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
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
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
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
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
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
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
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
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
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
路兹一家欣喜若狂。
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
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
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
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
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
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
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
“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
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
1898年毕加索因患
猩红热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巴塞罗那,从此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
蓝色的忧郁和困顿
在巴塞罗那,毕加索认识了一位叫卡萨吉马斯的画家,他们情投意合,常一起出入“唐人街”。
这里的“唐人街”并没有中国人,这里充斥着各种物质享受和引人堕落的场所,富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情,对艺术家和诗人很具有吸引力。
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叫“四猫酒吧”的小店,是文化人经常出入的地方,毕加索是那里的常客。
在那儿的艺术气氛熏陶下毕加索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上的多方面探索,他画了大量的肖像和表现舞厅、酒店、妓院和斗牛等内容的作品。
1900年毕加索在“四猫酒吧”举办了他的首次画展,当地报纸曾评论说,“这位年轻的画家在运用画笔时显出了惊人的能力”,但又说他,“缺乏经验,创作态度不认真。
”
对此,毕加索并不在意,他的心被迷人的巴黎所吸引。
10月,19岁的毕加索和卡萨吉马斯一同去了巴黎,这是他首次越过西班牙的边境。
年轻的他充满自信,临行前他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并在上面连写3遍“老子天下第一”。
在巴黎,毕加索感到了异乎寻常的自由。
他参观了卢浮宫和巴黎博览会,也参观画廊;他泡咖啡馆,也逛妓院。
他找到了一种能充分培育画家雄心壮志的社会,他第一次看到了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又迫不及待地研究德加、高更的绘画,并画了几幅描绘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生活场景的油画。
其中《煎饼油坊》一画,用笔奔放,具有生动的色光效果,这显然是受了印象派画家的激励,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掌握新风格的才能。
圣诞前夕,他和卡萨吉马斯一起回到西班牙。
1901年春,毕加索又回到了巴黎。
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方法加以创新。
在他的作品里显示了一种融各种风格于一炉并使之成为自己独创的本领。
到他20岁生日时,已完成了大量的作品,和前几个月相比,那些鲜艳的色彩以荡然无存了,画中洋溢着一种阴冷的蓝色调,人物形象都面带愁容。
10月下旬当西班牙著名诗人萨巴蒂斯看到这些作品时,不禁愕然。
诗人回忆说,当他最早看到这些作品时,他就觉得“画家已进入了蓝色时期。
”
这些作品中,油画《卡萨吉马斯的葬礼》是最大的一幅。
由于好友卡萨吉马斯因失恋而自杀,毕加索感慨万千,于是绘制了这幅巨画。
此画以蓝色画成,是蓝色时期最早的作品之一。
后来的自画像也是蓝色调的,20 岁的年龄却满面愁容,饱经风霜。
这些蓝色的作品使原来资助他的画商曼雅克大失所望,他不能理解艺术家为何要放弃多彩欢快的主题,而去画毫无市场的病态的东西。
曼雅克决定不再资助毕加索了。
1902 年初,毕加索不得不重返西班牙依靠父亲的接济。
同年秋天,毕加索再次来到巴黎,由于付不起房租,他曾栖身于西班牙雕塑家西斯科特的破旧阁楼里。
诗人雅哥布回忆他当年访问毕加索时写道,这种“贫困与天才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使他深受感动。
为了帮助毕加索,他邀请毕加索同住,两人只有一张床,通常是毕加索彻夜作画,早上雅哥布起床后他才上床睡觉。
这次巴黎之行,画家没有留下多少作品,由于经济的拮据,买不起画布和颜料。
不久,他用几幅画换了一套衣服就又返回了巴塞罗那。
1905年,他创作了蓝色时期最富象征意味《人生》:被理想化的卡萨吉马斯面对一位年长的妇女,她怀抱熟睡的婴儿,用不赞成的眼光望着他;另一位年轻的裸女靠在他的肩上;画的中央有一幅不带画框的油画,画着两个拥抱的裸体,另一个受胎的裸女露出绝望的神色。
这些“蓝”的几乎接近单色的油画,是毕加索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玫瑰色的爱情与艺术
绘画和女人是激情澎湃的毕加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
女人启发了他的创作灵
感,激起他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一次次突破原有的创作风格,达到崭新的境界。
1904年毕加索又来到巴黎,并从此在这里定居。
当时毕加索正处于巴黎生活最困顿时期,住在一栋破旧的楼房里,因为它很像塞纳河上妇女洗衣的船,所以艺术家称他为“洗衣船”,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后:“洗衣船”这个名字将因为毕加索而扬名世界。
蓝色依然统治他的画布,但鲜亮的玫瑰色开始出现,预示着他生活的一大变化。
玫瑰色的情人费尔南多·奥莉准埃走进毕加索的生活,成为他第一个正式情人。
一天,一位美丽的妇人被雨淋的浑身湿透,躲进了“洗衣船”,这一天赐良机使毕加索与她相识。
她就是费尔南多,生于巴黎,比毕加索大4个月。
当时见到她时毕加索惊呆了。
这是一位美丽的少妇,一双杏眼,高高的鼻梁,丰满的嘴唇,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吸引毕加索的不仅使这些,他发现她有一种内在的东西。
她虽然被雨淋得狼狈不堪,但浑身上下仍强烈的散发着一股端庄、秀雅的气质。
湿透的衣服紧裹着她的身体,使她曲线毕露,还可以看到她粉红色的起伏,一道红光从毕加索的眼前闪过,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玫瑰色。
毕加索内心深处萌发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感情。
后来费尔南多成了他的情人,美貌而又善于处世的费尔南多使毕加索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并减轻了他的孤寂和焦虑。
毕加索不再是那种只知在妓院追逐女人和只想自己的轻浮少年。
他们虽生活清贫但却充满玫瑰色的爱和温馨。
他的作品由原来以悲观、愁苦为主旋律的“蓝色时期”过渡到了以棕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的“粉红色时期”。
他此时的作品给人以清新欢畅的感觉,到处洋溢幸福之感。
费尔南多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沉思》一画,显然就是描绘他和费尔南多的。
画中他正在欣赏一位熟睡姑娘的裸体,沉思在虽然贫困但仍可以享受的乐趣中。
1905年夏,毕加索应朋友之邀在荷兰呆了一个月,创作《荷花姑娘》、《戴帽子的裸女》等作品。
他直率地表现女子丰满的乳房,其歌颂母性的成分远大于肉感的表现。
这一画风的转变,加速了他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尤其是斯坦因兄妹的出现,是他从事事求人到无所需求的自由境界转变的先兆。
他们给他鼓励、鞭策,更重要的是他们购买他的画以资助他不稳定的经济收入。
更让毕加索惊诧的是,一位曾说他是疯子的画家竟买了他30幅画,并留下了2000法郎。
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这笔钱够他生活三年。
画商纷纷购买他的画,使他摆脱了贫困。
毕加索为了补充自己的创作源泉,和费尔南多来到了格索尔,在那里他们分享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白天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晚上听当地人讲古老的故事。
这些故事和当地人的原始活力征服了他,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冲动,带着这份冲动,他回到了巴黎,一口气画完了曾画了80次都没完成的吉尔特鲁德的肖像头部。
从这幅画可以明显地看出,画家在绘制过程中,由于受外部的影响在观念上的变化。
画中的手和躯干都是写实的,但脸却是雕刻出的面具。
立体主义狂潮《亚威农的少女》
1906年秋冬季节,立体主义已在毕加索的腹中孕育成熟。
他画了几个月的习作后,次年,他毅然决然按照立体主义画一幅将近8平方英尺的大型油画。
这便是著名的《亚威农的少女》,他是在几天内完成的。
随着此画的出现,立体主义终于开其端倪。
《亚威农的少女》画的是5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裸女。
他们的脸被画成了可怕的原始面具,背景像是格索尔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
这幅画像是一颗炸弹,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
短短的几个月,毕加索的绘画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此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美学观念,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
在这幅画中,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根据画面的结构重新组合。
这种表现彻底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和习惯画法,以至于马
蒂斯生气地说,要对这一野蛮嘲弄现代绘画的做法进行报复,毕加索的其他朋友都表示对此画持否定态度。
对朋友们异口同声的责难,毕加索无动于衷。
这种责难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他在发觉自己已经超过了朋友的理解能力后的大失所望,并且重新受到挨饿的威胁,因为大家都不再想购买他的新作。
德兰担忧地说:“有一天,毕加索会吊死在他的大画后面。
”
1907 年秋,画家勃拉克初遇毕加索时看到《亚威农的少女》,感到非常震惊,又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他立即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预期中的革命。
画中所运用的那种溯源于非洲雕刻的艺术语言是如此强烈刺激,骚动不安,并带有鲜明爽快的节奏感。
这显然能够满足现代西方美学的审美要求,他决心做毕加索艺术上的合作者。
从此,他们并肩工作,成了艺术探险中的亲密伙伴。
1909 年毕加索和费尔南代离开了“洗衣船”,搬到了克利希大街11号,这一举动倒给毕加索带来了好的兆头,那就是俄国收藏家赛尔格·希舒金一次就买了他50 幅画。
毕加索当穷艺术家的日子结束了。
生活的富裕使他更有精力投人到与勃拉克共同开创的征程,他们把绘画对象瓦解为各种各样几何形的小平面,然后在画面上重新组合。
有人称这类画像是“一面碎镜子所反映出的物象”,这便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代表作有《康惠勒肖像》、《拿曼陀林的姑娘》等。
新的探索、新的创造继续主导着他的生活,他开始将拼贴引入分析立体主义的世界。
1912 年,他画出了20 世纪的第一件拼贴画《藤椅上的静物》,这便是综合立体主义的开端。
新的激情也改变着毕加索的感情生活。
费尔南多在毕加索费的生活里更多表现的是母性,毕加索在“玫瑰色时期”像个孩子一样,追寻好奇的事物,要牵着母亲的手。
但后来他发现艺术需要他去追求新的东西,他的内心燃起了一种冲动:他需要一个新的女性。
他对费尔南多的感情日益冷淡,代而来之的是对玛西亚日益剧增的热情。
与费尔南多不同,玛西亚比毕加索小4岁,温文尔雅,柔弱娇嫩,宛若天仙,并能勤俭持家。
毕加索和玛西丽相爱了。
“我非常爱她”,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用我的画写出我对她的爱。
”为了表明玛西丽对他的珍贵,毕加索给她改名为伊娃。
伊娃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在他的作品中却非常模糊。
她的珍贵使他不愿把她的娇容画成由碎片组成的立体主义肖像。
为表达对伊娃的爱情,他在一幅静物画中的心形姜饼上题有“我心爱的伊娃”。
“我的朱丽叶”是一首流行爱情歌曲的标题,于是他就题上了“朱丽叶·伊娃”或“巴勃罗·伊娃”,充满了天真无邪的欢悦,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伊娃的爱。
可就是这样一位获取毕加索至爱的女人,竟于1914 年死于肺结核。
毕加索又开始了与众多女子鬼混的生活。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好友勃拉克和德朗先后人伍,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侨民留居巴黎。
此后的几年中虽然仍绘制立体主义作品,但数量渐少,进而他转向了具有安格尔特点的写实画界。
在这期间,毕加索受法国作家让·考克托推荐,在狄亚基列夫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剧团中设计服装和道具。
从而结识了舞蹈演员奥尔迦·科科洛娃,她是一个俄国少校的女儿,小毕加索10 岁。
此时的毕加索渴望有正式的婚姻作为他心灵的慰籍,1917 年7 月他们结为夫妻。
婚后,毕加索以古典写实技法画了许多妻子的肖像。
由于生活的富裕,他和妻子居住在巴黎市中心的豪华公寓内。
“洗衣船”的画室成了他作品的储藏室。
毕加索随团出访了意大利、西班牙和伦敦。
他为几部芭蕾舞剧设计的服装、道具和幕布,均大获成功。
在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收藏家眼中,他纯粹是位天才,他们赞扬他,买他的作品。
毕加索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尊贵宾客。
儿子保罗出世使毕加索备感作为父亲的骄傲和快乐。
他画了许多以“母爱”为主题的作品,并为儿子画了许多肖像。
1921 年夏天,他还绘制了综合立体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
个音乐师》。
以后的几年里,他继续画一些妇女与儿童题材的作品。
迈向超现实主义
1924 年春,毕加索投入到他的最后一部芭蕾舞剧《迈邱利》的舞美设计中。
在这部剧里,他放弃了棱角和直线,而追求一种起伏不定的幻想般形式。
该剧首演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一些超现实主义者们写了一封过分赞扬的信,后刊登在《巴黎日报》上:“我们愿意表达对毕加索的衷心的和全面的赞赏,他蔑视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惯例,从未停止过创造动荡不安,也从未停止过赋予对当代探索的渴望以最高的表现形式,毕加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行。
如今他将被看作青春的永恒的化身。
然而毕加索对艺术突破地不断渴求和对喧嚣社交界的厌烦时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1925年以来,毕加索的作品与结婚前的风格迥异。
毕加索渴求女神的出现,引导他在新的艺术领域中行走。
不久,大幅油画《三个舞蹈者》诞生了,这是对人体的狂暴肢解的开始,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磨难,使这幅画充满了世界末日和人类毁灭的感觉。
它宣告了超现实主义时期的开始。
1926 年,他对周围和自身所僧恨的事物进行了一场革命,这表现为作品中暴力的迸发。
《吉他》是他用破拖布,琴弦,油漆和裱糊纸制作的,并有17 个铁钉穿透画布,钉尖指向观众。
他原先的意图更富有血腥气:在画布上粘上刮脸刀片,谁碰到它就得出血。
1927年,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
那些用连绵不断的曲线画成的人物,大多是躺着的女性。
这便是17 岁的姑娘玛丽·泰莱丝。
他们是一种不公开的情人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1931 年他完成了这一隐私的里程碑,这就是油画《底座上的静物》。
乍看起来,只是一幅静物画,仔细看时就会发现水果中藏着泰莱丝富有性感的曲线,在红与黑的桌布部分与隐在桌子里的男子交织在一起。
这幅画充满了象征、暗语和隐秘,是一种双重肖像和多元变形。
以后的几年间,他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牛头人身怪物米诺陶。
在神话里,米诺陶住在地下迷宫,以人肉为食,它象征着潜藏在人的下意识的迷宫中吞噬一切的兽类。
是毕加索当年行为的反映:由于和妻子奥尔迩的感情破裂,他逃到了与泰莱丝疯狂的性关系中。
他还画了很多有关女妖的作品,他总是把他的女人们画成受虐待和被征服的布娃,但是,他仍然惧怕她们,于是把她们画成威胁人的、感到痛苦而又具有毁灭力的女妖。
1935 年9 月,玛丽·泰莱丝生下一个女儿。
几乎在这同时,年已53 岁的毕加索又遇到了一位将取代泰莱丝的女人。
她叫朵拉·马尔,她自己讲她就出生在《亚威农的少女》一画创作的同年。
她与泰莱丝不同,泰莱丝的生活除了毕加索之外,都被体育运动所占据,而她的生活则为思想的运动所占据。
她是一位画家和摄影家,她可以很热情很专业地和毕加索一起讨论创作和哲学。
不久,朵拉很自然地成了毕加索“快乐时光”的中心。
愤怒的声音《格尔尼卡》
1937 年3 月,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油画。
由于讨厌受人之托而产生的责任感,所以他一拖再拖,未曾动笔。
直到4 月26 日,西班牙巴勒克的一座历史名城格尔尼卡遭德军纳粹的轰炸,才唤起了他狂热的创作激情。
仅一个月时间,他就完成了那件长25 英尺,高11 英尺的巨幅名作《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在西班牙馆展出之前,毕加索发表了一篇政治声明:“西班牙的斗争是同反人民、反自由的反动势力进行的斗争。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整个一生是同反动势力与腐
朽艺术进行不懈斗争的一生。
有谁认为我会与反动和腐朽为伍呢?……我将把我正在创作的一幅油画题名为《格尔尼卡》,我最近的全部作品将明确地表示,我对于使西班牙陷于痛苦与死亡深渊的军人专制无比憎恨。
”
《格尔尼卡》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升华了毕加索40 年来的艺术,在这噩梦般的世界里,有女人、公牛和马等惊恐万状的形象。
小说家克劳德·罗伊当时还是个学习法律的学生,他看了《格尔尼卡》后,把它描写成是“来自另一个行星的信息。
它的狂暴和焦躁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使我目瞪口呆,使我感到木然”。
米歇·莱里斯写道:“在黑与白的多边形里,就像古代悲剧,毕加索给我们送来了哀悼:我们所爱的一切都将死去。
”赫伯特·里德说得更甚:“艺术早就不再是纪念性的了。
要像米开朗基罗或鲁本斯一样成为纪念碑性的,那这个时代就要有一种荣耀感。
艺术家对自己的同类应该怀有信心,对他所隶属的文化怀有信心。
在现代世界上,这种态度是不可能的。
惟一合乎逻辑的纪念碑,应该是某种反面的纪念碑,幻灭、绝望和破坏的纪念碑。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要得出这样的结论。
毕加索伟大的壁画便是一座献给毁灭的纪念碑,是被天才的精神扩大了的义愤与恐怖的呼声。
”
《格尔尼卡》完成后,画家又以此画中的部分素材,创作了一系列油画和素描,如《哭泣的女人》等。
他以朵拉为模特儿,把朵拉画成嘴脸扭曲,双眼泪涌,还用牙齿咬着一块手帕,似乎已因极度痛苦而泣不成声。
它象征着西班牙当时的命运和灾难。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巴黎陷落,美国和墨西哥政府邀请毕加索出国避难,均被他谢绝了。
德军占领巴黎期间,他在画室闭门作画,由于他具有世界性的声誉,纳粹分子未敢加害于他。
这年冬天,巴黎严寒,生活必需品匮缺。
有一次,德国大使给他送了一批燃料,却被他拒绝了,并回答:“西班牙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冷的。
”临走时大使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问画家:“这是你画的?”毕加索回答:“不,是你们画的!”
巴黎沦陷的几年中,他画了很多变形的女性肖像和人体,还有一系列以斗牛时死去的马为题材的画和静物画,其中还有一批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在1944 年巴黎解放后的秋季沙龙公开展出,他作为象征抵抗运动精神的美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同年他加人了法国共产党,并在报上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文章。
文章说:“参加共产党是我全部生活和工作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我骄傲地声明,我从没有把绘画当作单纯消遣的艺术或是逃避。
我想通过线条和色彩作武器,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以便使这种了解越来越能解放我们每一个人。
我想以我的方式说出我认为最真实、最正确,当然也是最美好的东西,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家所熟知的那样……这些年来的可怕的压迫已向我证明,我不仅要以我的艺术来斗争,而且要以我整个的身心来斗争。
因此,我毫不踌躇地加人了共产党,因为从根本上我从一开始就与共产党是相通的……”。
画鸽子的和平之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毕加索陶醉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幻想中。
尤其是和女画家弗朗索瓦丝的感情发展,更使他精神焕发。
1946 年春,他和这位新伴侣来到了地中海海滨的昂蒂布作长期逗留。
他画了大量的油画,这些作品比他任何时期的作品都富有田园式生活乐趣和情调。
其中《乌利西斯三美女》是以柔和的色彩画成的最大的一幅,画中的太阳在和动物们一起在海里洗澡。
这像是一篇寓言把人们带入了神话的世界。
随后他和弗朗索瓦丝又来到了以生产陶瓷著称的瓦洛利,在那里他创作了大量的陶瓷作品。
他在这样好的氛围里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新。
1948年8月,毕加索动身到波兰参加共产党召开的首次和平大会,在离开之前,波兰共和国总统授予他“波兰问一幅金星司令十字奖章”。
次年4月,巴黎举行雷市的会议。
他应邀为大会设计一幅《和平鸽》,也正是这只鸽子从巴黎飞向五大洲,使他成为全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