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第三课《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节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达到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理论依据:
以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体验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教学方法梳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
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能力培养
1. 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 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交流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观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或动画。
问题: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
目的: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自已的想法。
媒体: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任务:如果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如何借助它们证实自已的猜想?请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讨论:各小组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各小组展开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媒体:播放“昼夜交替”视频。
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24小时。
导入: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问题:示图在P22的网页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学生读图并讨论。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吗?
交流:学生汇报自已所知道的关于该问题的例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描述自已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教师把真实的典型的罗列出来。
三、阅读资料: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四、活动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导入:出示课本图,介绍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
任务: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了解其在白天和夜晚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不同。
讨论: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鼓励描述事实,讨论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哪些关系。
媒体:播放“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视频。
小结: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的花或叶大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开放或闭合,动物也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活动或休息。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对于“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在“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
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
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设计特色:
“昼夜交替”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而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及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通过对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发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拓宽学生对昼夜现象的了解。
白天与黑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常引起学生产生一些疑问。本课从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规律。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