1](p.13) 根据印度相关文献可知,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色”,指的是与居民的肤色区别有关。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文中说:“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2](p.95)公元2000多年前居住在欧洲和中亚的雅利安人从阿富汗高原南下入侵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
当雅利安人在用暴力征服当地居民时力图把他们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但又想保持雅利安人自己民族的一致性。
因此,雅利安人与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根据肤色和文化上的差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利安瓦尔那;另一类是达萨瓦尔那。
D·D·高善必认为:“在梨俱吠陀时代,唯一的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同。
”[3](p.82)而在此阶段,由于雅利安人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劳动分工也尚未发展,因此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并没有种姓的区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也尚未出现,瓦尔那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析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
析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刘红军]——(2008-3-15) / 已阅5298次试析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刘红军(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发的核心内容。
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说过“: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本文仅就其对当今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做出浅析。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社会影响一、印度种姓制度概述早期种姓制在梵文中称为"瓦尔那"(Varna),意为“颜色”。
早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过程中,瓦尔那制即开始萌芽。
最初只有两个瓦尔那,即雅利安(白色人种)和“达萨”(即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黑色人种)。
可见,种姓制度的产生是两个肤色不同的种族对立的结果。
[1]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至此种姓制度初步形成。
婆罗门(Brahman)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Kshatriya)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上述三个种姓都是由雅利安瓦尔那分离出来的,而达萨瓦尔那则演变为首陀罗。
[2]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
按照婆罗门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
《古印度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影响》史料集锦
《古印度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影响》史料集锦资源1:谈到不同的族姓(种姓),一共有四个:第一叫婆罗门,是行为纯洁的人,遵守教理,坚持正义,操行洁白。
第二叫刹帝利,是王种。
历代为王,志在仁爱和宽恕。
第三叫吠舍,是商贾,贩运商品,调节有无,远近获利。
第四叫戍陀罗,是农民,拼命耕种土地,种植收割庄稼。
这四个种姓,清浊不同,都在本种姓内婚娶,阔人与穷人彼此不互相婚配。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不互相婚娶。
妇人一嫁,终身不能改嫁。
其余杂种姓,名目繁多,各自以类相聚,难以详细论述。
——季美林:《〈大唐西域记〉今译》卷二转引自季美林著:《季羡林全集》(第10卷),《印度历史与文化·附录》,411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资源2:在马拉塔农村,一个不可接触者不准在地上吐痰,他外出须携带一瓦罐,把痰吐在其中,以免玷污洁净种姓。
此外,他还必须携带一束树枝,用以扫除他的足迹。
倘若一个婆罗门通过,他必须在一定距离之外平卧地上,以免他那污秽的影子玷污了神圣的婆罗门。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4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资源3:(1)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列国时代的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四个种姓的人都有贫富分化现象,因而原来的种姓地位并不一定就能反映一个人的实际阶级地位。
在四种姓中居于第一位的婆罗门,原是神权贵族。
可是这一时期却有一些婆罗门从事农业。
佛经中说到,有的婆罗门用男奴隶耕田,用女奴隶舂米磨面;有的婆罗门迫使奴隶作艰苦的平整土地的劳动,几乎逼得奴隶投水自杀;有的婆罗门父子二人下田耕作,却使女奴隶负责送饭;有的穷婆罗门只有两头耕牛,按当时耕作方法恰好牵一具犁,后来一头牛死了,他的耕作就成了问题。
可见有的婆罗门变成了从事农业的奴隶主,有的却变成了贫困的小农。
佛经中还说到,许多婆罗门当了医生、信差、税吏、樵夫、商人、牧人、屠夫、侍卫、猎人、木匠;还有不少婆罗门以赌博、讨好他人、斗鸡斗狗、演口技、算命相面、施魔术、念咒语等等手段谋生。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被称为“印度社会阶层制度”,在印度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种姓制度是根植于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思想,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划分为若干个严格的等级或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种姓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划分等级: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贾蒂利(Vaishyas)和苏达拉(Shudras)。
婆罗门是最高等级,负责宗教和教育事务。
刹帝利是军事和行政阶层,贾蒂利是商人和农民,而苏达拉则是最低等级,承担了劳动工作。
2.严格的社会职业:种姓制度规定了每个种姓群体的职业和工作范围。
根据此制度,每个种姓都有其专门的职位和职业,社会流动性极低。
这使得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主要由他们的出生所决定,而不是个人能力或才干。
3.社会隔离:种姓制度要求各个种姓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严格隔离。
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交交往和婚姻是被禁止的,违反这一规定将受到社会排斥和处罚。
这导致了印度社会的极度分裂和不平等,使得低种姓的人民长期以来受到歧视和压迫。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结构,旨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在印度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1.社会秩序维护:种姓制度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责,使得社会组织有序,并确保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继承制度的保护:种姓制度为财产继承提供了一种制度保护,确保财产在同一种姓群体内部流转,减少了财产纠纷。
然而,种姓制度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1.社会不平等:种姓制度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使得低种姓的人经历了长期的贫困和歧视。
他们被剥夺了平等权利和机会,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人权侵犯:种姓制度剥夺了人们的基本人权,如言论自由、宗教选择自由和平等权利。
低种姓的人们经常遭受虐待和歧视,难以摆脱这种压迫。
3.社会不和谐: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复杂文化的国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便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分层系统,它将人群按照职业、血统和社会地位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制度在印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其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该国的文化传统,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种姓制度的起源婆罗门(Brahmins):这是一种祭司和学者的阶层,负责宗教仪式和教育。
刹帝利(Kshatriyas):这个阶层主要由武士和统治者组成,负责保护和治理国家。
维舍(Vaishyas):作为商人和农民,这一阶层负责编织、农耕及贸易等经济活动。
首陀罗(Shudras):这是较低的阶层,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包括诸多体力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基本阶层逐渐演变出众多子种姓,总数可达数千个,这一现象在印度称为“贱民”(Dalit)或“不可接触者”体系,他们被视为最低等级的人群,遭受严重的歧视和排斥。
古代与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间,随着佛教及耆那教等思想的兴起,种姓制度受到了某些挑战。
这些宗教强调平等与道德伦理,但尽管如此,种姓制度依然保持着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宫廷政治、宗教祭司与地方贵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导致种姓制度更加僵化。
贞操、职业身份和婚姻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姓约束。
特别是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公元12世纪至19世纪),虽然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形成了新的混血种群,但种姓概念并未因此消失。
在这一时期,种姓身份加上宗教信仰进一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殖民时期的变化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公元19世纪),由于对印度的管理与统计需求,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印度的社会结构,并将其定义为“种姓”。
这一过程虽然促进了部分地区对平等和人权观念的关注,却也意外地加固了种姓系统。
在殖民者看来,维护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人群分类能够帮助殖民政府更好地治理印度。
因此,在此期间,不同种姓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愈发明显,激化了阶级矛盾。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摘要:种姓制度作为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其它许多地区古代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却只有印度近乎完美的将其保留下来。
直到现代,种姓制度任深深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充斥着种姓的气息。
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有所衰弱,但这种衰弱不可能导致种姓制的灭亡,种姓制也将继续不断地左右印度社会。
关键字:种姓制度;现代印度;影响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古印度等级制度的泛称。
种姓(caste)这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astus),意为纯粹、不杂,与它相对的是印度文中的瓦尔那(varan),指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等级划分。
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又称瓦尔那制。
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它最早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是吠陀时代部落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姿态》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组织形式是种姓制度。
”[1](p.13) 根据印度相关文献可知,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色”,指的是与居民的肤色区别有关。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文中说:“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2](p.95)公元2000多年前居住在欧洲和中亚的雅利安人从阿富汗高原南下入侵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
当雅利安人在用暴力征服当地居民时力图把他们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但又想保持雅利安人自己民族的一致性。
因此,雅利安人与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根据肤色和文化上的差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利安瓦尔那;另一类是达萨瓦尔那。
D·D·高善必认为:“在梨俱吠陀时代,唯一的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同。
”[3](p.82)而在此阶段,由于雅利安人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劳动分工也尚未发展,因此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并没有种姓的区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也尚未出现,瓦尔那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的一些方面。
首先,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德拉。
这种分化导致了不同种姓之间的隔离和不平等。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而苏德拉则被视为最低的种姓,遭受尤其严重的歧视和压迫。
这种不平等的体系限制了低种姓人的机会和进步。
其次,种姓制度约束了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流动。
根据种姓制度,人们的社会地位是通过出生来决定的,没有机会改变或提升自己的种姓。
这导致了社会流动的缺乏和个人努力的无效。
一旦一个人被认定为其中一种姓,他将终身受此种姓的限制。
这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第三,种姓制度强化了封建主义和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封闭的等级制度中,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职业和角色。
这使得社会变得僵化和固定,限制了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种姓制度还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富裕种姓更富裕,而低种姓则越陷越深。
第四,种姓制度对教育和人才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教育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富裕种姓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低种姓甚至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限制了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种姓制度使得社会中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挥和发展。
最后,种姓制度对社会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种姓制度下,人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更加重要。
婚姻在印度社会中被视为一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常常基于种姓的匹配而不是个人的选择和爱情。
这导致了许多不平等和不幸的婚姻关系。
总而言之,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流动,强化了封建主义和社会等级制度,对教育和人才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关系。
然而,种姓制度正在逐渐被淡化,尤其是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社会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种姓制度根据人们在出生时所属的社会阶层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通过法律禁止种姓歧视和推动种姓制度的废除,但它仍然在印度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一,种姓制度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种姓(最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刹帝利种姓(军事统治者和统治集团)、吠舍种姓(商人和专业人员)和苏达种姓(农民和工人)。
每个种姓又根据职业和家庭背景分为更多的子种姓。
这些种姓之间存在明确的地位和社会交往的规则,使得社会结构固化,限制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性。
第二,种姓制度对教育和就业机会造成了不公平。
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的人们往往更容易获得教育资源和高薪的职位,而低种姓的人们则往往面临教育和就业的不平等。
他们往往被社会边缘化,被限制在低收入和低社会地位的工作中。
第三,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歧视。
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差距。
高种姓的人们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机会,而低种姓的人们则面临着歧视和暴力。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通过法律禁止种姓歧视,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歧视仍然存在。
第四,种姓制度影响了政治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由于种姓制度,印度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往往掌握在高种姓人们的手中。
他们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政府职位和政治影响力,而低种姓的人们则往往被排除在政治权力的圈子之外。
最后,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带来了分裂和紧张。
不同种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这种分裂和紧张不仅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也对印度的团结和凝聚力造成了威胁。
总之,种姓制度对现在的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禁止种姓歧视和推动种姓制度的废除,但要彻底消除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还需要更持久的努力。
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融合和创造一个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印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进步。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部编本高中历史必修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2.《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
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
材料表明()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C.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4.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以下是最初文明出现于东亚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标志性图片,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A.神权与政权相结合B.农业与商业相结合C.专制与法制相结合D.君主与民主相结合5.苏格拉底给雅典民主制开出了“药方”:以知识取代运气,以人人竞选取代人人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
管理公共事务,不仅仅是忠诚的事情,也是知识和智慧的事情。
此举意在()A.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B.宣扬知识即美德思想C.削弱领袖人物的权威D.改革雅典的民主程序6.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在谈论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运行过程时说:“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无论正确与否,公民都会无条件地举双手赞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2006年11月27日19:39新浪娱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新浪娱乐讯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图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钱乘旦钱乘旦,男,汉族。
1949年生,江苏金坛人。
钱乘旦,1949年生,1985年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后,曾赴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作博士后。
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2003年11月曾与齐世荣教授一起向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作《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专题讲解。
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另撰写论文90余篇。
其著作多次获奖,包括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吴玉章奖等。
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有“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社科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现正主持国家“211工程”项目“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发展研究”,以及“985工程”项目“英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
钱乘旦教授:以国家的力量推动重商主义,是富强的一个重要方式了望东方周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兴衰定律2003年12月01日07:09新华网15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标尺。
种性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种性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和我国并称“四大文明”之一的国家。
可惜古印度的文明已经断绝,但是它们在历史中演变出来的制度,还有着很深刻的历史价值意义。
在古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种名为“种姓制度”的政策,开始统治当地的印度人民,防止普通人去接触财富、权利、地位等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很不合理的规则,直至今日,现代印度也依然沿用种姓制度。
这给他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但是在历史意义上,这也是古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它具备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价值。
1947年,印度国大党为了赢得落后阶级的支持而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
但这种几千年来流传下的思想观念,依旧决定着许多地方的社会关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印度时报》(ThetimesofIndia)每周末都会刊登征婚广告,征婚词都是要标明自己的种姓,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对印度人来说,种姓制度已经成了他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岂是因为一道法律就能真正禁止的了的。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印度人的脑袋中。
现代文明的传播,也无法避免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印度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政治环境和社会。
从某个角度说,种姓制度对当今的印度社会也是有积极影响的。
长期以来,种姓制度下的底层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现状早已选择逆来顺受,这种心态和做法反而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发生,进而在一定上程度保护了社会和文化的继承。
当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最明显的是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影响了社会进步的速度,这种陋习糟粕的存在阻碍了先进事物的引进。
同时,也破坏了人民的团结。
就连现在印度的工会、农会依旧按不同党派、不同种姓而分类。
利益的巨大差异使人民无法团结一致,从而削弱了其战斗力。
前面说的维护社会稳定是从大范围上来讲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同种姓之间也存在冲突,特别是比哈尔邦、北方邦和中央邦等地。
这种种姓与宗教、民族矛盾、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冲突现象日渐增多,而不利于部分地区的安定。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几百万年前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然而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
文明之所以形成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各种不同的人群(比如部落、血亲集团)之间相互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从而突破血亲的纽带,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早期国家。
我们都知道,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比如尼罗河、黄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等等。
这里除了“水源”这个因素,“交往”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也是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包括物资交换、掠夺、征服与反征服、技术与器具的交流等等,因此也最经常受到改变自己的压力,以应对种种变化。
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老子说:“上善若水!”住在水边的人最容易产生文明,水把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爿水是海而不是河。
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有一点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
“城邦”这种早期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出现过,比如在两河流域下游。
不过希腊却被城邦制度“固化”了,长期不变化,长期不发展,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
在世界其他地方,像波斯、埃及、两河流域,乃至中国,最终都向地域国家或“帝国”发展,这是古代世界的共同现象,最终就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
但古代希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辉煌无比的古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很快就在茫茫的黑暗中湮没了。
古希腊的情况很特别,在古代世界不是普遍现象;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的现象说成是“普世”的,历史由此被修改了。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_钱乘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年 第4期·英联邦研究·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钱乘旦摘 要:印度独立后,种姓制虽已大为收敛,并在公开场合受到反对,但种姓的观念却在人们的思想中保留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如此。
这使印度人在价值观深处发生分裂,同时用两种价值观判断现代化的一切,从而延缓了现代化进程。
种姓价值体系的延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权者人为的过错。
独立50年来种姓由一种社会分层和歧视的制度转变为政治斗争和经济利益分划的工具,从而使种姓的价值观念找到了新的社会功能,因而得以延续。
关键词:印度 现代化 种姓制度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独立后致力于现代化目标。
但印度独立5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其发展速度却不快,给人以缓慢蹒跚之感。
在这种“缓慢发展”中,传统价值体系的延续起了很大的障碍作用,如帕森斯在60年代就曾说:“印度教的取向不可能使任何主张社会变化的重要运动合法化。
”[1]价值标准对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印度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十分典型。
一在印度传统价值中,种姓制是一个基本的特征。
千百年来种姓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规范着一切社会关系。
根据种姓制,社会分为5大等级,即吠陀经典中所说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加上不可接触者。
这5个等级构筑了社会的高低顺序,社会生活即以5个等级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展开,可见种姓制是一种等级制。
但种姓制又不仅仅是一种等级制,种姓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比如妓女,生下来就只能当妓女,其职业身份由她所出生的种姓所决定,因此母女相传。
种姓的高低是由其所从事的职业决定的。
在印度教观念中,与动物有关的职业为“不洁”,因此地位低下。
与牛有关的职业最低下,因为牛是印度教中的圣物。
所以在印度社会中,农业种姓高于渔牧业种姓,木工等手工行业要比屠夫、鞋匠等行业高得多。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考点: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1.种姓制度的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种姓制度的实质: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种姓制度的目的: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4.种姓制度的影响:(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它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易错微析对印度种姓制度性质的理解易错。
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印度的某种制度,它的实质是()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严格的等级制度B.维护平民利益的XX制度C.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D.该制度下,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A。
例题2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答案:B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主要阶层是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刹帝利是第二等级,主要阶层是国王、武士和官吏。
第二等级不能命令第一等级,故A项错误,B项正确。
吠舍是第三等级,不能担任国家官职,故C项错误。
首陀罗没有自己的田地,故D项错误。
此题答案是B。
1.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B.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C.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D.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2.为再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小李编写了一个剧本。
你认为下面哪句台词不符合史实()A.我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还是国家官员B.别看我只是一名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C.我是腰藏万贯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位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9年 第4期·英联邦研究·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钱乘旦摘 要:印度独立后,种姓制虽已大为收敛,并在公开场合受到反对,但种姓的观念却在人们的思想中保留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如此。
这使印度人在价值观深处发生分裂,同时用两种价值观判断现代化的一切,从而延缓了现代化进程。
种姓价值体系的延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权者人为的过错。
独立50年来种姓由一种社会分层和歧视的制度转变为政治斗争和经济利益分划的工具,从而使种姓的价值观念找到了新的社会功能,因而得以延续。
关键词:印度 现代化 种姓制度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独立后致力于现代化目标。
但印度独立5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其发展速度却不快,给人以缓慢蹒跚之感。
在这种“缓慢发展”中,传统价值体系的延续起了很大的障碍作用,如帕森斯在60年代就曾说:“印度教的取向不可能使任何主张社会变化的重要运动合法化。
”[1]价值标准对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印度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十分典型。
一在印度传统价值中,种姓制是一个基本的特征。
千百年来种姓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规范着一切社会关系。
根据种姓制,社会分为5大等级,即吠陀经典中所说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加上不可接触者。
这5个等级构筑了社会的高低顺序,社会生活即以5个等级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展开,可见种姓制是一种等级制。
但种姓制又不仅仅是一种等级制,种姓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比如妓女,生下来就只能当妓女,其职业身份由她所出生的种姓所决定,因此母女相传。
种姓的高低是由其所从事的职业决定的。
在印度教观念中,与动物有关的职业为“不洁”,因此地位低下。
与牛有关的职业最低下,因为牛是印度教中的圣物。
所以在印度社会中,农业种姓高于渔牧业种姓,木工等手工行业要比屠夫、鞋匠等行业高得多。
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他们负责解释经书,指导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这里我们看到种姓制最不讲道理之处:既然职业决定种姓的高低,那为什么不允许人们自由地选择职业,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对此,印度教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前世的“业”(即表现)决定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94生进入哪一个种姓,前世“积德”则进入高种姓以取得回报,前世“造孽”则成为低种姓以接受惩罚。
种姓的等级不是不可以改变,但改变等级要靠今生安分守己到来世才见分晓!从社会学角度说,这是一种统治者极巧妙的安排:统治者永远需要被统治者,需要被统治者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种姓制正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安心于低下的社会地位,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生下来就为他安排好的哪怕是最卑贱的职业———并将其视为神圣!但这样一来就排除了在社会内部发生任何变动的可能性,连一个村中有几个铁匠几个木匠几乎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职业只能世代相传。
于是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上,人们看到的是高度的稳定性:社会变动极其缓慢,任何企图变革社会的运动(例如佛教),到头来都被种姓制消化了。
种姓的高低不仅表现在观念上和职业分工上,而且以宗教礼仪为载体,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比如说,高种姓不可从低种姓处接受食物,高种姓与低种姓不可共用水源,首陀罗不可进婆罗门的家,对其他较高种姓,则不可进其厨房。
不可接触者受到的禁忌当然就更多,他们往往在任何公众场合都不能露面。
各种姓都居住在村庄的固定区域,彼此间不可杂居。
不同种姓相遇时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就违背了神意。
1937年曾有人对高低种姓间必须保持的距离作过调查,发现如果有一个纳姆布迪婆罗门在场,那么纳亚尔种姓必须对他保持7英尺距离,伊拉万种姓保持32英尺距离,恰鲁曼种姓保持64英尺,纳亚第种姓保持74至124英尺;这些较低种姓相互间的距离,则根据他们与婆罗门距离的差来计算。
[2]由于每一个种姓都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各种姓都有各自的生活禁忌与风俗,比如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东西不能碰,在哪里做祭祀,什么时候过节等等。
这样,每一种姓就都有自己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种姓因此就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产生了许多的亚文化和亚亚文化,这使种姓的根基非常深厚,很难被动摇。
因此有人说,在印度,“种族忠爱之心(Caste-patrotism)和种姓主义(Casteism)比民族主义要流行,这一事实对印度的民族整合来说是威胁也是挑战。
”[3]在印度历史上,为什么国家基本上不能统一,外族十分易于入侵,其根本答案就在于此。
在种姓的基础上,古代印度社会是这样构成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村庄,每一个村庄都由好多种姓构成。
种姓形成职业的分工与合作,于是每一个村庄就都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可以完全不与外界交往。
村庄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农业,较高的种姓占有土地,中等种姓租种土地或占有少量土地,低等种姓为地主帮工、耕种土地。
其他种姓则从事各种服务工作与辅助工作,如做木工、铁工、石工、瓦工、打鱼、放牧、清扫、洗衣、殡葬、看守神庙等等。
这样一个村庄,职业是固定的,等级是固定的,统治与被统治是固定的,经济关系也是固定的,因此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在印度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但都未能触动印度社会的根基,其原因就在于社会的基础是村社,而村社又是高度稳定的,种姓制则是村社稳定的结构性保障。
几千年来,曾发生过许多企图改造种姓制度的运动,但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它们自己也变成特殊的“种姓”,如佛教、耆那教以及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等。
事实证明种姓制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一一消融,最后都融于它自己的框架之中。
但问题是:迄至英国殖民入侵之前的一切挑战,都来自同样是农业的(虽说是异质的)文化冲击,英国人则带来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种姓制是否还有能力维护住印度社会的传统结构呢?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认为,种姓制不适合“复杂的、技术快速变化的城95市、工业的组织形式”,因此在新生产方式冲击下,它一定会发生变化。
[4]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这样,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
印度经历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随后又独立50多年,但种姓的观念与做法却仍然根深蒂固。
各国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对独立的印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做过许多实地考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严格并稳固的种姓等级仍然是20世纪中叶整个印度平原上乡村社会结构的中心特征。
”城市地区虽有改变,但也“不意味着对待种姓的`传统的'态度已经简单地消失。
”[5]下面可以举一些例子:英国人类学家凯思林·高夫1951-1953年在泰米尔纳巴德邦坦焦尔县的孔巴村进行调查,1976年她又回到这个村子,结果发现村中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速度很慢,村庄里街道、神庙、神塔、洗澡池、墓地和火葬场一如既往,地界、种姓、住宅和村户人家也几乎一样。
统治的种姓仍然在统治,地主都是婆罗门,自耕农多数是几个较低的非婆罗门种姓,多数雇农都是“贱民”(独立后称为“表列种姓”);“贱民”们仍住在“贱民村”,离中心村有好几百米远。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祭司,执行自己的宗教仪式。
从土地占有来说,婆罗门占有的土地从1951-1952年的大约60%降为30%,但他们仍是最大的土地集团,仍在村中占支配地位。
对于低种姓来说,他们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到村外去做工了,而且有时可以规避职业的限制。
但总的来说,低种姓的经济情况比1952年好不了多少,得好处最大的是非婆罗门的中高等种姓。
此外,种姓间互不接触的限制也有所松动,比如一个等级很低的渔夫种姓住进了婆罗门街,在公共场所如浴池、饭店、路途、公车中的回避禁忌也少了许多。
不同种姓的男女关系经常发生,一个婆罗门妇女竟公开跑到邻村去与非婆罗门的情夫同居。
[6]维兰德拉·辛格在70年代末对卡纳塔克邦北卡纳塔卡区一批村庄中343个家庭进行调查,这些家庭分属21个种姓,各等级都有。
调查结果表明种姓意识在各种姓中都相当清晰,传统的行为规范仍无形中指导人们的举止。
比如说对职业的期待,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子留在本种姓传统职业中,如果要有改变,那么就进入新出现的白领工作。
在交友中,一般只出现同种姓内部交友的情况,极少数场合才会有跨种姓的交往。
儿童间的跨种姓交往更为罕见,而互相接受食品则几乎不可能。
水被看作是最易被“污染”、造成“不洁”的媒介,因此在所有村庄中,“表列种姓”都不可以接近公用水井;如果水源是一条河,则必须在下游取水。
遇全村活动时,烹调、取水等工作必须由高种姓承担,低种姓只能清扫、倒垃圾。
遇修桥铺路等公益活动,往往是高种姓出钱,低种姓出力。
所有这些使有些学者指出:“现代化的潮流及人们对它的卷入是被许多堤坝阻挡的,这些堤坝由文化传统、世界观、价值、态度及社会认可的习惯与实践所筑成。
”[7]从澳大利亚学者艾德里安·迈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到90年代初,种姓间在交往方面的限制比以前有所松弛。
迈耶曾于1954-1956、1983、1992年三次在中央邦的兰科里村做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诸如共同进餐、参加村社活动、使用水源以及寻找职业方面已经发生不小变化。
但变化并非朝着消灭种姓制的方向发展,而是用一些变通的办法来缓解最明显的种姓隔离标志,比如不同种姓在一起吃饭,过去高低种姓要分开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吃,现在则在种姓间留出一个大约6英寸的空隙,表示种姓隔离。
在水源短缺时,“表列种姓”也可以到村中公用水井取水,但这时公用水井已使用电泵,只要打开龙头就可以放水,因此不会因为使用了“不洁”的舀器而“污染”水源了。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比以96前自由,村中出现一些新职业,比如修理自行车、半导体和水泵;有些人做文书,还可以到附近城镇去做工。
但这些多是新出现的职业,本来就没有种姓限制;在原来有忌讳的职业中,打破种姓界限仍然是很困难的,高种姓尤其不愿做低种姓的工作。
婚姻方面发生的变化最小,村民们常向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不按种姓原则结婚,婚姻将如何进行呢?因此,在作者看来,尽管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与其最相关紧要的问题上,人们却坚持基本上传统的做法”。
[8]安德烈·贝泰伊对印度城市的调查发现,在城市中,人们的种姓观念更加淡薄,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
实际上,城市中庞大的人口使种姓间隔离的成规很难以操作,比如在饭店吃饭,在车中旅行,在公共场所,在日常交往中,就很难执行种姓的隔离,因此种姓差异似乎已经消失了。
然而这种“种姓消失”的表象一走进私人生活领域就立刻原形毕露。
比如,在一切问题上都表现得大声疾呼地反对种姓制度的人在儿女婚姻上却可以顽强地坚持种姓原则;勇敢地背叛种姓制、娶了种姓外的女子为妻的人,却会在一切公开场合郑重其事地告诉其他人:在印度千万不可在种姓外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