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记录表

合集下载

我是小小气象员——气象观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我是小小气象员——气象观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我是小气象员——气象观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教学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气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1. 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2. 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的使用方法。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如何记录气象数据,如何分析气象数据以预测天气变化。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气象基本概念和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气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能够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学生需要熟悉各类气象观测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记录气象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1. 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

2.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气象数据的表格。

3. 气象数据资料:用于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的气象数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气象基本概念,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气象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的三个主要部分进行展开,分别是气象基本概念、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和数据记录与分析。

每个部分都将配有相应的图表和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气象观测日志:学生需要在家中自行进行气象观测,并记录至少一周的气象数据。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在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观测风向的学生实验报告单

观测风向的学生实验报告单

观测风向的学生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通过观测风向的变化,了解风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掌握使用风向标观测风向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风向标2. 测风仪3. 实验记录表格4. 笔和纸三、实验原理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运动,其形成和运动规律可通过观测风向来了解。

风向标是一种用来指示风向的装置,它通常由标杆和风向标盘组成,风向标盘上刻有各个方向的箭头或字样。

测风仪是用来检测风向的仪器,通过将测风仪放置在风向标前方,可以测量出风的方向。

四、实验步骤1. 将风向标放置在相对开阔的地方,避免有高楼、大树等遮挡。

2. 使用测风仪,站在风向标的前方,保持仪器平稳。

3. 观察并记录风向标上指针指向的方向,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4. 观察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3,记录多个时间点的风向数据。

5.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风向的变化规律并总结。

五、实验数据记录使用风向标测量得到的风向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风向-9:00 北风10:00 北风11:00 东北风12:00 东北风13:00 东风14:00 东风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中观测到的风向基本都是北风、东北风和东风,没有观测到其他方向的风。

2. 从9:00到10:00,风向保持不变,都是北风。

3. 从10:00到11:00,风向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东北风。

4. 从11:00到12:00,风向保持不变,仍然是东北风。

5. 从12:00到13:00,风向再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东风。

6. 从13:00到14:00,风向保持不变,仍然是东风。

七、结论通过实验观测得知,风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也可能保持不变。

风的变化可能受到地球自转、地形、气象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观测到的风向主要是北风、东北风和东风,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来自北方、东北方和东方的气流较为活跃。

风向标和测风仪是观测风向的有效工具,掌握使用它们的方法是观测风向的基础。

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⑦跨月降水量及日期是否正确输入。
全日数据维护完毕,点击“存盘”按钮;软件提示 “形成日上传数据文件吗”及“形成日照上传数据文件 吗”,根据需要选择“是”或“否”,完成逐日地面数据 维护。
特别指出:在数据输入中,程序仅考虑了对单个记录 的格式错误检查,没有对相关记录进行矛盾检查。
2、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1)对比标准(略。见文件)
这种情况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更为明显。
对于地温资料来讲,分析起来较为复杂并具 有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中水平温度场的不均匀性,在夏季高温时, 地温变化剧烈,土壤中水平温度场不均匀性十分明 显,从而出现局部温度上升较快的情况。
2、土壤中垂直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在夏季高温时, 浅层地温随着太阳辐射的温差越大,同时自动站地 温传感器和人工站曲管温度表的灵敏度不一样,从 而出现对比温差越到浅层越大的情况。
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习 之
报表的制作与审核
24.1 逐日地面数据维护 1、打开《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点击“数据维护”菜单,选
择“逐日地面数据维护”选项进入;选定需进行全日地面数据 维护的日期;逐页逐时进行各要素值的输入、校对和维护。
第一页:能见度/云/定时降水量/气温/湿度/气压 本页数据维护,注意以下要点: ①B、Z文件互相替换的提示之响应; ②能见度<10.0千米时,有无轻雾、霾、浮尘等现象;能见度<
雨量观测记录,引起差异的一般是仪器滞后性原因, 目前自动站使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雨水 积聚到一定量时,借助水本身重力作用使翻斗翻转计量, 当遇到一些间歇性降水时,因降水比较缓慢常常导致重力 不够造成翻斗内存水却不翻转的情况,而后由于震动、风 等外力作用又使其在降水停止后翻转计量,造成滞后性雨 量;另外当降水比较猛烈时,因冲力作用造成翻斗内存水 未满即进行翻转的情况,会造成自动站降水量记录比人工 观测实际降水量大;此外观测时间不太一致,在夏季强对 流性降水过程中也常常造成记录的较大差异。

气温观测实验报告范本(3篇)

气温观测实验报告范本(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气温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气温观测仪器,如温度计和百叶箱。

4. 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气象观测站四、实验仪器1. 普通温度计2. 最高温度计3. 最低温度计4. 自计温度计5. 百叶箱6. 记录本7. 笔五、实验原理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是指大气中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强度。

气温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部分,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大气中空气的温度,从而得到气温数据。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如温度计、百叶箱等。

- 了解气温观测的标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观测阶段:- 将温度计放入百叶箱内,确保其稳定。

- 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如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进行观测。

- 记录每次观测的温度值。

3. 数据处理:- 计算每次观测的温度平均值。

-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 分析讨论:-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 结合气象知识,讨论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1. 气温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 | 温度(℃) || -------- | -------- || 02:00 | 5 || 08:00 | 8 || 14:00 | 18 || 20:00 | 12 |2. 气温变化曲线图:(此处应附上气温变化曲线图)八、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早晨2时左右。

2. 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3. 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低温天气则可能导致农作物冻害、供暖需求增加等。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处理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处理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处理发布时间:2021-06-17T12:09:21.6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李洪梅1 周琴2[导读] 摘要: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正点前10分钟内(51-0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正点后10分钟内(01-1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备份自动站记录、内插记录的顺序代替。

1.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气象局青海平安 8106002.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台青海省西宁市 810003摘要: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正点前10分钟内(51-0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正点后10分钟内(01-10分)接近正点的正常记录、备份自动站记录、内插记录的顺序代替。

其中,风向、风速异常时,均不能内插,瞬时风向、瞬时风速异常时按缺测处理。

对于连续观测的要素值,相邻前后两时次数据正常时,当前时次记录不应缺测。

关键词:气象要素内插观测记录一、自动气象站正点数据缺测按有关规定处理记录时,除要注意处理顺序外,内插求取时要注意小数位四舍五入;内插方法为:对缺测前一个时次与后一个时次求平均。

例如某定时(13时)数据缺测时,应当用12时和14时的数据内插求得。

即:内插值=(12时观测值+14时观测值)/21、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不能相互代替;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特别注意:用正点前后记录代替时,(不包括极值项和时累积值)。

2、气温或相对湿度为替代值时,水汽压和露点温度均应反查求得。

自动站相对湿度缺测或异常,需要人工补测时:a、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则用毛发湿度表进行补测,水汽压、露点温度用自动站气温和经过订正后的毛发湿度表读数反查求得。

b、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需同时观测干球和湿球温度,用以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及露点温度。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以湿度为例,一般在相对湿度80%以 下时,人工站与自动站的差别不大,当湿 度在80%以上时,人工站自动站的差别较 大,这主要是由于测湿方式不同所造成的, 湿敏电容在相对湿度80%以下,线性度好, 测湿性能较好。在低温下,湿敏电容的测 湿性能明显地优于毛发表。但湿敏电容在 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出现非线性,相 对湿度接近100%时,出现明显的失真,与 人工站数据偏差更大,明显低于人工站。 这种情况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更为明显。
雨量观测记录,引起差异的一般是仪器滞后性原因, 目前自动站使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雨水 积聚到一定量时,借助水本身重力作用使翻斗翻转计量,
当遇到一些间歇性降水时,因降水比较缓慢常常导致重力
不够造成翻斗内存水却不翻转的情况,而后由于震动、风 等外力作用又使其在降水停止后翻转计量,造成滞后性雨 量;另外当降水比较猛烈时,因冲力作用造成翻斗内存水 未满即进行翻转的情况,会造成自动站降水量记录比人工
风向风速资料,由于风是时空上随机变 化一种三维矢量,因此数据在时空上的变 化比较没有规律;台站实践工作中,一般 风速较小时,自动站的风速明显大于人工 站,主要是由于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启动风 速大于自动站风传感器所致的,而在风速 较大时,自动站的风速有时又小于人工站, 这一般是由于人工站电接风风杯的惯性较 大导致的。
观测实际降水量大;此外观测时间不太一致,在夏季强对
流性降水过程中也常常造成记录的较大差异。
24.2 地面不正常记录的维护和处理 1、处理总则: (略。见规范) 2、自动观测定时数据缺测时,按照下面顺序进行处理: ①优先考虑使用正点前后10分钟接近正点的分钟记录代; ②基准站用人工平行观测记录代替,其他站在平行观测期间,可参照执 行; ③一般站单轨运行后,仅在02、08、14、20时四个定时和规定编发气 象报告的时次,用人工观测仪器等在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补测; ④使用前后两定时数据内插求得。 3、不正常记录处理重点: ①凡不正常记录的处理,需要备注的一定勿忘添加备注。 ②注意某个要素不正常记录的相关性检查。如:云能天的配合、云与日照 的配合、降水量和蒸发量与天气现象记录的配合等。 ③不正常记录影响到各日月的纵、横向统计值时,检查统计值的处理是否 符合规范规定。 ④自动站不正常记录的产生原因分析;如:是否为自动站传感器精度漂移 所至、是否为仪器场地安装和维护状态不正确。 ⑤人工站和自动站不正常记录的相结合分析以及质量控制。

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设计

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设计

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设计1系统实现1.1电子报表数据库的建立采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观测电子报表数据库系统,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数据的不同,建立观测站属性、用户信息、报表页次信息等不同的数据表,实现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运行维护设计。

1.2气象报表资料数字化处理及入库制作2005年~2010年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图像文件并进行重命名,利用省级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扫描图像和数据集成果将全区26个台站气象报表图像文件导入数据库。

1.3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信息发布利用JavaServlet、JDBC技术与SQLServer数据库进行连接,并结合Tomcat、Struts2、Hibernate、Spring、与JSP技术[3]实现B/S架构的电子报表信息发布平台。

系统的客户机能够集中管理各类报表信息,导出报表,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

系统的WEB浏览器设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使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快速地从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数据到网页中,面向用户提供WEB信息发布。

2系统设计的应用以及相关实验结果2.1电子报表的录入过程①选择上传的报表。

CUploadPicFileDlg::OnBtBrowseLocalDirClick()②配置图像信息。

CUploadPicFileDlg::onBrowseLocalFile(CString&strTmp)CUploadPicFileDlg::onAddListItem(LOCAL_FILE_INFO&fileItem)③图片录入数据库。

CUploadPicFileDlg::OnBtUplodImgFileClick()CUploadPicFileDlg::onUpLoad File(intnIndex,CString&strTmp)2.2电子报表的查询过程①创建数据源并建立连接。

气象站活动记录

气象站活动记录

气象站活动记录引言概述:气象站是一种用来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设备和场所。

通过气象站的活动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间段的气候变化、天气现象温和象数据等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象站活动记录的内容和意义。

一、气象站活动记录的内容1.1观测时间和地点气象站活动记录首先要包括观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观测时间可以精确到小时或者分钟,地点可以是具体的经纬度坐标或者地理位置的描述。

1.2天气现象观测气象站活动记录中应包括对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

这包括但不限于气温、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参数的观测。

观测数据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获取,如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风速仪等。

1.3气象数据记录气象站活动记录还应包括对气象数据的记录。

这些数据可以是观测到的实时数据,如温度、湿度、降水量等,也可以是历史数据,如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气候变化趋势等。

二、气象站活动记录的意义2.1天气预报和预警气象站活动记录的内容对于天气预报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2.2气候研究和科学探索气象站活动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气象数据,对于气候研究和科学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等,为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2.3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气象站活动记录对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记录的天气现象温和象数据,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施肥浇水等农业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气象数据,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能源等。

三、气象站活动记录的重要性3.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气象站活动记录能够提供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于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等具有重要影响。

3.2推动气象科学发展气象站活动记录为气象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源。

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观测与记录

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观测与记录

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观测与记录小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每年大约在11月22日左右开始。

小雪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此时天气逐渐寒冷,江淮流域开始出现霜冻现象。

为了准确记录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变化,我们需要进行观测与记录。

1. 温度观测与记录温度是描述气象变化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它能反映出小雪节气期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为了准确观测温度,我们可以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在小雪期间,我们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测量一次室外的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这些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雪节气期间的温度变化规律。

2. 天气现象观测与记录除了温度,天气现象也是衡量气象变化的重要指标。

小雪节气期间,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现象的变化,例如是否有雪、是否多云或晴朗等。

为了准确观测天气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目视观测来记录天气的情况。

每天根据天空的状况,我们将观测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在晚上整理和总结这些观测结果。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雪节气期间的天气变化情况。

3. 湿度观测与记录湿度是描述空气中水分含量的指标,也是衡量气象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准确观测湿度,我们可以使用湿度计进行测量。

在观测小雪节气期间的湿度时,我们可以每天早晨和下午各测量一次室外的湿度,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雪节气期间湿度的变化趋势。

4. 气压观测与记录气压是描述大气压力的指标,也是研究气象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

为了准确观测气压,我们可以使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在小雪节气期间,我们可以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测量一次室外的气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这些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雪节气期间气压的变化情况。

通过以上的观测与记录,我们可以获得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变化数据,进一步研究并了解小雪节气的规律和特点。

这些观测数据对气象预测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雪节气期间的气象观测与记录工作,以提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地面气象观测——第八章 风的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第八章   风的观测

方位 北
北东北 东北 东东北
东 东东南 东南 南东南

符号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中心角度/0 0
22.5 45 67.5 90 112.5 135 157.5 180
角度范围/0 348.76-11.25 11.26-33.75 33.76-56.25 56.26-78.75 78.76-101.25 101.26-123.75 123.76-146.25 146.26-168.75 168.76-191.25
方位 南西南 西南 西西南
西 西西北 西北 北西北 静风
符号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中心角度/0 202.5
角度范围/0 191.26-213.75
225
213.76-236.25
247.5
236.26-258.75
270
258.76-281.25
295.5
281.26-303.75
轻度大浪,碎浪而成白沫沿 全树摇动,大树枝弯
7
疾风 4.0 5.5 风向呈条状。渔船不再出
下来,迎风步行感觉 13.9-17.1 16.0
港,在海者下锚。
不便
有中度的大浪,波长较长,
8
大风 5.5
7.5
波峰边缘开始破碎成飞沫 片;白沫沿风向呈明显的条 带。所有近海渔船都要靠港
可折毁小树枝,人迎 风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17.2-20.7 19.0
停留不出。
风力 等级
名称
海面大概 波高(m)
一般 最高
海面和渔船征象
陆上地物征象
相当于平地十米 高处的风速(m/s)

24小时降水量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24小时降水量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24小时降水量表格-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一天的降水量:数据分析和趋势展望导言:降水量是指地面上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上下降的水量。

它是地球上自然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4小时的降水量表格,探索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降水量数据表格:以下是某地区最近一个月的24小时降水量数据,单位为毫米:日期降水量(mm)1号 5.22号0.03号8.54号 1.95号 4.76号0.07号 2.38号 6.89号11.210号 3.6数据分析:通过对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趋势和规律。

首先,我们注意到存在一些较高的降水量日期,如9号,其降水量达到了11.2毫米。

相比之下,2号和6号两天则完全没有降水。

这些波动表明了降水量在一个月内的显著差异。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平均降水量来了解整体趋势。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得出本月的平均降水量为4.93毫米。

这意味着,虽然有些日期出现了较高的降水量,但整体来看,这个地区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降水。

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降水量表格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考虑一些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可能影响降水量的因素:1. 季节性变化:降水量通常会在不同季节出现差异。

例如,在夏季,由于热空气的上升,容易产生雷暴和暴雨。

2.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也会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大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气候异常和降水量的波动。

3. 地理因素:地形和海洋环流等地理因素也会对降水量产生影响。

例如,山脉可能阻挡云层并引起雨水下降,而接近大洋的地区则可能受到海洋水汽的供应而拥有较高降水量。

结论:通过分析24小时降水量表格,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降水量变化的一些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表格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我们还应考虑更多的数据和其他相关因素来深入理解降水量的动态和气候变化。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进行的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工作,是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指观测人员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以下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进行总结。

一、观测点的位置选择1. 观测点应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段,远离建筑和树木的干扰。

2. 观测点周围不应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如建筑、道路或其他设备。

3. 观测点应保持清洁,避免观测精度受到尘土、垃圾等的影响。

二、观测仪器的摆放1. 摄氏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仪器应放置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以避免接触地面影响测量。

2. 仪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三、气象要素的观测1. 温度观测:使用摄氏温度计,在每次观测之前应将温度计归零,并保持观测时的稳定姿势。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每次观测前应先用干净的布擦拭干燥,然后将湿度计放置在空气中,避免有其他物体遮挡。

3. 风向风速观测:风向风速仪应安装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风向的观测应对准北方,并记录为0度。

观测风速时,应注意观测时间的稳定性,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记录表格上。

4. 大气压力和降水观测:使用气压计和雨量计进行观测,观测时应注意观测仪器的记录精度,并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四、观测记录的要求1. 观测人员应定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2. 观测记录上应标明观测日期、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信息,并对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数值进行整理和标注。

3. 观测记录表格上应注明观测人员的姓名和观测所属单位。

4. 针对异常观测数据,观测人员应进行说明,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观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1. 观测数据汇总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汇总和上报的观测数据应标注观测人员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上级报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图气象观测记录

天气图气象观测记录
TT、TdTd一气温、**。用数字填写,单位为℃。如果为负值时,在数字前面加“-”号。例如;图上填写15,表示为15℃;填写-21,则表示为零下21℃。
WW一现在天气现象。即观测时或观测前一小时内的天气现象,按表4.5所示的现在天气符号进行填写。
VV一能见度。单位为公里,用数字填写。例如:图上填写10,表示能见距离为10km;填写0.5,则表示能见距离为500m。
表2.2部分传真图区域代号
代号图区代号图区
AS
CI
JP
EA
FE
GM
SJ
PA
PN
PS
XN亚洲
中国
日本
东亚
远东
关岛
日本海
太平洋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北半球AA
AC
IO
AF
NA
EU
XS
XT
EC
SS
AU南极
北极
印度洋
非洲
北美
欧洲
南半球
热带地区
东海
南海
澳大利亚
CCC一传真广播台的呼号或该台专用的缩写字母。
YYGGgg一日、时、分的代号,所用时间为世界时。
1个数字用来区别不同时间,例如COPN和COPN1,前者表示10天平均洋面温度,后者表示月平均洋面温度。
2个数字用来表示等压面高度(百帕的百位数和十位数)或预报时效。例如:70表示700hPa,85表示850hPa,02表示24小时,04表示48小时。
3个数字表示等压面高度和预报时效,一般高度在前,时效在后。例如:852表示850hPa,24小时预报;702表示700hPa,24小时预报;
8.弗罗比欧(加拿大),9.哈利法克斯(加拿大),10.布伦特伍德(美国),

谈气象站的观测记录与报表审核

谈气象站的观测记录与报表审核
和漏 记 。
1 . 5新规范规定浮尘 、 扬沙须记 录起止时 间及雾 、 浮尘 、 霾等 ( 包括 沙尘暴 、雪暴 、吹雪 、烟幕 )视程 障碍现 象 出 现能见度小 于 1 . 0 k m时须加记最小能见度 ,这是新增 内容 ,
预 审 时一 定要 注 意 。 2 自动 站 记 录 的审 核 2 . 1 在 预审过程 中 ,还要注意 自记雨量栏与天气现象栏 的配合 ,因雨量计在 使用过程 中的滞后性 原 因报表 审核
1 人 工 观 测 部 分 记 录 的 审核 人工输入项 目, 如云、 能见度 、 天气现象 、 蒸 发 、日照 、 冻土 、 雪深 、 雪压 、 冬季降水等数据 , 应与原始记录相核对 , 确保 格式正确 、数据无误 ,符合观测规范及有关技术规定 : 1 . 1云状 、天气现象 、 日照配合是否合理 ,如记 阵雨 , 无对 流性 云配合 ,反之 ,有对 流性 云记普通雨 ;云量云状 与 H照的配合 , 有 的总云量记 1 0 , 云状 是蔽 光云 , 但却有 1 . 0 的 H照 ,显然云状云量记录有 问题 。 1 . 2 能见度与天气现象矛盾 , 在定时观测 4 5 ~ 6 0mi n , 云、 能见度 、天气 现象 必须 匹配。如某站 7时 4 8 分 大雾 结束 , 0 8时能见 度记 为 1 . 2 k m。观测 能见 度时 间为 5 0 ~ 5 5 mi n , 尽管 两者 时 间不 同步 ,但 4 5 ~ 6 0 ai r n的能 见度 、天 气现 象 记录必须相配合 ,8 时能见度必须小于 1 . 0 k m。 1 3天气现 象 i 己载错误 。雷暴 系统判断错误 ,漏记 中 间方 位或多记 中 间方 位 ,认真 区别飑 、与冷 锋天气 ,有 无 误记或漏记飑现象 , 1 . 4季节转换 时 ,应 注意结 冰 、霜是否出现 ,以免多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