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的社会背景及其社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宅男”、“宅女”的社会背景及其社会影响
公共管理1班100140678 陈远星
“宅男”最初的定义是从日本的“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的定义是单指那些热衷于次文化的人,但现在被误用为热衷动画、漫画或电脑游戏(软宅男)及电脑硬件、电脑进阶技巧(硬宅男)的人。
“宅男”的原意就是指男性“御宅族”,女性则称“宅女”。但是随着人们大量的使用,“宅”这个字的定义,已经被人直接联想到中文字“宅=家”的用法,因此现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这样的名词,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中主要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包含贬意成分。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义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在自称,“我是一个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时候,代表的意义通常是“我足不出户”或是“我看电视玩电脑一整天”等。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你这个阿宅”等的时候,其意义就是只会幻想、嘴炮或是在家里不出门与他人交际、不注重个人卫生等负面意义。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宅男”、“宅女”可能更贴近于“家里蹲”(也就是隐蔽青年)。
但为什么会出现“宅人”这一群体呢?这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类竞争,良性的,恶性的比比皆是。有时候竞争是一种激励机制,有时却严重威胁着身处其中的人们。超过可承受范围的工作强度、处处小心的人事关系,深深困扰着职场中的每一个工作者,抑或是那些为寻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新一代大学生,为一套婚房而不断打拼的年轻人,这样那样的竞争带给他们的是巨大的压力。他们开始寻找自我保护的生活模式,于是他们选择了“宅”。
在每一个人看来“家”是最安全的港湾,在家可以脱下所有的伪装,可以没有任何束缚。不少人通过躲在家中少见人,或不见人来躲避人际交往中的麻烦,他们愿意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开拓新一种生活。例如通过打游戏忘却实际工作中的烦恼,通过“虚拟网恋”来寻找心灵慰藉。他们以为用鸵鸟的保护方式就能保护自己,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自由,省去真实世界中的种种麻烦。
然而“宅”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一味地“宅”造成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人们的社会抗压承受力逐渐减弱,面对困难选择退缩,做事害怕负责任,直接导致社会新生劳动力的不足,“啃老族”的大批量出现,社会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发展的脚步还可能减慢,甚至会倒退。这对于一个步入老龄化的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和值得重视的。另外,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需要交流和情绪疏导的。但“宅”在家中,交际圈极窄,基本交际圈中只有父母和自己,没有其他人来给与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建议和示范,因此他们也许长期处于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时,一旦被外界刺激,很有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对社会安全也会是个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