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

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