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五、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参和脉时相应的记载
五、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参和脉时相应的记载5.1内经中人应四时为何人能应四时?为什么人的五脏六腑能应四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着“天人合一”的执念,四时就是天,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内经中还详细论及了五脏应五时......五病位、五星等的关系;5.2内经中脉应四时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脉应四时的论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5.3内经中手足诸经应四时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5.4以天干配四时的划分以上内经中所引文字为脉随四时的相应而相应,并且能论及生死;一日之中脉分四时,是以天干甲乙时、丙丁时、戊己时、庚辛时、壬癸时五个时段进行划分,而不是以地支进行十二时辰的时间划分;5.5脉应四时及天干配四时技法的论述脉随四时变化而变化,不同脉位随着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脉象;不同的脉象可分四时平脉象、太过脉象和不及脉象;脉象是脉诊者通过自己正常的呼吸,并应指患者的手太阴寸口处,对人体气血流动状态的描述;加上时间因素,则同时而不同的脉位,有不同的脉象;不同时而相同脉位,也会出现不同的脉象,也即不同的脉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血流动状态;不同的脉象代表各脏腑不同的病位和病理;天干是以时间的变动特性指向时间,用天干做为一天五时划分的工具,四时脉法不以地支取时,是因为地支固定性的指向每天固定时间,这是人为时间,不能真正体现时间的特性;所以,四时五脏脉法中以天干做为取时最关键的技法,具备天时变动不居的特性,有其合理性;以干取时,是四时五脏脉法中最隐密又明显、且最容易被忽视的古脉诊取时技法,应引起重视;六、五脏应四时的研究情况和四时五脏脉法的现状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四时五脏脉法的前世今生;6.1五脏应四时的现状关于五脏应四时的研究,李建军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四十年前,程士德教授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立项研究,分别对心、肝、脾、肺、肾各脏系统与四时相应进行过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此项目在1982 年被列入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范围,近些年又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支持其研究;“四时五脏阴阳”命题所探讨的命题是“时”和“脏”的关系,不仅包括脏腑与四季的相应,还包括脏腑的日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等的内容,关于“五脏应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肾应冬”、“肝应春”以及“肺应秋”的研究,其中以“肾应冬”的研究最深入;无论是“肾应冬”生理机制与褪黑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还是在“肾应冬”调控机制与下丘脑G蛋白关系的研究,以及“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深入研究,都说明“肾应冬”生理机制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具有科学性,具有机体整体调节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虽然复杂,他们都存在共同的季节性规律,而这种节律的综合效应与中医脏腑功能的描述基本相符,因此可以判定“天人相应”脏腑应时适应性调控的角度来研究中医脏象的思路是可行的。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模拟试卷3(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分数:2.00)A.呼、笑、歌、哭、呻B.角、徵、商、宫、羽√C.筋、脉、肉、皮、骨D.酸、苦、甘、辛、咸解析:解析: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与五行相生相对应的五音顺序应该是角、徵、宫、商、羽。
故选B。
2.“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说明了(分数:2.00)A.阴阳互根B.阴阳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意思是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指的是(分数:2.00)A.阴阳互根B.阴阳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人、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
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
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
4.“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说明了阴阳学说中的什么内容(分数:2.00)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解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生存与自然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包括气、水、土、火等元素的运行和相互作用。
中医学将之称为气机,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之气是宇宙的根本,它包含了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
人类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气,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二、四时之法四时之法,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
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天气、气温、风向、风力、湿度等特征,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四季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因此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三、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类是天地间最为复杂的生命体,也是最为智慧的生命体。
人类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人的身体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体一样,都是由气机所组成的。
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有着经脉络络,气血畅通则身体健康,经脉不通则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人们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以保持气血畅通,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四、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成,是指人类在四季的变化中不断适应和进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春天,人们会进行春耕,播种作物;夏天,人们会进行夏收,收获丰收的果实;秋天,人们会进行秋耕,收获丰收的农作物;冬天,人们会进行冬眠,等待春天的到来。
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都是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中形成的。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存和发展。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
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述,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
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
“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它的形成还得从我们生活的场所——地球说起。
地球每365日5时48分46(或45)秒绕太阳公转——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同时,地球本身还在自转,每24小时转一圈,也就是一天。
它的旋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转过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离太阳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离太阳近些。
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纬23.5°纬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的纬圈上,其他时候,太阳直射在这两个纬度带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两次过赤道天顶,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个来回,世界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季节交替。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下⾯我就浅谈⼀下我对“⼈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的谬见。
这句话虽寥寥⼗⼆字,但却在《内经》数篇⼤论中多次出现(如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这句话体现先了中医⼀种⾮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天⼈相应”,谈起天⼈相应则中医⾥⾯有专门⼀门学说即中医运⽓学,运⽓学说在《内经素问》⾥有七篇⼤论记载和其它散在的篇幅。
中医运⽓学⼈们听到都会觉得很神奇,⼤概⼤家都听说过“算病”即根据患者的出⽣年⽉⽇就可以推算出这个患者的的是什么病。
这只是她其中的⼀个⼩应⽤,作⽤与三才中的⼈,还可以应⽤在⼤的⽅向即三才中的天地。
运⽓“算病”就将这句话应⽤的淋漓尽致,处处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精髓。
这句话⼜与⽼⼦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是⼀致的,都是告诫⼈们顺应⾃然,顺应四时阴阳五⾏,才能视苛疾不起,长⽣久视。
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这句话表⾯说明了⼈的脉象不是⼀层不变的,体现了四时应有的脉象。
但更深层的还是体现了这句话即天⼈相应的思想,法于四时。
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庚⾟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这篇是对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所作的论述,但仔细⼀想这句话只是解释了此句话的冰⼭⼀⾓,但这句话对于中医临床是⾮常重要的。
医圣仲景诊王仲宣⼀案是⼤家都知道的,医圣仲景就是将这句话利⽤到了如⽕纯清的境界。
能准确的断出⼈的疾病变化。
⼜如《素问•经脉别论第⼆⼗⼀》饮⼊于胃,游溢精⽓,上输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道,下输膀胱;⽔精四布,五经并⾏,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注意季节特点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对人的影响不能忽视,脾胃疾病存在鲜明的季节特点。
因此在春夏之交季节变换之际,应当注意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衣着,做到“天人相应”。
春夏之交温暖多风,虽然气候已逐渐变暖甚至炎热,但也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变化而着凉受寒,而寒气又十分容易直中脾胃,使之产生胃脘痛和腹泻。
因此,即使是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对胃部做好必要的保暖工作是重要的,所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我们要逐渐地减少衣着,对有脾胃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春夏之交,日长夜短开始明显,天亮得越来越早。
中医学对长夏来临之前如何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很多论述。
因为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容易过度劳作,对人的气血阴阳等正气会产生不良后果。
如中医传统的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而脾胃病患者大多存在脾胃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等病理因素,要注意生活调养,以保护正气。
五劳七伤不仅指白天,晚上也要注意,熬夜应当避免。
这不仅因为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夜间工作过晚会使胃肠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胃脘不通、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
所以应顺应睡眠、清醒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通过合理的睡眠在体能上得到补充,有利于对胃肠免疫和动力等功能的恢复,迎接对人体消耗更大的长夏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饮食调摄,注意脾胃保养春夏之交,既有春季的特点,又有初夏的特征。
因为这个季节阶段气候变化比较明显,通过饮食调摄,从而达到脾胃保养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饮食易软而易消化;餐次和餐量宜合理;食宜清淡,少吃辛辣重味及煎烤腌熏食品;忌沸汤、冷饮;戒除酗酒、吸烟之陋习,忌食浓茶浓咖啡。
饮食因素是引发脾胃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调摄得当,对脾胃疾病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2019.0412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
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
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
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是一本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籍详细的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讲究根据人体的不同的体质来养生,对症下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希望有所帮助!《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中医食疗调理师培训课件
(二)阴阳的特性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养生治疗 5.归纳药物的性能
三、五行学说: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 运动变化规律
(一)五行属性 木:具有生发、条达之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二)五行生克 1.相生: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2.相克:相互制约、相互抑制。
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一)心: 主神志、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其充 在脉,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2.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 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上通咽喉,外合皮毛,开窍于 鼻,与大肠相表里。
3.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 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
4.肝: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 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5.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 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胆:主储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3.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4.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主储尿和排尿。 6.三焦:主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通路。
食疗调理师
第一章 中医的生命认知
第一节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
一、天人相应 1.精气——天人一气,本质相通
《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四时相应 天人合一
一年有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一天里也有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所谓大环境里有小环境,大季节里有小季节。中医把脉与二十四个节气有关。中国的针灸疗法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研发的。距冬至还有一个星期,这是我们人体阳气最低的时候,大家可以吃一瓶金匮肾气丸。冬至前是病人死亡率最高的时间,老人在这时候尤其容易生病、死亡。
一周后冬至即将来临。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冬至则是冬天的结束。冬至是大自然阴气最重、极阴的一天。紧随冬至那天的结束,万物开始复苏,大地阳气开始往上升。立冬之时,大地的阳气则往下降。
一个修行人不懂四季养生就别想入道;不懂四季轮回交替,不能与其同步,就不知道如何用功。比如:何时打坐、何时休息、何时运气、何时练功……也不知道身体何时气沉、何时气扬、何时开窍……世间法都不懂,出世间法根本不可能入门。
如果生活与四时同步,到子时你自然会犯困想睡觉,到三点你自然会苏醒。阳气很旺,不到三点就会醒来;阳气不足,到六七点可能还醒不过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你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否衰老,甚至可以知道临终你会到哪一道。
过了冬至身体的阳气还生发不起来,第二年的春天往往会生病。冬至一过,万物开始复苏,我们身体的阳气也应该复苏。如果你比大自然晚一个礼拜,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大自然中的细菌苏醒以后就会侵入你的身体。为什么冬天越冷,第二年农作物收成就越好,人的身体也越健康呢?因为严寒把野外和身体里的病菌、细菌都冻死了。如果冬天不冷,没有下大雪,第二年往往会有瘟疫,人和动物、植物都会生病。由此还可推断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程度,第二年的年成。
天人相应理论与冬病夏治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 构[J].陕 西 中 医
学院学报, 2003, 26( 5) : 1- 6. [2] 黄兆鋆.天人相应的原理内容及其价值 旨 要[J].中 医 函 授
通讯, 2000, 19( 1) : 4- 5. [3] 严光俊, 丁淑彦.冬病夏治的研究近况[J].中 医 外 治 杂 志 ,
刘品祥 1 王红伟 2 李海燕 1 郭霞珍 1#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 河南中医学院)
关键词: 天人相应理论; 冬病夏治;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42
顺应四时规律的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学 的一大特色, 对于治疗和预防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和意义。冬病夏治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疗法, 一 般 采 用 穴 位 敷 贴 、穴 位 注 射 、热 敷 、熏 洗 等 外 治 的 手 段, 不仅简便易行, 而且体现了中医学按时顺养的 原则, 是天人相应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一个成功例 证, 反映了天人相应理论的巨大潜力。 1 天人相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素 问·宝 命 全 形 论 》 说 :“天 地 合 气 , 命 之 曰 人 。 ”人 禀 天 地 之 气 生 , 与 自 然 界 的 万 物 同 源 于 一 气 , 具 有 相 同 的 阴 阳 五 行 结 构 和 阴 阳 消 长 、五 行 生 克制化规律。概而言之, 人与自然同源、同构、同道[1], 这 是 天 人 相 应 的 内 在 原 因 。《 周 易·乾 卦·文 言 》曰 :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气”是天人调节的承担者, 是天人相应的中介[2]。人与天地自然正是凭借着“气” 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相互感应的。
夏至日谈“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
夏至日谈“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今天夏至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意味着阴气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潜藏。
有的书说夏至开始,阳气开始衰退,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用“阳气潜藏”更加准确一些。
由于阳气开始潜藏,作为“阳气之余”的鹿茸也需要顺应这个趋势,开始脱落。
蝉是一种颇为清净的生物,未出土时,下饮黄泉之水,待破土而出,则上饮朝露;因此蝉音十分清亮,以其清轻,故而入肺以疗喑哑。
其感夏至阴气始生而鸣,故疗风热功著。
半夏喜阴,少时随家人采药,半夏或生长于潮湿的山间林下,或长于庄稼地里,最常见的还是在葱郁的农作物之下,半夏盛与夏至之后,阳气始藏,因此虽然半夏其味辛,却能降逆。
世间万物如斯,无不顺应阴阳消长而变化,并具备了相应的功效特性。
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自然也逃不过这样的法则。
当仲夏之时,阳气开始潜藏,阴气开始主政,人的精神状态也不似春季那般生龙活虎,精力旺盛,常常表现出困倦乏力,昏昏欲睡,出现轻微的这些表现本是正常的,是天人相应的表现。
但若出现明显的困倦乏力,甚至出现胸闷气短,大汗淋漓,这就需要注意了,这些症状有一个很古老的病名——疰夏,也有个时髦的病名——夏季综合征。
生脉饮在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了,可以说是中药界的“红牛”。
“天人相应”,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很玄乎,甚至带有封建色彩的词汇。
但事实上,天人相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拿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衣食住行的衣来说,春装,夏装,秋装,冬装这就是天人相应最直接的表现。
家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连买衣服的都知道春季卖春装,夏季卖夏装,你作为一个中医连四季用药该顺时变化都不知道,不是傻是什么?”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的用方用药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人相应,什么叫“脏气法时”,春有补中益气汤以助风木之生发,夏有清暑益气汤以解暑湿之泛滥,秋有升阳益胃汤、清燥汤等以治燥湿不均,冬有沉香温胃丸、神圣复气汤以治寒水伤中,四时内伤杂病大多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
2022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22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一、A型题:1〜80小题,每题1.5分,共120分。
在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
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那么可见A.如鱼之游在波B.泛泛乎万物有余C.蛰虫将去D.蛰虫周密2.治疗暑季感冒常配伍芳香化浊药,表达的治那么是A.辨病论治B.急那么治标C.因时制宜D.升清降浊3.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根据是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互为消长D.阴阳互相转化4.?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那么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指A.相生B.相克C.相侮D.相乘5.多唾或久唾,那么易耗伤A.肺中津气B.肾中精气C.肝的阴D.脾的阴液6.?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那么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B.肾气衰,发堕齿槁C.肝气衰,筋不能动D.肾脏衰,形体皆极7.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作用的脏腑是A.肺与肾B.肾与肝C.脾与胃D.肝与肺8.津液与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三焦B.腠C.血脉D.水道9.随神往来者,谓之A.志B.魄C.魂D.意10.“肝肾同源〃的主要根据是A.厥少二阴之气相通B.相火寄于肝肾C.肝肾同属于下焦D.精血互生互化11.以下选项中,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关系最为亲密的是A.元气B.卫气C.中气D.宗气12.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A.手太阳与足太阳B.手少阳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足阳明D.手太阴与手阳明13.暑邪为病,烦渴、气短、乏力,是由于A.暑为阳邪,易损肺气B.暑应于心,耗气伤血C.暑多挟湿,易困脾气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14.?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指A.收敛阳气,温其里寒B.辛温解表,温其内寒C.解表祛湿,表里双解D.散其外寒,清其里热1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体征范畴的是A.喉中痰鸣B.耳鸣C.太息D.肠鸣16.导致耳轮甲错的常见原因是A.肾气缺乏B.肾精耗竭C.瘀血入络D.肾阴亏虚1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个人生活史内容的是A.平素安康状况B.生活经历C.精神情志D.饮食嗜好18.症见寒战,继而高热,反复发作,每三日一次,多见于A.少阳病B.湿温C.疟疾D.瘟疫19.自汗与盗汗并见的常见原因是A.血液亏虚B.阳气缺乏C.阴液亏虚D.气阴两虚20.脉沉细而软,应指无力,属于A.濡脉B.弱脉C.微脉D.涩脉2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紧脉主病的是A.痰饮B.寒证C.痛证D.宿食22.以下关于表证与里证区别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D.表证舌象变化不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2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实热证表现的是A.壮热恶热B.两颧潮红C.便秘尿黄D.舌红苔黄2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肺气上逆表现的是A.咳嗽B.少气C.喘促D.咯痰2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饮证表现的是A.痰多色白质黏滑B.胃脘振水音C.舌苔白滑D.肋间饱满26.症见食少纳呆,脘腹痞满,泛恶欲吐,便溏水肿,身目发黄如烟熏,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缓者,属于A.脾气虚B.脾阳虚C.寒湿困脾证D.肝郁脾虚证27.眩晕与以下哪项并见,对诊断肝血虚证最有意义?A.面白舌淡B.心悸脉细C.肋胁隐痛D.肢体麻木28.以下证候中,不出现耳鸣的是A.肝火炽盛证B.寒滞肝脉证C.肾精缺乏证D.肝阳上亢证29.首见“诸病通用药〞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拾遗?30.芒硝的性味是A.辛、苦、凉B.甘、淡、凉C.酸、甘、寒D.咸、苦、寒31.以下选项中,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是A.祛风湿药B.行气药C.清热药D.解表药32.常用知母而不常用石膏治疗的病证是A.肺热咳喘B.胃火牙痛C.肠燥便秘D.气分实热33.川乌、草乌成效的共同点是A.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B.祛风湿,舒筋络,消肿止痛C.祛风湿,解表,止痛D.祛风湿,通络,止痉34.砂仁具有而白豆蔻不具有的成效是A.燥湿B.行气C.温中D.安胎35.治疗湿痹拘挛,宜选用A.车前子B.薏苡仁C.金钱草D.石韦沉香入汤剂煎服的剂量是A.0.3〜0.9克B.1〜1.5克C.5〜9克D.10〜15克37.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的药物是A.牵牛子B.川楝子C.吴茱萸D.木通38.槟榔不具有的成效是A.行气B.活血C.利水D.截疟39.“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A.延胡索B.郁金C.姜黄D.莪术40.天南星具有的成效是A.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B.燥湿化痰,利气散结,消肿止痛C.燥湿化痰,祛风通络,解毒散结D.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41.磁石一般不适用于治疗A.肾不纳气,虚喘不已B.肝肾缺乏,视物昏花C.肝阳上亢,头晕目眩D.风热上攻,目赤肿痛42.治疗疮疡溃久不敛、水火烫伤,常选用的药物是A.冰片B.麝香C.苏合香D.石菖蒲43.银翘散和桑菊饮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B.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C.银花、连翘、薄荷、菊花、芦根D.连翘、牛蒡子、桔梗、甘草、芦根44.旋覆代赭汤原方中用量最轻的药物是A.旋覆花B.代赭石C.人参D.生姜45.大安丸的组成是A.平胃散加人参B.平胃散加山药C.保和丸加白术D.保和丸加莲子46.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功用的方剂是A.麻子仁丸B.济川煎C.黄龙汤D.温脾汤47.治疗病后中焦虚寒喜唾涎沫者,宜选用A.四君子汤B.苓桂术甘汤C.吴茱萸汤D.理中丸48.苏合香丸中配伍白术、诃子的用意是A.补气固表B.补气固精C.补气收敛D.补脾化浊49.真人养脏汤的君药是A.人参B.罂粟壳C.肉桂D.肉豆蔻50.大秦艽汤中用以凉血、清热的药物是A.石膏、黄芩、生地B.石膏、知母、生地C.黄芩、赤芍、生地D.黄芩、赤芍、知母51.独活寄生汤中用以祛风湿兼补肝肾的药物是A.杜仲、牛膝、桑寄生B.杜仲、当归、桑寄生C.桂心、牛膝、桑寄生D.杜仲、桂心、牛膝52.咳血方主治证的病机是A.热壅于肺,迫血妄行B.痰热蕴肺,络伤血溢C.阴虚火旺,虚火灼肺D.肝火犯肺,咳伤肺络53.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选用的治法是A.汗法B.和法C.托法D.消法54.肺肾阴亏,元气缺乏,虚劳干咳者,治疗宜用A.琼玉膏B.百合固金汤C.麦门冬汤D.养阴清肺汤55.治疗久泻久痢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宜首选A.芍药汤B.乌梅丸C.白头翁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56.运用四物汤治疗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疲者,宜加A.人参、黄芪B.黄芩、阿胶C.炮姜、白术D.艾叶、蒲黄57.患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枯燥,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红而少津,苔薄黄,脉数。
第二讲因时养生
一是讲卫生,除害虫,消灭传染源。 二是多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 三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19
夏季养生
“冬病夏治”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 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 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 治时机,称为~ ~ 三 伏 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 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 日为末伏。
6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素问· 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 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 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素问· 异法方宜论》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 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 不同的处理。
24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1.在四立、二至、二分八个大的节气日前后;尤 其要十分慎重 2.节气日前后两三天 “四要” 注意保存体力 情绪的稳定和乐观 饮食适度 谨防外邪侵袭机体
25
起居有常
24小时人体活动能力
1点:深睡期 2点:肝脏排毒 3点:血压、脉搏、呼吸最弱 4点:大脑供血最少;听力敏锐,易早醒 5点:肾上腺皮质分泌,宜起床,精神饱满 6点:机体苏醒,血压上升,心跳加快 7点:人体免疫力强 8点:身体全面进入工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 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 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 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0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 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 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 之寒变,奉长者少。《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篇》
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
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四时四季养生人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养生之【春生】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
《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
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
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
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
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
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其变化的道理同四季变迁规律一样,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藏。
这说
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一般说,孕妇的自然分娩多在夜间以后,尤其多见于早晨5点到7点。
受孕和季节有关,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与出生月份有关。
上海某医院分析110例死亡病例,按中医阴阳辨证分析,符合阴证的死于阴时,阳证的死于阳时,这样的病例有93例,占总例数84.5%。
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近代研究又证明,人体的很多生理指标,有明显周期性的节律变化。
此外,人的痛觉、嗅觉,对药物敏感性,对噪声敏感性等也有明显的时辰周期。
总之,生理和病理的节律变化在人类生命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越年节律、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周节律等等。
各种各样神秘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换言之,人体气血的变化受日月、星辰、四时、八节的节律影响。
祖国医学提出:天人合一学说,因天时而调气血,从而防病治病,养生延年。
我们只有继承传统医学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更为准确地掌握人体生理节律和生命规律,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