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的干涉 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d
r y 0
=
∆第一章 光的干涉
●1.波长为nm 500的绿光投射在间距d 为cm 022.0的双缝上,在距离cm 180处的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求两个亮条纹之间的距离.若改用波长为nm 700的红光投射到此双缝上,两个亮条纹之间的距离又为多少?算出这两种光第2级亮纹位置的距离.
解:由条纹间距公式
λ
d r y y y j j 0
1=
-=∆+ 得:
cm 328.0818.0146.1cm
146.1573.02cm
818.0409.02cm
573.010700022.0180cm 409.010500022.018021222202221022172027101=-=-=∆=⨯===⨯===⨯⨯==∆=⨯⨯==
∆--y y y d
r
j y d r
j y d r y d r y j λλλλ
●2.在杨氏实验装置中,光源波长为nm 640,两狭缝间距为mm 4.0,光屏离狭缝的距离为
cm 50.试求:(1)光屏上第1亮条纹和中央亮条纹之间的距离;(2)若p 点离中央亮条纹
为mm 1.0,问两束光在p 点的相位差是多少?(3)求p 点的光强度和中央点的强度之比.
式: 解:(1)由公
得
λd r y 0=
∆ =cm 100.8104.64.05025--⨯=⨯⨯
(2)由课本第20页图1-2的几何关系可知
52100.01
sin tan 0.040.810cm 50
y r r d d d
r θθ--≈≈===⨯
5
21522()0.8106.4104
r r π
ππϕλ
--∆=
-=
⨯⨯=
⨯
(3) 由公式
22
22
121212cos 4cos 2I A A A A A ϕ
ϕ∆=++∆= 得
8536.04
2224cos 18cos 0cos 421cos 2
cos
42cos 42220
2212
212020=+=+=
=︒⋅=
∆∆==π
ππϕϕA A A A I I p
p
●3. 把折射率为1.5的玻璃片插入杨氏实验的一束光路中,光屏上原来第5级亮条纹所
在的位置为中央亮条纹,试求插入的玻璃片的厚度.已知光波长为6×10-7
m .
解:未加玻璃片时,1S 、2S 到P 点的光程差,由公式
2r
ϕπλ∆∆=可知为 Δr =
215252r r λ
πλπ-=⨯⨯=
现在
1
S 发出的光束途中插入玻璃片时,P 点的光程差为
()210022r r h nh λλ
ϕππ'--+=
∆=⨯=⎡⎤⎣⎦
所以玻璃片的厚度为
421510610cm 10.5r r h n λ
λ--=
===⨯-
4. 波长为500nm 的单色平行光射在间距为0.2mm 的双狭缝上.通过其中一个缝的能量为另一个的2倍,在离狭缝50cm 的光屏上形成干涉图样.求干涉条纹间距和条纹的可见度.
解:
6050050010 1.250.2r y d λ-∆=
=⨯⨯=mm
122I I = 22
122A A =
1
2A A =
()(
)
122
122/0.94270.941/A A V A A ∴=
=
=≈+
5. 波长为700nm 的光源与菲涅耳双镜的相交棱之间距离为20cm ,棱到光屏间的距离L 为180cm ,若所得干涉条纹中相邻亮条纹的间隔为1mm ,求双镜平面之间的夹角θ。
解:6
4
()(2001800)70010sin 3510222001r L r y λθθ--++⨯⨯====⨯∆⨯⨯弧度12'≈
6. 在题1.6图所示的劳埃德镜实验中,光源S 到观察屏的距离为1.5m ,到劳
埃德镜面的垂直距离为2mm 。劳埃德镜长40cm ,置于光源和屏之间的中央.(1)若光波波长λ=500nm ,问条纹间距是多少?(2)确定屏上可以看见条纹的区域大小,此区域内共有几条条纹?(提示::产生干涉的区域P 1P 2可由图中的几何关系求得
解:(1)干涉条纹间距
601500
500100.1875mm 4r y d λ-∆=
=⨯⨯=
(2)产生干涉区域
12P P 由图中几何关系得:设
2
p 点为
2
y 位置、
1
P 点位置为
1
y
则干涉区域
21
y y y =-
()()()202001
11
2
tan 122
2d y r r r r r r α''=
+=+⨯'-
()()002(1500400)3800
3.455mm
215004001100
r r d r r '++=
==='--
2mm
P 2
P 1 P 0
题1.6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