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作者:刘小青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3期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设缺乏现实性,而面临众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定价并不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进而批判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弗里德曼于1953年发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来反驳这类批判以及阐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
本文主要是基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从科学哲学、实证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检验问题来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弗里德曼;方法论;实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02导言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内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一场持久的争论。
一方面,弗里德曼的这篇论文是对以经济学假设非现实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论之争,以弗里德曼为主的预测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主的描述主义。
正如布劳格所称:“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战后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著作,这就是实际上每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他或她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阅读过的一篇论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以及其影响。
因此,重新回顾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了解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争论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哲学思想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硕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实证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使弗里德曼认识到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作用。
其《美国货币史:1867-1960》体现了实证思想在其实践中的运用。
在方法论上,无疑,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验证据。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于获取证据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能够通过反复的可控实验获得实验数据,而弗里德曼不认为实验数据就是科学证据的唯一证据,经验证据也能表明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并且构造理论和检验理论中,经验证据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最近,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
这本书的作者马克·弗里德曼是斯坦福大学和世界银行的共同首席经济学家,他将其所在的几个专业的经验融合到这本书当中,从而有助于开辟实证经济学的新前程。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实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实证
经济学中各种技术手段,并深入介绍了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各个细节。
书中深入研究了实证分析的三个元素:模型构建、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概括了实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运用,并详细介绍了实证分析的阶段。
弗里德曼深刻地指出:实证经济学研究不仅要从宏观角度衡量某一现象,而且
也要从微观角度深入剖析。
这本书还讨论了实证经济学研究在政策设计和问题预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以实际数据为例阐述了实证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过程。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出版,不仅为经济学的研究开发了新的思路,而且为
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
它既是一部经济学读本,同时也是一部经济学常识的普及读物。
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证据和发现与有效的政策建议集中在一起,提高了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水平,并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经济科学理论以及实践。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__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区分了实证科学、规范科学以及方法、技巧问题。
他认为:“实证科学……是讨论‘是什么’这类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规范科学或也是规制科学……则是讨论‘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之取舍标准的知识体系……而(经济学)方法、技巧……则是未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原则。
”凯恩斯评论道:“有关以上三者的混淆相当普遍,并且成为众多有意无意错误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认识”意义重大。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论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判定一个假说或者理论,是否应该被暂时地纳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不愿意看到的这类混淆却又如此之普遍,它极大的妨碍了人们确立经济学能够成为——并且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识。
所以,在文章的主要部分展开之前,大体讨论一下实证科学与规范科学的关系似乎比较合适。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不可避免。
就几乎每个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其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都极为攸关,并且也是自己经验之内和能力所及的。
而这一点却成为无休止的争论和广泛分歧的根源,也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都是不偏不倚、毫无偏见。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所有“专家”意见相近而且也无明显利害关系,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的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也涉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等问题。
专家与外行一样,都不可避免的有如下倾向:即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又拒绝那些有悖于其自身的规范性判断或立场的结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及主要学术思想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1912~2006)生平简介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的家庭。
1932年获得罗特格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从1962年起为该校保罗·斯诺登·罗素讲座功勋教授,1977年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弗里德曼几乎一直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他还在其他很多著名大学讲过学,在美国财政部等政府机构任过职,1969~1971年当过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弗里德曼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1970~1972年任蒙特·配勒林学会会长。
他还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获得很多著名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
1980年曾来中国访问,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在旧金山病逝,享年94岁。
弗里德曼的著述很多,他的最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集》、《资本主义与自由》、《通货膨胀:原因与后果》、《货币最优数量和其他论文》、《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自由选择》(与他的夫人罗丝·弗里德曼合著)。
由于弗里德曼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领导的货币主义学派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称为“20世纪经济学的智慧巨匠之一”。
主要学术思想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相当完整,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部分相互渗透,联成一体。
他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既表明了他的哲学思想,又成了他的经济理论得以存在的保证。
他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不仅是他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借助他在其他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消费函数理论的实例。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谢谢!
问题 当假设仅仅成为了一种手段,理论还有意义吗? • 在建立理论时,我们最好是在假设的现实性与理论的预测力 之间进行权衡,使二者都尽量理想一点。但是,当条件不允 许的时候,我们是否要舍弃假设的真实性而使预期结果尽量 与现实相符呢?甚至可以说成是:我们能不能为了使理论的 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就胡乱假设呢?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米尔顿〃弗里德曼
何谓好的理论?
现实性
预测力
• 但是经济学中很少存在二者兼具的理论 • “利润最大化”理论——预测力?现实性?
质疑、探寻
• 弗里德曼: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
为什么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检验理论? “能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检验理论”——争论对象之一 几个例子: • 自由落体法则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这个真空的假设,而 是因为其预测的准确性。 • “聪明”的叶子——可自由移动 VS 阳光的作用 “假设”明显不真实
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一致
合理的
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假设的真实性是不相关的 不能用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理论
假设为什么重要? • 作为限定性条件 • 假说的简化形式? • 间接检验假说——假说~含义
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 • 发展这样一种理论: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 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 假设的现实性+理论的预测力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摘要: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弗里德曼的“F论点”无疑是最受瞩目的。
通过再解读弗里德曼和波普尔等人的思想可以得出:尽管考德维尔在综合了哈奇森、马克卢普和博兰德等人的评论后得出了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结论(支持这一论点的还包括李和平主张的多元性综合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证伪主义思想在弗里德曼学说里是有其支配地位的。
波普尔的思想是弗里德曼方法论的基本着眼点。
关键词: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一、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解析20世纪中期,西方学术界对新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关于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定和市场出清假定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布罗克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具备很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因为其假定是非现实的,因为一个没有利他情感和动机干扰对财富及其效用的纯自利追求的人是不存在的,从非真的前提出发只能导致非真的结论。
弗里德曼撰写《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目的是就当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所进行的回应。
弗里德曼认为,判断一个假说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在于该假说的预测能力,不在于其假说本身的现实性。
他认为,那些真正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假说所包含的假定,通常是对现实的不精确的描述性表达。
而且,一般说来,某一理论越有意义,其假定就越不现实。
这个观点即是弗里德曼F论点的核心思想,即假定的现实性是富于意义的理论的必然特征。
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使用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所能适用的条件,而不是验证这些条件(假定)本身是否符合现实,恰恰相反,“那些真正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假说所包含的‘假定’,通常是对现实的粗略的、不精确的描述性表达。
而且,一般说来,某一理论越是有意义,其‘假定’就越不现实。
”(一)树叶假说类比弗里德曼用一个生物学类比―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来说明:假说的有效性不能用假说的现实性来检验。
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的含义是,树叶的趋光性特征,是指树叶的本能是趋光避阴的,即每一片树叶都是按照阳光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来为自己占据有利位置的。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弗里德曼在凯恩斯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对实证科学及规范科学作了区分。
他认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一门规范科学(或称为管理科学)……是关于什么应该是这一类问题的标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门艺术……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原则体系”;他指出:“这二者之间的混淆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并成为很多殆害大分之谬误的根源”;他还强调了“创立一门准确无误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主要对某些方法论问题加以阐述,这些问题产生于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准确无误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其中特别涉及的是,如何确定某一被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被暂时地接受为“关于什么是这一类问题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是,凯恩斯所悲叹的这种混淆仍然如此之普遍,并极大地妨害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部分地确实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可。
所以,我们最好在本文的开头先论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在几乎每一个人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其自身是极为攸关的,而且是困于他们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之内;这一现象便是不断的广泛的分歧的根源,并成了频繁立法的契机。
那些自许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迟异,而且我们很难保证他们都是毫无偏见的。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即使这些“专家”们几乎一口同声而且毫无偏见,我们也很难完全不加考虑地接受他们的观点。
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而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取得某一既定目标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门外汉与专家一样,都在无一避免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为他们所极力坚持的规范性的先入之见,并当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或所谓的这些实证结论的规范性含义——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否定这些实证结论。
弗里德曼介绍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
有趣的是,弗里德曼是另一位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法律经济学奠基人亚伦·戴雷科特的妹夫。
弗里德曼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更换模版基本信息栏(当前模板:人物通用)中文名米尔顿·弗里德曼外文名Milton Friedman别名除原名外的其它名字,包括别称、昵称、笔名等国籍美国民族犹太移民出生地纽约市出生日期1912年7月31日逝世日期2006年11月16日请参照项目说明填写。
若某项不适合当前词条,可留空。
职业经济学家毕业院校罗格斯大学信仰限30字主要成就约翰·贝兹·克拉克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家科学奖章总统自由勋章代表作品可填写多项,以逗号间隔,总字数不超过45生平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一个工人阶级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耶诺·绍尔·弗里德曼(Jeno Saul Friedman),母亲是萨拉·埃特尔·兰道(Sarah Ethel Landau,1892年-?),两人从奥匈帝国(今乌克兰一带)移居美国,在当地邂逅,曾在血汗工厂工作。
弗里德曼是家中第四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
他的三个妹妹包括:蒂莉·F·弗里德曼(Tillie F. Friedman,1919年-?)、海伦·弗里德曼(Helen Friedman,1920年-?)和露丝·弗里德曼(Ruth Friedman,1921年-?)[1]。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李平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110034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邮编:110036内容提要:本文再解读《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讨和回答了如下问题:(1)理论的本质是什么?(2)理论的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吗?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反而不能都具有现实性?(3)利润最大化假设真的不具有现实性吗?到底应该怎样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假设的现实性?(4)理论可能被证实吗?可能被证伪吗?又该怎样来对一种理论实施检验?关键词: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假设现实性说起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人们容易想到他在货币理论和消费函数方面的研究,这二者共同成就他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若要全面评价其学术贡献,我们还必须补充他于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以下简称《实证》)一文。
这篇现已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经典的论文,从发表以来就饱受争议。
当时,不少经济学界泰斗,比如萨缪尔森(Samuelson, 1963, 1964)、库普曼斯(Koopmans, 1956, 1979)、西蒙(Simon, 1963)等,都曾直接撰文参与论战。
时至今日,有关这篇文章的各种争论、解读和再解读仍在继续。
2003年,为纪念该文发表50周年,西方学者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专场研讨会。
的确,《实证》一文极富洞见,就是国内较为有名的方法论论文《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2002)、《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许成钢,2002),其中许多重要观点都没有超越其见解。
但是弗里德曼的论证多少有些晦涩和难以理解,主要是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在了一起来加以说明,因而难免显得晦涩和让人难以理解。
本文我们结合自己对于方法论问题的某些理解,用新的体系对《实证》的主要论点及其证明进行梳理,做一个再解读1.《实证》的缘起和写作目的弄清《实证》一文的缘起和写作目的,对于理解该文不无裨益。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析刘小青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设缺乏现实性,而面临众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定价并不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进而批判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弗里德曼于1953年发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来反驳这类批判以及阐述自己的方法论思想。
本文主要是基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从科学哲学、实证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检验问题来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弗里德曼;方法论;实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4-02导言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内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一场持久的争论。
一方面,弗里德曼的这篇论文是对以经济学假设非现实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论之争,以弗里德曼为主的预测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主的描述主义。
正如布劳格所称:“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战后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著作,这就是实际上每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他或她的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阅读过的一篇论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以及其影响。
因此,重新回顾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了解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及其争论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哲学思想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硕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从事实证方面的研究,这段经历使弗里德曼认识到经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作用。
其《美国货币史:1867-1960》体现了实证思想在其实践中的运用。
在方法论上,无疑,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验证据。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于获取证据时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能够通过反复的可控实验获得实验数据,而弗里德曼不认为实验数据就是科学证据的唯一证据,经验证据也能表明理论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并且构造理论和检验理论中,经验证据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试析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试析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作者:方琳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1期◆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方法论争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以后形成完备的经济学方法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回顾了二者关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与理论假设的现实检验问题的争论,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科学特征预测现实检验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在历史上共经历了三次重大争论,其中以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争论最为持久,引起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引起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1953 年发表的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在此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经济原理的科学标准是能否预测未来、经济学假设不需现实检验等观点;萨缪尔森并没有发表专门论述经济学方法论的论文,他的观点散落在他的主要著作中,他认为科学只提供描述,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能提供任何预精确的预测等反对观点。
争论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学的科学特征是预测未来还是解释现象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学的预测功能。
他认为经济学是实证科学。
具体说来:实证经济分析方法的任务和终极目标是,提供和发展一种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他认为只要理论与未来的预测相符就不必在意其假定前提是否现实,方法论上是典型的工具主义观点。
在工具主义者看来,理论最好被视为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主义者仅仅关注得自理论结论的有效性。
依据这一看法,理论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工具非真非假),而只是产生证明为真的(或成功的)预测或结论方便而有用的工具。
工具只涉及它对特定任务是否适合的问题,理论的正确与有效性应由其预测力来加以评判。
实证分析方法的检验方法是将某一假说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作对比。
惟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被作为合理因素暂时被“接受”,还是遭到“拒绝”。
“如果该假说的预测与实践相抵触,那么该假说则遭到了否定;如果该假说的预测没有与事件相抵触,那么它则为人们所认可;如果该假说业已多次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抵触现象,那么它则具有极大的可信赖程度”。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 经济学教育的推动:弗里德曼对经济学教育也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和教材对于培养经济学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局限性
0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 论在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的应用与影响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货币主义政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货币供应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 区采用货币主义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
验证与证伪
理论需要通过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并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证检 验来证伪或改进。
实证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01
02
03
重视数据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强 调对实际经济数据的重视 ,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经 济理论的可靠性。
政策评估
弗里德曼认为政策效果应 通过实证方法来评估,只 有经过验证的政策才能被 认为是有效的。
研究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
化和精细化。
02
跨学科研究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吸收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
的跨学科合作提的研究领域,深化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03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政策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证依据。
工具主义的目标
工具主义的目标是找到能够有效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和决策。
工具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考试资料、读后感、读书笔记完整版)手工整1,“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阅读笔记在他令人钦佩的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它对现实预测和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真实性与理论检验无关。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本文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和一些简单的看法。
1,撰写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学术背景的初稿可能写于1948年底。
最初的目的是反对历史决定论者对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莱斯特(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通常使用平均成本加定价而不是边际定价。
企业似乎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企业理论,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的初衷是证明假设的现实性不能用来衡量理论本身的正确性(谢作诗,李平,XXXX的初稿和1951年的第二稿都得到了很大的补充,特别是对假设在假设和理论中的作用的解释被补充了。
因此,杨老师给我们的文章缺少了第三和第四部分。
该论文于1953年发表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萨缪尔森的“F扭曲”,即“假设和推论的不对称性”这篇论文引起了人们对“假说”重要性的思考,不再回避谈论它。
2,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指出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混淆的普遍性,并分六个部分论述了他的观点,即检验一个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它对现实预测和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与理论检验无关。
第一部分,通过讨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指出公共政策差异的主要来源在于对行为所导致的经济结果的不同思考。
原则上,通过发展实证经济学,我们可以消除这些差异,这意味着实证经济学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阐述了实证经济学的含义第三、四部分主要讨论“假设”在理论上的必要性和作用。
第五部分通过经济学中的实例论证了他的观点。
第六部分得出结论以下是每个部分的简要总结第一部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读费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学号:3120103819 姓名:朱金梦专业:经济学1201在令人钦佩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检验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其对现实预测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而理论假设的现实性则与理论的检验毫不相关。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不可动摇的基础部分,当然不必否认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受到的非议很多,但是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
读完这篇在经济学中影响深远的文献,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我对此的感受,我将从其背景,内容以及我的具体感受来详细探讨我对此文的理解。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写作的学术背景本论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
Leste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用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主张放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谢作诗、李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从1948年的初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
该论文引起了人们对于“假设”是否重要的思考,不再对之避而不谈。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这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的关系,第二个是什么是实证经济学,第三个是关于假说真实性的问题。
读完这篇论文之后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实证经济学这个理论体系中含有两种含义:①是“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②能够从复杂现实抽象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实体假说体系。
作为一种假说体系,它的检验是由对现象的预测能力来验证的,而一定的假说在“假设”的限度之内,假设的真实性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重要性;3、事实证据不能证明一个假说,如果事实证据不能证伪这个假说,假说就具有了正确性;4、假说不能通过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读书笔记米尔顿·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曾在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弗里德曼认同凯恩斯的观点认为实证经济学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而不是“什么应该是”一类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它的任务是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这个一般化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以正确的预测。
规范经济学是研究“什么应该是”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然而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
任何政策结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基于对采取某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行动将产生的影响所作的预测,而预测则必须明确或不明确地基于实证经济学。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混淆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部分,作者旨在阐述实证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假说或理论,使之能够进行预测或者指导实践。
在阐述过程中,弗里德曼论述了实证分析的前提,实证分析的检验以及如何科学,客观的解释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的内容从逻辑上应该从属于第二部分中对实证分析的检验。
然而作者却将此板块独立成一个部分,并大篇幅的阐述以及引入大量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实证分析中对假设条件该如何看待的问题,可见此部分在实证分析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如同该部分的小标题一样,旨在论述假设的重要性,该重要性体现在2个层面,1是假设”在表达一种理论中的作用,2是“假设”作为理论的间接检验标准所起的作用。
前者意在表明,合理的假设能在理论的表达过程中,使理论简单明了而又科学严谨;后者主要表明在现实中对理论的检验往往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该理论的假设来达到目的。
方法论之争的历史名词解释
方法论之争的历史名词解释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自1883 年开始,在奥地利学派的领袖]格尔与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施穆勒之间爆发的“方法论之争”,持续数十年之久,是经济学说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说史家较普遍的定论是:这是一场关于历史归纳法与演绎分析法在经济学中哪个更有效的著名论战,争论的双方最后似乎都同意归纳法与演绎法同等重要,二者在经济学研究中互为补充;经济学说史家们也普遍地同意这种结论。
但是,20 世纪80年代批判实在论( Critical Realism) 的兴起,使人们对这场“方法论之争”有了全新的认识:无论归纳法或演绎法都不是经济学中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双方当时都还没有找到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批判实在论认为,演绎法从给定的假设出发,为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了逻辑上可供检验的规则,但是由于演绎的结论已经蕴含在假设之中,因此除了在假设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外,它不能提供任何超越假设的新信息或新知识。
归纳法的结论虽然包含超过假设的新知识或新信息,但同样存在严重局限性:归纳所得出的- -般化概括只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其结论也只能限定在经验层而上。
实际上,归纳的目的并非要得出“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结论,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发出疑问:“为什么乌鸦是黑的?”这种疑问旨在探讨内在因果机制的发动因素;而演绎只是形式逻辑,其结论已包含在前提条件之中。
正如哲学家皮尔士指出的,这两者从来不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也不能提出新的科学理论。
所有科学的新思想都是通过溯因法和回溯法产生的,这两者才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谓溯因法是指通过类比和隐喻,从有关某种事物的概念过渡到一种不同的、可能更发达和更深入的关于该事物的概念。
由于各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平衡,当研究者无法理解本学科的一种事物,却注意到这一事物与其他学科理解得很清楚的另一事物具有相似性时,如果他能够通过类比和隐喻,理解在此之前他尚不能理解的本学科的那种事物,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溯因法。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
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
”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
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
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
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
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
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实证经济学似是而非的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似是而非的方法论来源: 硕士论文网 【摘要】经济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纯洁的”经验科学,他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所必然涉及到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
为此。
他们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把前者视为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的”经济学。
可是,这样一种“纯洁的”经济学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而它所缺乏的也正是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罗宾斯对“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狭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基本行为假设、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现点,乃至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等等。
都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实证经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始终仍是似是而非的。
【关键词】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假设一、经济学家们为打造一门“纯洁的”经济学所做的努力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
但经济行为从来都不可能是“原子式”个体的孤立的活动,而总是“嵌入”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人的行为目的和动机所驱使。
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总是与人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而这些价值观念总是与伦理的、心理的乃至文化传统的因素纠缠在一起。
因此,经济行为从来都是不“纯洁的”经济行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然而,尽管经济学家们也并不否认这一事实.但他们似乎不愿意让经济学纠缠于那些复杂的社会关系维度,他们似乎有一个强烈愿望。
即试图彻底摆脱价值观念的纠缠,将经济学打造成--F]能够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纯洁的”经验科学。
一种可以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其他经验科学并驾齐驱的学科。
如果这样一个愿望可以实现的话,那么,经济学就变成了“真正的”科学,而经济学家们也就随之而变成了“真正的”科学家了。
什么样的经济学才称得上“纯洁的”经济学呢?经济学家们的基本做法是区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应该说,这种区分很早就开始了,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纳骚·西尼尔(NassauWiUiam Senior)和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以及19世纪后期的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Keynes)。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弗里德曼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旨在通过使用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根据经验数据对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一位著名的实证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下半叶对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他对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学应当以实证事实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假设、理论或价值判断。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且这些解释必须以实证证据为基础。
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验数据来验证理论,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弗里德曼主张采用正统的数量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他坚信数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准确、客观和可检验。
弗里德曼倡导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来分析经济数据,建立经济模型,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他认为经济理论和政策应通过实证分析来评估和判断其效果,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和可验证。
再次,弗里德曼主张以市场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调节供求关系,并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他提倡通过分析市场竞争的效果来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强调市场机制在分配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弗里德曼主张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经济行为是由个体理性行为构成的,而个体的选择和决策会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因此,他主张通过研究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交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并将这些理论与实证数据相结合,以推测和解释个体和市场的行为。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方法论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弗里德曼主张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分析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它忽视了市场的局限性和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有时导致对政府干预的反对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多年。
从1977年以来,他就是位于加州斯坦福的胡佛研究院(Hoover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
弗里德曼以其货币理论和对自由企业与个人自由的关注闻名于世。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诺贝尔奖。
以下的选文是二十世纪经济学方法论著作当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选文未作删节。
在他那令人钦佩的大著《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一书中,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区分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他指出“一门实证科学……[,]是关于‘是什么’的系统性知识;而一门规范科学、或称为规则科学……[,]则是讨论‘应该是什么’之标准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而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定规则体系,则是一门艺术。
”他继而评论道:“此二者的混淆甚为普遍,并成为很多谬误的根源,贻害至大。
”他还强调了“把政治经济学认定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的必要性。
1本[文]主要关注某些方法论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人们为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独立的实证科学”所作的努力。
特别是,如何确定某一杯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当被暂时接受为“关于‘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但凯恩斯为之痛心的这类混淆仍然充斥在经济学中,并且严重妨碍了人们对经济学可以是、而且部分地已经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认可。
故而,在本文的开头,我们最好先论述一下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I.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无法避免的。
几乎在任何人看来,经济学研究的那些问题都与他们本人密切相关,而且,他们总是局限在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的范围内[来考虑问题]。
这是经济学中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分歧的根源,也构成了频繁立法的原因。
那些自诩为“专家”的人们意见迥异,并且很难说毫无偏见。
无论如何,在那些事关紧要的问题上,即使“专家”们众口一词,并且显然是无偏见的,我们也很难不加考虑就对他们的观点照单全收。
2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并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问题,与“应该做什么”和“如何达到既定目标”等问题直接相关的。
门外汉和专家一样,不可避免地试图改造实证结论,以适应他们所极力坚持的规范性的先入之见,当实证结论的规范含义——或者那些所谓的规范含义——不合其口味,他们就会拒绝接受这些结论。
实证经济学在原则上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伦理立场或价值判断。
正如凯恩斯所说,它处理的是“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它的任务是要提供一套一般化体系。
这一体系可以被用来对环境的任何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作出准确推测,并可以通过衡量它所作出的推测的精确度、范围和一致性来对其表现作评估。
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能够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科学。
当然,经济学处理的是人类之间的互动,并且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和自然科学相比,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些事实给经济学的“客观性”带来了特殊的困难,与此同时,它也给了社会科学家一系列自然科学家得不到的数据。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足以体现两类科学间的根本差异。
3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艺术也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
任何政策结论都必然基于对“做某事而不做另一事”所导致的结果的推测,而推测则必然或隐或显地基于实证经济学。
当然,政策结论和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
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会有独立的规范经济学了。
两个人也许对某个特定立法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意见一致,但其中一个会认为总体而言它比较令人满意,因此拥护这项立法。
另一个人则感到不满意,因而表示反对。
然而,我想大胆地提出以下看法,即,在当前的西方世界,特别是在美国,无偏见的公民之间存在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分歧,主要地根源于对行动导致的经济结果的不同推测,从原则上说,通过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就能消除这些分歧;因为,这些分歧不同于基本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分歧,后者最终只能导致争斗。
一个明显而并非不重要的例子是最低工资立法。
在褒贬纷争的一片混乱背后,存在着一个共识,即,所有的人都应获得“生存工资”,——这个意义模糊的短语在人们的争论中普遍存在。
意见的分歧主要源于人们在推测方面的或隐或显的分歧,这些推测的分歧,主要涉及“最低工资立法”这个特定手段在实现人们一致同意的目标的功效如何。
支持者们相信(或推测),法定最低工资能够提高那些工资在最低工资线以下的工人的收入,同时提高某些工资在最低工资线以上的工资的工人们的收入,而不会引起完全失业人口的增加或就业条件的恶化等消极作用,因此可以消除贫困。
而反对者们则相信(或推测),法定最低工资将使失业人数增加,就业条件恶化,抵消了这项立法带来的就业者工资增加的有益影响,使贫困情况更加严重。
人们对于该立法的经济结果的看法一致,并不意味着人们关于该立法的合意性的意见一致。
这是因为,人们在该立法的政治或社会效果问题的分歧依然存在,但是,由于有着一致的目标,经过漫长的道路,人们终将达成一致意见。
人们在工会的适当角色和地位问题上有着不同意见,对价格与工资的直接控制和关税的合意性等问题上也意见不一,这些都是以实证分析中一些与此密切关联的分歧为基础的。
人们对所谓的“规模经济”重要性的不同推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对工业部门中政府全面管制的必要性和合意性存在着意见差异,甚至可以解释人们在社会主义和自由企业经济间的选择。
而且,关于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4当然,我的判断——即,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关于经济政策方面的分歧是否具有如上的性质——本身就是一个“实证”问题,它能否被接受取决于是否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
如果这个判断是有效的,那么它意味着,人们在“正确的”问题上达成的一致意见,与其说源于规范经济学的进步,不如说源于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后者可以得出能够、并且值得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来。
它还意味着,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做严格区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区分可以促进人们在经济政策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II 论实证经济学实证科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理论”或“假说”,对尚未被观察到的事物作出有效且有意义的(而不是空洞平庸的)推测。
总的来说,这样的一个理论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混合体。
部分而言,它是一种“语言”,旨在促进“系统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5;部分而言,它是一系列实质性假说的整体,旨在从复杂的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果把理论看作是一种语言,那么,它实际不具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它是一系列的同义反复。
理论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套文件归档系统(filing system),用以组织经验材料,并促进我们对经验材料的理解;检验文件归档系统的标准用于检验理论体系也是合适的。
分类是否清晰?类别的定义是否明确?种类划分是否穷尽了一切可能性?在归类时,我们能否清楚地知道每个项目被归于哪一类,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性?大标题和子标题的系统编排是否能使我们迅速找到想要的项目,还是使我们不得不上上下下找来找去呢?我们希望集中考虑的那些项目是否被归到了一起呢?项目的归档系统是否避免了过于复杂的交叉引用(cross-reference)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部分取决于逻辑上的、部分取决于事实上的考虑。
形式逻辑的原则本身可以判定某种特定语言的完备性和一致性,即,这一语言中的命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事实上的证据本身可以说明这个“分析的文件归档系统”中的类别是否具有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即,它们是否能被用于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某个特殊种类。
6“供给”和“需求”这个简单的例子,既可以说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前面所谈到的一系列类似问题。
作为经济理论这种语言的构成要素,供给与需求是两个主要范畴,影响产品相对价格和影响生产的各因素都可以依此被划分。
这种二分法的实用性来源于“在经验方面的概括性,即,如果我们把任一问题中影响供给的因素和影响需求的因素开列出来,那么这两张清单上很少有项目是相同的。
”7现在,这样的概括对诸如最终消费品市场是有效的。
在这类市场中,可以被看作是需求某产品的经济单位和可以被看作是供给某产品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清楚而严格的区分。
很少存在这样的混淆,即某个因素从某方面看可以被划归影响供给的项目,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又可以被划归影响需求的项目;而且也很少有必要考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叉效应(即交叉引用)。
在这类情形中,在标题“供给”和“需求”之下对相关因素的归档所需采取的步骤简单而又明确,从而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问题,并且防止了其他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谬误。
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总是有效的。
例如,在一个以投机为主的市场上,这种概括在处理价格的逐日波动时是无效的。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增加超额利润税的谣言应该被看作是主要影响今天的公司股票供给的因素呢,还是影响今天的股票需求的因素?在类似的情形下,几乎对每个因素来说,可以被划归“供给”标题下的理由与划归“需求”标题下的理由近乎一样多。
这些概念仍然可以被使用,而且也不可能毫无意义;它们依然“正确”,但与第一个例子相比,它们并不那么有用,因为它们缺乏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
作为一个实质上的假说体系,理论应当通过对其意在加以“解释”的那类现象的推测力来加以判断。
只有事实证据可以表明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可以被暂时“接受”为有效的,还是应被“拒绝”的。
正如我下文将要着力论述的,对某一假说的有效性的唯一合意的检验,就是把它的推测与经验相对照。
如果其推测与经验相矛盾(“频繁地”,或者说比某个替代性假说更为经常地与经验相矛盾),那么这个假说就被拒绝;如果不发生矛盾,那它就被接受;如果经过多次检验都没有发现矛盾,那么假说就得到了更大的可信度。
事实证据永远都不能“证实”假说;它只是未能证伪该假说,同样一个意思,如果采用我们通常的那种不准确的说法,那就是这个假说被经验所“确证”了。
为了避免混淆,也许有必要明确一下,我们用以检验某个假说有效性的“推测”不一定是对未发生现象或者说未来事件的推测;它们有可能是关于已经发生的现象的推测,但这个现象尚未被观察到,或者虽然被观察到了,但作出推测的人尚不知道。
例如,某个假说推测,给定某些条件,在1906年会有某些现象发生。
如果在历史记载中确实可以看到1906年这些现象发生了,那么这个推测就得到了确证。
反之,如果我们查知这种现象并没有发生,那么这个推测就与现实出现了矛盾。
从这一意义上看,假说的有效性本身并不是在各种替代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标准。
人们观察到的事实必然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而可能做出的假说却是无限的。
如果某个假说与已获得的证据相一致,那么总会有无数的假说与之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