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统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手
手
手
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经脉)、奇经(八条奇经八脉)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等不同层次的分支。
1. 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系统,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了通道。
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依靠经络的传导,到达身体的四肢百骸,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 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
这种有序的运行保证了气血的均衡分布。
2. 联络脏腑肢节- 经络将人体的脏腑与体表的肢节联系起来。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通过这条经脉,肺脏与大肠、上肢的部分区域等建立了联系。
- 这种联络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如肝脏有病时,可能会在胁肋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同时,体表的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按摩足部的涌泉穴(肾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
3.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沟通人体的上下部分,如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将下肢与躯干部联系起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把手部与头部联系起来。
这种上下联系保证了气血等物质的双向交流。
- 经络还沟通人体的内外,将人体的体表与体内的脏腑沟通起来。
体表的卫气通过经络输布到体内,抵御外邪的入侵;体内的营气等营养物质也通过经络滋养体表组织。
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风寒之邪侵袭时,卫气会在经络的调节下,聚集在体表,发挥防御作用。
4. 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主要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调节身体机能。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经络和穴位两部分。
经络主要分为十二经和八奇经两大类,十二经分别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八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冲任脉、督冲脉、配脉和经外奇脉。
穴位是经络系统中带有特殊功能的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流通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穴位分布于经络系统的具体部位,应用经络学理论来定位穴位并进行治疗是中医针灸疗法的核心。
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密切相关,具有沟通、联络和调节功能。
通过运用经络系统的理论,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的流通,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要了解和应用经络的知识,需要深入研习中医学,掌握经络系统的构成和流经路径,了解并记忆不同经络的具体特点和功效,同时还需要学习穴位定位和刺激手法等相关技术。
全身经络口诀,十二经络图
全身经络口诀,十二经络图全身经络口诀:头项胸腰下,突入股筒膝,足跟三里丸,涌泉血海阴阳附。
头部经络:头部经络包括督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项部经络:项部经络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
胸部经络:胸部经络包括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腰部经络:腰部经络包括任脉、膀胱经、肾经、督脉、阴跷脉。
下肢经络:下肢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胃经。
突入股部经络:突入股部经络包括阴跷脉。
筒膝经络:筒膝经络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
足跟经络:足跟经络包括足少阳胆经。
三里丸经络:三里丸经络包括足三里经。
涌泉经络:涌泉经络包括足厥阴肝经。
血海经络:血海经络包括足少阴肾经。
阴阳附经络:阴阳附经络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附件:- 图片附件:十二经络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经络:中医学上指经脉,是人体内传导气血的通道。
2、督脉:人体后正中线上的主要经脉之一,起于会阴,止于项后。
3、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在手臂上。
4、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手臂。
5、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在腿部。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腿部。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分布于腿部。
8、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走行在腿部。
9、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腿部。
10、任脉:人体正中线的主要经脉之一,起于会阴,上行至喉咙。
11、腰膀胱经:腰膀胱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于腰部。
12、阴跷脉:阴跷脉是中医学上的一种脉络,与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关。
1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于腿部。
1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手臂。
经络 的概念
经络的概念经络,又称为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生命力运行系统,既是物质结构,又是能量传递的通道。
经络贯穿全身,通过穴位与脏腑组织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在人体内起到连接脏腑、经络、肢节、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调节人体内外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经络来源于先天之本,与胚胎发育有关。
经络在母体中形成,经过各个发育阶段逐渐完善,直至成形。
经络主要有十四条经脉和络脉组成,分布在人体的正面、背面、四肢等部位。
十四条经脉包括三阳经、三阴经、手少阳、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手厥阴、足厥阴。
经络分布于皮肤、肌肉、骨骼、脏器等不同组织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经络的运行和主要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经络的运行有一定规律,遵循一定的路线和方向。
例如,人体的任脉、督脉沿着中线运行,手足少阳经由头部至足部,形成一个环路。
其次,经络运行有节律性,分为经行和经止两个时期。
经行时期是能量充沛、血液与能量在经络中流通顺畅的时期;经止时期是能量相对低落、血液和能量停滞的时期。
此外,经络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通过脏腑、五脏六腑之间以及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最后,经络还有寒、热、盛、虚等特性,不同的经络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病理变化。
按照中医学理论,经络具有运输气血、调节阴阳、联系脏腑、传导感觉和控制活动的功能。
经络运输气血的作用主要通过输送心脏的血液和肺脏的气息来实现,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经络还可以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通过连接脏腑组织,调节脏腑功能和相互联系,与中医的脏腑学说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能传导人体的感知和控制活动,影响五脏六腑和肢节活动的协调性。
经络的存在和运行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经络能量在人体内的流动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经络的名词解释包括经、络、经络的起源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经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中医理论家就开始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
经络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与脏腑、气血、经络和精神等方面的运行密切相关。
经络包括两部分,即经和络。
经指的是经脉,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通道,分布于全身。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在人体内部运行起着输送气血、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作用。
络指的是络脉,是位于经脉旁边的一种微细血管网状结构。
络脉分布于筋、骨、皮肤等组织中,与经脉形成了血气循环的系统。
络脉与经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和调控。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疾病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色泽等情况,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在治疗中,中医师通过调理经络,可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情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固本培元和抗病能力,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经络在中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经络的理论并未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和科学解释。
这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人体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调节机制等复杂问题,目前科学技术还难以解释和验证。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经络的重要性,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十二经络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脏腑:咽喉病(咽喉肿痛)胸肺部病(咳喘咯血)胃肠病(呕吐腹泻呕血呃逆)视物模糊经络:胸部胀满上肢内侧前缘、拇指前缘麻木、疼痛、酸困2 大肠经(偏历)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脏腑:腹痛、腹胀、泄泻、肠鸣经络:大指次指、前臂、肩部疼痛麻木肿胀发凉颈强痛、咽喉疼痛面颊部肿胀疼痛牙痛鼻渊3 胃经(丰隆)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脏腑:胃肠病胃热有余(胃火循经上炎胃火熏心)经络:头面五官病症颈项部病症胸部疾病腹部疾病下肢病变阳明经气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脏腑:脾失健运脾失統血脾病及胃脾病及肝胆(黄疸)经络:足大指不用、足踝痛小腿大腿内缘疼痛、麻木、肿胀等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胸胁部疾病舌本强5 心经(通里)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经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联系作用:经络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协调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体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功能的协调。
2.濡养作用: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为这些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到濡润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感应作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会沿着经络传导到相关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4.调节作用: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一些疾病进行调理和治疗。
例如,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或偏衰等证候时,可以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激发经络,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
5.传导作用:体表的感受器和内脏的器官可以通过经络进行信息交换。
例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信息会通过经络传到内脏;同样地,内脏功能失调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
总之,经络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经络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中医相关典籍。
中医十四经络(高清)
中医十四经络(高清)中医十四经络(高清)一、手太阴肺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走行,一路经过手掌到达手指。
主要穴位有太渊、太白、尺泽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关,通过调节气机,控制呼吸和气血的运行,具有清肺热、润肺燥、化痰止咳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手太阴肺经的病证包括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穴位、针灸、草药疗法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无名指指端,沿着手臂外侧走行,经过肘部到达肩井穴。
主要穴位有商阳、二间、臑俞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相关,通过调节肠胃功能,排除宿便、化湿毒,具有行气活络、解表散寒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手阳明大肠经的病证包括便秘、腹痛、口臭等消化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食疗等。
三、足阳明胃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足阳明胃经起于目内眦,沿着面部、颈部、胸腹部走行,一路经过肩背、肘部、足背到达足大趾。
主要穴位有承泣、足三里、足五里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脾相关,通过调节消化系统,运化水谷,具有健脾和胃、除湿化痰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足阳明胃经的病证包括消化不良、胃痛、泛酸等胃肠道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按摩、中药疗法、艾灸等。
四、足太阴脾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脚趾的内侧,沿着足背、小腿内侧膝部向上行,经过腹股沟到达胸部。
主要穴位有太白、阴陵泉、地机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足太阴脾经与脾脏相关,通过调节水湿代谢、升阳固脱,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足太阴脾经的病证包括脾虚、食欲不振、水肿等脾胃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穴位、针灸、调理饮食等。
五、手太阳小肠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指端,沿着手臂外侧走行,经过肩关节到达耳后。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经络的通俗理解
经络的通俗理解
《经络的通俗理解》
一、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精神及生理活动过程,经络将脉络、神经、内脏、血液及五脏六腑等各种机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以调节和协调人体内脏的运动及功能。
二、经络的作用
1. 调节免疫
经络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被认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健康发展,使人们更好地抵抗疾病。
2. 加强身体耐力
经络也可以帮助稳定人体内脏的运动,加强身体的耐力。
人们可以通过经络来强化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自己更健康,更有活力。
3. 调节内分泌
经络也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这有助于保持人体健康。
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如果内分泌功能受到紊乱,就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经络的科学性
经络的理论属于中医理论,属于体外辩证学。
一般情况下,经络理论并未被西医承认,但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经络理论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身体,促进健康。
传统医学常识之24经络
传统医学常识之24经络24经络位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的能量系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医学中,24经络通道连通了全身的穴位,从而与人的五脏六腑相连。
以下是24经络的简介:1.足厥阴肝经:从大趾外侧至膝股,贯穿膝内侧到股间隙,通过阴器上部分至下腹部分。
2.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至鼻孔分支,再由口腔内上行至眼内眶,最后上达前额。
3.足阳明胃经:从足大趾旁至下肢外侧,穿过膝关节,在髌骨上方汇合成膝前部,在胸腹部上行到喉部。
4.手厥阴心包经:从心部穿入心包,上行贯舌本,出口目内眦角下端。
5.足太阳膀胱经:从目眦下至头顶,沿头顶至枕部,下行沿脊柱至尾骨。
6.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端部至耳后,再由后发际上行至太阳穴,最后沿着耳前的肋下部至胸骨旁。
7.足少阳胆经:从小趾末端向上至胸部,在刺突下面穿行,最后沿口唇区域至眼部。
8.手太阴肺经:由正中前臂下方上行至前正中,再上行出现在颈部,在喉之后上行至鼻腔。
9.足太阴脾经:由足大指末端,向内到足背,然后经过以跨下、大腿前遍及腹部,最终到达下颚。
10.手少阴心经:从掌中心上行至内臂,再上行至肩下,最终出现在心区。
11.足少阴肾经:由足小趾末端向上至内踝处穿入,沿内踝往上,在踝上钩骨后内侧向上穿肢三裆最后到胸部。
12.手太阳小肠经:由小指端开始,进入手掌,上行至肘部,在肩部外缘分支至缺盆突。
13.足太阳膀胱经:由脚底起始向上穿过小腿肚,走经过膝关节,在臀部凸部里面分成两支,在腰椎和脊柱两侧上行至头部。
14.手少阳三焦经:同“6”,从手指暨间的三角区开始,向上穿过耳后,沿耳前进入颊部。
再下行至液压器下方,再向上至下颚下面,最后出现在鼻前。
15.足少阳胆经:同“7”,从脚趾尖往上穿过足背,勾过外踝,沿小腿外侧上行,再沿胯骨后上行,最后到达外眼角到颞部。
16.手太阴肺经:同“8”,从手指末端向上穿过前臂,至肘部,进入上臂内侧,穿过喷勺下的全胁部,经过乳间隙、近胸和心部,最后止于膈下。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1. 经络:中医学中指气血、津液及神明运行的通路。
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贯穿体内各个部位,将气血、津液、神明等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又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泄出体外。
2. 经穴:人体经络上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点位。
经穴是与经络相连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疼痛和疾病等。
3. 阳经和阴经:中医学中将经络分为12条阳经和12条阴经,它们相互贯通、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阳经主要负责人体的维护和外部活动,阴经则主要负责人体的营养和代谢。
4. 经气和络脉:指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流动和脉搏形态。
中医学认为,气血运行畅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经气和络脉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5. 经别:经络分别从穴位中分支出去成为较细小的细胞,并在这些分支处和其他经络连接。
这些连接处被称为经别,也叫交接穴。
经别处气血较为集中,一般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6. 五输、十二经脉:五输指人体内五条气血输注的通路,包括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和阴跷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
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三焦经。
它们各自负责人体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的运行和调节。
经络ppt课件
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
10 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
足少阳胆经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干分布
足厥阴肝经在躯干分布
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11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 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 腹中线旁开2寸;
1、循行路线 起于腋窝下极泉穴,从胸走手 行于上肢内侧后缘 止于小指尺侧甲角旁少冲穴
2、运行时间:午时(11—13点) 3、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开窍于舌
25
26
27
十二正经(手三阳)之——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胆经 23:00-1:00 子鼠 助消化、主决断
足厥阴肝经 1:00-3:00 丑牛 主疏泄、藏血、主谋略
17
十二正经(手三阴)之——手太阴肺经
1、循行
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 行于上肢
内侧前缘止于大拇指桡侧少 商穴
2、运行时间:寅时(3-5)
3、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4
四: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人体经络
经络
运行时间 属相
经络作用
人体功能
手太阴肺经 3:00-5:00 寅虎 主呼吸,抵御外邪
十二经络走向图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十二经络系统概述 • 手三阴经脉走向图解 • 足三阴经脉走向图解 • 手三阳经脉走向图解 • 足三阳经脉走向图解 • 经络走向异常及治疗建议
01
十二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经络系统
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 大的分类,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
经络走向异常的原因可能包括内外环境的刺激、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运动不足 等。
基于经络走向的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流动,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
通过推拿手法,促进血液流通,缓解肌肉 疲劳,改善脏腑功能。
拔罐
通过拔罐,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 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
胸中,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焦。
支脉
从胸中分出,沿胁里浅出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中 ,进入掌中,沿小指内侧至末端指尖。
手少阴心经
• 起始:心中,向上行于肺部,向下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 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到达肘窝中沿小指内侧至末端指尖。
03
足三阴经脉走向图解
止点
耳屏前方
路径
小指→手掌侧面→胳膊外侧→颈部 →耳朵→耳屏前方
05
足三阳经脉走向图解
足阳明胃经
起点
鼻翼两侧的迎香穴
沿鼻侧向下
经人中、承泣、目内眦,沿下眼睑,过颧骨 ,再沿发际至额角
循行路线
终止点
从额角入耳中,再经耳前至耳门,从耳门前 方折向下,经下颌角,绕过嘴角,再经下颌 骨下方,沿颈前向下至锁骨
进入乳头向下,经肋骨、腹部、大腿前外侧 ,至膝前外侧阳陵泉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复习题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正经是指(E )A.十二经筋 B.十二经别 C.任脉和督脉D.十二皮部 E.十二经脉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C )A.足太阴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 E.足阳明胃经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C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 E.从头走足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B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 E.以上均非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E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 E.从足走胸腹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 A)A.从头走足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 E.从头走手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D )A.头部 B.胸部 C.腹部D.四肢末端 E.背部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B )A.头部 B.胸腹部 C.上肢末端D.下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D)A.头部 B.胸部 C.腹部D.四肢末端 E.背部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A.头部 B.胸部 C.腹部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D )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以上都不对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是( C)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A)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心经、心包经 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E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C.足太阳与足太阴 D.足少阴与足少阳E.手少阴与手太阳16.十二经脉中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D )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 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C.足阳明经属脾络胃 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A )A.手小指端 B.手中指端 C.手无名指端D.头面部 E.胸腹部1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C )A.鼻旁 B.手小指端 C.目内眦D.足小趾端 E.目外眦19.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是( A)A.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B.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C.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阳、手厥阴D.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厥阴E.以上都不对20.下列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错误的是(D)A.手少阴与手太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手太阴 D.手少阳与手少阴E.足太阳与足少阴2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 )A.手阳明与足阳明在鼻旁交接B.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足大趾内端交接C.足少阳与足厥阴在足小趾次趾端交接D.手太阴与手阳明在手食指端交接E.足少阴与手厥阴在胸中交接22.能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的经脉是( D)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足太阳经D、督脉E、阳跷脉23.能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的经脉是( C)A.手太阴经 B.足太阴经 C.任脉D.阴跷脉 E.阴维脉24.有“阳脉之海”之称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阳跷脉D.阳维脉 E.冲脉25.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 A)A.任脉B.督脉 C.阴跷脉D.阴维脉 E.冲脉26.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 E)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任脉D.督脉 E.冲脉27.能司寤寐的经脉是( B)A.任脉 B.阴阳跷脉 C.阴阳维脉D.手少阴心经 E.手厥阴心包经28.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布在( A)A.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B.腹部 C.胸胁部D.背部 E.头部29.十五络脉的作用是(C )A.加强了经脉和脏腑的联系 B.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部的联系C.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D.能涵蓄十二经气血E.以上者都对30.十二经别的“离”指( B)A.在头项部别出正经 B.在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别出正经C.在躯干部别出正经 D.在背部别出正经E.以上都不对31.维系全身阳经的经脉是(C )A.督脉 B.冲脉 C.阳维D.阳跷 E.足太阳膀胱经32.有一源三歧之称的是( E)A.任、督、肝脉 B.冲、任、肾脉 C.任、督、带脉D.任、督、肾脉 E.任、督、冲脉33.属于络脉理论应用的是(C )A.牙痛取合谷 B.寒湿痹痛用灸法 C.急性扭伤用皮肤针叩刺局部刺络除瘀D.胃脘痛取足三里 E.以上都不对34.与肾经相交接的经脉是(D )A.肺与胃经 B.胃与心经 C.胃与大肠经D.小肠与膀胱经 E.肝与胃经35.与三焦经相交接的经脉是( C)A.足太阴与足阳明 B.足阳明与手少阴 C.手厥阴与足少阳D.手阳明与足太阴 E.足厥阴与足少阳36.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E)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无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 E.以上都对37.十二经别是指(A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以上都不是38.“六合”是由(B )A.十二正经中阴阳两经相合组成B.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经别相合组成C.十二正经中前后两经相合组成D.十二经别中前后两经经别相合组成E.以上都不是39.没有表里关系的是(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40.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是( D)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B.从头身走向四肢 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 E.以上均不对41.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 A)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B.从头身走向四肢 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 E.以上均不对42.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C )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正经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 E.以上均不对43.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 D)A.阴经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阳经从躯干走向四肢末端C.均从头身走向四肢肢端 D.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E.无明确的循行规律44.人体最外的防卫屏障是( C)A.经脉 B.络脉 C.孙络D.血脉 E.经筋45.一般认为,卫气夜间蕴藏于( B)A.四肢末端 B.体腔内脏中 C.头面部D.肌肉深处 E.以上都不对46.元气( D)A.源于水谷之气 B.源于自然界清气 C.为后天之气D.为先天之气 E.能在体表见到其运动的形态47.“根结”中“根”指的是(C )A.五输穴 B.原穴 C.井穴D.四肢肘膝以下的任何穴 E.合穴48.气街的特点有( E)A.横向为主 B.上下分部 C.紧邻脏腑D.前后相连 E.以上都对49.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E )A.气海位于下腹部 B.髓海位于背腰部C.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D.肾主髓,故为髓海E.气海位于胸部50.当疾病侵犯时,最先接触到病邪的是( C)A.经脉 B.经筋 C.孙络D.浮络 E.血络5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四海内容的是( D)A.胃为水谷之海 B.脑为髓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 E.膻中为气海52.髓海位于人体的( D)A.腰部 B.胸部 C.背部D.头部 E.腹部53.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人体( E)A.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 D.脏腑与体表的密切联系E.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54.“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D )A.表里属络关系 B.前后对应关系 C.左右交叉关系D.上下对应关系 E.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55.经气的所起和所归是指( B)A.标本 B.根结 C.气街 D.四海 E.井穴和合穴56.气街是经气(B )A.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B.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C.布散的主要部位D.蓄积渗灌之处 E.经络循行的内行路线57.太阳头痛多发生在(C )A.前额部 B.巅顶部 C.后头部D.侧头部 E.太阳穴处二、X型选择题30、BCE;31、ABCDE;32、CE;33、ABD;34、ABCE;35、BCE;36、ABDE 二.X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计分)1.经络学说的形成来自(ABCDE)A.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B.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C.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E.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属于十二经脉附属部分的是(BCD )A.十二正经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3.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CE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 C.足阳明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 E.手少阴与手太阳4.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 CD)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 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C.足阳明经属胃络脾 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正确的是(CE )A.手三阴经从手走胸腹 B.手三阳经从头走手C.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D.足三阳经从胸腹走头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E)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B.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食指端交接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在手中指端交接D.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小指端交接E.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端交接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是(CE )A.从脾经开始 B.从肝经开始 C.到肝经为止D.到胆经为止 E.从肺经开始8.下列关于奇经八脉描述正确的是( AC )A.无表里配合关系 B.无专属的穴位 C.不直属于脏腑D.无固定的循行路线 E.和十二正经不存在相互联系9.奇经八脉的统帅作用体现在( ACE)A.督脉能督领诸阳经 B.阴阳维脉能调节下肢的运动C.任脉能总调全身精血 D.冲脉能妊养诸阴经E.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10.奇经八脉的沟通、联络作用体现在(ADE )A.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着纵行的各经脉B.任脉的气海、关元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C.冲脉加强了足阳明与足太阴之间的联系D.督脉的大椎为阳经之会E.阳维脉维系全身阳经11.十五络脉包括( AB )A.十二络脉 B.任脉的别络 C.阳维脉D.阴维脉 E.胃之大络“虚里”12.十五络脉的作用包括( ABCDE)A.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B.能输送营卫气血C.能渗灌濡养周身组织D.能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E.能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13.关于十二经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CD )A.十二经别组成六组,称为“六合” B.阳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阴经C.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D.十二经别在四肢部别出正经E.十二经别在头项部别出正经14.属于十二经别理论应用的是(ABCD )A.承山穴治疗痔疮 B.足三里治心悸C.太溪穴治疗肾虚头痛D.头针治疗中风E.合谷穴治疗牙痛15.属于络脉理论应用的是(BCDE )A.牙痛取合谷 B.癫狂取支正 C.急性扭伤用皮肤针叩刺局部D.胃脘痛取公孙 E.太阳穴放血治头痛16.与三焦经相交接的经脉是(AC )A.足少阳 B.足阳明 C.手厥阴D.手阳明 E.足厥阴17.下列关于“六合”的说法正确的是(ACE )A.足太阳经别从腘部分出,合于膀胱经B.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合于大肠经C.手少阳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合于三焦经D.足少阳经别从下肢分出,合于肝经E.手太阳经别从腋下分出,合于小肠经18.有表里关系的是(ACDE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19.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 AC )A.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在循行分布过程中有离、入、出、合的现象C.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从头身走向四肢末端20.经气的范围包括(ABCDE )A.营气 B.宗气 C.原气 D.元气 E.卫气21.关于卫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卫气行于脉中 B.卫气行于脉外 C.卫气由食物精华所化生D.卫气散布的区域较营气广泛 E.卫气和营气相伴而行22.一般认为,卫气(ACE )A.白天散布于体表 B.夜间蕴藏和运行于肌肉深处C.有“慓疾滑利”的性质D.推动力很强,有振奋的作用E.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23.一般认为,宗气( ABDE)A.推动力很强 B.可在体表见到其运动的形态 C.有防御的作用D.有振奋的作用 E.可通贯心脉24.有“十二经之根本”之称的是( DE)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原气25.冲脉又被称之为(DE )A.气海 B.髓海 C.水谷之海 D.血海 E.十二经之海26.十二经筋的作用主要是( CE)A.渗灌气血 B.联系表里 C.约束骨骼 D.聚结诸经 E.屈伸关节27.十二经别络的特点是(ACD)A.阴经络脉走向阳经 B.阴经络脉走向阴经 C.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D.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 E.阳经的络脉走向同名阳经28.气街的部位包括(ABD )A.头部 B.胸部 C.背部 D.腹部 E.四肢末端29、气街的特点有(ACDE )A.横向为主 B.纵向为主 C.紧邻脏腑 D.前后相连 E.上下分部30.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BCE)A.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 B.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C.四海包括髓海、血海、水谷之海、气海 D.肾主髓,为髓海E.胃受纳水谷,为水谷之海3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依赖于(ABCDE )A.十二经脉 B.十五络脉 C.奇经八脉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32.当疾病侵犯时,抗御病邪的第一道防线是(CE )A.经脉 B.经筋 C.孙络 D.浮络 E.卫气33.属经络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是(ABD )A.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B.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C.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D.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客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E.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34.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是( ABCE )A.腰痛取委中 B.牙痛取合谷 C.咽痛刺少商D.四缝治疳积 E.耳鸣取肾俞35.下列各项中属于四海内容的是(BCE )A.督脉为阳经之海 B.脑为髓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 E.膻中为气海36.下列属于经络生理功能的是(ABDE )A.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B.运行气血,协调阴阳C.指导取穴,协助诊断D.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E.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填空题1.《灵枢〃脉度》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