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一、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域分析是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组织和影响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便为区域规划提供详细资料和信息。
2.区域发展潜力分析:通过对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等因素的研究,分析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3.区域发展动态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域进行研究与规划,包括对区域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有序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口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的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
4.经济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分析的研究方法区域分析主要依赖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定量分析: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对区域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区域经济模型、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估模型等。
2.定性分析:通过对区域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揭示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综合决策,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影响矩阵分析法等。
四、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区域规划主要依赖于系统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系统分析: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对区域的各个要素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④区域利益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 二、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 1、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以本区域(更多是行政区域)
的条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为依据,为本区域服务为 目标的。这是一种区域自我经济循环的过程,带有某种封闭 性。因此,其发展受到区域条件的很大约束。
❖ 2、区域发展的研究应当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参与市场竞争 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 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 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 促进区域的发展。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 一、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 新要素学说 ❖ A、人力资本说
❖ 代表人物(西奥多·舒尔茨 (1902 —1998) )
❖ B、研究与开发论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
❖ C、信息要素说
❖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 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的总称。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 从二次大战以来,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 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 不同的目标取向。
❖ 1、二次大战后—— 20世纪50、60年代 ❖ 2、 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 3、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重视增长质量 ❖ B、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持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和承
载能力相协调
❖ C、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童为目的,要与社会 进步相适应,即必须与解决贫困联系在一起。
❖ 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 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PRED)是区域发 展的主要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对扩大。
人口惯性: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产业结构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得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a.三次产业的划分 b.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a.资源密集型产业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区域规划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①自主发展战略。
②高速度增长战略。
③交通经济发展战略。
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⑦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
②分散式发展。
③集中和分散整合发展。
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③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④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区域发展成为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实践领域,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分析是对特定区域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估。
这包括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的了解;对社会经济状况,如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洞察;以及对文化、历史、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自然地理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
例如,山区和平原地区在交通、农业发展等方面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山区可能由于地形复杂,交通建设成本高,限制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但却可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交通网络的构建。
人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素质水平等都会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大量年轻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更容易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推动产业升级。
相反,如果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区域往往有着不同的主导产业。
一些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一些以工业为主,还有些以服务业为重点。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则是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目标和需求的战略和方案。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
这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
比如,对于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将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作为主要目标。
空间布局是区域规划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区域内不同产业和功能的需求,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同时,还要考虑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确保区域内各个部分能够高效运转。
区域分析规划
10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不管是研究区域的经济学还是区域科学,都需要首先弄明白 “什么是区域?”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今后 可能也不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对区域的界 定也就不同了。即使是同一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学,不同的学者给区 域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区域定义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 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与相邻 诸地区、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个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 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
12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 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 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在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柴达木 盆地、河谷地区、藏北高原、各山地又有 差异,即地域差异。
23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的可变性
从“草软羊肥”到“生命禁区”——罗布泊的环境变迁 罗布泊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境内,历史上曾是我 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由于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低洼,所以 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 都汇注于罗布泊。200万年前,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在我国 古代典籍记载中,罗布泊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千米。在汉代, 罗布泊尚“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汉书·西域 传》),它的丰盈,使人“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也”,被人们长期误认为是黄河的源头。那时罗布泊湖面广阔, 河网密布,植被茂密,人类在此放牧、渔猎、耕种,繁衍生息。 到了封建社会,罗布泊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的逐渐密切,充 当着商道枢纽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罗布 泊西北的古代名城楼兰,人口众多、商旅云集,“草软羊肥”,一 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楼兰古国还沿水域发展出相当发达的种 植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 2、结构性 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
1、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
特点①区域生产专门化②区域经济的联系性③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前提: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2、区位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它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区域竞争力的基础。
3、区域优势的分类特点分类: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局部与全局;空间与时间——阶段性、先发、后发;现实与潜在;比较与竞争4、极化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讲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
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这一过程有可能剥夺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抢夺资源、资金、高技术和熟练技术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并有可能引致企业搬迁,从而使区域差距扩大,故对周围区域来说这是一种负效应,缪尔达尔(Myrdal)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有人称之为反波效应。
扩散效应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扩散效应也体现在空间和产业两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称之为“涓滴效应”。
正效应,“波及效应”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4、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5、增长及理论: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6、核心—边缘理论:他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谋略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7、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权具意义的谋划。
8、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9、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0、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结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既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
二、简答题1、区域分析的内容?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2、区域规划的特点和内容?答: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名词解释: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确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时空内涵、社会经济内涵、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区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 时间安排、任务分工、资源调配等。
组织与协调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协调各方资源,确保 规划的实施顺利进行。
监督与评估
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调整。
反馈与改进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对规划进行 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交通条件
02
分析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布局、通达性和运输能力。
政策环境
03
研究区域内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
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结词
分析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 平。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资源与环境分析
自然资源分析
矿产资源
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和 开采条件。
土地资源
评估土地的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
研究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
评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包括森林 、草地、湿地等。
环境质量
监测区域内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 ,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互关联,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分析是对城市或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旨在找出问题、发掘潜力、确定目标,为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规划是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实现城市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起点和基础。
通过对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该区域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区域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地理信息等,了解和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可以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矛盾和问题,并准确把握区域的发展方向。
定量分析则依靠统计学和模型分析等方法,使用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综合评价模型、三维可视化模型等等。
定量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评估区域的经济特征、交通运输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定量分析,还可以预测和模拟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供决策参考。
在进行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区域规划的制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措施。
区域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宏观布局和综合统筹的规划,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的规划。
分区规划则是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详细的规划,如产业园区、住宅区、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
专项规划则是对其中一特定问题进行规划,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等。
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区域规划应该合理布局城市和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规划,以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对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问题所在。
而区域规划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解决该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分析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需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矛盾。
其次,区域规划是为了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比如,如果该区域存在资源环境矛盾,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措施,以保护和治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如果该区域经济落后,需要提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最后,区域规划还需要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和整合。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考虑到该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区域的深入研究和规划,可以帮助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与相关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解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解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解一、区域的定义及个人理解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具有以下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个人理解:从区域的定义来看,区域是有范围的、是地球的表面、有一定的体系,是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变化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及个人理解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个人理解:从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来看,区域分析主要关注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及策略。
三、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及个人理解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治、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引起工业和人口向少数工矿区和城市畸形集聚,从而产生两个突出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区域规划的客观要求。
第一是工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
第二是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
为了协调城乡关系,平衡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也相应的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施行,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综观世界各国区域规划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2)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更好的、更稳定的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2.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 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全国性综合开发计划是下列哪个国家的?( A )。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法国4.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5.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6.下列不属于区域具有的特征的是( B ) A.整体性 B.统一性 C.结构性 D.动态性7.下列不属于按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类的是( A )A.地下资源 B.天然食物 C.矿产 D.森林8.( C )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A.社会环境 B.经济环境 C.自然环境 D.区域环境9. 不属于同一类的生态环境补偿方式的是:( B )。
A.实物补偿 B.基金 C.技术补偿 D.政策补偿10.20世界90年代( D )学者提出了“阳光经济”理论。
A.杜能B.沃尔特—艾莎德C.杰奎—西斯D.赫尔曼—舍尔11.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D. 最大人口量12.区域合作的类型包括区域行业合作和( A )A.区域全面合作B.区域市场合作C.区域生产合作D.区域商业合作13.下列属于区域最基础的特性是( C )A.整体性与结构性B.整体性与动态性C.结构性与动态性D.动态性14. 下列不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的是( B )A.生态环境调查B.调查资料整理C.生态环境现状评价D.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5.边际外部收益简写( B ) A.MPB B.MEB C.MSB D.MSC16.下列不属于按产业布局指向性分类的是( C )A.原料指向性B.消费市场指向性C.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D.交通枢纽指向性17.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B ) A.出生率 B.自然因素 C死亡率 D.人口迁移18.下列技术引进中属于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的是( B )。
A.合作生产B.成套设备C.合资技术许可D.合资设备入股19.国际上,( A )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
A.挪威 B.俄罗斯C.英国D.美国20.学术界对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下列内容中属于狭义技术进步的是:( D )。
A.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B.提高规模经济C.政策的影响D.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21.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 A )年。
A.5B.10C.15D.2022.下列不属于区域分析主要内容的是( B )A.区域发展条件分析B.区域动态分析C.区域经济分析D.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23.不属于生态破坏损失评估方法的是( C )A.直接市场法B.实验评价法C.系统分析法D.成果参照法24.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按人口年龄构成来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0—14岁人口比重占( B )位增长型?A.30%B.40%C.50%D.60%25. 在发展中国家中,( A )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
A.墨西哥B.巴西 C.印尼 D.泰国26.属于区域分工理论基础的是( D )A. 库兹涅茨理论B.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C. 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D.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7.下列属于按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产业是( A )A.资源密集型 B.主导产业C辅助产业D.基础性产业28.不属于区域规划方法的是( C )。
A.系统法 B.传统综合方法C.层次分析方法D.比较法29.不属于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是( D )。
A.自主发展战略B.高速度增长战略C.变通经济发展战略D.放任型发展战略30.下列方式中不属于计划方式的是:( B )。
A.向心式极化B.核心扩散C.等级式极化D.波状圈层式极化3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特性的是( A )A.差异性B整体性C.多用途性D.有限性32. 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是( B )A.类比法B.景观生态学法C.综合指标法D.图形重叠法33. 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 C )A.区域利益B.区域产业分布特点C.区域产业布局特色D.区域优势34. 下列属于IMD中政府效率子因素的是( A )A.财政政策B.国际投资C.劳动市场D.价格35.下列不属于按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产业是( B )A.资源密集型B.主导产业 C劳动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36.下列不属于扩散方式的是( A )A.向心式极化B.核心扩散C.波状扩散D.等级扩散37.( C )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的。
A.配第—克拉克定理B.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C核心—边缘理论 D.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38.以下不属于弗里德曼核心区域的是( D )。
A.国内都会区B.区域的中心城市C.地方服务中心D.上过渡区域39. 根据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标准,城市用地分为( A )大类。
A.10 B.15 C.20 D.2540.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农业自然条件分析内容的是:( D )。
A.光照B.土地C.水分D.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41.下列不属于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划分的是( B )A.原始型B.稳定型C.年轻型D.衰老型42.下列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 B )A. 核燃料B.地热C.化石燃料D.金属矿43.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下列不属于替代市场法的是( A )A.市场价值法B.机会成本法C.费用分析法D.恢复费用法44.下列补偿分类中不属于按补偿主体性质来分的是( A )A.经济补偿B.政府补偿C.市场补偿D.社会补偿45.下列外部性解决对策中,不属于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的是( D )A.价格控制B.数量控制C.责任控制D.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46.人口统计学中,少年儿童比重为( C )的是成年型 A.<30% B. 20%-30% C. 30%-40% D.>40%47. 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被称为( B ) A.区域政策目标B.区域政策C.区域政策工具D.区域政策效应48. ( D )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A.区域优势B.区域劣势C.区域容量D.区域地位49.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以下属于社会目标的是( C ) A.空间结构指标 B.经济效益指标 C.人口总量指标 D.空间规模指标50.( B )强调资源的天然察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A.核心产业 B.优势产业 C.主导产业D.支柱产业二、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是(ABCDE)。
A.区域差异;B.产业布局指向性;C.劳动分工规律;D.区域利益;E.区域优势2.反映中国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著作是(AD)。
A.《周礼·考工记》;B.《诗经》;C.《左传》;D.《管子》;E.《春秋》3.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ABE)。
A.区域发展条件分析;B.区域经济分析;C.区域发展战略分析;D.区域产业布局分析;E.区域发展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ABCDE)。
A.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B.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C.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D.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E.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5.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次是(CBDA)。
A.均衡型;B.聚集型;C.离散型;D.扩散型;E.圈层型6.区域规划的特点是(ACE)A.综合性;B.先进性;C.战略性;D.动态性;E.地域性7. 在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中,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ACE)。
A.技术上的可能性;B.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C.经济上的合理性;D.对需求的保证程度;E.需求上的迫切性8. 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ACE)。
A.直接使用价值;B.存在价值;C.选择价值;D.内在价值;E.间接使用价值9.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键表现在(CDE)。
A.吸引投资;B.增加产值;C.回溯影响;D.前瞻影响;E.旁侧影响10.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次是(CBDA)。
A.均衡型;B.聚集型;C.离散型;D.扩散型;E.圈层型1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是:(ABC)。
A.有限性;B.动态性;C.可增强性;D.无限性;E.可调节性12. 经济活动空间运动的影响因素有(BCDE)。
A.社会制度;B.科学技术;C.聚集与分散;D.政策;E.资源和环境13.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在于(ABCDE)。
A.克服小经营与大市场矛盾;B.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C.吸收就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D.吸引资本向农业流动;E.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14. 著名的美国硅谷属于下列哪种形式园区(BD)。
A.新技术工业园区;B.高技术园区;C.科学研究园区;D.科技工业园区;E.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15. 区域分工的模式有哪几种?(ACE)A.垂直分工B.横向分工C.水平分工D.纵向分工E.混合分工16.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ABCD)A.区域差距B.发展与资源C.地区间恶性竞争D.区域合作不完善E.区域发展方式不同17. 区域人口结构的内容有(ABDE)A.性别构成B.年龄构成C.地区构成D.职业构成E.民族构成18. 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ABCDE)A.社会消费B.资源状况C.科技水平D.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E.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19. 土地管制区域分为哪几个(ABCD)A.允许建设区B.有条件建设区C.限制建设区D.禁止建设区E.扩建区20. 影响市场化水平的因素?(ABCDE)A.市场导向B.市场规划C.市场地域范围D.市场环境E.市场意识21.外部性解决对策有(ABCDE)A.政府的直接管制B.价格控制C.源于科斯定理的资源协商D.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E.数量控制22.区域优势的类型有(ABCDE)A.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B.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C.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D.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E.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2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有(ABCDE)A.类比法B.综合指标法C.专家评价法D.图形叠置法E.系统分析法24.自然资源具有的特征(ABCDE)A.有限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多用途性E.社会性25. 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有(ABCDE)A.量化原则B.一致性原则C.独立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E.科学性原则26.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ABCDE)A.库兹涅茨理论B.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C.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D.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E.胡夫—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7.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ABCDE)A.景观生态学法B.指数法C.层次分析法D.模糊评价法E.灰色系统法28.下列属于按补偿主体性质来很的生态补偿类型有(CDE)A.经济补偿B.非经济补偿C.政府补偿D.市场补偿E.社会补偿29.农业原有的基础分析内容有()A. 析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和产出B. 分析农业牛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C. 分析研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等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规律D. 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E. 分析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30.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从以下哪些指标中反映(ABCDE)A.土地利用率B.垦殖指数C.水面利用率D.耕地复种指数E.建筑密度三、名词解释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