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建示范区建设研究报告
加强四川省草原治理建设长江黄河上游草地生态屏障——川西北草原退化沙化的调查与思考
看 到 了 治 理 的 现 场 。若 尔 盖 县 辖 曼 乡 、 红
原 县 瓦 切 乡 采 用 种 植 防 护 林 带 、 置 沙 埋
北草原 的沙化 退化情 况 进行 了实地 调查 , 并 同州 、 有 关 领 导 和 专 家 进 行 了 座 谈 、 县
百 分 点 ; 地 减 少 地 表 径 流 中含 沙 量 的 能 草
力 为 7 .% , 03 比林 地 高 3 3个 百 分 点 。经 对 2 5度 坡 耕 地 的 测 定 , 降 雨 量 为 3 0 m 当 4m 时 , .6 7 m 0 0 6 h 2裸 地 水 土 流 失 为 4 0 g 而 5 k, 草 地 仅 为 6 2 g 草 地 每 年 0 0 6区 河 流 纵 横 交 错 , 泊 星 罗 棋 湖 布 , 流 域 面 积 lO m 有 O k 2以 上 的 河 流 7 0 6 条 , 均 总 径 流 量 13 . 年 4 1 6亿 m , 3 占长 江 上
游 径 流 量 的 4 . % 。 川 西 北 草 原 是 长 江 68
维普资讯
四川 草 原 20 0 2年 第 3期 ・1 ・
加 强 四川 省 草 原 治 理 建 设 长 江 黄 河 上 游 草 地 生 态 屏 障
— —
川 西北 草 原 退化 沙 化 的调查 与 思考
陈 文 光
( 川 省 人 民政 府 , 都 60 1) 四 成 10 2
的能 力 为 5 % , 3~8年 的林 地 高 2 4 比 0个
维普资讯
加 强 四 川 省 草 原 治 理 建 设 长 江 黄 河 上 游 草 地 生 态 屏 障
州组 成 的 川 西 北 牧 区 , 全 国 第 二 大 藏 是
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作者:来源:《经济》2015年第24期近日,在重庆市开县召开的2015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网络成员单位共同发表《开县宣言》,倡议应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认为,长江既是一条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一条维系生命的河流。
长江享誉世界,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开县宣言》称,尊重长江流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了解长江的自然资源与发展需求,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流域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生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长江流域内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湿地恢复和保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经9年的共同努力,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覆盖了整个流域的2500万公顷湿地,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的湿地保护类型,保护了中国超过一半以上种类的珍稀物种,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了解湿地,尊重湿地,保护湿地,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流域十二省、市、自治区开展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成为主流化的工作,社会化管理模式正在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长江流域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战场,成为实现保护与利用平衡发展的重要阵地,也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累了创新与实践的成果。
目前,长江流域湿地恢复和保护管理的能力还不足,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将湿地保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社会融资渠道和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府投入到湿地建设的公共资源和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湿地面临的威胁与高效管理机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保护协同性十分欠缺,在国家颁布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要求面前,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机制,率先在湿地恢复、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化参与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以阿坝州为例
能源 欠缺 的 山区,农 民生活 燃料 来源 非常有 限 ,于是农 民偷偷 上 山砍柴 ,经半 年或 一年 的风吹 E晒 变 旧以后 ,才把 木柴或 木 t
( )沼渣深 加工: 2 1 消除环 境污 染:通 过 沼气 发酵 可 以消 除人畜粪便 等农 业 . 沼 渣 是沼气 发 酵后 残 留在 沼气 池底 部 的半 固体 物质 . 有 及 生活 废弃物 对环 境 的污染 ,并可 以杀灭 粪便 中部分病 菌和 寄 含 丰 富的 机质 、腐殖 酸 、粗蛋 白、氮 、 、钾 和 多种微 量元素 等, 生 虫 卵,改善 农村 生活 条件。 磷 2减 少农 药用 量和 污染:施 用沼肥或 叶 面喷洒沼 液,能 使 . 是 一种缓 速兼 备的优 质有机 肥和 养殖 饵料 。 配 制营养 土。营 养土 用于 花卉和特 种作 物 的育苗 ,二两 袋 作 物基本 不发 生病 虫害, 从而可 以减 少农 药 用量 ,降低 农产 品 装 花肥市 场售价 1 / ,批发价 按 05 / 元 袋 . 元 袋, 每天 收集精 细 中农药残 留量 ,生产 出无 公害 的绿色产 品 。 3农 业废弃 物资 源化 变废为 宝 、综 合利 用, 有利于 生态 系 . 沼渣 5 斤 ( 公 干料 ) 可装 5 袋 ,售价 2 元 , 除去包装 费 用, , 0 5 年 获 利 8 0 元左 右。 00 统 的良性 循环和 农业 持续发 展。 做 有机 肥 :粗糙 的沼渣 可 以做基肥 、做 追肥 ,还可 以与碳 4 改 良土壤 ,增 加农 田肥力 :耕地 长期 施沼肥 ,能 改善土 . 铵堆 沤 、与过 磷 酸钙堆 沤做 有机肥 。按每 天 收入 5元计算 ,年 壤 的理 化性 状, 提高 土壤有 机质和 各种 养分 的含量 ,有利 于促
获利 1 0 8 0元左右 。 进 作 物生长和 增 产 。 栽 培食 用菌 :沼渣 还可 以用来栽 培 蘑菇 、栽 培 平菇 、栽 培 5 减少 生态 人为破 坏: 建设 沼气 池 解决 了农 民生活能 殖: 沼渣还 能养 殖蚯 蚓、泥鳅 、黄 鳝 、土鳖虫等 ,
长江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
对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2011级行政管理本科班游亚莉四川森林资源富集,物种丰富独特,是全国重点林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摆在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全面部署,必将进一步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
一、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责任重大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发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
全省地表水资源约占整个长江水系径流量的1/3,全省1000多条支流中约有96.6%属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
三峡库区80%的水量和60%的泥沙来自四川境内。
四川还是黄河上游的重要供水区,年均径流量占整个黄河径流量的8.21%。
四川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和“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又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生态保障。
因此,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对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四川责任重大。
二、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来讲,四川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欠发达,经过“十一五”蓄势发力,“十二五”势必高位求进,未来发展和环境的矛盾可能更为突出。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地形独特,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成因复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长江上游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的阻挡,是长江上游区域冬季气温高于东部低海拔的同纬度平原丘陵地区,日温10℃的开始期偏早,夏季由于季风、高海拔降温效应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多云少日照等因素,除四川平地部分河谷地带外,气温与冬季相反,普遍低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二秋季开始先于东部同纬度地区。
并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偏小,多年平均最高温度大约40℃的日数平均不足1天,1 水土流失由于长江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4.7%,地形不利,加上雨量丰沛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90年代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6.20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量2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年均土壤侵蚀量16亿吨,相当于每年有36万亩耕地丧失耕作层,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河流输沙总量的1.3倍。
2 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在流域中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每年流域长江的泥沙达5.3亿吨。
以洞庭湖为例,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由于调蓄洪带入的大量泥沙在湖区淤积,使得洞庭湖不断萎缩,至90年代初期,湖面面积仅余2600平方公里。
另据调查,白龙江下游碧水电站建成后10多年中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33.6%,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6年淤积的泥沙占总库容的61.6%,有的小型水库甚至淤满而失效。
3.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造成长江流域最直接的损害,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便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与泥沙淤积的关系及地域分布式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不平衡问题。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屏障建设邓玲(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屏障。
现代经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要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体系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和亚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长江上游是指从长江发源地到长江干流宜昌段,全长4511km,干流和支流流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九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05.9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8.9%,全国陆地面积的11.1%。
截至2000年底流域总人口2.62亿,占整个长江流域总人口的40%以上,该区域是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群居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
长江流域因其自然资源富集、经济势能集聚、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成为推动东西经济的“大动脉”和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轴”,也是全国经济布局与资源配置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传输带”。
长江流域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开发、实现东西共富、促进民族团结与繁荣和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素有绿色生态屏障之称,是长江水资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
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上游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赋予了长江上游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
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的开题报告
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流域范围广泛,包括了中国很多重要的城市和省份。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沿江地区的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给长江流域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长江上游区域作为长江的发源地,水文、水文化特征独特,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草地绿茵,山水相依,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但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草地保护等。
这些措施相互关联,以形成一整套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优化。
二、选题意义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长江上游地区包括青藏高原、扬子地区和四川盆地,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
开展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于提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保障国家的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以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通过分析模式的特点、效果和优点等,以期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案例研究和综合评估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查找、分析和综合整理,收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的相关资料。
其次,选取长江上游地区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域的整治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
最后,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估模式的特点、效果和优点等,以期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
四、预期成果本文预期研究出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综合整治措施,以实现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优化。
其中,预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研究并分析长江上游三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特征,厘清其整治需求和优化路径;2.对长江上游三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各个技术的优缺点;3.对比分析长江上游三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评价其整体效果;4.结合实际应用,提出长江上游三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模式的优化建议;5.提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其生态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
深化共建、共治、共商、共管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深化共建㊁共治㊁共商㊁共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辛世杰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㊂其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推进两地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㊂重庆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研究审议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纲要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加明晰的部署,提出更具体的要求㊂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重庆市实施意见落地实施,在生态共建㊁污染共治㊁机制共商㊁环境共管上下功夫,努力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区域协作样板㊂一、认识把握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成渝两地山水相连㊁人文相通㊁经济相融,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㊂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务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㊁深化认识,充分认识和把握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实际一体抓好贯彻落实㊂(一)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峡库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乎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有利于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长江中下游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的生态安全,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 两点”定位㊁ 两地” 两高”目标,发挥 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的内在要求㊂(二)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新机制成渝地区同处我国自然地势第二阶梯上的四川盆地,位于大尺度㊁复合性生态过渡区范围,生态系统具有共同特征㊂当前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环境污染的区域性㊁叠加性㊁外部性与行政分割化㊁属地碎片化治理等困境,缺乏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㊁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对两地空气质量均造成影响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局谋划一地㊁一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统一谋划㊁一体部署㊁相互协作㊁共同实施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新机制,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㊂(三)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重庆主持召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 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42发”,要求 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新路子”;2020年在浙江视察时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㊂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㊁各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学好用好 两山论”㊁走深走实 两化路”,探索具有成渝特色的产业生态化㊁生态产业化新路子,使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成为成渝大地主旋律㊂二㊁深化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重大责任㊂要坚持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强化 上游意识”,担起 上游责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㊂(一)协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优化国土开发保护,以川渝相连山脉㊁水系为骨干,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要素,基于区域生态环境自然本底㊁资源条件及承载能力,共商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㊁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共同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㊁生活㊁生态空间,共同建设生物多样性㊁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促使更多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加快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㊁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㊂(二)共同建设 六江”生态廊道始终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推进长江㊁嘉陵江㊁乌江㊁岷江㊁涪江㊁沱江生态廊道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共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依法整治违规占用岸线项目,严控取水总量,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联合调度,保障河流水体连通性㊂协同开展林长制,加强川渝森林城市群建设,在长江沿岸实施 两岸青山㊃千里林带”工程,逐步退出长江两岸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共同打造美丽生态带㊂抓住广阳岛入选全国第四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契机,开展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长江风景眼㊁重庆生态岛”㊂(三)协作保护库区生态功能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同推动三峡库区及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㊂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提高投资标准,打造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㊂深化川渝生物多样性㊁自然保护地合作保护,共建川渝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联合保护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㊂完善自然保护区㊁湿地公园等协同发展机制,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㊂实施成渝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联防联治联动㊂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川渝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加大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健全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的转移支付㊂三㊁深化污染共治,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产生敏感的影响㊂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㊁以一域服务全局,充分发挥川渝优势,深化跨区域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天更蓝㊁水更清㊁空气更清新㊂(一)深化跨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完善联合巡河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两地河长联合 巡河”㊂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合作,跨界小流域联防联治,共同推进流域生活污染㊁工业污染㊁入河排污口㊁农业面源污染㊁船舶污染㊁环境风险隐患点等协同管理㊂健全跨界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实施跨界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和水域清漂联动联控,共同改善不达标河流水质㊂优化川渝跨界水质考核断面设置,增设共同担责断面㊂共同开展示范河湖㊁幸福河湖建设,搭建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52平台,完善上下游水资源调度机制,保证河流生态流量㊂(二)强化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川渝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研究,推动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协作推进重点区域交通㊁工业㊁生活和扬尘污染治理㊂加强交通污染和臭氧污染联合防控,联合制定毗邻地区涉气重点行业㊁重点污染源整治计划,突出臭氧㊁PM2.5协同防控,持续推动水泥㊁烧结砖瓦等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和交界区域 散乱污”企业整治㊂建设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交流㊂落实国家自主贡献要求,研究开展实施减碳减污机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㊂(三)加强危险废物联动管理加快补齐汽车装配㊁笔电制造㊁医药化工㊁页岩气开采等重点行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缺口㊂协作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 白名单”制度,统一油基岩屑等大宗危险废物管理标准和危险废物再生利用产品标准㊂在保障本省市危险废物妥善处置的基础上,互相开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统筹调度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联合打造固危废专业化利用处置基地㊂实现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函商信息网上流转,试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转移电子台账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建设长江上游垃圾收运处理示范城市㊂(四)加快夯实污染防治基础加快补齐两地污水㊁固废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环境治理新工艺㊁新技术示范合作,指导推动两地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设施维护运行能力实现互认㊂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综合平台,在目前已实现跨界水质㊁空气监测数据共享基础上,先行打通水㊁大气㊁固废㊁应急管理等数据,逐步实现环评审批㊁排污许可等数据共享,为两地精准治污㊁科学治污㊁依法治污提供支撑㊂四㊁深化机制共商,推动形成统筹合作制度体系机制管根本㊁管长远㊂川渝两地已建立党政联席会议㊁协调会议㊁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 四级合作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毗邻有关市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完善各自领域的协作会商㊁共建共享机制㊂要继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丰富工作机制和合作制度体系,加快构建起凝聚协作㊁齐抓共管的大格局㊂(一)用好专项工作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会议㊁调度㊁请示报告㊁信息报送等运行制度,推动专项工作组议定事项落地落细落实㊂认真组织实施‘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方案“和‘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组工作规则“,突出年度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重点,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㊂建立两地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给予川渝两地更多的政策㊁项目和资金等支持㊂(二)丰富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制度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水㊁大气㊁固废㊁辐射㊁督察㊁执法㊁应急㊁标准㊁监测等方面签订系列合作协议,两省市相关部门及市区县共同签订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协议50余项,要按照项目化㊁清单化要求一体推进各项合作协议落地㊂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㊂加强川渝两地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逐步统一两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体系,科学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互认㊁失信企业联合惩戒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合作,协同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工作动态,及时㊁充分展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成效,共同讲好 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故事㊂(三)建立落实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中加强交流沟通,按照 党政同责㊁一岗双责” 政府主导㊁部门协同㊁社会参与㊁公众监督” 管发展必须管环保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等原则,协62作落实党委㊁政府㊁部门㊁公民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㊂建立合作事项进展情况和成效的定期跟踪评估机制㊁结果公开机制,引入第三方和社会公众评价监督㊂建立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沟通㊁交流㊁合作机制,加强督察工作协调联动,通过压力传导落实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责任㊂五㊁深化环境共管,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规划协同和政策协同,推动实现川渝两地标准统一㊁规则统一㊁措施统一,以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㊂(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引领协调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㊂协同编制两省市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编制水安全保障规划,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㊂共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两地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共同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两地规划同图㊁计划同步㊂(二)推动环境标准统一和监测㊁科研协作加快建立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技术管理委员会,制定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地方标准编制技术规范㊂联合开展两地现行标准差异评估分析,编制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统一标准目录清单㊂加强川渝两地区域性㊁流域性㊁持久性环境问题联合攻关,为统一规划㊁统一标准㊁统一监测㊁统一防治措施㊁统一执法监督提供决策支撑㊂联合开展成渝地区大气污染成因及传输规律㊁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路线图研究,完善PM 2.5㊁臭氧及其前体污染物的组分观测网㊂统筹谋划区域监测网络,建立跨界监测数据质控协作机制,统一规范监测技术细节,协同监管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互通监管信息㊂(三)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统一 长江支流” 沿江一公里” 合规产业园”等管控对象的界定标准,统一管控尺度和管控细则㊂协调开展 三线一单”实施,加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研究,对川渝两地现行的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等政策进行清理评估,对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的产业园区㊁流域综合开发等规划及石化㊁化工㊁火电㊁钢铁㊁铁路㊁水库等重大项目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共同推进重大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落地㊂加强环境风险共同防控,每年组织跨界污染问题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加强对敏感区域㊁重点污染源等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环境隐患排查,重点打击各种跨界水㊁大气污染和危险废物违法转移㊁异地使用放射源等环境违法行为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㊁任务繁重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㊁战略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实施意见精神,在战略部署上 扣扣子”㊁责任履行上 担担子”㊁工作落实上 钉钉子”,项目化㊁清单化抓好相关政策㊁规划㊁措施落实,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取得新的更大进展㊁更好成效㊂作 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㊁局长责任编辑:马 健72。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四川生态环境在中国占有特殊的地位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流经四川。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外,96.5%的土地均属长江水系。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纵贯全境。
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头和周围山脉地带。
这个区域内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自身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庇护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视为长江的绿色屏障。
四川珍贵的森林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
四川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的重点省份之一。
由于较长时间以来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导致生态严重失衡。
目前,四川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1%。
全省有宜林荒山284.3万公顷、沙质荒漠化土地95.13万公顷和陡坡耕地66.67万公顷亟待治理。
2.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
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长江大保护情况汇报
长江大保护情况汇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长江大保护成为了国家重点工作之一。
下面我将就长江大保护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长江大保护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政策文件,明确了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域,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推动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其次,长江大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
国家对长江大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加大了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长江大保护中,推动了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再次,长江大保护的成效逐渐显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江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重点湖泊和支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有所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最后,长江大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
综上所述,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继续加大长江大保护的力度,切实保护好长江这一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大家共同关注长江大保护工作,共同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长江,让长江更加美丽、更加健康!。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思考和建议
保护环 境 作为 经济 发展 和提 高 人民 , 活质 髓的 要 内容 尽 管柯 l 一 f 『 个 的开失. 取得 r ‘ 效 果 + l 能估 定的 f不 L 计过 岛 . 町掉 以轮 心 I 是
步. 现代 文明 有着 丰 互 依存 密 , ¨ 分
棋布 , 经济 棚 发 达 . 别是 中 r 特 游地 Ⅸ 圮为 突 I .是・ 阳经 济最 发达 的位 f 1 I ・
倥 青 I9 9 2年随 荇 海 浦 东 的 人 开 发 .【 采和学 术界 f 提 出 要建 设 k 日r H 江流 域 经济带 的问 题 . 要 将这 个经
义相 当艰 巨 , 只是需 要 赦 k很 长 的 时 问 , 要投 人 大量 人 力 、 力 、 还 物 财
山,决不 是轻 而 易举就 能够 做到 的 田家 “ 十五”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 《 划》中 , 嘉陵 江流域 、 将 金沙 江流域 ,
I . 仃 - : 迁 肃 大批 特人 型 、 型 、 1 大 叶 掣 城 I 群 体 .小城 市和小城 镇 更是 岁 f j
左 右右 都 比较 关心 .重视 长江流 域 的 q 志环 境 .并 采驭 了许 多 手段和 措 施 i 正在积 极解 决 一 方面 要由快 比江 流 『 I 域 的经 济发 展步 伐 , 高发 展的水 平 : 提
理 ,提 高生 态环 境质 量 , : 青不 可偏 顿 贵 在坚 持不 断 . 进度加快 、 把 力度 加 大 , 长 江流域 生态 环境改 善 , 促进 及 经 济的发 腱 和社会 的进 步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谋川渝经济发展
动迅速 , 措施得力 , 成绩显著” 对四川省生态建设 , 给予 了高度 评价 。 不可否认 , 长江上游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在我们的现行行政体制下 , 生态建设的实施不是 按流域系统来安排 的, 而是按行政 区来 实施 的; 行
共同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不仅关系到本区域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
1 1
维普资讯
20 07年第 4期
中共四川 省委党校学报
极 为严 峻的形 势 。 四川 和重 庆是 长 江上 游 经 济 带 的核心 区域 。两地 在社会 、 济 、 业 、 经 产 文化 、 历史 、
己行 政范 围 内的各 方面利 益 , 于本 区域 施加 给其 对 他相 关 区域 的不 良影 响 的关 注 因缺 乏 制 度安 排 而
Oc., 0 7 t 20
No 4 .
建 设 长 江 上 游 生态 屏 障 址 谋 川 渝 经 济 发 展
、
罗振 宇
(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 都 6 07 ) 10 1
[ 关键词] 长江上 游; 生态屏 障; 制约难题 ; 对策建 议 [ 摘 要] 四川和 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 带的核心 区域 。两地在社会、 经济、 产业、 文化 、 历史、 资源、 交通诸方 面, 有着 十分 紧密的依存和 互补 关系, 两地合 作共建长江上游 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 战略 的需要, 是双 方经济发展 的需 要。文章针对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目前面临地 方政府 “ 经济人” 行为、 区域协作制度缺 失、 经济欠发达和资金缺 乏制约难题, 出川渝共建长江上游屏障的对 策和建议。 提 [ 中图分类号]F 脚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55 (0 7 0 0 1 — 3 0 8— 95 20 )4— 0 1 0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蔽搞好退耕还林粮食供应
具 体 实 施 方 针 。搞 好 退 耕 还 林 粮 食 供 应 ,
建设 长 江 上 游 生 态 屏 障 ,是 时 代 赋 予 我 们
的光 荣 任 务 。
一
、
国 家 出 台 以粮代 赈 、
退 耕 还 林 政 策 的 时 代 背 景 及 其 意 义
我国 8 0年 代 中 期 在 部 分 地 区 实 施 过 以粮 代 赈 、退 耕 还 林 政 策 ,后 因粮 食 紧 张 被 取 消 。2 0世 纪 末 , 家 又 重 新 出 台 这一 政 策 , 其 国 有
; 家 独
核 工 业理化 工程研 究院
,
; 赞助 M 一6型全 自动色选机 ( MP9 双视 )
电 02 298 0 4 1 58 02 ; 话: - 4 1 , 8 2 , 81 7 2 6 O80 2 4 8
… … … … … … … … … … … … … … .
树 , 耕 还 林 , 治水 土 流 失 , 善 生 态 环 境 ” “ 退 防 改 和 实
态 环 境 建 设 已 进 入 一 个 崭 新 的 阶段 。 出 台 这 一 政 策
剂 。 目前 省 政 府 拟 调 整 现 行 供 应 比例 。 对供 应给 退耕 农户 的粮 食必 须进行 认 真检 验 , 补 助 粮 食 必 须 达 到 国家 规 定 的质 量 标 准 。 凡 不符 合 口粮 标 准 的 粮 食 , 得 供 应 给 退 耕 农 户 做 口粮 。 不 ( ) 食 供 应 工 作 的 组 织 五 粮
维普资讯
GO NG ZU O AN 、 、 l- \J
建 设 长 江 上 游 生 态 屏 障
搞 好 退 耕 还 林 粮 食 供 应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14000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体现在,森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森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受威胁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对策研究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的对策研究
邓 玲
6 O6 ) 1O4 ( 川 大 学经济 学 院 , 川 成都 四 四
摘 要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我 国西部 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 事关全 国的生态安全。搞好 长江上游
生 态屏 障 建设 , 必须建 立 生 态环 境 管理 系统 、 境 评价 制 度 和 投入 保 障机 制 , 用 价 格 、 收 杠 杆 规 范 企 业 生产 行 环 运 税
维普资讯
总 1 0期 第 6期 8 2002 年 l 1月
贵州 社 会 科 学
S c a c e c s i i o o ilS in e n Gu z u h
Vo . 8 N 6 1 1 0. o. No e e .2 0 0 2 v mb r
为 。 育 良好 的人 口环境 , 整 经济 结构 。 培 调
关键词 : 长江上游地区; 生态屏障建设; 原因; 对策
.
长 江 流域在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中历来
中 。 态 环境 变 迁剧 烈 , 生 自然 生态 系统 处 于极 大 的 不 稳 定和 强烈 的变 化之 中。 寒冷 、 干旱 、 风 的气 多
候 和 强烈 的太 阳辐 射使 地 表寒冻 风 化 和风 蚀作 用 强烈 。8 年 代 高 原 气 候 更 是 处 于 异 常 的 剧 烈 波 0 动 之 中 , 候 向偏 暖 、 旱 方 向发 展 , 成 冰 川 后 气 干 造 退、 湖泊 萎缩 、 流径 流量 下 降 。这种 气候 特征 使 河 生 态环 境 日趋 脆 弱 , 自然 生 态 系 统 的 自我 调 节 和
重建 生 态屏 障 的 重 大 举 措 有 : 长 防” “ 治 ” “ 、长 工 程 ; 国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重 点 工 程 ; 然 林 保 护 工 全 天 程 ; 业 建设 工 程 ; 耕 还林 工程 。这 一 系列 的 建 林 退 设 项 目 , 需 要 通 过 加 强 管 理 与 研 究 来 保 证 其 顺 都 利实 施 ,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 方 面 : ( ) 态 建 设项 目管 理 最 明显 的 一 个 特 点 就 1生 是 把 管 理 的 基 点 放 在 项 目上 。 一 是 在 每 个 项 目开 工 前 , 根 据 其地理 位 置 、 会影 响及 施 工特 点 逐 要 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建示区建设研究国外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生态环境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弱化,必将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长江上游地区发展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该区域在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及自然地理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
因此,研究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重建长江上游天然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江上游流域生态概况长江上游是指长江源头至这一江段,涉及、、、、等地,大部分地段处于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坡度陡峻的山区,加之岩石破碎和季节性暴雨强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是我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该区域东势起伏差异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交叉影响,形成复杂多样性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独特,高差悬殊,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气候特征,低温、干旱和洪涝灾害是该区域的主要气候灾害。
该区地形地貌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土地利用结构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坡耕、坡林地比重大,由于大量的森林、草场被破坏,致使生态防护功能下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积蓄已久、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989年,国家在金沙江下游及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四大片”,启动实施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工程。
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部分支流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水土流失面积有所下降、江河泥沙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好转的态势已在某些流域明显表现出来。
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依赖性增大,破坏性也随之增大,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利用空间逐步缩小,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状况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19世纪曾一度达到60%~85%,到20世纪又一度降到10%左右,沿江两岸有些地方只有5%~7%,流域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的久安。
据相关资料显示,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93×104km2,仅一省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478×104km2。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罕见全流域特大洪水,就是森林植被特别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毁林开垦、水土流失的严重恶果。
(二)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发展,导致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恶化,并引起系统环境的退化。
据有关报道,在长江上游的川西林区,近几十年来,有约5%的生物物种灭绝,约有10%—20%的物种面临濒危的境地。
西南地区是全国典型的酸雨区,大气中氮、硫含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
氮污染是除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之外,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第三大威胁。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动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世界著名的白暨豚现在已不足一百条,面临着即将灭绝的残酷现实。
此外,江豚、中华鲟、刀鱼等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三)经济社会活动频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的工业、生活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据统计,2003年长江流域各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占全国各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1/3。
由于长江上游流域农业经济占的比重较大,农业面源污染物总量相当于工业、生活等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
长江上游和各条大小支流上运营的水上交通工具造成的水上污染也不容忽视,因水上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学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长江水环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四)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生态保护力度不够1999年,我国开始在、、3省开始试点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十年时间,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长江上游流域县(市、区)地方经济发展困难,县级财政收入较低,加上缺乏上级补助专项资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重建进展十分缓慢。
已经开展治理工作的县(市、区),也存在着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劳动力不足、各级行政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因此,目前开展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还不够,治理规模也还是片面的、局部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的形成,水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如何有效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项目,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效益,都成为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尽快破解的难题。
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建议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效益的粗放增长模式。
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为目标,以严格保护、恢复重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整合农、林、水等部门力量,共同实施配套建设。
(一)编制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长江上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把生态恢复与重建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整个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各个支流流域作为子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同时兼顾长期与近期目标,进行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夯实生态环境系统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载体的坚实基础。
规划建设实施方面,要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先易后难,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建立相应的后续管理和经营体制。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1、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一是加强天然林管护。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高,层次结构复杂,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自然资源中的宝贵财富,但因过度的开采甚至乱砍滥伐,目前已保留不多。
建议在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两岸10km围,建立国家级永久性森林水源涵养区,严格禁止对天然林任何形式的采伐。
同时,抓紧制定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便逐步过渡到分别类型进行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以使长期遭到破坏的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
二是积极开展造林绿化。
长江上游的一些多雨地区,如横断山脉、岭山脉南侧、乌蒙山北侧、大娄山、巴山、大巴山等对长江水文影响很大的山地或丘陵地区应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比重不应少于林地的1/3。
这些地区土壤条件较差、植被恢复难度较大,如石灰岩山区、石化沙化严重的地区。
建议加大投入,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而且造林工作应贯彻“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封山育林与造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萌芽力强、生长快、寿命长、经济价值高的树种营造各种混交林。
在土层较厚和退耕还林的地方,可加大经济林的比重,可建设多林种复合型的森林,如防护—用材林型、防护—经济林型、防护—薪炭林型、防护—特用林型等,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多效用的特点。
还要对已建立的防护林应进行调查,对其经营管理和生态功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管理的措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和巩固已建成的长江防护林体系。
三是循序渐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作是生态屏障建设极其重要的一步,势在必行。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服务业和加工业转移,以及解决粮食和农民生活问题。
长江上游地区除平原外,都不是粮食主产区,而且随着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将逐渐得到巩固和加强。
因此,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应坚决杜绝开荒,已开垦的地段也要尽快退耕还林。
在土壤和水利条件较好、坡度较缓、水土流失潜在威胁较小的已开垦的农地,可以实行林业和农业的综合规划,推行农林复合经营体系。
力争把长江上游各县区全部列入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县,这对于构筑长江流域生态屏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是拓宽林业筹资渠道。
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大部分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贫困,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缺乏,而人工造林的成本较大,致使在上游地区进行大规模造林绿化十分困难。
因此,除中央和地方投资力度加大外,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和民间资金投入。
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确定公益林补偿渠道,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由受益单位提供造林补偿金。
五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原有林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精简,管理职能实现从砍树到种树和森林管护转变,并妥善安排转产的职工,引导开展多种经营,探索绿山与富民相结合的新模式,合理开发森林多种资源,特别是非木材资源。
通过承包低质、低效次生林经营和荒山造林任务,积极建立起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实现股份制、承包制等多种管理形式,增强林业行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六是提高森林保护意识。
通过完善森林保护法律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加强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改变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坚决打击和彻底堵住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事件,严格执行森林法,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确保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资源不再遭到破坏。
2、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是大流域治理的基础,更是大流域治理的保证,而且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在各小流域,在制定区域规划、重大工程立项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影响问题,把环境容量、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作为评价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
长江上游地区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冶金、造纸、水泥等工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恢复和重建山区生态系统,并通过大造绿色屏障,提升景观生态,优化环境质量,发展旅游产业。
同时,对移民搬迁后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要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因水利建设导致移民搬迁的,坚决防止实行简单的“后靠移民”作法,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从而对工程造成隐患。
例如,据市统计,三峡移民至今已开垦坡地6700hm2,稍有不慎,势必将带来新的严重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