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样本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目录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6.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相关法规以及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修编主要背景1.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2.2003年9月,四川省政府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意见》。
提出要继续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地做好城市规划,严格建设项目的选址,规范规划管理行政行为的要求。
3.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镇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2002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都、温江撤县设区,设区数已从7个增加到9个;中心城区现状人口与用地均突破上版总体规划2010年的规模;近期正在实施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东部和南部新区建设、城市核心区建设、危旧房改造、水环境治理、交通畅通工程等。
5.成都是国土资源部全国14个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城市,为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综合协调,需要进行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第三条指导思想与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2.贯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3.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4.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第四条本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方案汇报(4-1)

• 重庆市目前正处于快速的投入要素拉动国民经济的阶
段,工业产值依然领先于成都市。但就经济发展水平和 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成都市比整个重庆市发展水平高一 个台阶。 • 成都和重庆近五年来经济增长的不同模式:成都依靠 充分的内部消费需求形成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重庆则 是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2002年15个副省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3. 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 国西部创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 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 发展。
(二)特别协调建设发展层面
1. 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都、温江设区。 2.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线定位(成渝高速铁路、成都 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扩建第二条跑道等) 3. 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城市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市政府 南迁)工程启动。城市核心区(含CBD)、危旧房改造、水 环境治理、沙河综合整治、交通畅通工程、清理处置停工工 程等工作已经开始进行。
江 羊 牛 侯 华 都 江 流 双 驿 锦 青 金 武 成 江 新 温 泉 龙 青 白 郫 县
Ç È ¨ ë È Ë ¿ Ú ¨È £ Ë £ © « Ê È Ð õ ½ ½ Ç ø à Ç Ñ ò Ç ø ð ½ Å £ Ç ø ä Î º î Ç ø É » ³ ª Ç ø ú È Á ª æ ä Ç ø à ° Ç ×½ Ç ø ð ½ Ì Ã Ï Ø « Ë Á ÷Ï Ø Â Î ½ Ï Ø ¯ Ï Û Ø Â Ð ¶ ¼ Ï Ø ó ´ Ò Ø Ï Ø Ö Æ ½ Ï Ø Â Ð ½ ò Ï Ø ¼ ½ ¶ Ñ ß Ê Ð í Å Ö Ý Ê Ð ö Ú á Á Ê Ð 158734 17341 13967 23852 20274 17182 9025 3374 3248 7653 3898 7938 6716 4648 1484 2377 6197 3667 2844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3.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4.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5.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四、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规划
-细化城市功能区,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3)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质量。
(4)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4.基础设施规划
(1)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2)完善排水防涝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强化城市设计,提升建筑风貌,塑造城市特色。
-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构建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2.交通规划
-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构建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倡绿色出行。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组织效率。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保障规划的实施。
3.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4.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成都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指导。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效推动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书写成都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23年2030)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1000字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国家级新区。
它位于成都市南部,总规划面积为1570平方公里,是我国继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后成立的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天府新区得名于四川“天府之国”的美称,寓意这里将成为新的繁荣发展之地。
在未来二十年,天府新区将进一步升级,成为多功能、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现代化空间,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为此,制定了2010—2030年规划,以实现“和谐、绿色、智慧、富康”的发展目标。
其中“和谐”,是指天府新区将构建一个和谐、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保持覆盖率70%,同时在2020年群众文化参与率达到85%;实施“领袖计划”和“菁英计划”,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全民医疗共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绿色”,是指天府新区将以生态、零碳、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为目标。
新城将创建“一轴、两带”的绿色空间格局,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现城市绿色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的目标;建设垃圾资源化、污水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及产业人口的绿色交通体系。
“智慧”,是指天府新区将以“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等为标志,建设智慧城市。
新城将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实现城市精益管理,确保创新能力的合理、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率达到80%。
“富康”,是指天府新区将着重发展现代产业,促进经济繁荣,树立产业之城的形象。
规划期内,新城将建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核心区和现代商业区。
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引领为发展思路,加快建立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
总之,天府新区“和谐、绿色、智慧、富康”的规划目标不仅对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还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附全文

成都: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附全文地名,是城市的“活化石”,也维系着城市的历史温度。
近日,《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规》)正式出台,为地名命名、地名文化保护等提供前瞻性的引导。
《总规》范围覆盖全市域,确立了全市地名管理的总体原则,并分别对地名规划体系、各类地名命名原则规则、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主城区地名区块命名指引、其他区(市)县地名规划指引和地名规划实施保障等进行了阐述、说明和图示。
#1道路大道、大街、路、街、巷、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多不胜数但不是每一条都可以称之为“路”或“街”《总规》指出↓城市道路通名应以“路”“街”“巷”三类为主“大道”“大街”为辅鼓励支路及以下级别路网使用“巷、里”等富于地域特色的道路通名主城区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及其以上的主干路,原则上通名宜使用“大道” 和“大街”;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以下,16米及以上的主干路、次干路,原则上通名宜使用“路”“街”;道路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下的支路,原则上通名主要使用“巷”“里”等。
公园绿地等景区、游览地附近的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下的道路,宜以“路”作通名。
轨道交通站点一般不超过6个字轨道交通站点应该如何起名?《总规》提出↓城市地铁和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站点的专名应优先选取历史悠久、指位性强稳定性高的地名一般应以区片、道路、标志性地物或公共设施场所等名称确定不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名称作专名以区片名命名的,原则上应位于该区片核心区域内;以道路名命名的,一般应使用与轨道交通拟命名站点所在线路横向相交的主要道路名称;以相近的公共设施名称命名的,主要是大型的公共活动设施或重要公益性设施且原则上需位于车站中心半径600米左右范围内;两条或两条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同一换乘站点应使用同一名称,以先期命名的名称为准;站点专名的字数一般不宜超过6个。
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站点专名宜用站点所在城镇现行或历史名称专名。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范本1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3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方案汇报(43)-word版本

郫县 高新产业/居住/教育/旅游
清白江 工业/居住
新都 新型工业/物流/居住/ 旅游
温江 居住/教育/高新产业/旅游
成都中心城
居住/公共服务/旅游/历史名城
新都—清白江功能:
城市主要功能区,重 点发展城市综合服务、 现代制造业、区域大型 物流中心、城市新增人 口聚集地。规划远期用 地规模 90平方公里。
远期重点建设区域。以点促片,通过集中性的区域开发带动 组团的带形连片发展,逐步形成独立于中心城外具备一定自 我完善、拓展能力的新城区。严格控制与中心城相邻的城乡 结合部的规划建设,严格对待工业污染的排放和处理问题。
郫县功能:
城市重要功能区,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中心、特色休闲旅游 区、文教中心、生态保 护示范区。规划远期用 地规模 47平方公里。
空间布局战略:以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和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动 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严格限制用地的盲目扩张,提升发展质 量。
温江功能:
城市重要功能 区,重点发展花园 居住、花卉博览产 业、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特色休闲度 假区、文教基地、 生态保护示范区。 规划远期用地规模 30平方公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方案汇报
(四)第三轮方案布局
第一轮方案 第二轮方案
都市区总体布局再构思
都市区布局轴线分析 主城区布局形态分析 主城区布局结构分析 主城区布局发展策略
都市区发展轴线定位
• 历史轴—由成灌高速、成灌公路、蜀都大道、光华大道、成渝公 路、成龙公路、 成渝高速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绕 城高速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完整版(2020年九月整理).doc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概况(doc 41页)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概况(doc 41页)成都城市简介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市名来历成都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
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
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
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
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
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录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体系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建设指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产业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公共安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灾后重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给水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排水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力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燃气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环卫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能源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环境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给水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排水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力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燃气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环卫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附表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4: 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5: 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6: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 2020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7: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2020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8: 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9: 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10: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总则第1条为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原则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构建成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3.贯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4.《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5.《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6.《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 —2020) 》7.《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 》( 报批稿)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0年, 其中:1.近期: —2.远期: —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第5条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等9区, 双流、郫县2县以及新津县普兴、金华两镇的行政辖区范围, 面积为3753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1.市域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 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 县级市) 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 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划定为绕城高速以内( 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 , 及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 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第7条本规划是成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 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8条文本条文中的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 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9条本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 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