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风景名胜区的使用与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常规意义上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念很难改善现在的状况。本文对风景名胜区规划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风景名胜;规划;资源评价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目前,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定义种类繁多,我认为比较贴切地陈述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郊邑游憩地,是以自然和人文景物为核心、包括其他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环境优美、有一定规模、范围明确的地域。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和游览观赏价值,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供人观赏和休憩,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风景名胜区归国家所有,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分别由相应级别人民政府审定并划定范围,分归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主管。它需要切实的法律依据,并由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现状问题
1、破坏性开发
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发展旅游,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也给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短视行为却将这件好事演变成了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随意开发,不计后果。在风景名胜区建设无规划,项目不报批,以致造成开发无序,导致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整体受损。
更有甚者,假借文化之名扭曲文化,还有些策划师甚至在所谓的创新理念指导下“制造文化”,杜撰出一些与当地风景名胜资源文化内容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作为新创意而硬塞进风景名胜区,这种肆意篡改既破坏了空间环境,又扭曲了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还伤害了游客。
2、外来文化入侵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建设中,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许多的传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面貌发生了诸多“奇妙”的变化:仿欧建筑与传统民居交叠,现代广场与曲径通幽的游步道相通,欧式园林的色块绿地镶嵌在古建筑群体之间。
我们不排除文化交流,也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渗透,好的文化理念是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但是抄袭式的照搬与视本土文化为落后的观念却是不应该提倡的。
3、陈旧的审美观念
“天下名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伟大创造,在人类历史上都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的空间格局、设施安排、游览方式也成为大多数国人评价风景区的审美模板。但在今天,仍然毫无取舍地以农耕时代的“天下名山”为模板,来规划新辟风景区,试图复制一个个泰山、华山、峨眉山,实属“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
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3、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