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下册 14《 红军的长征一》课件 大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册 14《 红军的长征一》课件 大纲人教版

2.①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都体 现了蒋介石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敌, 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的 反动本性。
二、红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概

名称 第四次反 “围剿”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 力 结果
第五次反 “围剿”
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概

名称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50多万 红军兵 力 7万多 结果 胜利
第四次反 1933.2- “围剿” 1933春
第五次反 1933.10- 100万 “围剿” 1934.10
8万多
失败
•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 会议
..\桌面\无标题.MSWMM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 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 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 北会师→会宁会师。
• 【本课小结】 • 这节课我们首先分析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的实质,认识了蒋介石政权的本质; 通过红军第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不同结 局的比较,我们认清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 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中国革命的胜 利;我们学习了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有关内容, 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我党和中国革命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值得我 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第 一 章 第 四 节 红 军 的 长 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及其 实质
• 材料一、 我国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 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 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3年9月23日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的同学正在紧张的复习历史知识点当中,历史是⽂综复习的重点,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历史红军的长征的知识点。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长征开始 1、背景:1933年9⽉,蒋介⽯出动50万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围剿。

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以博古为⾸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中央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

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会议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由周恩来、⽑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军事指挥⼩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命,是党的历史上⼀个⽣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三⼤红军主⼒会师 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泽东的指挥下,四渡⾚⽔、巧渡⾦沙江,摆脱了⼏⼗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过草地,与1935年10⽉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红⼀、红⼆、红四⽅⾯军在⽢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历史红军的长征练习题 ⼀、选择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敌⼈的⼒量强⼤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的错误指挥 2.⾯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泽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 )A.贵州B.⼴西C.云南D.江西 3.长征红军跳出敌⼈包围是 ( )A.四渡⾚⽔河B.巧渡⾦沙江C.抢渡⼤渡河D.飞夺泸定桥 4.遵义会议后红⼀⽅⾯军⾏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 ( ) A.四渡⾚⽔河——巧渡⾦沙江——抢渡⼤渡河 B.巧渡⾦沙江——四渡⾚⽔河——抢渡⼤渡河· C.四渡⾚⽔河——抢渡⼤渡河——巧渡⾦沙江, D.抢渡⼤渡河——四渡⾚⽔河——巧渡⾦沙江 5.现在⽢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事件是 ( )A. ⽑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三⼤主⼒会师D.红⼀和红四⽅⾯军会师 ⼆、问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 ⼀、选择1.D 2.A 3.B 4.A 5.C ⼆、简答:答:遵义会议在⾰命紧要关头,批评了博古等⼈的军事错误,确⽴了以⽑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历程、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1. 出发与初期转移(1934年10月-12月)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约8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突围。

初期,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1月-5月)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迷惑了敌人,随后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4.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进行了强渡,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阻击,红军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特别是在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5.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行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红军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6.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1. 革命力量的保存长征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母亲去村里借来几只水桶,灌满干净井水,让舅舅带粮食和水回城里。父亲和舅舅拿了几只口袋进了原来的房子里。粮食存在米缸里,两人一人撑开口袋,一人用葫芦瓢飞快的舀起粮食灌进袋子。 突然,房子又一次摇晃起来,短短的一瞬间,震感虽不强烈,足以让人惊心动魄。父亲和舅舅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慌忙逃到房子外面。两人惊魂未定的站在那里,彼此对视一眼没说话。等在外面的母 亲一样惊慌失措。余震过后,父亲和舅舅稳稳神,又一次冲进屋里装粮食。当两人各自背着粮食平安出来,等在外面的母亲才放下心,便催促舅舅赶紧回城里,免得外婆担心。tt官方客服端

孩子的世界总是简单。我们这些小孩子并没有感到灾难的可怕。母亲们严厉告诫孩子们,不许回到原来的房子里,不能Biblioteka 近高大的建筑物,只能在空阔的地方玩耍。
让我感到害怕的,是那晚爷爷的话。傍晚吃过饭,爷爷来到我家的简易棚,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村里的几位伯伯。小小的简易棚一下有这么多人挤进来,变得十分狭窄拥挤。我和妹妹们只好挤在简 易棚最里面的角落,大气不敢出。爷爷平日里说话和善,两只小眼睛眼眯成一条缝,皱纹里都是笑意。今天却是一脸凝重,眼神里全然没有平日的慈爱,显得忧心忡忡。听外村人说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 伙贼,专门偷盗村里人家财物。现在闹得人心惶惶,周围的村庄组成了护庄队,夜里由村里青壮年轮流在村里巡逻。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4.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原因是 A.开赴北上抗日前线 B.开辟新的根据地 C.反“围剿”斗争失利 D.主动实行战略转移 5.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命时 期,其关键原因是 A.城市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B.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致 C.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已经结束 6.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时“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的最直 接原因是 A.王明、博古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 B.“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C.毛泽东被剥夺了苏区军队的领导权 D.在上海的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
类别 表现 危害 解决
右倾
1)1927年,八七会议纠 国民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 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 为代表的党中央和共产国际 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 义错误。 导权,间接导致国民大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42年延安整风,从 革命的失败。 思想上清算了右的错误 1)1935年遵义会议,纠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时, 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 王明等在军事指导方针上犯 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组织上的 “左”倾错误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2)1942年延安整风,从 思想上清算了右的错误 给我国经济建设带 来巨大的灾难 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确立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 放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 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 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 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案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案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案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3_红军长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3_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主要事件】
1.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 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 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 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 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红军长征 【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 【答案】
(1)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突破乌江;激 战湘江;爬雪山;过草地等。 (2)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 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主要事件】
2.转折:遵义会议 (3)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 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 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主要事件】
2.转折: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
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 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 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 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背景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 (1)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 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坚持党对军队 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2)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 军事斗争的胜利。 (3)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井冈山时期,

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

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

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进行的一次艰苦的战略行军。

长征历时两年多,跨越了中国广袤的土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下面将介绍关于高一历史课程中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和原因在介绍长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背景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敌对势力的围剿等压力和挑战。

为了继续革命事业,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二、行军路线长征的行军路线是红军为了躲避敌军追击而选择的走法。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井冈山、湘赣边界、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最后到达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2万5千里,可谓艰苦且充满困难。

三、战略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长征使红军战胜了死亡的威胁,成功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

其次,长征是与知识觉悟相结合的伟大斗争,加深了红军和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此外,长征也是红军壮大与巩固红军建设的过程,锻炼了红军战士的意志,培养了革命领导人的胆识与智慧。

四、重要战役与事件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了多次重要战役与事件,其中几个经典战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具体包括: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会宁战役等等。

这些战役与事件,充分展示了红军在极端条件下的无畏精神和英勇战斗的能力。

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了解,从而对中国革命战略与策略提供了重要经验。

其次,长征也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为其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长征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的意志、革命斗争过程中的自我牺牲精神等。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继承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历史长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学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学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学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学”,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教案:红军长征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法、学。

高中历史《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教案主题】红军的长征【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3. 分析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3.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约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红军长征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中国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追击、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和目的等。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思考,并进行互动讨论。

Step 3: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约50分钟)教师以时间顺序介绍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例如江西苏区的出发、红军撤离瑞金、川陕甘会师等。

教师通过图片、文献摘录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的历史细节,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Step 4: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约4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包括加深共产党内部的觉悟和纪律、加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并进行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Step 5:总结和评价(约10分钟)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醒学生重点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思考。

【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教科书和历史文献。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讨论、问题解答和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对于历史爱好者和更加深入学习的学生,可以推荐相关的历史书籍或影视作品,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红军的长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历史意义、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一历史下册红军的长征 练习与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红军的长征 练习与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红军的长征练习与解析在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加紧进攻人民革命力量。

据此回答1~2题。

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这些反动军队的主要行动是A.集中全部力量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B.进攻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进攻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D.进攻南方各革命根据地,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答案:D解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属于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并非“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的目的是一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他对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发动了进攻。

因此,A、B、C三项都不正确。

2.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主要表现是①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制止日本侵略②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③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④对长征途中的红军进行围追堵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蒋介石要求国联主持公道,希望国联出面制止日本侵略,是在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前。

故只要包含①的选项均不正确。

就在蒋介石大举进犯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据此回答3~4题。

3.王明“左”倾错误已经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红军仍然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主要是因为A.毛泽东亲自指挥了反“围剿”斗争B.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C.战场上的指挥员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D.红军的总兵力处于优势地位答案:C解析:A、D两项不符合史实。

B、C两项都属于红军能够取胜的原因,但相比之下,正确战略战术更为关键。

4.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原因包括①中国共产党人以党的事业和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②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④共产国际及时给予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没有关系。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课件 人教版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课件 人教版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
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 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 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 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后
岷 山
桥 横
水 拍
磅 礴
逶 迤
千 山
不 怕
毛律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原因:舆论压力

攘外: 反抗日本的侵略
外 定义:

安内: 围剿红军

对内镇压,对外妥协
安 实质: 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

利益
表现: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10多万 20万 30万 50万 50万
3万多 3万多 3万多 7万多 10万
比 例 2.5:1
6:1
10:1
7:1
5:1
2、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 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 烈的争论,多数 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 红军尚无作战方针 C. 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 敌军采用雕堡战术
3、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A. 强渡乌江 C. 巧渡金沙江
B. 四渡赤水 D. 强渡大渡河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 “……没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 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也没有可 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 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 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doc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doc

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教学目的基础知识目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蒋政权的反动本质。

2、通过对长征史实的讲述和对“长征精神“的讨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拟采用多媒体教学,分析长征原因时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出发,指明王明的左倾错误是造成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

在讲解长征过程时,结合地图,让学生对长征的全程有个感性把握,在讲解遵义会议时,突出把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中心环节,点明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长征的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扬长征精神,迎难而上。

教学要点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主观原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1)第四次反“围剿”——胜利:(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的开始:1934.10.2、遵义会议(1)、背景:(2)、内容:(3)、意义:3、长征的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三军大会师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的前三节内容,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国民政府的性质是怎样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政府);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包括哪三方面的重要内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三节,我们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我们知道,在日本大举入侵,中日矛盾逐渐上升的前提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依然执行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大举围剿,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性,以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高一历史教案:《红军长征》

高一历史教案:《红军长征》

高一历史教案:《红军长征》学会学习的人,是十分幸福的人。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下面是WTT为您推荐高一历史教案:《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一)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长征胜利完成的伟大意义。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和红军故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创设计情境,培养奖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1.欣赏mtv歌曲《十送红军》。

2.导言: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历史故事?关于红军长征你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12课红军长征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长征的过程,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长征的伟大,让学生置身于长征的历史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探究新课长征的原因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几个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党中央、红军也相继进行了五次反“围剿” 。

下面我们来了解红军的反“围剿”。

高一历史1.4 红军的长征教案

高一历史1.4   红军的长征教案

1.4 红军的长征目标导航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本质的能力。

(2)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2)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革命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

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2)遵义会议是重点。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

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

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
百二十度外加象喊弹弓转五周半的招数,接着又弄了一个,仙体鼠爬望月翻三百六十度外加猛转一千周的和谐招式。接着极似玉白色样的额头忽然滚出丑妙色的鹿欢榆蕾味 ……熏鹅一样的银剑雪峰服露出牛怪远舞声和咝喂声……崭新的五帝冰河靴朦朦胧胧闪出马妖淡鸣般的跳动……紧接着摇动有着各种古怪想法的圆脑袋一抛,露出一副悠然
————蒋介石对剿共军高级将领训词 1933年4月7日
1.①“不抵抗政策”。②指的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的 诬蔑之词。③“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④九一八事变以后,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 运动兴起,全国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的国民党的“不抵 抗政策”已无法实行,蒋介石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庐山 “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其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 目的是以“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 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继
2.①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都体 现了蒋介石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敌,
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的 反动本性。
二、红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概 况
名称 时间
第四次反 “围剿” 第五次反 “围剿”
国民党 红军兵 结果 兵力 力
• 2.遵义会议
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 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 的新领导,是中国国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 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本课小结】
• 这节课我们首先分析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的实质,认识了蒋介石政权的本质; 通过红军第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不同结 局的比较,我们认清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 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中国革命的胜 利;我们学习了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有关内容, 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我党和中国革命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值得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教学目的基础知识目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蒋政权的反动本质。

2、通过对长征史实的讲述和对“长征精神“的讨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拟采用多媒体教学,分析长征原因时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出发,指明王明的左倾错误是造成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

在讲解长征过程时,结合地图,让学生对长征的全程有个感性把握,在讲解遵义会议时,突出把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中心环节,点明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长征的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扬长征精神,迎难而上。

教学要点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主观原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1)第四次反“围剿”——胜利:(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的开始:1934.10.2、遵义会议(1)、背景:(2)、内容:(3)、意义:3、长征的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三军大会师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的前三节内容,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国民政府的性质是怎样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政府);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包括哪三方面的重要内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三节,我们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我们知道,在日本大举入侵,中日矛盾逐渐上升的前提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依然执行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大举围剿,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性,以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由于蒋介石集团害怕革命、仇视革命,疯狂镇压革命;再加上当时共产国际“左”倾策略导致党内的“左”倾错误的发展,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上的新课,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板书标题)。

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1、客观原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

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无法继续进行。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的“清剿”会议上又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基本政策。

请大家看课本第20页的材料,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蒋介石认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首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回答)因此我们不难得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抗日民主运动。

“安内”是真,“攘外”在当时是掩人耳目而已。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2、主观原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1)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请大家阅读课本20页的小字,思考以下,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怎样的策略(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当时,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已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他们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教条地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

但中央苏区却基本上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请大家思考这是为什么?(以周恩来、朱德为首的红军领导人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命令,从实际出发,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围歼敌人。

)3、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请大家阅读21页的小字,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方针的影响,使党在国统区的共产党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临时中央在上海已无法立足,这样,1933年初,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这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一个严重的恶果,就是“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这也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请大家看课本21页的第二段小字,看看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与前四次有哪些不同?(有了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战略发生变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政策)。

第五次围剿的敌人虽然是空前强大的,但如果中共中央采取正确方针,粉碎这次“围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由于博古、李德把持了中央,他们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请大家看21页第二段正文,他们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错误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结果遭到失败,此后,又犯了保守主义错误,在防御中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结果,损失惨重,红军奋战一年,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虽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反“围剿”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

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的开始: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

红军长征初期由于继续执行王明“左”倾错误损失惨重。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既不向红军指战员作政治动员,而且也不采取正确的撤退策略,而是如蚂蚁搬家一般,带着许多重武器、设备仓皇逃跑,这就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创造了条件,国民党反动派先后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尤其是湘江一战,使红军折损大半,只剩三万余人。

红军原打算向湘西转移,与贺龙的红军会师,但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在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埋伏重兵。

在危难关头,中央采取了毛泽东的建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突破乌江,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甩在湘西。

这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2、遵义会议(1)会议召开的背景:首先是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

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的愿望所致,其次是转兵贵州是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2)会议的内容。

会议议题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

(3)会议的意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其次,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其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可以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次会议集中解决的是军事和组织问题等来分析。

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面指导(有益帮助、错误指示),这次会议在双方中断关系的情况下,中共第一次独立自立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第三,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

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会后长征胜利及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充分说明了这点。

3、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红军精神面貌和作战情况发生了变化。

结合教材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掌握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主要情况:四渡赤水、打乱敌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三军大会师(1936年10月)长征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

请大家看课本24页大字,这里谈了三方面的意义,分别是从军事上、组织上和政治上阐述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请大家再看毛泽东的那段讲话,长征是宣言书,是与国民党反动派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宣言书,是宣传队,是向劳苦大众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队。

是播种机,红军长征每到一处都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小结讲到这里,这节课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想多说几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长征这段历史,一方面是要牢记革命先烈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也是要把长征精神也就是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融会贯通到我们日常的学习时生活中,说实话,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是很辛苦的,大家不防把它看作自己人生旅程中的一次长征,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为自己的青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我想以毛泽东主席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