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学教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孔子学教书
作者:田婧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9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尊他为孔圣人,同时他又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一直影响着后人。
孔子在他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又不断的总结。从观点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当今废除旧的教学模式,极力推崇新课改的时代,只有孔子的教育思想却一直备受人们好评,并得以传扬下来,且越来越受到教育各界人士的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孔子的某些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跟着孔子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善于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在了解学生各种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他们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
语文核心素养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为人与人存在差别,而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就需要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觉得首先应先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特点,便会像韩愈在《马说》里所说的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一样,最终埋没一部分学生的资质;其次在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上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施教。也就是对在语文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加以引导,对那些语文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的学生强化双基,最终使他们的语文认知水平循序渐进且得到均衡提高。
比如,我在教《滕王閣序》时,我会引导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初步技能,使他们基本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对待语文水平中等的学生,我会培养他们语句辨析与文章思想情感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对待具备文言文基础能力的优秀学生,我会引入其它相关文言文对他们进行拓展,进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跟着孔子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现代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认知过程。“学生不是待装的花瓶,而是待点燃的火”。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他们的小宇宙。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跟着孔子学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一)以问导思加以启发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是相互依存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而思考也是学习得以深入透彻的最佳方式。那么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设置疑问并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总体操作可以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教师用问题引导思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而且学生也要有问题意识,师生互相质疑,彼此交流,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设置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灵活多变的。比如,教师可以随着授课的进度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恰当地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发个别思考,也可以提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列举出来,列举问题的时候要求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并且一层比一层更深入,要一环紧扣一环,然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上讨论相关问题(此方法适用于自读课文的教学),还可以将要讲的课文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整理到预习本上,上课时向老师提问,教师在处理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反问提示的形式将问题再抛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问题也就有效地解决了。
比如,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给学生逐层设计问题:1、焦母为什么赶走刘兰芝?2、焦母赶走刘兰芝的理由是不是符合事实站得住脚呢?3、既然焦母毫无正当理由却偏偏要赶走刘兰芝,拆散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幸福生活,而且竟然得逞,这说明什么呢?这样从提出问题入手,而且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解读全文,这样既加深了主题认识,又对重点语段作了详细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艺术特色,比起传统模式分析课文的方法有益得多。
(二)巧设情境加以启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这种地位,是有他的根据的。应该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李白的《蜀道难》时,就使用此方法,先向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诗人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长安,诗人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很有名,他得知李白来到长安了,马上去拜访
他,向李白求取诗篇,李白见他态度诚恳,就把《蜀道难》一诗送给他,贺知章读后赞叹不已,称颂李白“谪仙”,立即解下腰间所佩戴的金龟换来美酒给李白喝。此后每天约见李白,还到处称颂。《蜀道难》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在这样的激趣启发下,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歌的品读学习。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长期以来都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切实地指导作
用,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其精髓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使其渗透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我们深深地为孔子渊博的学识所折服的同时,请不要忽视了他留给我们的更为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教学中的理论精华。让我们实践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