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抗营养因子
水产动物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和饲料毒素
➢常压加热的温度低,一般在100℃以下。
➢常压蒸汽处理30min左右,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可降低90%左右 ,而不破坏赖氨酸的活性。
➢高压蒸汽处理时,加热时间随温度、压力、pH及原料性质而不 同。
➢全脂大豆在120℃蒸汽加热7.5min,抗胰蛋白酶从2.06%降低到 0.33%。
➢190℃时10〜60s即可使大豆中的植物凝集素彻底破坏。
➢甲壳类对大多数农药特别敏感。
➢农药对水生动物幼体的毒性最大,可引起性腺发育不良或不育症 、体弱、呆滞、 神经失常、食欲不振,甚至死亡。
➢我囯饲料标准规定,水生动物饲料中“六六六”的含量不得超过 O.3mg/kg,DDT的含量不得超过0.2mg/kg。
霉菌毒素和藻类毒素及其他海产毒素
➢一、黄曲霉毒素 ➢二、单端孢霉毒素 ➢三、藻类毒素及其他海产毒素
➢有些植物性饲料类的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单宁等 )的作用在于保护籽实免遭微生物、昆虫、鸟类及其他天敌的破 坏。
➢种子萌发后,抗营养因子被内源酶破坏。
➢Tan-Wilson等(1982)报道,在萌发的第13天时,子叶中的胰蛋 白酶抑制因子BBI活性降到0。
➢另有报道植物凝集素在萌发的第4天活性降低90%。
➢它们除使动物中毒和致死外,更重要的是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 生长受阻。
➢这是霉菌毒素中最重要的毒素,它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 ,最易被污染的是花生、玉米、大豆、棉籽及其饼粕,小米和高 粱次之。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谷物和油料籽实都可能被该毒素污染。
➢鱼类对该毒素中毒的一般症状是生长缓慢,贫血,血液凝固性下 降,对外伤敏感,肝脏和其他器官受伤,免疫力下降,死亡率升 高。
虹鳟对呕吐素十分敏感,当饲料中呕吐素的浓度从1mg/kg增加到 13mg/kg时,鱼的摄食量下降,当浓度达到20mg/kg时,鱼拒绝摄食。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 机理二:破坏维生素 活性
破坏某种维生素而使 其丧失生物活性,降 低其效价
例子:豆科植物中的 脂肪氧化酶(VA)
分布
• 1、在豆类、豆科植物、蕨类植物、油菜、 木棉子实及高粱、亚麻子、伞形科植物等 植物中都存在抗维生素因子
• 2、许多贝类水生生物含抗维生素B1因子
分类
• 根据抗维生素种类: 抗维生素A因子、抗维生素D因子、抗维生 素E因子、抗维生素K因子、抗维生素B1因 子、抗维生素B6因子、抗烟酸(维生素B5 的一种)因子、抗生物素(维生素H)因子 、抗维生素B12因子等
抗营养作用
• 3、抗维生素E因子:指能降低维生素E的生 物活性并导致维生素E缺乏症的物质。
• 主要物质:生菜豆和生大豆中的α-生育酚氧 化酶
• 性质:耐热性差
抗营养作用
• 4、抗维生素K因子:指能与维生素K产生竞 争性抑制作用,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并产 生抗凝血作用的物质。
• 主要物质:植物(伞形科、豆科)中的豆 香素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 素因子
定义
• 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 构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 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 或破坏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 生物活性的物质。
作用机理
• 机理一:与维生素化 学结构相似
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 素相似,在代谢过程 中与该维生素竞争, 从而干扰动物对维生 素的利用,引起该维 生素的缺乏
• 性质:不耐热
抗营养作用
• 6、抗维生素B6因子:指能与维生素B6结合 ,并使其丧失生理功能的物质。
• 主要物质:亚麻子实中的1-氨基-D脯氨酸 • 机理:该物质可与磷酸吡哆醛结合,使其
丧失生理作用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作用
饲料抗营养因子-植酸
提高蛋白质、氨基酸 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21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植酸酶类发挥作用主要是植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
连续作用:
植酸 植酸酶 酸性磷酸酶 肌醇 肌醇磷酸酯 磷酸
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逐个切下,形成中 间产物IP5 、IP4 、IP3 、IP2 、IP ,终产物为肌醇 和磷酸。不同来源植酸酶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29
使用注意事项
防潮。酶制剂一旦受潮,就会发生水解、霉变、活力下降
或失活。
防止高温。烈日暴晒或高温烘烤等均可导致酶活性下降或 失活。 避免接触强酸、强碱,以免因化学作用影响酶活。 尽量缩短储存期,使用有效期以内的产品。
避免饲料发霉,否则会影响到酶制剂的效果。
对于固体酶制剂,必须注意与其它饲料原料的混合均匀度。
3
分布与性质
植酸是植物籽实中肌醇和磷酸的基本贮存形式。植酸
磷占植物总磷量的60%~90%,其中芝麻饼和米糠中植 酸含量最高。 豆类籽实中的植酸分布于整个种子的蛋白质络合物中。 因此 ,在谷物加工副产品和油产饼粕中植酸的含量高 , 谷物和豆类籽实中含量相对较低。
4
分布与性质
植酸(Phytic acid)——
饲料抗营养因子——
植酸
1 2 3 4
分布与性质
抗营养作用及其机理 植酸酶 小结
2
分布与性质
植酸——多以植酸盐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果
分
实及子粒中,约占日粮的0. 26 %~1. 37 % ,尤其 是在植物籽实中,是植物储磷的主要形式。
布
植酸的含量取决于植物的品种、 成熟期、 加工程
度、 气候、 水源、 土壤、 地理位置、 生长年份以 及生理状态(如发芽)等。
饲料中主要抗营养因子作用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2.3 其 他抗 营养 作用 饲料中还有其他抗营养作用,如降低矿物
质 、微量 元素 利用 率;降 低维 生素 利用 率。另 外 像是皂甙的溶血作用和降胆固醇作用等。
营养 成分 损耗。 因此 ,不 断探索 新的 方法 ,既提 高饲 料利 用率,又可 以增 加经济 效益 ,就显 得尤 为重要。如何通过更加简洁且可行的措施来降 低抗 营养 因子的 危害 ,使 饲料的 利用 率更 高,将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 不良影响的自然物质成分。不仅不利于动物对 饲 料中 养分 的消 化、吸 收和 利用,还会 影响畜 禽 的健康和其生产力。饲料中发现多达数百种的 抗 营养 因子 ,且其 分布 也很 广。据 检测 表明 ,抗 营 养因 子种 类多 ,存在 于几 乎所有 饲料 中,有 些 饲 料中 的抗 营养 因子含 量较 低,不 易被 发现 ,或 者 对 家 畜 的 毒 害 作 用 还 没 有 被 发 现 ,所 以 还 没 有 引起人们的注意。
蛋 白质 、电解 质和 脂类 的内 源分泌 显著 增加 ,增 低、家 畜生 长减 慢、间 或有 器官 损害 或内分 泌发
加 了肠 道分 泌的 消化液 ,导 致消化 器官 增大 ,从 生紊 乱,严重 的甚 至中 毒。尽管 部分 方法能 有效
而 引 起 消 化 功 能 降 低 。 [14]
去 除 饲 料 中 的 抗 营 养 因 子 ,但 同 时 也 会 造 成 其 它
此外单宁会降低纤维素的消化率其机理是单宁与瘤胃细菌酶结合或与饲料植物细胞壁上的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11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21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211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小肠液中的胰蛋白酶生成的无活性复合物降低了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导致外源性氮的大量损失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在一些常用饲料原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这些物质,有的阻碍畜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则是干扰畜禽的正常代谢。
饲料毒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毒力,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
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低于中毒临界水平时方可安全饲用。
相反,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高于中毒临界水平时,则会危害畜禽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中毒和死亡。
因此,了解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成分的性质和特性,对于确保畜禽安全十分重要。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许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着一类叫做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生化结构上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如果它们在胃内不被破坏,则进入小肠后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
这种复合物在小肠内不会被分解,进入大肠后可被微生物降解,或者随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仅阻碍蛋白质的消化,还会使部分饲料蛋白质损失。
经过高温处理(加热到100℃),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在热榨豆饼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到 3.4 g/克,基本上消除这种有毒物质,可以放心饲喂。
致甲状腺肿物质在高产油菜品种的菜子中,芥子苷的含量高达10%~13%。
该物质在饲料或动物体内芥子苷酶的作用下,可产生唑烷硫酮、硫氰酸酯和异氨酸酯等物质。
这类物质通过消化道被畜禽吸收后,可阻碍甲状腺利用血液中的碘离子,使甲状腺素(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合成受阻,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整个机体代谢紊乱。
因此菜子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其饲用价值却受到限制。
目前已广泛应用畜禽菜子饼(粕)解毒添加剂。
经过解毒处理的菜子饼(粕)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可提高到2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
此外,卷心菜和花椰菜等青饲料中,也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但不过量饲喂或短期饲喂不会引起畜禽甲状腺肿现象。
棉子酚棉子饼中含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有毒物质,其中以游离棉酚为主,在棉子饼中的含量范围是0.07%~0.24%。
常见植物性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分析
产品严重污染。芥子碱是菜籽粕中芥子酸和胆碱组成的一类物 质。芥子碱能溶于水 , 易发生非酸催化 的水解反应 , 芥子碱类先
胃肠 胀 气 因子 , 大豆 中所 含的 棉 籽糖 和水 苏糖 。一般 在 豆 分解 成 胆碱 , 肠道 细 菌 的作 用 下生 成 三 甲胺 。如果 食 用 了未脱 指 在 粕 中含量 约 为5% , 苏 糖 含量 较 高 。 动物 体 内肠 道 中缺 乏分 毒的菜籽粕 , 以水 它能强烈地抑制三 甲胺的进一步氧化 , 使其积累在 解这两种糖的酶 , 当其 进 人 大 肠 后 , 肠 道 微 生 物 发 酵 , 生大 畜 禽体 内 , 加 了 蛋 、 、 中三 甲胺 的含 量 而 使 其 出 现 鱼 腥 的 被 产 增 乳 肉 量 二 氧化 碳 、 还 有 少 量 甲烷 , 而 引 起 动 物 肠 道 胀 气 , 导 致 臭 味 。芥 子 碱在 菜 籽 粕 中含 量约 占1 氢 从 并 . ~ . , 菜 籽 粕产 2% 2 3% 是使 腹 痛 、 泻 和腹 鸣 等 。 腹
11 豆粕 中 的抗 营养 因 子 .
1 . 蛋 白酶 抑 制 因子 . 1胰 1
大 豆抗 原 蛋 白的抗 营 养 作用 主 要 为 降低 饲 料蛋 白质 的利 用 率 , 加 内原 蛋 白 的分 泌 , 致 粪 氨 增 加 , 增 导 有些 幼龄 动 物 会 出现 过 敏 反应 , 导 致 仔 猪 肠 道 过 敏 以及 损伤 , 而 引 起腹 泻 , 致 如 进 导
@ 目 杖 一 禽 毋 学 轱占
一7 7
王 金 明 , 丽娟 霍
( 酒泉职业技 术学 院 生物工程 系, 肃 酒泉 7 5 0 ) 甘 3 0 9
摘 要 : 是动物 生产的物质基础 , 饲料 现在 配合饲料 中百 分之九 十以上 的组成成分 为植物性饲 料 。然而植 物性饲 料 中经常会含有
常见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含量表
-
0.50 19.30 15.20 4.10
(3 级,45.0%)
花生仁粕
12.00 3.80 4.60 6.70 1.30
-
0.50 19.30 15.20 4.10
(2 级,47.8%)
米糠饼[1 级] 7.90 10.00 6.00 0.40
-
12.40 1.90 16.90 11.10 5.80
糙米
1.00
2.20
0.90 0.60 -
0.30 0.10 7.70 5.60 2.10
稻谷[2 级] 8.90
1.40
1.50 0.30 -
0.10 0.20 13.40 10.40 3.00
黑麦
1.50 8.50 0.90 0.40 0.70 1.90 0.30 12.70 8.30 4.40
原料名称
玉米
(1 级,8.7%)
玉米
(2 级,7.8%)
大豆粕
(2 级,44%)
大豆粕
(3 级,43%)
棉籽饼
(36.3%)
棉籽粕
(40%)
棉籽粕
(43.5%)
棉籽粕
(47%)
菜籽饼
(35.7%)
菜籽粕
(36.6%)
菜籽粕
(38.6%)
小麦麸
(1 级,15.7%)
小麦麸
(1 级,16.5%)
小麦麸
(2 级,14.3%)
11.80 7.80
18.80
-
11.00
-
3.40 4.00 3.00
-
-
-
-
-
-
0.20 1.40 24.90 13.20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
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一、玉米-豆粕型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非淀粉多糖(NSP)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
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由于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壁包被,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微纤维,埋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连续链状结构中,形成稳定坚固而且极其复杂的细胞外壳。
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
因此,植物细胞壁阻止了消化酶与其包裹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退化淀粉玉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在高温制粒时易糊化,而且部分糊化淀粉在冷却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聚合,形成和蛋白质、纤维交联在一起的“退化淀粉”。
退化淀粉抵抗消化酶的消化,未经消化就转移到后肠道中,使玉米淀粉回肠消化率降低。
添加支链淀粉酶,降解“退化淀粉”,可使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几乎提高15%,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3.抗营养因子[收稿日期]2000-09-26[作者简介]冯定远(1961-),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研究,此文是在加期间整理的文章。
冯定远(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州510642)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之为饲料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 )。
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非纤维性自然物质成分。
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的意义有:(1)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抗营养机理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利用。
(2)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3)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
(4)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它们对动物采食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反应,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如下六大类(Huisman 等,1992)。
(1)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响。
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对矿物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
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1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KTI 和BBI 两类,大豆中含有1.4%的KTI 和0.6%的BBI ,KTI 主要抑制胰蛋白酶,而BBI 则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和消除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和消除10动物丁颖班-201030710318-苏晓娜摘要:抗营养因子是存在于饲料中,阻碍饲料营养成分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导致动物体病变,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的物质。
因此在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中,要采取各种脱毒和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现有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
为深入了解饲料抗营养因子消除方法,文章对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种类、抗营养作用机理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 作用机理; 消除方法饲料抗营养因子(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FN)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饲料抗营养因子是饲料本身所固有的成分,可以破坏或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饲料利用率,影响畜禽的生长性能及产品品质。
生产实践证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甚至使畜禽中毒死亡,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但此类物质是植物进化的结果,可以保持植物自身免受霉菌、细菌、病毒、昆虫和鸟类及野生草食兽的侵害和采食,从而保证这些物种在自然界繁衍生息,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农药”。
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对饲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饲料的供给却日趋紧张。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现有饲料的利用率,在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中,要采取各种脱毒和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现有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
1.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1.1 按抗营养作用分类Huisman(1992)根据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化学反应, 将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几类:6大类: ( 1) 抗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 2) 抗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 3) 抗矿物元素利用的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消除方法1.物理方法⑴加热法加热法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
干热法包括烘烤、微波辐射、红外辐射等;湿热法包括蒸煮、热压、挤压等。
加热法效率高,简单易行,无残留问题,成本也较低,但其仅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对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皂角苷、氰类化合物、低聚糖类等效果不佳。
在加热过程中,加热不足则不能完全消除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则会破坏其中的精氨酸、赖氨酸和某些含硫氨基酸,在生产中不可取。
⑵水浸泡法某些抗营养因子易溶于水,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将其除去。
如用水浸泡,可除去可溶性NSP。
但水浸泡后必须烘干,且成本比较高,生产中不方便。
⑶机械加工方法包括粉碎、去皮等。
大多数抗营养因子集中在植物的某一特定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可消除,减轻其抗营养作用。
例如,高粱、蚕豆,除去外皮即可除去籽实中的大部分单宁。
2.化学方法包括酸碱处理法、氨处理法以及添加特殊物质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去除饲料中部分的抗营养因子。
用2%石灰水或1%烧碱水溶液浸泡棉籽24小时,再用清水洗脱,即可除去大部分棉籽醇。
研究表明,用5%尿素和20%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天的效果较好,脲酶活性降低90%。
在生豆粕中加入10摩尔/升维生素C和0.5摩尔/升硫酸铜,在27℃下处理1小时,可使40%以上的KTI失活,在65℃下处理1小时,可使90%以上的KTI和BBI 失活。
用化学方法处理虽然能节省设备与能源,但缺点是化学物质的残留,影响饲料适口性,污染环境。
3.生物学方法⑴酶制剂处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制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饲料生产,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一方面可以使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失活;另一方面在酶的作用下,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在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酶制剂是植酸酶。
研究指出,植酸酶酶解菜籽饼的优化条件为温度45℃,PH4.7,反应时间90分钟,酶浓度2.4%,在上述条件下,植酸酶解率可达60%。
此外,酶还能降低食糜的黏稠度,有利于鸡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吸收。
饲料抗营养因子
四、各种饲料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与处理方法
1. 蛋白酶抑制因子 2. 植物凝集素 3. 单宁 4. 非淀粉多糖 5. 饲料抗原蛋白 6. 胀气因子 7. 植酸 8. 抗维生素因子
6
第一节 蛋白酶抑制因子 (protease inhibitors, PIs)
7
一、分布及分类
➢ 植物中,大豆、豌豆、菜豆、蚕豆等 ➢ 生大豆中,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30 mg/g ➢ 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
28
➢ 凝集素的来源分类:
➢ 植物凝集素
➢ 动物凝集素
➢ 微生物凝集素
➢ 凝集素亚基的结构特征分类:
➢ 部分凝集素: 单一多肽蛋白,只含有1个糖结合结构 域,不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 全凝集素: 至少2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糖结合结构域, 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 嵌合凝集素: 1个或多个糖结合结构域及1个具有酶 活性或其他生物活性的结构域组成
9
10
➢ 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因子 ➢ 结构类似于蛋白质 ➢ 相对分子量6000-10000 ➢ 含有大量的Cys ➢ 2个独立的活性中心, 可以和不同的酶结合 ➢ 亚型(I-V)
11
12
➢ Kazal抑制剂 相对分子量6000 含有3个二硫键 牛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3
三、理化性质
➢ 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促进 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 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 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 常规饲料原料。
➢ 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 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 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3
三、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 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 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导言:在农业与动物饲养领域,饲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饲料配方与管理。
然而,饲料中除了提供营养物质外,往往还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是指那些能够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饲料的利用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
本文旨在对这些抗营养因子进行名词解释。
一、植物源饲料的抗营养因子1. 植物毒素植物毒素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有害物质,常见的如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赤霉素等。
这些毒素具有强烈的抗生物活性,可导致动物生长缓慢、毛发稀疏、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避免植物毒素对动物的影响,饲料生产商通常会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2. 高纤维素含量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高,会引起动物对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
纤维素不仅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营养缺乏等问题。
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适当控制纤维素的含量,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长效率。
3. 抗营养因子的酶抑制剂植物中存在一些酶抑制剂,如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等。
这些酶抑制剂会干扰动物的消化道酶的正常功能,降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率。
为了降低这种抑制作用,饲料生产商通常会采取一些处理措施,比如热处理、酶法处理等,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效率。
二、动物源饲料的抗营养因子1. 抗营养因子的酶抑制剂与植物源饲料类似,动物源饲料中也存在一些酶抑制剂。
这些酶抑制剂主要由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产生,会干扰动物的胃、肠道酶的活性,降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率。
为了优化动物的饲养效果,饲料生产商需要对动物源饲料进行检测和处理,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2. 抗营养因子的抗生素虽然抗生素在饲养过程中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产生抗药性菌株,并对动物的消化道微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在动物饲养领域,逐渐限制或禁止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降低抗营养因子对动物饲养的负面影响。
结语:饲料的抗营养因子是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消除方法
与蛋 白质和铁结合 , 损害流红蛋 白中铁的作用 , 引起 缺铁性贫血。它还可溶 于磷脂 中,在神经细胞 中积
累, 使动物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紊乱 。 在植物 中,糖分子 中的环状半缩醛形式 的羟基
学物质 , 并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反应 , 使抗营养 因子失 活或活性降低 , 达到钝化 的目的。据报道 , 对处理原 料加 5 %的尿素加水 2 0 %处理 3 0 天效果最好 ,胰蛋 白酶抑制 因子活性降低 7 8 . 5 %。此外 , 对已被黄曲霉 污染的饲料 , 可采用有机溶剂 ( 如氯仿 、 甲醇等 ) 进 行提取 , 还可用氢氧化钠 、 高锰酸钾等处理 , 但 成本
口 饲 料 与 添 加 剂
饲 料 中 的 抗 营 养 因 子 及 消 除 方 法
郑 秋玲 ( 福 建 省长 乐市湖 南镇 畜牧兽 医站 福 建 长 乐 3 5 0 2 1 2)
在用做饲料原料的植物和籽实 中,普遍存在着 各种不 同的抗营养 因子 。凡采食后影响动物对营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 ,而其无机酸盐 ,尤其是小分子有机 酸盐却解于 水 。现在 己知生物碱约有 3 0 0 0 多种 , 分布于 1 0 0多 个科的 2 0 0 0 多种植物中。 主要存在于罂粟科、 茄科 、 毛莨科、 小檗科 、 豆料 、 夹竹桃科 、 马钱子科 、 石蒜科 、 百合科 、 麻黄科和水松科等植物 中。
多 以有机 酸盐 的彤式 存
会增加钙、 镁、 磷等在畜禽体 内的沉积量。在猪饲料 中添加植物酶则可以提高猪对钙 、磷的利用率和生 产性能。复合酶制剂可同时降解多种抗营养因子 , 能 更大限度地提高饲料 的营养价值 。例如 , 在大麦 ( 或 燕麦 ) +豆粕 型饲料 中添加 以葡聚糖酶和果胶酶为 主, 辅 以纤维素酶和半乳糖甙酶 的复合酶 , 可以提高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抗营养因子与抗维生素因子的关系
抗营养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某些植物毒 素可能同时具有抗营养和抗维生素的作用,从而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更大的 负面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饲料对动物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
这些物质可能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等,它们可能对动物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或其他生理 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抗维生素因子的定义
抗维生素因子:指某些物质中的特殊 化学结构,它们可以与维生素分子结 合,从而阻止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这些物质可能包括某些植物色素、植 物毒素、某些氨基酸和某些矿物质等 。
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01
02
03
疾病易感性增加
维生素缺乏会使动物免疫 系统功能下降,对疾病的 抵抗力减弱,易感染各种 疾病。
生理机能紊乱
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动物生 理机能紊乱,如代谢失调、 神经功能障碍等。
创伤愈合缓慢
维生素缺乏会导致创伤愈 合速度减慢,增加感染风 险和死亡率。
对动物生产效益的影响
生产成本增加
物。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抗维生素因子的作用机制
1
深入研究抗维生素因子的产生、作用机 制及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更好 地了解其作用机理,为抗维生素因子的 去除和饲料营养价值的提高提供理论支 持。
2
针对不同抗维生素因子的特性,研究其 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排泄机 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生 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氧化还原处理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抗营养 因子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降低其活 性。
饲料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饲料抗营养因子。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饲料里的小捣蛋鬼!
你想想看,咱们给动物吃饲料,是希望它们能茁壮成长,长得壮壮的,给咱带来好处。
可这抗营养因子呢,就会在中间捣乱。
它就好比是你正开心地走在路上,突然冒出来一个调皮孩子,非要拦住你,不让你好好走。
比如说吧,有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动物对营养的吸收。
就好像是有个家伙在营养的道路上设了路障,营养物质过不去了,那动物怎么能长得好呢?这不是让人着急嘛!
还有些抗营养因子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这就像是本来好好的一顿美食,被人偷偷加了些奇怪的东西,味道变了,营养也没那么好了。
动物吃了这样的饲料,能长得结实才怪呢!
咱再打个比方,这饲料抗营养因子就像是一群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时不时地就跑出来捣乱一下。
它们让饲料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养殖变得不那么顺利。
那怎么对付这些小捣蛋鬼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它们,找到对付它们的办法。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加工处理的方法,把这些抗营养因子给赶跑,或者减少它们的影响。
总之,饲料抗营养因子可不是好惹的,但我们也不能怕它们!只要我
们认真对待,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带来的问题。
可不能让这些小捣蛋鬼影响了我们的养殖事业啊!它们虽然讨厌,但我们有智慧,有办法来应对!不是吗?。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概述1.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饲料作为畜禽的主要营养来源,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2. 大豆蛋白是我国畜禽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其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对畜禽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类型1. 子氨酸抗因子:大豆蛋白中富含的子氨酸抗因子会限制畜禽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其生产性能。
2. 胰蛋白酶抑制物:大豆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影响畜禽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利用率下降。
3. 体内抗幼虫因子:大豆蛋白中还存在体内抗幼虫因子,这种因子会影响畜禽对寄生虫的抵抗力。
二、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1.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抗因子含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成功降低大豆蛋白中抗因子的含量,提高了其对畜禽的营养价值。
2. 新型抗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近年来,有学者成功发现和分离了一些新型的大豆蛋白抗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良大豆蛋白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3. 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研究:有研究对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的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际生产中的饲料配方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应用1. 抗因子的检测技术推广应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对大豆蛋白中的抗因子进行检测,并据此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2. 大豆蛋白源的处理技术改进:一些养殖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大豆蛋白处理技术,如发酵、微生物改良等,以降低抗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抗因子相关产品的开发: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开始研发针对大豆蛋白抗因子的添加剂,以帮助畜禽更好地利用大豆蛋白源的营养价值。
结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与应用对畜禽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降低抗因子含量、优化饲料配方和开发相关产品,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豆蛋白的营养功能,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可为动物提供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有些饲料原料中也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成分中能破坏饲料营养成分或以不同机制阻碍动物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抗营养因子;而对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即有毒有害物质。
在实践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并无特别明显的界限。
下面就饲料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简单介绍:一、蛋白酶抑制因子1、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
常见于生大豆中。
2、受影响的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多种酶的活性。
3、危害:对植物本身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大豆籽粒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抗虫害的功能,但对人和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会导致动物生长减慢或停滞,引起胰腺肥大、动物胰腺机能亢进,导致胰腺分泌过盛,造成必须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
二、水溶性非淀粉多糖1、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后在水中可溶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成分。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2、抗营养机理:(1)增加小肠内容物的粘度,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降低酶解作用效率;(2)使养分吸收减少,而在肠道蓄积,为肠道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肠道pH值,影响消化酶的发挥,并刺激肠壁,使之增厚,损伤绒毛,引起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养分吸收率;(3)非淀粉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限制胆汁酸的作用;而与胆固醇、脂肪结合则导致脂肪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特别是饱和脂肪酸。
三、抗原蛋白1、抗原蛋白是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动物采食后会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因而又被称为致敏因子。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作用及消除方法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作用及消除方法陶忠海;夏先林【摘要】抗营养因子是存在于饲料中,阻碍饲料营养成分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导致动物体病变,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的物质。
消除抗营养因子是保证饲料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保证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降低养殖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为了深入探索饲料抗营养因子消除方法,文章对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机理和影响后果、消除方法进行了概述。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commonly exist inplant feeds, which will hinder absorption of feed nutrients in the animal body, resulting in the disease of anim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o eliminate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ar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feed nutrients which ensures the animal norm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hat will decrease the cost of aquaculture 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elimination of technical anti - nutrition factors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animal anti - nutrition and feed studie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explore the elimination way of anti - nutrition factors, we collect the mechanism and consequence of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that h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for reference.【期刊名称】《贵州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6)004【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危害作用;消除方法【作者】陶忠海;夏先林【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抗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饲料中,其抗营养的影响作用分为:蛋白质代谢影响因子(如抗胰蛋白酶素、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碳水化合物代谢影响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矿物元素代谢影响因子(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维生素拮抗物及维生素代谢影响因子(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动物免疫系统影响因子(如抗原蛋白质)、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的因子(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ground lupine; (b): expanded lupine; (c): flaked lupine
21
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 on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in lupine (n = 3 per lupine) Items Alkaloids (%) Phytic acid (%) Stachyose (%) Raffinose (%) Ground 0.03 0.58a 1.81 0.23a Expanded 0.01 0.16c Flaked 0.02 0.44b SEM1 0.01 0.06
> 兔、成年反刍动物;幼龄 > 成年;限制饲喂 >
自由采食 耐受量:鸡3-4 mg/g日粮;猪1.4-6.2 mg/g日粮
19
六、蛋白酶抑制因子处理方法
热处理时最成功的蛋白酶抑制因子钝化处理方法;
KTI比BBI热敏感度高
传统的蒸煮、高温高压和烘烤的加热方法以外, 其他的热处理方法包括红外线处理、微波处理和 膨化处理 非热处理的去处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方法包括射线 辐射照处理、酶处理、发芽处理等
超凝集素:至少2个以上的糖结合结构域组 29 成,可识别不同的糖基
二、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二级或四级结构,由1个或多个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有1个与糖特异性结合的专一位点,可与 红细胞、淋巴细胞或小肠上皮细胞的特定糖基结合 大豆凝集素为四级结构,由4个亚基组成,并都有1 个共价连接的含有9个甘露糖的寡糖链 不耐湿热,> 95 ℃湿热条件下完全失活;耐干热
14
四、抗营养作用及其机理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
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
引起动物机体内蛋白质内源性消耗。胰蛋白酶 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而排出体外,引起胰 腺进一步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中含 硫氨基酸高,造成机体S-AA缺乏不平衡
15
KTI和BBI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使胰蛋
16
17
KTI抑制因子明显影响饲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 和日增重
BBI导致胰腺的大量分泌和胰腺肥大和增生(鼠、
禽) 猪、牛、犬则相反:无胰腺肿大、分泌没有增 强、胰蛋白酶分泌下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作 用 → 蛋白质消化利用效率下降
18
五、危害
敏感性:仔猪、犊牛、雏鹅 > 雏鸡、小鼠、大鼠
3
三、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 子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植物凝 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 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 气因子等 对矿物质的消化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 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26
一、分布及分类
植物中,豆科、茄科、大戟科、禾本科、百合
科和石蒜科等
大豆、菜豆、野豆、刀豆、花生、蓖麻等
27
凝集素和糖结合的特异性分类: D-葡萄糖或D-甘露糖:伴刀豆凝集素A N-乙酰氨基葡萄糖:麦胚凝集素 N-乙酰基半乳糖胺:大豆凝集素 D-半乳糖:蓖麻凝集素 L-岩藻糖:荆豆凝集素 N-乙酰神经氨酸:马蹄蟹凝集素
三、抗营养作用及其机理
抑制胸腺生长,导致但藏,胰腺,小肠增生肥
大;
大量摄入植物凝集素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导致特异性IgG凝集素抗体的产生,致使动物体 重迅速下降,乃至中毒死亡。 降低肠道某些酶如肠激酶的活性。
32
采食量的影响
植物凝集素(菜豆、翼豆、刀豆、蚕豆、 大豆)影响胆囊收缩素等激素的分泌,促 使采食量和胃排空速率下降
42
造成胃肠道的损伤
损伤小肠黏膜和肝脏
与胃肠道中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鞣酸蛋 白质 降低肠道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吸收能力下降 肠道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肠液分泌减少,肠内容 物流通速度减慢,出现便秘 水解单宁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性与溃 疡性肠胃炎
影响骨骼有机质的代谢,蛋鸡出现腿扭曲或胫 跗关节肿大
45
四、单宁的营养意义 植物的一种保护物质 低浓度的单宁可降低饲料蛋白质的瘤胃内
降解,提高饲料含N物质的利用率
抑制线虫生存能力,抵抗肠道寄生虫 减少瘤胃鼓胀的发生
46
第 四 节
非 淀 粉 多 糖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NSP)
47
多糖从化学上分为两种类型即贮存多糖和结构多 糖。贮存多糖主要为淀粉,而结构多糖通常称为 非淀粉多糖。 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的碳水化合物的总
28
凝集素的来源分类:
植物凝集素
动物凝集素 微生物凝集素
凝集素亚基的结构特征分类: 部分凝集素:单一多肽蛋白,只含有1个糖 结合结构域,不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全凝集素:至少2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糖结 合结构域,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嵌合凝集素:1个或多个糖结合结构域及1个 具有酶活性或其他生物活性的结构域组成
43
反刍动物的影响
与瘤胃细菌酶或植物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结合,
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而降低粗纤维的消化 率
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缩合单宁与蛋白质结 合形成难溶性物质,避免瘤胃细菌对蛋白质
的降解和脱氨作用,提高EAA和N的吸收
44
三、单宁的处理方法 高温蒸煮、高温高压对去除单宁有一定的作用, 可提高饲料能量和蛋白质消化率。但烘烤、微 波和红外线等热处理方法作用不大。 去除单宁的最有效方法是脱壳处理 克服单宁抗营养作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在日粮中 添加动物脂肪
强酸强碱、Al3+、Pb2+、Ca2+、Mg2+、Ag+抑制作用
30
三、抗营养作用及其机理
作为抗原,与小肠壁黏膜结合,引起机体产生
变态反应,影响养分吸收;
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采食量; 增加体内糖原,脂肪组织和蛋白质分解代谢; 导致消化酶活性改变以及内源性蛋白质大量分 泌丢失。
31
Trypsin inhibitor (mg/g) 0.24a
0.08c
1.77 0.19b
0.18b
1.78 0.19b
0.02
0.03 0.01
Tannins (mg/g)
a, b, c
0.49a
0.29c
0.37b
0.03
Values of the same row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 differ (p<0.05). 1 Standard error of means.
含有大量的Cys
2个独立的活性中心,可以和不同的酶结合 亚型(I-V)
11
12
Kazal抑制剂
相对分子量6000
含有3个二硫键
牛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3
三、理化性质
Kunitz:
不溶于乙醇;遇酸和蛋白酶易失活;热不稳定:
80 ℃时短时间加热变性;90 ℃不可逆失活 Bowman-Birk: 不溶于丙酮;对热、酸较稳定;105 ℃干热 10min仍可保持活性;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第四章 饲料抗营养因子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s)
1
一、抗营养因子的定义
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 利用的物质称为饲料的营养因子
2
二、研究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意义
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探 讨营养机理,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代谢和利用。 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 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 非常规饲料原料。 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 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甘薯、马铃薯和茶叶
37
二、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无定形固体,有涩味、吸湿性,对热稳定, 水溶液呈弱碱性 极性强: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微 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 苯等极性弱的溶剂
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形成难溶或不溶性 的沉淀;富含Pro的蛋白质有很强的亲和力
重金属盐(乙酸铅、乙酸铜)、碱土金属的 氢氧化物或生物碱等溶液作用生成沉淀 与铁盐(Fe3+)反应,呈现蓝色或绿色 与维生素、果胶、淀粉及无机金属离子结合 生成复合物 38
22
23
24
第二节 植物凝集素 (lectin)
25
植物凝集素称为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 (phytohemagglutinin)或称为红细胞凝集素 (hemagglutinin),是一种能凝集动物红细 胞的蛋白质
目前以及发现有800多种植物具有凝集活性, 其中600多种属于豆科植物
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质和糖蛋白 具有凝集红细胞、淋巴细胞、真菌和细胞原生 质体以及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饲料抗原蛋白
胀气因子 植酸 抗维生素因子
6
第一节 蛋白酶抑制因子 (protease inhibitors, PIs)
7
一、分布及分类
植物中,大豆、豌豆、菜豆、蚕豆等
生大豆中,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30 mg/g
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
乳酶抑制因子
分类:Kunitz抑制剂(KTI)、Bowman-Birk抑 制剂(BBI)和Kazal抑制剂
素、花葵素等)
部分游离形式存在;部分以与蛋白质或细胞壁 中碳水化合物结合的形式存在 体外:游离的缩合单宁可抑制蛋白质和纤维的 消化
41
二、抗营养作用及其机理 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