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痛点针刺疗法操作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痛点针刺疗法操作及启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彭增福
激痛点理论认为,每一块肌肉中的激痛点均可产生特征性疼痛与感传痛。通平滑式触诊,钳捏式触诊及深部触诊方法,系统地检查,可以准确地定位激痛点。针刺时,在固定激痛点的基础上,使用较粗的针具,顺着肌纤维方向进行快速提插。可以快速、彻底地灭活激痛点。针刺后在辅以全方位的关节肌肉运动,及冷喷或热敷等措施,一般—3次即可灭活激痛点,解除疼痛。
激痛点与传统针灸中的阿是穴十分相似,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与传统腧穴的解剖位置、针感、主治功能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重叠性;在治疗疼痛方面,这种西方激痛点针刺疗法较传统针刺疗法更好。根据有关激痛点针刺专著中提及的针刺要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归纳,并将之与传统针法进行了初步比较。这或许会对丰富传统针刺手法,将近一步提高临床针灸疗效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针刺部位及其定位方法
刺激部位的选择无疑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传统针灸以刺激穴位为主,穴位的位置大多是有一定的定位标准,是固定不变的,而激痛点的位置却因人,因病而异。
激痛点是指按压时局部出现的敏感痛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以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它的产生常与肌筋膜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及内脏性疼痛有关。它是激痛点针刺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
每一块肌肉都可以产生独具特征性的疼痛与感传痛。正因为如此,医生可以通过病人对疼痛部位的描述,推断激痛点可能的位置。医师主要通过触诊,再辅以检查时病人对于疼痛的感受,以及检查时肉眼观察到的局部抽搐反应可确定其部位。检查时,先轻轻地触诊肌肉中的硬结,然后仔细寻找硬结中剧烈的点状压痛,该压痛点即激痛点。
根据其激痛点所处位置的不同,触诊定位方法主要有3种;即平滑式触诊、钳捏式触诊与深部触诊。
平滑式触诊,即以手指来回推动检查区的肌肉组织,以便仔细地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硬结直径一般为1—4cm,其大小主要与激痛点的活动性有关。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钳捏式触诊,即在拇指与其它手指之间牢牢地钳捏住检查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当确认这一硬结后,沿着其长度可定位出小结及其最大的压痛点,亦即激痛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肱三肌中的激痛点。
当平滑式触诊及钳捏式触诊无法触及激痛点时,便需要采用深部触诊法。即;将手指放在检查区的皮肤表面,然后朝特定方向施加压力,当引起局部性的压痛,与患部感觉到的疼痛一致,并伴有相关的运动障碍时,它便可能是位于深部的激痛点。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对于激痛点的确认也有一定的临床标准,即
(1)可触摸的硬结,通常位于肌纤维中央。
(2)硬结上有剧烈的压痛小点。
(3)按压小点会在再出现患者的疼痛及感传痛等症状。
(4)关节的完全牵拉活动范围因疼痛受限。
由于激痛点位于硬结之中,较为坚韧,针刺时易从针尖处滑开,因此,要穿刺激痛点,肌纤维要充分的张力,为此,针刺时应以押手将硬结牢牢地固定。传统针刺疗法以有固定的腧穴作为刺激部位,而腧穴定位都有一定的定位标准,因此,定位相对简单,易学易用。不过,肌肉疼痛等病证的针灸治疗,“以痛为腧”选取阿是穴是传统针灸的首要选穴原则,但是,历代医家对阿是穴的定义较为简单,至今仍缺乏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对其定位方法的描述也十分简单,更没有对其诊断标准作出详细系统的阐述。因此,如果能直接将激痛点的相关理论引入针灸学,势必对进一步完善针灸腧穴理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针刺操作方法
2.1针具的选择
针具选择主要是医生个人的喜好与技术娴熟度而定。在激痛点针刺疗法中,较粗的针具能对所穿透的组织密度与质感,提供较好的触觉反馈。针具长度常以能足够碰到硬结中的激痛点为原则。一般而言,对于大部分浅表肌肉可用22号---26号40mm针具。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则可用28号针甚至30号针。使用细针时,常常难以清楚地感觉到针尖所穿过的组织,而针尖也较容易被致密的收缩结节所偏折。如果易出血,则选用28号针或30号针。30号针更具弹性,其针尖更易被收缩结节所偏折,无法提供触觉反馈以做精确的刺激。在较厚的皮下肌肉里,如臀大肌或脊椎旁肌,则通常需要22号50mm的毫针。一般22号70mm 的针具通常可达到最深部肌肉的激痛点,如臀小肌及腰方肌,对于肥胖病人,有时可能需要90mm长的毫针。可见,激痛点针刺疗法所用针具较粗。因此,易
发生晕针,还易产生针刺后疼痛及不适感,并有时可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2天。相对而言,为减轻针刺过程中的疼痛,传统针刺疗法的针具正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目前一般使用28号至34号毫针。因此,只有在针刺手法过于粗暴的强烈刺激时,才会引起取针后疼痛感,即使有针后部适感,也很少会超过24小时。如果使用粗针强刺激,同样会易晕针,产生针后疼痛感,并持续多大十余天。但是,临床上为了提高疗效,许多针灸名家如王雪苔等仍主张用粗针治疗,而不赞成细针刺法。
2.2针刺方向
除了安全因素需要适当调整针刺方向外,传统针刺疗法虽然也有迎随补泻手法,围刺等针刺方向的变化,但更多的时候强调对腧穴进行直刺,并不强调与肌纤维走向的关系,至于对阿是穴刺法的系统描述,现代医家虽有提及,但远未系统化。不过,无独有偶,元代《窦太师针经》谓针刺天应穴,即阿是穴时,须“卧针刺之”。这就是说,对于阿是穴应用斜刺法。这一方法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多家研究证实,阿是穴斜刺优于直刺法。其《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这种“齐刺”三针刺一穴,“合谷刺”一穴多向透刺的刺灸法,应该就是一种主要朝向病灶区斜刺的方法。
激痛点针刺疗法则明确强调进针与提插应该顺着肌纤维方向进行。因此,这需要操作者对肌肉解剖相当熟悉。对于表浅的激痛点,针刺时,将激痛点固定在两手指之间,并在距其1—2cm处进针,针尖与皮肤约成30度,顺着肌纤维方向刺入皮肤。采用钳捏式定位并固定激痛点,针刺时,须将激痛点牢牢地握在拇指与其余手指之间,针尖也沿着硬结中肌纤维方向直接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