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的变革
□ 杨玉昌Ξ
摘要:中国禅宗史上曾有过著名的顿(顿悟)渐(渐修)之争,最后顿悟获得了胜利而渐修遭到了失败。这一争论及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今天,我们重新反思顿渐之争,揭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顿悟;渐修;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5-0097-06
顿渐之争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著名的争论。“顿悟”与“渐修”分别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在这一争论中,神秀虽然扬名一时,但不久就被湮没,而慧能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命运,甚至在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处处可以看到其痕迹。因此,我们在今天有必要重新追溯和反思当初的顿渐之争,以便弄清楚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变革建立起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更为健全的思维方式。
一、顿渐之争的缘由与焦点
在禅宗史上,顿渐之争源于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子并在其中有着最典型的体现,因而要理解这一争论及其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反思顿渐之争的由来以及在这一争论中五祖弘忍、神秀、慧能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要看到顿渐之争的缘由是佛教禅宗五祖
弘忍要找一个继承人来继承达摩所留下的衣钵,正是由此才引出了神秀和慧能的偈子。这样看来,顿渐之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而不仅是哲学思想上的意义。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这一论争的意义及其结果至关重要。起初,神秀和慧能在继承弘忍的衣钵上的地位是不对称的。神秀是弘忍五百弟子中的上座,教授师,他出生于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封,“少亲儒业,博综多闻”,①后跟随弘忍出家学禅,刻苦用功,已有多年。他被公认为是弘忍的继承人,以至于在弘忍要求弟子们写偈子表达各自的学法体会以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时竟无人去写。而慧能则是一个被贬官员的儿子,生活于偏远的岭南。据说慧能是一个文盲,来到黄梅只有八个多月,只是在后院破柴踏碓,甚至从未到过堂前,不知有写偈子这回事。根据《坛经》,在弘忍提出通过写偈子选择继承人之后,神秀反复思量了数天,写出了那首偈子,但他却未敢直接呈给弘忍,而是在半夜里偷偷书写于“南廊壁间”,希望弘忍看到后能为他做一个验证。这反映出神秀对于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自信,他还没
79
Ξ作者简介:杨玉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① 《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有真正开悟,得到佛法的真谛。所以弘忍在看到神秀的偈子后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坛经・自序品》)弘忍要求神秀再写一首偈子呈上来,但神秀却费尽心神,写不出来。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神秀在继承衣钵的竞争中的失败。不过,弘忍并未完全否定神秀,而是认为他的偈子也有可取之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要求他的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坛经・自序品》)这反映出弘忍对渐修的部分肯定。其实,弘忍本人也是十分重视坐禅即渐修的。据说神秀“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此真吾师也。’”①
可见,神秀强调渐修与弘忍是一脉相承的,他尽管没有悟得佛法的究竟,但依然得到了弘忍的一些真传。这为以后的顿渐之争
埋下了伏笔。弘忍最终决定将衣钵传给慧能而不是
神秀,这一决定看上去有背常理:似乎最应该得到衣
钵的人竟没有得到,而最不该得到的人竟得到了。
难怪弘忍手下的其他弟子对此不解,想从慧能手中
重新夺回衣钵,乃至以后神秀的门人要把神秀立为
第六祖,与慧能争夺禅宗的正统地位。显然,在弘忍
的决定中,宗教的立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弘忍
看来,继承禅宗衣钵的关键是能否悟得佛法的究竟,
其中神秀虽然各方面条件甚好,但他却没有完全做
到这一点,而慧能尽管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但他却
做到了这一点。弘忍的这一决定打破了通常所谓地
域、出身、学识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将顿悟置于渐
修之上。这实际上从顿渐之争的开端就为这场争论
定了一个基调甚至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从这一点
上看,弘忍的决定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
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其次,顿渐之争尽管涉及许多方面,但其焦点在
于对于佛法的认识以及修行成佛的途径和方法。用
哲学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有关存在和人的认识方
式、思维方式的问题。作为佛教的信徒,五祖的弟
子,神秀和慧能在相信佛法并以修行成佛为目的上
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佛性是人本来就有的。神秀曾有偈子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②慧能更是在《坛经》中多处宣扬“自性
具足万法”的思想。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于佛法
的存在以及修行成佛的途径、方法的认识有所不同。在有关佛法的存在的问题上,神秀是倾向于“有”的,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肯定了“身”、“心”的存在,甚至“尘埃”的存在。他提出修行成佛的途径和方法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相比之下,慧能是倾向于“无”或“空”的,他的偈子的开头两
句:“身非菩提树,明境亦非台”就是直接针对神秀的“是”和“如”的,他推翻了神秀关于“身”和“心”的肯定说法。他的偈子的后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更是明确否定了“物”和“尘埃”的存在。这两首
偈子分别代表着对于佛法性质的两种不同理解,代表着修行的两种不同意境、层次或阶段。正是基于
对于佛法性质的不同认识前提,神秀和慧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修行途径。神秀强调渐修,慧能则强调顿悟。前者是间接的,把修行看成是一个需要不断
努力,逐渐积累的过程;后者则是直接的,认为修行
的关键是要当下明了,不需要什么过程。这就是神
秀的渐修成佛和慧能的顿悟成佛。这两条途径所反
映的其实是他们各自的修行体验。与神秀相比,慧
能对于佛法的理解以及修行方法似乎更能表达佛法
的究竟,并且从传播方式上看要更为容易和便捷。
这就使得慧能在这场关于衣钵的竞争中尽管一开始
处于不利地位,但却能后来居上,而神秀则反之。
然而,是否顿悟就一定比渐修更有价值、更有优
势呢?顿悟与渐修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在主张顿悟的南宗取得支配地位
之后主张渐修的北宗就很快消失了呢?如果是,那又如何理解弘忍对神秀的某种肯定以及神秀和慧能这两个顿渐之争的代表人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尊重呢?《坛经》中记载,神秀曾赞扬慧能并派其弟子前去学法,而慧能虽然批评神秀所提倡的坐禅,但也承认“迷人”需要“渐修”。如果是这样,渐修的消失是否是一种损失呢?顿悟本身是否也存在着以往被长期忽视的问题呢?顿渐之争的结果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后来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由此可见,顿渐之争并不是一个
简单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一次重要选择和变革,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反思。8
9①②同上,第59页。
《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